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CIN)的关系。方法用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筛查与病理学诊断相结合,对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病变一级及其以上(≥CIN1)病例各200例进行HPV16/18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宫颈病变≥CIN1组阳性病例69例,阳性率34.5%;宫颈炎对照组阳性.病例16例,阳性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危型HPV16/18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PV16、18的感染以及多个癌基因的激活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19例慢性宫颈炎、4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70例浸润性宫颈鳞癌进行HPV16/18E6蛋白、PCNA、P53、p^21ras和C-myc检测。结果:浸润性宫颈鳞癌组E6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组,CINⅢ和浸润性宫颈鳞癌组PCNA、P53、p^21ras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CINⅠ和CINⅡ,而浸润性宫颈鳞癌组C-myc阳性率则明显低于其它几组。结论:HPV16、18的感染以及PCNA、P53、p^21ras、C-myc的异常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TCT、HPV-DNA联合检测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小泉  周强  丁海明  周华友 《四川医学》2009,30(11):1803-1805
目的评价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联合HPV-DNA检测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TCT技术筛查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较,对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一级及其以上(≥CIN1)患者各200例进行高危型HPV16/18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TCT技术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达99.5%;宫颈病变≥CIN1组HPV16/18型感染阳性患者69例,阳性率34.5%;宫颈炎对照组HPV16/18型感染阳性患者16例,阳性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为一种准确、简便的宫颈病变的细胞学检查方法,结合HPV-DNA检测更不失为一种先进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宫颈鳞癌30例、腺癌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52例和16例正常宫颈液基细胞中HPV16、18 E6表达.结果表明,宫颈液基细胞中HPV16、18 E6癌基因的过度表达与子宫颈癌及CINⅡ~Ⅲ密切相关,为阐明子宫颈癌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预测CIN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PV16/18E6蛋白和P53蛋白在宜昌地区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36例宫颈鳞癌及28例慢性宫颈炎中的HPV16/18E6蛋白和P5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宫颈鳞癌中E6和P5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组,并且E6阳性的宫颈鳞癌与慢性宫颈炎P53阳性率明显高于E6阴性组。结论:HPV16/18感染与宜昌地区宫颈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至于HPV16/18E6蛋白与P53蛋白之间的内在联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陈曦曦  汪艳 《安徽医学》2014,(2):197-199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沙眼衣原体(Ct)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免疫层析方法分别对1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及83例正常宫颈上皮女性行HPV 16/18、Ct检测。结果 CIN组中HPV16/18阳性率为75.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IN Ⅰ-~Ⅲ中,HPV16/18阳性率分别为56.66%、84.31%和87.75%,随着CIN级别的增高,其阳性率呈递增趋势,CIN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IN Ⅱ和Ⅲ较CIN Ⅰ表达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IN Ⅱ与Ⅲ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中Ct阳性率为28.7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IN Ⅰ~Ⅲ中,Ct阳性率分别为23.33%、33.33%和30.61%,CIN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IN各级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中HPV16/18合并Ct感染率为13.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 16/18感染与CIN病变进展密切相关,Ct感染与CIN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中鳞状上皮细胞异常改变(ASC—US)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DNA16.18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妇科门诊5676名妇女进行TCT检查,其中634例ASU—US患者均行HPV16.18型PCR荧光检测。HPV16.18阳性者和阴性者随机宫颈活检,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结果]HPV16.18阳性联合ASC—US检测CIN的阳性预测值为51.6%。HPV16.18阴性联合ASC—US检测cIN的阳性率为5%。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CIN与HPV16.18感染呈正相关关系,TCT与HPV结合对检测宫颈癌前病变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结果的分析,探讨宫颈阴道细胞学TBS诊断在妇科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7年4月~2008年2月我院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涂片TBS诊断结果。结果1826例TCT中,宫颈阴道细胞学正常358例(19五%);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15例(0.82%)。细菌性阴道病77例(4.2%);重度炎症304(16.6%);低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1)45例(24%);高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3)14例(o.76%);宫颈鳞癌6例(0.33%);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12例(o.657%);各种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性改变1015例55.5%);CIN1、CIN2/3及宫颈鳞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36.543±7.416)岁、(41.36±9.505)岁、(50.47±25.34)岁;ASCUS及HPV的高发年龄段均为31~40岁。结论TCT系统可提高各种宫颈阴道细胞学疾病的检出率及准确性。31~40岁为宫颈癌前病变的高发年龄段,应密切监测。降低HPV感染,治疗并阻止CIN病变升级,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川省东北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不同基因型感染、多重感染及其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 PCR 和基于反向膜杂交的基因芯片技术对213例女性 HPV 感染者进行 HPV 分型检测,同时检查其宫颈病变程度。结果213例 HPV 感染宫颈病变者按病理结果分为慢性炎症(1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Ⅰ(21例)、CIN Ⅱ(26例)、CIN Ⅲ(28例)和宫颈癌(28例)5组;高危型 HPV 感染以 HPV16、58、33、18为主,低危型 HPV 感染以 HPV11、6为主;宫颈慢性炎症、CINⅠ、CIN Ⅱ、CIN Ⅲ、宫颈癌各组中分别以 HPV11/6/16、HPV16/33、HPV16/6、HPV16/58、HPV16/18感染最常见。单纯高危型HPV 感染组与高低危型混合 HPV 感染组在不同宫颈病变程度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1,P<0.01),HPV 单一和混合基因型感染对感染者的宫颈病变程度无影响(χ2=5.74,P>0.05)。结论四川省东北地区女性 HPV16、58、33、18是主要的高危感染型别,HPV16与病变程度明显相关;多重 HPV 感染并不会促进宫颈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TCT联合HPV-DNA检测在宫颈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联合HPV-DNA检测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TCT技术筛查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较,对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一级及其以上(≥CIN1)病例各200例进行高危型HPV16/18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TCT技术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达99.5%;宫颈病变≥CIN1组HPV16/18型感染阳性病例69例,阳性率34.5%;宫颈炎对照组HPV16/18型感染阳性病例16例,阳性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为一种准确、简便的宫颈病变的细胞学检查方法,结合HPV-DNA检测更不失为一种先进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朱定  李劼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44-46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在诊治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行宫颈锥切手术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变化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变化,评价宫颈锥切诊断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LEEP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冷刀锥切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电子阴道镜下活检结果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诊断一致率为71.12%(101/142)。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级别升高15例(10.56%),手术前后HPV-DNA负荷量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颈锥切手术较电子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的宫颈浸润癌检出率更高,宫颈锥切在切除病变的同时可以有效消除高危型HPV感染,是一种诊断、治疗CIN的非常理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并应用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46例经过2~18个月、平均8.2月的随访,所有病例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2~16周,平均12.6周,融合率100%;MRI检查无脊髓变形、受压表现,脊髓功能检查,除3例不理想外。所有病例植骨疗效满意。结论:适应症选择正确,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植骨、钢板系统操作简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外伤的治疗。颈椎前路手术适用于2个颈椎间盘,3个椎体。动力性和限制性颈椎前路内固定材料在临床治疗疗效上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宫颈糜烂"是女性宫颈的常见状态,在妇科临床上是应用最多的诊断术语之一.Alan H.DeCherney and Lauren Nathan的世界权威教科书《当代妇产科学诊断与治疗》第9版认为:"宫颈糜烂"与宫颈癌无关.但国内目前没有足够有说服力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宫颈糜烂"与宫颈病变到底有无因果关系.就"宫颈糜烂"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前路减压、颈椎空心螺纹内固定器(CHTF)椎间融合,代替传统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的方法。方法:对18例CMS采用环锯减压再潜行扩大减压,植入CHTF无磁性医用钛合金突心螺纹内固定器椎间融合,随访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植入CHTF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症状改善明显,稳定性好,生理曲度恢复达正常,无椎间隙高度丢失,无CHTF滑脱、移位。术后平均4.5个月椎间隙融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经验,所有患者均经前路行手术治疗,切除病变间隙的椎间盘、增生骨赘及后纵韧带,取自体髂骨或融合器行椎间融合,钛板固定。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30~90min,出血量10~100ml,术后随访时间9~7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量化疼痛与麻木程度,术前4~5分,术后迅速下降到0~2分,最终下降到0~1分,疼痛完全缓解,椎间骨性融合。 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入路简单、出血少的特点,并且对脊髓与神经根前方的椎间盘和骨赘切除彻底,疗效确切,可避免保守治疗长期反复发作的缺点,比后路手术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趋向年轻化。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虽逐年改进,近年来有长足发展,但因其是有创操作,风险大,而且费用高,手术治疗者仅为少数,非手术治疗有独特的优点,多数不需住院,患者痛苦少,花费少,不破坏正常解剖结构。封闭治疗是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一种,症状缓解,疗效最佳。本文从交感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上阐明封闭疗法的理论基础,并概述了各种封闭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的关系.方法 选取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的患者1 200例, 分为无柱状上皮异位组 (A组) 、轻度柱状上皮异位组 (B组) 、中度柱状上皮异位组 (C组) 和重度柱状上皮异位组 (D组) 4组, 均行LCT检查和HC2检测.对任一项阳性者阴道镜下取活检后送病检.分别比较各组之间LCT、HC2结果、CIN及宫颈癌疾病构成比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并分析年龄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关系.结果 从年龄分组来看, 各年龄组间宫颈有无糜烂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各年龄组间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程度也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各组LCT、HC2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组CIN和宫颈癌的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宫颈糜烂”与宫颈病变无必然的联系.不应该把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作为宫颈病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在颈前路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例颈椎骨折、脱位,1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5例脊髓型颈椎病,1例颈5椎体骨髓瘤,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除1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死亡外,其余病例获6月以上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植骨均完全愈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术中应用,可获得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防止植骨块移位,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维持术后椎间高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丁丽娟 《医学综述》2015,(3):428-430
MUC1是最早发现的一种多功能大分子黏蛋白,正常情况下表达于多种上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在生殖系统中,MUC1的表达可能与月经周期中类固醇激素的变化有关。通过对MUC1在正常宫颈及其相关病变和宫颈癌中表达的研究,提示MUC1可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单独或联合其他生物学指标,用于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该文就MUC1的生物学功能、在宫颈病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椎曲度异常与颈交感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318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分为无交感症状组(n=284)和有交感症状组(n=34),采用Borden法测量两组患者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的颈椎曲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有交感症状组患者颈椎曲度异常发生率为67.6%(23/34),明显高于无交感症状组的50.7%(144/284)(P<0.05).结论 颈椎曲度异常可能是影响颈交感症状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