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发性硬化 (MS)患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被认为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 (CNS)脱髓鞘的重要因素 ,其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及某些游离基 ;并且具有抗原递呈细胞(APC)功能 ,参与破坏血脑屏障 (BBB) ,最后吞噬、破坏髓鞘和少枝突胶质细胞。本文对小胶质细胞在MS及其动物模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且抑郁也增加了糖尿病的致残率和自杀率[1]。多项研究揭示,抑郁症状不仅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风险因素,而且与糖尿病并发症的过早出现相关[2]。尽管抑郁症与糖尿病潜在的机制尚不明确,但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子,包括肥胖、炎性反应和血管反应等。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 Activated Receptor,PPAR)是调节目标基因表达的核内受体转录因子超家族成员。其中PPARγ与肥胖、炎性反应等息息相关,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新的研究提示,PPARγ的激活可能参与抑郁症发病及抗抑郁作用机制[3-9]。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C1431T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PPARγ基因C1431T多态性在脑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分布情况。结果 PPARγC1431T基因型CC、CT+TT在脑出血患者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8%、56.2%,C等位基因频率为70.1%,T等位基因频率为29.9%。CC、CT+TT基因型在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2.1%、37.9%,C等位基因频率为79.8%,T等位基因频率为20.2%。脑出血组PPARγ基因1431 T/X基因型频率(P=0.000)和T等位基因频率(P=0.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PARγ基因C1431T多态性可能与脑出血存在关联,T等位基因可能与脑出血发病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小檗碱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方法 1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小檗碱组,每组各6只.后两组通过大鼠双侧海马立体定向注射凝聚态AB40(5 μg/L)建立AD大鼠模型,小檗碱组造模后灌胃给予小檗碱[50mg/(kg·d)]14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研究小檗碱对小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CD11b和炎症负调节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和小檗碱组大鼠海马CD11b阳性细胞数(74.0±13.4、121.5±19.9)、CD11b mRNA的相对拷贝数(4.08±2.43、5.52±1.83)较正常组(23.2±6.2、2.54±0.98)明显增加,PPARTγ阳性细胞数(42.5±5.6、31.7±8.7)、PPAR7mRNA的相对拷贝数(16.3±13.5、10.8±7.5)、PPARγ蛋白相对表达量(0.18±0.08、0.09±0.05)较正常组(93.2±11.3、40.6±17.1、0.31±0.111明显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檗碱组大鼠较模型组进一步增加海马CD11b阳性细胞数、CD11b mRNA的相对拷贝数和减少PPART阳性细胞数、PPARγ mRNA的相对拷贝数、PPARy蛋白相对表达量. 结论 小檗碱通过抑制PPARy的表达促进AD大鼠模型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5.
小胶质细胞与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病是常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A)神经元变性坏死和患者脑内出现Lewy小体为主要病理特点。神经元缺失的同时伴胶质细胞反应,尤其是小胶质细胞激活,近年来诸多证据显示小胶质细胞激活可以介导活性氧产物,致炎性细胞因子、一氧化氮等相关产物的神经毒性作用,干预小胶质细胞激活有助于阻止PD进程。本文综述小胶质细胞在PD中的神经破坏作用以及目前药物干预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小胶质细胞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较广,约占胶质细胞的10%-20%,在神经元的生理活动中起着支持、营养、保护及修复等重要功能,是神经组织不可缺少的成分。MG在神经系统损伤、疾病等病理状态下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并具有不同的免疫活性,目前被认为是神经系统具有代表性的免疫细胞。它在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被激活而发挥既保护又破坏的双重作用,犹如"双刃剑",因此,研究MG与神经系统损伤的关系,平衡MG的作用点,有助于提高神经系统损伤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酶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与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脑立体定向术将凝血酶注射人大鼠黑质,采用尼氏(Nissl)染色、酪氨酸羟化酶(TH)及特异性小胶质细胞表面补体受体(CR3)单克隆抗体(OX-42)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凝血酶注射人大鼠黑质后不同时间点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及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结果凝血酶注入黑质4h后小胶质细胞开始呈现“灌木丛样”或少量呈现阿米巴样;12h小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加且绝大部分呈现阿米巴样;24h已完全激活,“阿米巴样”细胞达高峰;3d维持高峰;14d后小胶质细胞染色变淡,体积变小,阿米巴样细胞数目下降。TH阳性细胞数在第3d开始下降,第7d有大量的TH阳性细胞丢失,与对照侧相比下降达约53%(P〈0.01),高倍镜下可见胞体皱缩、突起明显缩短或减少,14d时细胞数下降至21%,30d时约为12%(P〈0.01)。结论凝血酶对DA能神经元具有一定的损毁作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先于DA能神经元变性,其活化可能参与DA能神经元变性。  相似文献   

8.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s,PPARs)属于Ⅱ型核受体超家族成员,是一种配体激活转录因子,通过与位于某些基因上游的特异的DNA反应元件相互作用而调控基因表达。PPARγ在胶质瘤、垂体腺瘤中表达丰富。噻唑二酮类化合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是PPARγ的人工合成配体,可能通过抑制PPARγ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的增殖和生长。  相似文献   

9.
10.
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小胶质细胞源于造血系统,是CNS的胶质细胞,又有着单核吞噬细胞的属性。在正常情况下,它对周围神经组织起着连续监视作用以维持CNS的稳态,小胶质细胞微小的异常也会引起机体的功能障碍;而当疾病或损伤发生时,失去了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活化后的小胶质细胞作为CNS中的定植炎症细胞参与炎症反应与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是由核基因编码的一种多功能的线粒体mtDNA蛋白,在线粒体拟核中与mtDNA结合,广泛参与mtDNA转录,复制和损失修复,维持线粒体的稳定。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多种神经变性疾病的特点,TFAM基因突变和蛋白水平的变化在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针对TFAM及与其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活化与神经元DNA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出血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 )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与神经元 DNA损伤 (主要是凋亡 )的关系。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 ,将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制备 ICH模型 ,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CH组 ,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 ,连续切片作 TUNEL染色和小胶质细胞组化染色。结果  ICH后 6h血肿周边组织可见 TUNEL 阳性细胞 ,72 h达高峰 ,1周时仍有较多量表达 ;小胶质细胞在 ICH后 6h表达明显增多 ,48h达到高峰 ,2周时仍有少量表达 ,各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 (P<0 .0 1) ;ICH后的 TUNEL阳性细胞与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呈正相关 (r=0 .718,P<0 .0 5)。结论  ICH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可导致大鼠神经细胞 DNA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miR-9、过氧化物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PPARγ)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脑胶质瘤手术标本76例,选取同期因颅脑损伤手术减压留取正常脑组织39例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9、PPARγ 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PARγ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脑胶质瘤组织miR-9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5),而PPARγ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P<0.05)。高级别胶质瘤miR-9 mRNA表达阳性率(92.31%,36/39)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62.16%,23/37;P<0.05),而PPARγ mRNA表达阳性率(48.72,19/39)明显低于低级别胶质瘤(75.68%,28/37;P<0.05)。脑胶质瘤组织miR-9与PPARγ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573, P<0.05)。miR-9高表达、PPARγ低表达是脑胶质瘤术后2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胶质瘤组织miR-9呈高表达,PPARγ呈低表达,二者呈明显负相关,且与脑胶质瘤病人生存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的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脑组织小胶质细胞(MG)和少突胶质细胞(OL)前体的分离和体外培养方法 . 方法 取新生2 d SD大鼠脑组织,体外原代培养混合胶质细胞7 d后,分别采用"改良振荡伴差速贴壁"法和"营养缺失伴振荡"法纯化培养MG和OL前体,并分别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异凝集素-B4(IB4)和OL前体标记物(O4)进行鉴定.结果 混合胶质细胞培养7 d后呈明显三层增长,其中MG位于上层,星型胶质细胞位于底层,两者之间为2型少突星型(O2A)祖细胞.纯化培养后OL前体胞体呈小圆形,有双极或三极突起,MG则以阿米巴形、圆形居多,或边缘呈毛刺状.免疫荧光染色IB4显示绿色荧光,MG纯度达到90%以上.免疫荧光染色O4显示棕黄色荧光,OL前体纯度达到95%以上. 结论 采用"改良振荡伴差速贴壁"法以及"营养缺失伴振荡"法分别成功获取大量纯度高、活力好的MG和OL前体.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NS)退行性疾病,目前呈逐年增长趋势。随着对PD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已逐渐认识到小胶质细胞在PD发病和病情进展中的重要地位,调控小胶质细胞无可替代地成为PD药物研发的新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MP-9在大鼠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以及替米沙坦对MMP-9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实验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替米沙坦组、替米沙坦+GW9662组。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qR-T PCR来观察脑缺血后24 h MMP-9和PPARγ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评价患侧脑水肿。结果替米沙坦能够明显上调PPARγ,下调MMP-9表达,改善神经功能缺失,减轻脑水肿,减小梗死体积。PPARγ特异性阻断剂GW9662能够阻断该作用,保护作用消失。结论 MMP-9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替米沙坦通过激活PPARγ抑制MMP-9表达对脑缺血性脑组织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活化与增殖。方法 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2h再灌注0.5-48h制成脑缺血模型,以免疫组化与凝集素(GSI-B4)组化法观察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在脑组织的分布及形态特点。结果 0.5h时,呈现有大量形态各异的GSI-B4阳性小胶质细胞与巨噬细胞,随后下降;12-48h,数量再次且持续增高,并呈不同的形态,视前区,杏仁皮质核浅层及其脑膜有阳性巨噬细胞,3-48h,在缺血区有CD45阳性的活化小胶质细胞;缺血再灌注各组,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层有PCNA强阳性细胞,杏仁核,杏仁皮质核,视前区及其软脑膜有PCNA强阳性细胞;有PCNA与CD45双标阳性的细胞。结论 缺血再灌注时,不同区域小胶质细胞形态呈明显的异形性,外源性巨噬细胞可能来自血单核细胞的浸润,脑膜巨噬细胞和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层细胞的增生,浸润和迁移;CD45是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PARγ与垂体腺瘤激素免疫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年1月 ̄2005年5月我科手术切除的垂体腺瘤38例,对它们的病理切片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PPARγ进行阳性细胞计数,以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所有肿瘤病理切片中均发现有PPARγ的表达。PPARγ免疫染色阳性细胞的表达率从8% ̄65%不等。PPARγ染色阳性表现为细胞核染成均一棕黄色至深棕色,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在细胞浆内也有弱表达。按照垂体腺瘤激素免疫分型,各组肿瘤表达的PPARγ阳性细胞等级比在统计学上未发现有显著差异。分析8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例之间PPARγ的阳性细胞率,发现也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结论人类垂体腺瘤中有PPARγ的表达。PPARγ的人工合成配体-TGZs类药物对所有激素类型和侵袭性或非侵袭性垂体腺瘤都有潜在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预测出血性转化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2例非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发生出血性转化将其分为出血性转化组14例和未出血性转化组7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PPARγ、...  相似文献   

20.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属于Ⅱ型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因为它能被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PP)活化,故而得名。与其它甾体激素受体一样,PPAR也是配体激活转录因子,通过和位于某些基因上游的特异DNA反应元件相互作用而调控基因表达。1990年Issemann等[1]首先从小鼠肝脏中克隆得到PPAR。1PPAR的分类研究发现在两栖类、啮齿类及人类中有PPARα、β(或δ)和γ三种亚型。人类PPARα、β和γ分别含有468、441和479个氨基酸残基,其结构及功能均有差异,且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