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右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及其随访结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右室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射频消融的近、远期疗效。方法34例右室室速患者经受了射频消融,其中诊断为特发性右室室速29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ARVD)5例。结果28例特发性右室室速消融成功,1例失败;5例ARVD患者诱发出9种室速,5种室速消融成功,另4种室速失败。随访显示,28倒特发性右室室速中2例分别于射频消融术后的12和15个月发生新的室性心律失常,进一步检查证实1例为ARVD,另1例为扩张型心肌病。ARVD患者组中2例室速复发。结论右室室速射频消融的结果取决于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对于特发性右室室速消融术后再发或出现新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需注意排除ARVD或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己成为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一种有效手段[1-2]。特发型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isolated premature complexes,PVCs/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是临床上常见的非器质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其中大部分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小部分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异位心律的起源位于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瓣上和瓣下区域,尤其多见于瓣上区左冠状动脉开口处附近组织,与冠状动脉左主干和主动脉瓣的关  相似文献   

3.
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室性期前收缩称为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1969年Rosenbaum就曾报道过该类室性期前收缩。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顽固性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多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缩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流36例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射频消融治疗的方法、结果及随访观察。结果36例患者中35洌消融治疗后期前收缩完全消失.成功率97.2%(35/36),其中11例患者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存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手术时间为(77.1±18.3)min,消融时间(356.4±127.4)s,术中、术后无并发症.随访6个月,1例复发,复发率2.9%(1/35).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事流叶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成功率高、安全性好、手术并发症少,远期效果较好.对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也可选择行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5.
右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易起源位置,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占所有室性期前收缩的80%以上。起源于该处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在75%~100%,而且并发症风险低。右室流出道解剖上毗邻左室流出道,尤其是主动脉窦,又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脏发育不良三角的一部分,其自身又分为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术前对此区体表心电图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报道 7例器质性心脏病右室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C) 3例 ,可疑ARVC 1例。 1例消融成功 ,3年未复发 ;未行射频消融的 3例均口服胺碘酮治疗 ,2 7~ 3 6月未复发。肥厚型心肌病 1例 ,心内电生理诱发出 4种形态的室速均消融成功 ,术后可达龙 0 .2 ,每天一次口服 ,随访2 0个月无复发。法鲁氏四联征矫正术后室速 1例 ,消融术后复发 ,院外猝死。右室流出道假腱索伴室速 1例 ,消融术后 1周复发。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临床疗效。方法 :5 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中 ,34例左室特发性室速采用EPT小、中弯大头导管 (或Webstr小弯大头 ) ,在左室行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 ,以P电位较QRS起点提前 2 0ms以上作为消融靶点。 2 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采用Webster加硬导管在右室流出道行起搏标测 ,以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体表 12导联QRS形态完全相同或最接近处为消融靶点 ,成功标准为放电过程中心动过速终止且不能诱发。结果 :5 1例患者消融成功 ,成功率 91.1%。 34例左室特发性室速中 30例靶点位于左室间隔中下部 ,2例近左室心尖 ,1例左室流出道 ,1例位于间隔高位。 31例消融成功 ,1例失败 ,2例因导管到达间隔处机械刺激终止室速而不能再诱发 ,于终止室速处作为靶点射频消融 ,1例于术后第 2天、另 1例半年后室速复发。 2 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 ,16例位于流出道间隔侧 ,6例位于流出道游离侧壁。 19例起搏标测到与心动过速 12导联QRS形态完全相同靶点 ,1例形态接近 ,消融获成功。 2例未能诱发室速 ,射频消融 1个月心动过速重新出现 ,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射频消融术对特发性室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作为首选治疗。电生理未诱发室速或机械刺激终止室速不宜尝试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RFCA)体会。方法:5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14~70(43.21±13.31)岁。除1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5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外,其余44例均为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43例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采用传统的起搏与激动标测。6例器质性心脏病VT及1例多源室性期前收缩(PVC)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治疗。结果:①48例消融成功,2例失败,成功率96%,4例复发。②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的VT和PVC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RVOT的起源点不同,其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Ⅰ、Ⅱ、Ⅲ和aVF导联呈RR'型,V1~3具有深S波是游离壁起源的特征。ARVC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窦性心律时V1~3T波浅倒置,心脏核磁或心脏超声心动图见右室心肌运动减弱。③1例ARVC和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CABG术后病例在消融过程中出现心室颤动,经电除颤后继续消融成功。结论:RFCA是一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6例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男1例,女5例,平均年龄8.5岁(4-14.5岁)。临床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VT起源于左室间隔部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2例;选用温控消融导管,4例采用起搏标测结合激动顺序标测,于VT发作时放电,2例采用起搏标测,于窦性心律时放电;6例消融均成功。平均随访12.8个月(1-22个月),1例术后第4周复发,第5周于同一部位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射频消融治疗儿童IVT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蚀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速与室早各2例。治疗后3例心律失常消失,1例术后发作一次非持续性室速,再用氟卡胺变为有效。随访3—6个月,未发现与消蚀有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正>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憩室(diverticulum)临床少见,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更少,其中接受消融术治疗者仅见数例报道。本文报道1例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RVOT憩室起源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病例。1病例资料26岁男性,心悸4+年,3年前心电图记录诊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图1a)。分别于3.5年和3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疗效。方法总共9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男7例,女2例),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手术,其中肥厚型心肌病4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所有患者术前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提示为单形性室速。9例患者均在窦性心律下行起搏标测室速折返环出口或病灶起源点,如果起搏QRS波形态至少有11导联与诱发室速QRS波形态相同,且S-QRS间期≤20ms,则判断为消融靶点,在此部位行多靶点消融。结果 9例患者中,4例为右室流入道室速,3例为右室流出道室速,1例为左室流入道室速,1例为左室流出道室速。其中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术中出现三种室速形态而放弃手术。其余8例患者分别消融3~11个靶点,其中2例手术失败。1例患者1周后再次行射频消融手术失败。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0~42(30.65±8.72)月,其中6例患者(包括1例2次手术者)无室速复发。结论射频导管消融能有效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单形性室速;起搏标测手段在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射频消融中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平板运动试验在评价室性期前收缩与冠心病关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是由希氏束以下异位起搏点提前产生的心室激动 ,即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也见于药物作用 ,电解质失调 ,一氧化碳中毒 ,对儿茶酚敏感 ,电击等 ;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健康人出现的“良性期前收缩”预后良好 ,不需药物治疗。临床上常见一些医生遇到室性期前收缩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结果出现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2 0 0 0年 9月— 2 0 0 3年 9月 6 0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资料 ,旨在探讨平板运动试验 (ET)在评价不明原因室性期前收缩与冠心病关系中的价值。1 资料与…  相似文献   

14.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在室性期前收缩定位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在室性期前收缩定位中的意义。方法:对120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QRS波群形态进行分析定位。结果:120例中40例行射频消融术,术中定位为右室流出道者36例.符合率97.30%(36/37)。左室流出道者3例.符合率100%(3/3)。结论: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室性期前收缩定位中的准确性较高.可用于室性期收缩射频消融术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发生于无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特发性室速,其发生率约为临床确诊室速的10%.临床上对IVT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心动过速发作时QRS波形态分为右束支阻滞型IVT和左束支阻滞型IVT,一般将前者简称为左室IVT,后者简称为右室IVT.就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而言,左室IVT主要起源于间隔左室面的左后分支区域,而右室IVT主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速不同,IVT行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且创伤小,目前已成为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重点叙述常见的左室IVT和右室流出道室速.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应用,来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可达95%以上[1~3];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修补术后[4~9],而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来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少见报道[9,10]。本文报道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室间隔缺损(简称室缺)和动脉导管未闭各1例合并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  相似文献   

17.
<正>室性期前收缩(VPB)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亦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俗称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在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及预后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正确鉴别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流行病学、VPB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8.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普遍重视。为了探讨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我们对 1 995~ 1 999年 1 1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观察。1 临床资料1 995~ 1 999年收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 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 6~ 72(53.5± 1 6.9)岁 ,室性期前收缩 (PVD) 8例 [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VT) 5例 ],VT 1例 ,心房颤动(AF) 2例。其中冠心病 3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ARVD)、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瓣膜病各 1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5例 ,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指通过目前的诊断技术排除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也排除了代谢、电解质紊乱以及遗传性心电疾病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之一,多数学者主张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1],是指目前的诊断技术未能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证据的一种心律失常。此类心律失常多发生于中青年患者且性别差异不明显[2]。其临床症状与预后并无必然关系,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有当心动过速频繁、反复发作并引起患者出现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及精神上受到影响时可考虑行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34例,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IRVT)采用起搏标测确定消融耙点,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确定消融靶点.结果其中20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和流出道,1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31例即刻成功,3例失败,成功率91.2%.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