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淋巴间质型胃癌是一具有特殊病理类型的预后良好的原发性胃癌。MacCarty等人于1992年首先描述本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陆续报导。我院1958~1988年间进展期胃癌178例,其中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淋巴间质型胃癌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例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51.6岁。病程1~25个月。上腹部不适或疼痛6例,返酸和/或食欲不振4例。上腹部皆未扪及肿块。本组病人均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本组8例中6例存活15年以上,2例存活10年以上,其中1例存活达35年。死亡3例中2例死于心脑血管病,1例死因不明。病理观察巨检:… 相似文献
2.
肺类癌(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65岁。咳嗽、咳血丝痰2年余,咯血13天。于1993年10月12日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胸片加左侧支气管顾后斜体层陶片提示:1.左上叶舌段球形病灶,密度较高,边缘清晰,周围未见卫星病灶,考虑周围型肺癌;2.左上叶后段肺炎,不除外恶变、支气管扩张。腹部B超无异常。于1993年11月创胸探查,术中见左上肺叶舌段不张,内及一约3X2X4cm肿块,质硬,左肺门淋巴结肿大。行左上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病理诊断:左上肺类癌。支气管分及肺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讨论类癌少见,绝大多数发生于消化道,发生于肺部更为少见,占全部类癌1… 相似文献
3.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文献复习并附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罕见,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85~3%,国内报道为0.6~1.2%。美国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以下简称PCNSL)占所有淋巴瘤的3%。本文除报道一典型病例外,并结合有关文献加以复习,患者男性,64岁左利。因记忆衰退,糊涂、头痛、头晕3个月住院。有烟酒嗜好30年。体检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有部分命名障碍、左右不分,眼底正常,左眼颞侧不全偏育,右眼视野缩小,左侧肢体肌力较右侧差,其余未见异常。脑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左移0.6cm。胸大片心肺正常,腹部B超阴性。血、尿常规、肝功、血糖正常。CT平扫见右顶枕深部形状不规则高密度区,周围水肿带包绕,右侧脑室体部和三脑室受压缺损。强化后呈均匀高密度,边界清楚,肿块越过大脑镰向对侧生长。手术所见:右顶枕皮层下2cm见灰暗红色肿瘤组织,无明显包膜,质脆易出血,肿瘤已越过大脑镰生 相似文献
4.
5.
胰腺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胰腺间叶组织恶性肿瘤 ,至今国内外文献仅查见 30例临床个案报告 ,国内报告均未给出参考文献。本文报告 1例 ,并对国外有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男 ,5 5岁 ,因上腹部包块 1月余 ,腰背部疼痛并进行性消瘦入院。 3个月前曾有上消化道大出血史。查体 :患者呈恶病质状态。左上腹可触及一约 15× 4× 4cm囊性包块 ,边界清楚 ,无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B超及CT均报告假性胰腺囊肿。剖腹探查术中见 :胰体部有一巨大囊性肿物 ,壁厚 0 .3cm ,造口吸出棕褐色液体约 180 0ml。胰体尾部有一约5× 4cm实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一家族中5例胃癌的发病情况,了解其家族/遗传性。方法:对1963年~2001年在我院所诊治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手术后行化疗,其中1例死于脑梗塞,1例死于复发及广泛转移,2例仍在治疗中。另1例诊断时病期已晚,未予抗肿瘤治疗而死亡。结论:按诊断标准,此5例属遗传性胃癌。 相似文献
7.
8.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极为罕见,自Baur(1906)首次报导1例以来,国外文献已报导31例。同内文献报道仅5例,迄今国内外文献计报导36例。现将本 相似文献
9.
10.
原发性残胃癌(简称残胃癌)系指各种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于残余胃的原发性癌肿。本病因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易延误诊断。本文报告我们1975~1979年迂见的3例残胃癌中经病理证实的2例,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12.
伯基特淋巴瘤为恶性淋巴瘤的特殊型,1958年Burkitt根据收集的58例作了系统的报道。本病集中于非洲热带潮湿地区,多害及儿童,故又称为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除流行于非洲大陆外,也散发于其它非流行区。近年来上海、北京、四川、新疆等地区亦有散在发生,国内个例报道曾见19例。综合此前国内报告的19例,男13,女6,年龄最小2岁11个月,最大72岁,中位年龄21岁,0-14岁儿童9例(50%)。侵犯部位,单纯颌骨破坏8例(42%),腹内(腹膜后、胃肠道、胰脾等)6例(32%),颌面及腹部同时受累1例(5%),浅表淋巴结受累3例(16%),纵隔1例(5%)。侵犯颌骨致溶骨性破坏,面部无疼性肿物很少见溃烂。肿物生长迅速,腹部病变常以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等急诊就医,发病后就医时间10天-4个月。综合19例中,除1例生存16个月外,均在半年内死亡。病例介绍见表1。讨论病因伯基特淋巴瘤病因已公认为疱疹病毒。非洲流行区病例中,患者血清内抗EB病毒的VCA抗体的滴度全部阳性,而高滴度的(1:640)阳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乙双吗啉(bimolane,BML)治疗银屑病导致急性白血病的报道,仅在我国就已达200例以上[1,2],<中华血液学杂志>在1989年就发表编者按,呼吁临床医生尤其是皮肤科医生停止使用此类药物治疗银屑病患者[2].遗憾的是临床上尤其是一些个体医生为求得近期治疗效果,仍在使用BML,BML所致治疗相关性急性白血病(treatment related leukemia,TRL)仍有散在发生.BML治疗银屑病引起的TRL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居多[1,3],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鲜有报道,最近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患者女,61岁,因上腹部隐痛2月,腹胀1周入院。无黑便史。既往无胃病史。查体:腹平软,上腹轻压痛,未扪及包块。上消化道钡透诊断:十二指肠球后恶性溃疡。纤维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后有2.0×0.8×0.5cm深溃疡,不规则,边缘水肿,局部僵硬,肠腔狭窄。活检病理报告: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慢性炎症,部分区域恶变。手术所见:十二指肠球后壁有3cm×2cm×0.5cm溃疡型肿块。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本病理报告:十二指肠球后壁中分化腺癌(溃疡浸润型),累及浅肌层。患者术后三周出院讨论:十二指肠球部的原发性癌非常罕见,以往认为如被累及,常为胰头癌等… 相似文献
18.
19.
患者男性,58岁。诉心窝部饥饿性疼痛二年余,不放射,不伴黑便。当地医院按“溃疡病”进行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近3个月来腹痛加剧且转不规则,伴乏力,消瘦,时有黑便,体重减轻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发生于纵隔的软组织恶性巨细胞瘤。患者女性,21岁。左胸隐痛1年。胸片见,前中纵隔有大片肿块阴影,胸廊诸骨正常。剖胸见纵隔结节状实性肿物,直径20cm,与左肺及心包紧密粘连。镜下,肿瘤由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单核组织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组成,排列成结节状,周边有化生骨,为典型的软组织恶性巨细胞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