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柴莉  许晓明 《地方病通报》2024,(1):65-67+88
目的 分析2017—2022年福建省武夷山市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导出武夷山市法定传染病监测数据,以发病日期为统计依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法定传染病的分布特征。结果 2017—2022年武夷山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0种5 395例,年均发病率为367.51/10万,死亡8例,年均死亡率为0.54/10万,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趋势χ2=863.515)。每年10月和5—6月为发病高峰;年均发病率崇安街道最高444.09/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0岁~组报告发病数最多、占45.32%;散居儿童报告发病数最多、占47.30%。肠道传染病居多、占51.61%。年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166.49/10万、病毒性肝炎77.93/10万、梅毒39.31/10万、肺结核33.86/10万、感染性腹泻17.30/10万。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发病均呈下降趋势(P<0.01)。结论 2017—2022年武夷山市法定传染病总体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6—2022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州)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卫生健康部门调整传染病防控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导出2016—2022年黔东南州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2年黔东南州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和丙类传染病32种99 810例,年均发病率397.68/10万,死亡1 103例,年均死亡率4.39/10万,报告死亡数居首位的病种为艾滋病(1 027例)。年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梅毒、其他感染性腹泻,居前5位的县(市)为凯里市、天柱县、岑巩县、三穗县和黎平县,报告病例性别比为1.57∶1,发病人群以农民、散居儿童、学生为主。结论 法定报告传染病仍然危害黔东南州居民健康,应针对重点疾病、重点人群、重点地区、重点机构和重点时段制定完善防控策略,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当地传染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0─2013年山东省寿光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寿光市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3年寿光市累计报告法定传染病26种8 812例,年均发病率192.49/10万,年均死亡率0.18/10万;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最高(55.05/10万),其次是血液及性传播疾病(44.30/10万),呼吸道传播疾病(36.46/10万)和自然疫源性与虫媒传染病(2.14/10万);年均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传染病依次为手足口病、菌痢、乙型肝炎、肺结核、梅毒。结论山东省寿光市传染病近年来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呈上升趋势,是现阶段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肺结核列为乙类传染病后疫情报告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肺结核列为乙类传染病管理后肺结核疫情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97对疫情数据与登记治疗管理的病例进行处理分析比较。结果 疫情报告病例数逐年提高,逐步接近结核病防治机构登记治疗管理病人数量,但目前肺结核疫情漏报依然严重,肺结核报告中病人分类、报告渠道以及报告数量等尚存在问题。结论 必须充分认识肺结核疫情报告的重要性,加强疫情报告和结核病归口管理,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2007~2011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为疫情监测和制定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巴州2007~2011年网络报告的各类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巴州报告法定传染病31种,累计报告发病57 281例,年均发病率为959.88/10万,男性为33 315例,女性为23 966例;死亡79例,年均病死率为167.51/10万,男性为61例,女性为18例;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5~54岁,占总发病人数的64.22%;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传染病依次是乙型肝炎(428.82/10万)、肺结核(137.59/10万)、其他感染性腹泻(64.13/10万)、梅毒(50.03/10万)和麻疹(46.13/10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和工人为主,分别占29.30%、11.04%、10.51%。结论网络直报有利于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和传染病疫情管理,以乙型肝炎、梅毒为主的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和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是巴州公共卫生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重点,同时,需加大托幼机构、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控力度,做好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泸州市龙马潭区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完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1年龙马潭区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年龙马潭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4种1 349例,死亡1种4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390.38/10万、1.16/10万、0.30%,比2010年分别下降了23.01%、33.84%、14.08%.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是:乙肝、肺结核、腹泻、梅毒、手足口病.发病上升较快的病种是艾滋病和手足口病.结论 2011年龙马潭区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与2010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传染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乙肝、肺结核、艾滋病、以及手足口病和流腮等聚集性病例防控仍然是重点防控病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疆阿克苏地区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按发病日期导出2016—2020年阿克苏地区法定传染病病例报告数据,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2016—2020年阿克苏地区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6种108 378例,年均发病率851.16/10万,死亡819例,年平死亡率6.40/10万;其中乙类传染病17种100 236例(包括按甲类报告的传染病1种1例),年均发病率787.18/10万;丙类传染病共9种8 142例,年均发病率63.98/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以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7.23%,丙类传染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占丙类传染病病例总数的73.63%。结论 阿克苏地区肺结核病、乙型肝炎和梅毒等传染病发病率较高,仍然是防控重点;应继续加强疾病监测,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持续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975。2010年新疆石河子垦区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石河子垦区历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5~2010年,全垦区传染病报告平均发病率1193.42/10万,发病率波动在178.09/10万~7463.06/10万;20世纪80年代发病率呈直线下降趋势,90年代以来发病态势持续平稳,90年代末以前以肠道传染病发病为主,2000年后传染病发病谱发生了变化,以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感染性腹泻和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居前五位,2010年后性传播疾病(淋病、梅毒)跃居传染病第五位。结论石河子垦区传染病总发病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流行态势,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和性传播疾病是石河子垦区公共卫生和预防控制的重点,应进一步加强以上重点疾病的监测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成都市青羊区54年传染病发病趋势进行分析,为政府部门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区历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953-2006年全区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波动在156.35/10万4 750.95/10万之间。从1979年开始,传染病发病率呈明显下降的态势,1994-2006年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左右。趋势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世纪50-60年代发病居前位的麻疹、百日咳、疟疾在2000年以后已下降到急性传染病的后几位或连续10年未发病。2000年以来性病、痢疾、结核、肝炎、猩红热居传染病发病的前5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从50年代以呼吸道和肠道为主到2000年后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为主。结论1953-2006年间成都市青羊区传染病发病率呈明显下降。传染病谱发生了改变,结核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已成为该区的主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使得传染病的防治面临更加严重的形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东省佛山市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掌握流行规律,为制定传染病预防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5~2012年佛山市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年间佛山市累计报告甲、乙类法定传染病21种155294例,报告死亡病例176例,年均发病率314.05/10万,年均报告死亡率0.36/10万;位居前五位的传染病分别是肺结核、梅毒、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结论佛山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居各类传染病之首,肺结核、梅毒、淋病、艾滋病、麻疹、登革热等传染病应作为佛山市今后几年防控工作的首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鲁甸县乙类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及变化规律,为今后制定传染病防控策略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规定所制定的年报表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09年报告乙类传染病17种,1 794例,发病率在174.79/10万~124.32/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45.63/10万;位于前5位的乙类传染病依次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麻疹、猩红热。3年间呼吸道传播疾病发病居传染病之首,占发病总数的44%,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和肠道传染病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9.54%和24.08%。结论 2007-2009年鲁甸县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较高,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以呼吸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疾病、肠道传染病为主,应为今后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掌握成都市手足口病流行规律,有针对性提出防治措施建议.方法 通过国家疫情网收集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信息,通过qRT - PCR方法实施病原体检测.结果 成都市2011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18284例,其中重症283例,死亡3例,年报告发病率125.22/10万,病死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无暴发疫情发生.四季均发病,呈双峰流行,5岁以下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病原体优势毒株由EV71向CoxA16转变的趋势.结论 2011年成都市手足口病总体发病水平较高,但病死率低,无暴发疫情,早期预警和治疗可有效预防暴发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双流县2005-201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以提高和规范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方法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获取双流县报告的法定传染病卡片,导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流县2005-2012年网络直报率100%,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卡片25484张,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为主要报告单位。报告及时率从63.21%上升到100%,审核及时率从90.44%上升到100%。卡片填写完整率从0.00%上升到99.90%,错误率从26.26%下降到0.00%。结论双流县网络直报工作逐步完善,总体运行良好。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逐年提高,但仍存在填写质量问题;应继续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培训与督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成都市温江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流腮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温江区流腮监测资料和2008年温江区流腮疫苗接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温江区流腮报告病例为1097例,2008年发病率最高为137.25/10万;2010年发病率最低为27.36/10万。2008年下半年开展3—16岁儿童流腮疫苗预防接种,应种27347人,实种23710人,接种率达86.70%。春末夏初为明显发病高峰季节,占总发病数的43.39%,其中5月发病最高占总发病数的15.77%。3—14岁年龄组占总发病数的81.13%,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x2=83.06,P〈0.01),学生、托幼儿童占总发病数的83.50%。城市及城乡结合地区占总发病数的84.32%高于农村。结论2008—2012年成都市温江区流腮发病重点单位是学校和托幼机构,建议适时开展流腮疫苗接种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成都市新都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法律法规要求必须承担的疾病监测工作,为政府制定卫生工作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现场查看新都区30家医疗机构2011-01/06诊疗记录原始信息情况及监测信息网络报告与利用情况.结果 30家医疗机构平均得分率81.23%.其中,驻区医疗机构平均得分率最高(86.31%),改制/民营医疗机构平均得分率最低(72.62%),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和区级医疗机构平均得分率居中(分别为85.38%、80.15%);传染病登记报告质量得分率72.80%,腹泻门诊监测得分率80.00%,死因监测报告质量得分率84.70%,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监测得分率69.20%,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监测得分率86.30%,中毒监测得分率89.30%.结论 2011年新都区疾病监测工作调查情况总体较好,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疾病监测指标调查结果差异大.应进一步促进医疗机构全面开展疾病监测工作,推进医疗机构履行应当承担的公共卫生义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云南省疟疾流行特征。方法采用调查表进行疟疾患者个案调查。结果人群特征:男性、农民、小学文化是风险人群。感染特征:当地感染病例占77.01%,外地感染病例占5.37%,国外感染病例占17.61%。发病特征:间日疟占74.30%,恶性疟占25.70%;轻型病例占97.90%,重型病例占2.10%;初发病例占74.10%,复发病例占25.90%。就医特征:平均就医时间4.15d;首选医院:村卫生所占61.50%。诊断方式:实验室诊断占53.40%,临床诊断占24.20%,药物试治有效占21.50%。行为特征:使用蚊帐率38.20%,有露宿习惯者占14.30%。治疗特征:口服药治疗占69.16%,肌肉注射24.25%;肌肉注射加口服治疗占6.59%,使用正规处方率为64.67%,非正规处方率为35.33%。结论防治措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通过卫生宣教和培训,加强风险人群和有出国打工行为者的管理,提高村民的及时就医和自我防护能力,提高村医的正规治疗率,减少复发,改善抗疟环境,降低发病,控制疟疾。  相似文献   

17.
2006-2008年成都市锦江区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成都市锦江区2006-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学处理,对该区手足口病做出疫情分析,为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重心的确立和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成都市锦江区2006-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成都市锦江区手足口病2006-2008年报告病例分别为15例、98例、326例,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高峰期由2007年的冬季提前到了2008年的夏秋季,病例主要分布在1~5岁年龄组的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结论 锦江区手足口病病例数不断增加,开展长期有效的疫情监测和广泛的对象人群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2004-2009年成都市龙泉驿区艾滋病疫情分析,发现艾滋病流行特点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选择已经四川省CDC实验室采用免疫印迹试验(WB)确认的、现住址在该区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自2004年经外地报来龙泉驿区第1例HIV感染者,至2009-12-31,该区现有HIV/AIDS101例,其中艾滋病患者33例,HIV感染者68例;分布于10个乡镇、街办,以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为1.1∶1。性传播占76.24%,注射吸毒占19.80%,无母婴传播感染方式。职业分布广,主要以无业人员及农民工为主。结论龙泉驿区艾滋病流行速度加快,传播途径转变为以性接触为主,疫情范围逐步扩大,需要加大防治力度,阻止艾滋病在该区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贵州省2007-2017年人间炭疽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供防控工作参考。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贵州省2007-2017年人间炭疽疫情资料及其相关监测资料。结果 2007-2017年贵州省人间炭疽累计发生104起,病例183例,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0.046/10万,死亡6例,年均死亡率0.002/10万。全年可发病,5-10月报告病例最多(149 例,占81.42%)。以25~60岁发病最多(142例,占77.60%)。男女病例之比为6.96∶1。职业以农民发病最多(162例,占88.52%)。散发77起占总起数的74.04%。聚集性病例106例占总病例57.92%。2013-2017年的人间炭疽中86.67%(13/15)有病死家畜接触史。实验室确诊4例。消毒前的剖剐地土壤的炭疽杆菌检出阳性率15.79%(9/57),消毒后的剖剐地土壤的炭疽杆菌检出阳性率12.21%(16/131)。结论 贵州省人间炭疽疫情下降明显,农村尚存在潜在聚集性疫情风险,疫源地消毒亟待规范,部门间联防联控有待落实,需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及健康教育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