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模型、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系统对预测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90例肝衰竭患者,分为存活组(143例)和死亡组(147例),测量并比较2组的总胆红素(TBIL)、血清肌酐(Cr)、凝血酶原时间(PT)、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血小板计数(PLT)、MELD、MELD-Na和SOFA分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MELD、MELD-Na及SOFA评分对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的年龄、TBIL、Cr、INR、MELD、MELD-Na及SOFA评分高于存活组,血清Na+水平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MELD-Na和SOFA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MELD、MELD-Na及SOFA评分所得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5.01、28.14和7.50。SOFA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优于MELD-Na评分(Z=11.128,P<0.01)和MELD评分(Z=11.004,P<0.01),MELD-Na评分的AUC优于MELD评分(Z=2.865,P<0.01)。结论:MELD、MELD-Na和SOFA评分均能较好地预测肝衰竭患者短期临床预后,SOFA评分系统对肝衰竭预后判断的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将72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38例)和拉米夫定组(34例)。两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观察用药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HBVDNA、PTA、存活率。结果治疗后4周及48周时恩替卡韦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68.8%及96.6%,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的55.5%和7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肝功能主要指标、PTA及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治疗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恩替卡韦抑制病毒的作用强于拉米夫定,但在改善预后方面未显示出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59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计算MELD评分,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26例及死亡组33例,测定血浆降钙素原水平。结果死亡组患者血浆PCT阳性率、血浆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MELD评分>30组患者血浆PCT水平高于MELD评分≤30组(P<0.05);患者血浆PCT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p=0.318,P<0.05)。结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浆降钙素原水平在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MELD-N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Child-Pugsh评分系统对预测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预后的价值.方法: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Child-Push、MELD-Na及MELD评分系统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结果:ROC曲线评估Child-Push,MELD,MELD-Na评分系统预测预后的能力,显示Child-PUsh评分系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4,显著高于MELD(Auc为0.664)和MELD-Na(AUC为0.7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各自的临界值(cut-off值)分别是10.5、24.8、26.4.对于不同肝衰竭分型3种评分系统的比较发现亚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3种评分系统的预测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慢性肝衰竭的Child-Push评分系统的预测性更高.结论:Child-Push、MELD和MELD-Na评分系统对于肝衰竭的诊断均有较好的预测性,Child-PIlsh评分系统对肝衰竭预后判断的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含量及其动态变化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8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病情将患者分为早、中、晚三期,患者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根据治疗结果将各期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AFP、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峰值及其动态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早期和中期患者存活组AFP和VIA的峰值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TBiL的峰值存活组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而晚期患者的AFP、TBiL和PTA的峰值存活组和死亡组间无统计学意义。AFP上升和/或TBiL下降对早、中、晚期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分别为86%、71%和50%。结论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AFP含量升高反映肝细胞再生活跃,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药实践》2020,(2):93-96
目的:探讨胱抑素(Cys-C)、血钠、血氨在早期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肝肾综合征(HRS)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就诊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60例,将其按是否并发HRS分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HRS组(HRS组)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未并发HRS组(非HRS组),收集各组病例肝功能、肾功能(Cys-C)、凝血功能、血氨、电解质等数据,分析各组差异以及Cys-C,Na,NH~(3+)与HRS的关系。结果:HRS组Cys-C,Na,NH~(3+)水平明显较非HRS组高(P<0.05);HRS组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明显较非HRS组高(P<0.05);Cys-C,Na,NH~(3+)三个指标之间,两两均成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ys-C、血钠、血氨水平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是否并发肝肾综合征密切相关,在早期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肝肾综合征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恩替卡韦(ETV)与拉米夫定(LAM)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SACLF) 24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104例HBV-DNA阳性且无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史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SACLF),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不同分为ETV组(予ETV 0.5 mg qd)、LAM组(予LAM 0.1 g qd)各52例,两组均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予抗病毒.对两组均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并比较24周时组间死亡率、临床好转率、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和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 ETV组、LAM组的基线特征相似;治疗12周及24周时ETV组总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MELD评分均优于LAM组(P<0.05).临床好转率ETV组高于LAM组(63.5% vs 46.2%,P=0.067),且主要来自MELD评分≤30患者(78.0%vs54.7%,P<0.05);完全病毒学应答率高于LAM组(94.3%vs72%,P<0.05);ETV组、LAM组间均无患者因药物不良事件而终止治疗.结论 ETV治疗HBV-SACLF较LAM更强地抑制HBV复制,降低短期病死率,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比较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iMELD)、MELD血清钠比值(MESO)、年龄-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肌酐(ABIC)、慢性肝衰竭联盟(CLIF-C)ACLF评分、CLIF-C脏器衰竭(CLIF-C OF)评分、COSSH-ACLF评分对于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7月至2020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及感染重症监护室收治的HBV-ACLF患者共166例,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入院时的CTP、MELD、MELD-Na、iMELD、MESO、ABIC、CLIF-C OF、CLIF-C ACLF、COSSH-ACLF评分。依据入院后90 d生存情况将所有患者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找出与90 d预后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9种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从而比较各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 年龄、总胆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改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疗效。方法 将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4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恩替卡韦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载量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HBV DNA载量及MELD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可有效降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 DNA载量,抑制病毒,改善患者肝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含量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共47例,分别检测血清中胆碱酯酶含量。结果:(1)慢性肝衰竭患者血清中胆碱酯酶含量比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低。(2)死亡组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治愈组患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清胆碱酯酶含量的检测,有助于评价肝衰竭患者发作前的肝脏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HBV-DNA阳性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采取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回顾性研究和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纳入以及参与诊治的60例HBV-DNA阳性的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所有资料,均开展恩替卡韦治疗,分析60例HBV-DNA阳性的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情况和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前ALT、ALB、T-BIL、PTA、INR、HBV-DNA定量、MELD评分、对比治疗后4、8、12、24周,P <0.05,统计学有参比意义。用药后4例患者4周内发生总胆红素升高的现象,1例患者在15周时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结论将恩替卡韦治疗早期应用在HBV-DNA阳性的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可对HBV-DNA的复制进行有效抑制,可改善肝功及降低病死率,对于改善患者生化指标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好转率和存活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Alb、PTA水平升高,TBiL、AST水平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好转率、存活率分别为54.3%、60.9%,高于对照组的39.1%、37.0%(P〈0.05)。结论常规内科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同时联合抗病毒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明芳  章颖  李兆明  刘先进  薛红 《江苏医药》2022,48(2):186-190
目的 探讨IL-33和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检测HBV-ACLF患者59例(观察组)和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生化指标、IL-33和sST2,计算MELD评分.根据HBV-ACL...  相似文献   

14.
赵海丰  杨仁池 《天津医药》2012,40(10):983-986
目的: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各自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的水平.方法:取36例ITP患者(ITP组)和36例正常对照(对照组)外周血,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IFN-γ和IL-4的mRNA水平;随机抽取2组中的各10例,采用DNA甲基化修饰后测序的方法检测IFN-γ和IL-4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并计算IFN-γ和IL-4基因的mRNA水平与其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组IFN-γ的mRNA水平增高(1.86±0.29 vs 0.83±0.14,P<0.05),而IL-4的mRNA水平降低(0.78±0.22 vs 1.45±0.40,P<0.05),Th1/Th2(IFN-γ/IL-4)比值升高(7.11±0.60vs 3.12±1.88,P<0.01).2组IFN-γ和IL-4基因CpG岛的位点甲基化水平和整体甲基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中IFN-γ和IL-4的mRNA表达水平与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不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ITP患者处于Th1极化状态,IFN-γ和IL-4的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对各自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不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水平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乙肝病毒(HB)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214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期选取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22例。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MELD值、生存情况及血清25(OH)D水平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3个月内有58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7.10%;MELD值与25(OH)D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性反向相关(r=-0.558)。死亡患者25(OH)D水平值显著低于存活患者体内25(OH)D水平(P<0.05),生存分析发现基线期25(OH)D水平越低,其生存率越低,生存时间就越短(P<0.05)。结论:随着乙肝病毒感染造成肝功能逐渐下降,血清25(OH)D水平也逐渐降低,低水平的25(OH)D水平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行人工肝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121例行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的MELD评分中位数分为高MELD评分组(MELD评分>中位数,61例)和低MELD评分组(MELD评分≤中位数, 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后生化指标、MELD评分,治疗后短期疗效。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人工肝治疗次数、人工肝治疗模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MELD评分组治疗后好转率为81.67%(49/60),高于高MELD评分组的63.93%(3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2, P=0.047<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高MELD评分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钾离子(K+)、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因、临床特点与预后之间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2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诱因、病因、性别、年龄、生化学指标、凝血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病因为乙肝相关84例(70%);发病有明确诱因109例(90 M.83%);死亡组与存活组间的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血清钠、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及2个以上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 慢加急性肝衰竭病因以乙肝病毒感染为主,发病前多有明确的诱因,对于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规律服用抗病毒药物有重要意义,并且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与实验室指标、并发症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陈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1755-1756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以下简称:慢-急肝衰竭),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大量肝细胞坏死而出现的一组以严重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症[1].具有起病急聚、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并发症多和病死率高等特点.笔者所在科室收治慢-急肝衰竭患者88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8例肝功能衰竭病例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组),34例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疗效。结果血浆置换组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总胆红素(TBIL)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TA升高,3个月近期随访治疗组好转23例,好转率为60.53%,比对照组高,其中早期90.0%,中期56.81%,晚期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TBIL、缩短凝血酶时间,对早、中期肝功能衰竭更适宜,且安全可行,是目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并分析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乙肝病毒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通过数字表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本院治疗的乙肝病毒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100例,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均为50例,分别为本次探究讨论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用药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ALB、TBIL、ALT和PTA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数据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治疗总有效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8.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必须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相对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的用药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