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坐姿矫正系统对脑瘫患儿卧与坐位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脑瘫患儿配备坐姿矫正系统对卧位与坐位功能的影响。方法:坐姿功能异常的脑瘫患儿34例,随机分为矫正组和对照组各17例,均采用Bobath、Vojta和Rood等神经生理学疗法,矫正组同时配备坐姿矫正系统。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对卧位、翻身、坐位等项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GMFM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01),矫正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备坐姿矫正系统辅以神经生理学疗法更利于提高脑瘫患儿卧位与坐位功能。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330-2331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110例,参照盲选法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应用康复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儿ADL评分、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ADL评分、FMA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脑瘫患儿采取康复护理效果尤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能力,促进身体快速康复,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矫正鞋垫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平衡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穿戴矫正鞋垫进行辅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儿童平衡量表(PBS)、88项粗大运动量表(GMFM88)D能区、E能区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PBS评分、GMFM88-D、E能区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PBS评分[(27.5±12.7)分]、GMFM88-E能区评分[(29.8±12.1)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GMFM88-D能区评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穿戴矫正鞋垫进行辅助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瘫患儿平衡控制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患儿应用康复护理措施后的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方法选择80例小儿脑瘫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采用康复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前后采用ADL和FMA评分法评价2组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并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护理前,2组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升高,自理能力、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ADL评分以及FMA评分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后的有效率高达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42.5%(P0.05)。结论对小儿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下肢姿势矫正训练及康复护理,为临床矫正痉挛性脑瘫患儿下肢姿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36例设置为康复组,另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36例设置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对...  相似文献   

6.
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志芳  黄卫平 《中国康复》2001,16(3):190-191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对30名4-8岁脑瘫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原则和方法进行训练6个月,记录并比较训练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的得分情况.结果训练6个月后,所有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均比训练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粗大运动功能评估>得分明显增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HTH〗结论引导式教育原则和方法对改善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巴士球训练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巴士球训练.两组患儿均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平衡能力、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平衡能力、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  相似文献   

8.
余虹  许光旭 《中国康复》2014,29(4):261-262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瘫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20min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 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GMFM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学龄期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和手功能分级系统的稳定性,为制定康复干预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6所特殊学校就读的77例脑瘫患儿,采用中文版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和手功能分级系统进行运动功能分级,采用评估者一致性和加权Kappa系数分析77例患儿首次与最终评级的一致性,确定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和手功能分级系统的稳定性。结果 64例(83.1%)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最终评级与首次评级保持一致,加权Kappa值=0.89(95%CI=0.79~0.93);54例(70.1%)的手功能分级系统最终评级与首次评级保持一致,加权Kappa值=0.68(95%CI=0.55~0.80)。结论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评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手功能分级系统评级的稳定性较低。  相似文献   

11.
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潘润全 《中国康复》2005,20(4):237-237
目的:探讨多种康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176例脑瘫患儿按不同年龄段及脑瘫类型,采用药物、高压氧、针灸按摩、运动发育疗法、心理行为指导和培训家长等方法综合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176例患儿的综合运动能力测试均有提高;疗效评定,优良率达59.1%。结论:采用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措施能促进脑瘫患儿的临床康复;早期发现、长期坚持治疗和训练则更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长实操小组式作业治疗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的作业治疗采用传统一对一的训练方法,观察组采用4~6名家长各自带领自己孩子在作业治疗师手把手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1次/d,30 min/次,每周5 d,治疗6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6名脑瘫患儿在家长实操下训练的小组课形式与传统一对一形式开展作业治疗均能明显提高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熊国锋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7):1423-1423,1425
目的观察运动功能训练综合治疗高危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8例高危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接受高压氧、神经功能电刺激和营养神经细胞药物应用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及早介入运动功能训练。治疗后半年至1年时跟踪评定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正常比率(89.7%)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比率(75.7%),两组间正常比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运动功能训练综合治疗高危脑瘫儿能显著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减少伤残程度,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组作业治疗对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组式作业治疗。治疗前后应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及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PDMS-FM各项评分及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小组式作业治疗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CP)患儿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方案。方法:将近两年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头针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对比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分、双下肢主要肌肉肌张力评分及生活质量水平变化。结果:①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评分均显著增加(P<0.01);②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下肢内收肌群、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内收肌肌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显著降低(P<0.01);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头针能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肌肉张力,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矫正衣联合悬吊技术治疗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及姿势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悬吊技术治疗方法,干预时间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矫正衣进行训练,干预时间2个月。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粗大运动功能及功能性步行的变化。结果治疗2月时,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量中D区和E区评分比较,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功能性步行分级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矫正衣联合悬吊技术治疗可提升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提高其行走时姿势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7.
偏瘫型脑瘫上肢功能的康复是目前儿童康复的难点和热点。镜像疗法作为上肢功能康复的治疗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无创,成本低等优势,近年来也被国内外学者应用于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康复。本文旨在通过综述镜像疗法在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偏瘫型脑瘫上肢康复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Lokomat和Relink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II~III级痉挛型脑瘫(SCP)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8例SCP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4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疗法,包括运动疗法、石蜡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和推拿疗法,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给予Lokomat和Relink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的步态训练(RAGT),每日1次,每周5 d,持续8周。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儿童平衡量表(PBS)、改良Tardieu量表(MTS)、自选步行速度(SWS)、6 min步行测试(6MWT)、生理消耗指数(PCI)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D、E区和PBS评分,损伤侧踝关节MTS R1、R2角度,SWS、6MWT、PCI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2组患儿治疗后GMFM-D、E区和P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损伤侧踝关节MTS R1[(12.04±3.62)°]、R2[(18.84±2.00)°],SWS[(32.44±4.26)m/min]、6MWT[(182.36±35.96)m]、PCI(0.33±0.19)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康复疗法联合Lokomat或Relink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能有效改善GMFCS II~III级SCP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其中Relink下肢康复机器人在改善SCP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和步行能力方面的效果更为优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头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7月~2018年10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头针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双下肢主要肌肉肌张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后,两组下肢内收肌群、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治疗后内收肌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水平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头针能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下肢肌张力,促进粗大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脑瘫上肢功能障碍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强制性运动康复疗法。两组训练治疗频率每天6小时,每周5天,治疗1个月。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简式Fugl-Meyer运动评价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运动活动日志(MAL)等进行综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WMFT、FMA、FMFM、患肢运动量(AOU)、运动质量(QOM)、MAL数量、MAL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2.31、2.49、3.15、0.27、0.48、0.37、0.51,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WMFT、FMA、FMFM、AOU、QOM、MAL数量、MAL质量改善疗效较对照组治疗后更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49、4.17、3.55、1.49、1.24、1.69、1.18,P均<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以提高脑瘫患儿上肢的灵活性和运动速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儿预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