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40例正常人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Hcy水平与梗死灶面积呈正相关(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脑血管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引起脑血管病的致病机制及酒精导致脑血管病的原因。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出血性卒中组与缺血性卒中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和同型半胱氨酸正常组、饮酒组和非饮酒组.分别比较白细胞、单核细胞和血浆Hcy水平。结果:HH组与Hcy正常组相比白细胞及单核细胞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饮酒组血浆Hcy含量明显高于不摄人酒精者(P〈0.05)。结论:Hcy可以刺激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研究还发现酗酒患者可通过增加血浆Hcy水平而增加脑血管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WE)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及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及意义,并探讨其在急性PT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所有44例急性PTE确诊病例于确诊后6h内定量测定血中Hcy、CRP及D—D,6h后重复检测一次,取其最高值,正常对照组于第一次抽血后6h后重复检测一次,亦取其最高值。根据Hcy测定值分为Hcy正常组(NHcy组,15例)及Hcy升高组(HHcy组,29例),并设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对照组)30例。结果HHcy组Hcy水平(41.21±4.62)μmol/L,NHcy组(14.21±2.35)μmol/L,对照组(10.43±1.78)μmol/L,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Hcy组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HHcy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右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NHcy组(P〈0.05,P〈0.01);而HHcy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与NHcy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cy组D—D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NHcy组(P〈0.05),对照组D—D及CRP水平与NHcy和HHcy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FE患者Hcy、D—D及CRP水平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D—D与Hcy(r=0.65,P〈0.05)、CRP与Hcy(r=0.73,P〈0.05)、D—D与CRP(r=0.60,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伴有Hcy升高的PTE患者的病情较正常血浆Hcy的PTE患者更为严重,血浆Hcy高低可作为判断急性PTE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血Hcy、D—D、CRP的实验室联合检测对有相关临床表现的急性PTE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尤其Hcy的明显升高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PTE并提示病情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实验性急性颅脑损伤后大鼠神经病学评分和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①将27只急性颅脑损伤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NGF、胞磷胆碱钠(CS)和生理盐水(NS)治疗,于治疗前后检查动物的神经病学评分改变。②再将65只急性颅脑损伤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实验组(30只)、对照组(30只)和正常组(5只)。实验组急性颅脑损伤后即刻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分别在脑损伤后1h、3h、6h、8h、24h断头取脑,对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后脑组织中NOS含量进行检测。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NGF和CS组治疗后神经病学评分均降低(P〈0.05);与盐水对照组比较,NGF和CS组治疗后神经病学评分均降低(P〈0.05)。②大鼠脑皮质中NOS活性在伤后1h、3h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与盐水对照组比较,NOS含量在脑损伤后1h、3h、6hNOS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NGF可明显促进急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NGF可通过抑制急性脑损伤后NOS的升高,抑制了一氧化氮的毒性作用,从而保护了脑神经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叶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对95例子痫前期伴高(Hcy)血症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采用叶酸治疗,B组采用甲钴胺治疗,C组采用叶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监测治疗后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及平均动脉压和24h尿蛋白定量。结果 C组和A组治疗后血浆tHcy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血清叶酸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平均动脉压与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且C组显著低于A组(P〈0.05)。C组和B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 C组比A组、B组降低患者血浆tHcy水平、平均动脉压和24h尿蛋白定量疗效更显著。经过精心护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快,提高治疗成功率,改善患者的转归,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联合补充叶酸、维生索珑和维生素B12对冠心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空腹血浆Hcy水平,应用放免分析法测定基础血浆叶酸及维生素B12浓度。冠心病患者中Hcy水平高于15μmol/L者为高I司型半胱氨酸血症,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予以每日补充叶酸5mg,维生素B6 20mg 3次,维生素B12 0.5mg,对照组不予此三种药物治疗,4周后患者复查血浆Hcy水平。结果治疗组4周后Hcy水平平均降低了37.7%,治疗前后Hcy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中,治疗前后差值即经治疗后Hcy水平降低的幅度与基础叶酸浓度呈负相关(r=-0.386,P〈0.05)。结论联合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可明显降低冠心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血浆Hey水平,而且治疗前血浆叶酸浓度越低,Hcy水平降低的幅度越大,补充治疗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叶酸干预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轻、中度原发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叶酸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采用酶标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结果:叶酸治疗12周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内皮素水平有明显降低(P〈0.01),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叶酸干预治疗能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尿转铁蛋白的变化,探讨氯沙坦对其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4月一2012年4月我院就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250例为观察组,予氯沙坦50--100rng,1次/d,治疗15周;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为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尿转铁蛋白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观察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尿转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氯沙坦治疗15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压下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尿转铁蛋白水平下降(P均〈O.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尿转铁蛋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氯沙坦可改善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可能与其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8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70例健康体检者血液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并对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组Hcy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Hcy水平与血压、血脂、血糖高低及脑梗死病灶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成正相关,是脑梗死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 B12水平监测在脑卒中患者临床诊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选取同期健康者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 B12水平。结果CI 组、CH 组、TIA 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且进展性 CI 患者血清 Hcy 水平明显高于完全性 CI(P <0.05),而叶酸和维生素 B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脑卒中患者经过治疗后 Hcy 水平明显下降,和治疗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叶酸、维生素 B1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叶酸、维生素 B12与 Hcy 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 =-0.34, P <0.05;r =-0.31,P <0.05)。结论高 Hcy 血症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血清 Hcy、叶酸和维生素 B12水平监测脑卒中患者的诊断及临床诊疗的有效性评价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清铁蛋白(SF)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和放射免疫法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Hcy和SF水平检测,并与35例健康人做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SF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1),且Hcy的代谢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明显降低(P〈0.01)。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SF水平的变化对判断病情和评价疗效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牛世泰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9):1687-1689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84例(发病时间〈6h)随机分为溶栓组("-34)和对照组(n=50)。溶栓组用rt—PA0.9mg/kg,溶栓12h后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mL,2次/d,连续应用7d;对照组不使用rt—PA,其他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于治疗前后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Barthel指数,监测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颅内出血情况。【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h、7d、1个月及3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7d后Barthel指数开始明显升高,治疗后7d、1个月及3个月溶栓组的Bar—the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x2=8.57,9.84;P〈0.01);两组Fib水平治疗后12h明显降低(P〈O.05),治疗后48h及72h两组Fib水平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死亡率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硫酸镁对瑞芬太尼致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56例,ASAI~Ⅱ级,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8例。B组诱导前5min静脉注射硫酸镁40mg/kg,并以10mg/(kg·h)的速度输注至手术结束,A组输入等剂量生理盐水。维持麻醉:瑞芬太尼0.4μg/(kg·min),丙泊酚4mg/(kg·h)。记录术后30rain、1h、4h、12h、24hVAS评分,24h内追加芬太尼的量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30min至4h之间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停瑞芬太尼后第一次应用芬太尼的时间比B组明显提前(P〈0.05),且术后24h应用芬太尼的总量也明显较多(P〈0.05)。A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高于B组(P〈0.05)。【结论】硫酸镁可以缓解瑞芬太尼.致妇科腔镛丰来患者未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4.
田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6):2244-2245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与硫酸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1例SA H后CVS患者分成尼莫地平组(31例)和硫酸镁组(30例),尼莫地平组患者使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硫酸镁组患者使用硫酸镁进行治疗。治疗2周后,采用彩色头颅多普勒检测患者脑血管内血流速度,比较两组患者大脑前动脉(ACA )、大脑中动脉(MCA )以及大脑后动脉(PCA )收缩峰流速(Vp)。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血压下降、梗阻性脑积水、再出血、胃肠道出血等)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硫酸镁组患者左ACA、右ACA、左 MCA以及右 MCA 的 Vp值分别为(81.2±9.1)、(80.8±12.2)、(122.6±20.7)、(118.4±21.6)cm/s,均明显高于尼莫地平组的(70.6±10.2)、(68.6±10.7)、(100.5±16.6)、(101.5±12.7)cm/s ( P<0.05);尼莫地平组患者的脑膜刺激征缓解率为77.4%,明显优于硫酸镁组的50.0%( P<0.05);酸镁组患者血压下降发生率显明显低于尼莫地平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对SAH引起的CVS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其疗效优于硫酸镁,值得临床推广并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56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及52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Hcy、叶酸(FA)、维生素B12水平.对Hcy增高的VP患者予以叶酸、维生素B12等药物治疗,并记录治疗前后的Webster评分.结果 VP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FA、维生素B12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Hcy水平增高的VP患者Webster评分明显高于Hcy水平正常的患者(P<0.05);而经药物治疗后,Webste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Hcy与VP发病及VP的严重程度可能存在相关性;对Hcy增高的VP患者常规给予降低Hcy治疗,对VP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 73例ACI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5例患者给予脱水降颅压、改善循环、脑保护、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38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花注射液2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溶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4 d为1个疗程;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溶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14 d为1个疗程;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DA水平及SOD活性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DA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红花注射液可显著降低ACI患者血清MDA水平,提高血清SOD活性,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王新  姜雅秋  郭晓林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8):1539-1540,1543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梗死心肌的影响.[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缺血再灌注组(A组)、高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B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10周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室降支60 min后松开结扎线再灌注心肌,观察QRS合值、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情况.[结果]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硫酸镁注射液治疗重症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重症哮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25%硫酸镁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最大呼气流量(PEF)、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量(FEV1)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和93.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PEF、FVC以及FEV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硫酸镁注射液治疗重症哮喘可迅速有效地控制哮喘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补充镁、β-胡萝卜素及其联合制剂,探讨镁、β-胡萝卜素及联合补充对实验型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B组)、镁组(C组)、β-胡萝卜素组(D组)及镁+β-胡萝卜素组(E组),并设正常对照组(A组),实验期8周,分析血糖含量、胰岛素抵抗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及活性。结果C、D和E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B组明显降低(P〈0.05);D组和E组SOD和GSH-Px水平均较B组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降(P〈0.05);C组SOD和GSH-Px水平较B组升高,MDA水平降低,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E组SOD和GSH-Px水平较C组升高,MDA水平降低(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β-胡萝卜素可有效提高糖尿病大鼠抗氧化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的生成;镁可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联合补充镁及β-胡萝卜素,对大鼠抗氧化能力及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浆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相关性和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病灶大小将其分为大梗死组(病灶体积>10cm3,共纳入17例患者)、中梗死组(病灶体积为4-10cm3,共纳入28例患者)和小梗死组(病灶体积<4cm3,共纳入55例患者),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结果正常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在发病24h内和发病第14天时对ACI患者进行脑卒中NIHSS量表评分评定,并根据NIHSS评分变化评估其近期预后。检测三组ACI患者在发病后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对照组的血浆FⅩⅢ、IL-17水平。结果三组ACI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FⅩⅢ、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梗死组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FⅩⅢ、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中梗死组或小梗死组(P<0.05),而中梗死组患者与小梗死组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FⅩⅢ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梗死组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组患者(P<0.05);大梗死组患者发病24h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中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组(P<0.05);大梗死组患者中近期预后为“显著进步”的比例显著低于中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患者中近期预后为“显著进步”的比例显著低于小梗死组(P<0.05),ACI患者的血浆FⅩⅢ水平(r=0.348)和IL-17水平(r=0.37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浆FⅩⅢ、IL-17水平的升高可能是ACI发病的相关因素,且与患者梗死病灶的大小、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近期预后情况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估病情和预测近期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