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广东省试点医院符合“互联网+护理服务”出诊资质要求的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0月广东省“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医疗机构符合出诊资质要求的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满意度调查问卷和使用意愿量表进行调查,分析试点医院符合出诊资质要求的护士使用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实际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医疗机构146家,符合出诊资质要求的护士1 854名。护士使用意愿得分为(116.64±15.24)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医院级别、所属科室、“互联网+护理服务”了解程度和上门服务次数是影响护士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满意度和使用意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具有显著相关关系(r=0.651,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满意度、“互联网+护理服务”了解程度和医院级别是护士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P<0.001),解释度为45.1%。结论 广东省符合出诊资质要求的护士对“互联网+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分析柯桥区三家医共体医院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现况。方法 访谈三家医共体互联网+居家护理负责人,查阅互联网+居家护理管理制度、出诊服务记录、出诊护士信息,对接受出诊服务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行问卷调查。结果 三家医共体医院互联网+居家护理的服务范围、项目、时间、费用、出诊模式各不相同;大多数出诊护士具有20年及以上的护龄;患者家属对费用满意率为64.29%,流程满意率78.57%,对服务质量及态度的满意率各为98.21%和100%。结论 建议有专门机构统筹管理互联网+居家护理;加快推行长期护理险以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加强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的同质化建设,制定、规范无缝隙、全覆盖、高质量的服务模式和流程,增加更多年轻出诊护理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构建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老年慢病"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与实施的效果。方法通过多学科协作,组建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护理小组,并实施"互联网+护理服务"。评估老年慢病"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护士职业认同感。结果选取接受"互联网+护理服务"的69例患者,共服务147次,其中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输液港维护21例,基础护理操作17例,慢性病健康教育11例,慢性伤口换药8例,康复护理7例,安宁疗护5例。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94.0%。实施该模式后,护士的把握感、自我效力感、有意义感、一致感、自我决定感及各维度总均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可满足老年慢病群体多元化、专业化的居家照护需求,降低再入院率。该模式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也提升了护士的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上海市社区护士及慢病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及服务项目的期望情况,以期为完善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2月选取上海市静安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55名护士及150例慢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和患者"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255份,回收有效问卷250份,有效回收率为98.0%(250/255);共发放患者"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8份,有效回收率为98.7%(148/150)。结果250名社区护士中有31.6%(79/250)的护士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29.6%(74/250)的护士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148例慢病患者中有50.0%(74/148)的患者不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48.0%(71/148)的患者表示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慢病患者需求较多的服务项目为血糖监测(27.0%,40/148)、皮下注射(25.0%,37/148)、肌内注射(23.6%,35/148);社区护士执行意愿较高的服务项目为血糖监测(42.0%,105/250)、静脉血采集(41.2%,103/250)、肌内注射(40.0%,100/250)。社区护士与慢病患者在期望的执业护士职称、期望的执业护士工作年限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护士及慢病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有关部门应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提升"互联网+护理服务"知晓度,在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规章制度时,应对护患供需双方进行充分调研,以数据导向作为政策的落脚点,切实满足患者需求,保障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编制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行为意愿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采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法形成量表的条目池;通过专家咨询、项目分析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初步形成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行为意愿量表。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10—12月选取江苏省6所医院(2所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2所一级医院)的825名护士进行正式调查,检验问卷的信效度。结果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行为意愿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参与行为态度、主观行为规范、感知行为控制)、8个维度、17个条目。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7、重测信度系数为0.805。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行为意愿与参与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743(P<0.01)。因子分析提取出8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2.33%。结论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行为意愿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行为意愿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互联网+护理服务"居家护理项目操作的可行性、操作风险及难度, 构建护理服务项目的准入标准, 为确立"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办法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3—8月, 收集现有"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中的护理服务项目, 参考相关文献及政策, 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池, 包括64项护理服务项目。采用方便抽样法, 于2021年11月—2022年1月选取北京市"互联网+护理服务"领域的19名医院护理管理者、社区护理管理者、临床护理及护理教育专家, 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 评价护理服务项目的居家操作可行性、难度评分、风险评分及准入建议。结果函询结果显示, 61项护理服务项目具有居家护理操作的可行性;静脉注射、静脉输液、留置针输液3项护理操作不适宜居家操作。其中, 输液港维护、伤口换药、腹膜透析、造口护理、疾病康复指导5个项目因操作难度大或具有中高水平风险, 其操作者应经专科护士培训考核, 且具有该项目的操作经验后才能胜任。头发护理、温水擦浴2个项目属低难度, 居家操作风险较低, 可由经过培训的护理员或护工完成。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快速血糖监测等54个项目的操作者应有护士执业证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深入了解县级医院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体验。方法 2022年6月—7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对2组共18名县级医院护士进行焦点小组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访谈主题。结果共提炼出参与带来的积极体验(收入获得感、自我价值感、职业认同感)、承受诸多负担(工作负担加重、出行不便、服务平台使用困难)、失落感(服务对象范围较窄带来的失落感、出行保障配备不足带来的失落感、服务收费标准与保障机制不完善带来的失落感)3个主题、9个子主题。结论 县级医院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参与体验较为复杂。建议通过优化薪酬激励机制、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服务平台、服务收费标准与保障机制等,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顺利运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以医院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并进行实践,为更好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起到推动作用。 方法 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平台,组建上门服务护理团队,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方式,为高龄或失能老年人、疾病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结果 2020年5月-202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为84例患者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112次,患者满意度为100%。 结论 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可以解决行动不便人群的护理问题,满足患者需求,提升护士的专业价值和职业自豪感,提高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解医联体护士及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为更好地推动医联体内“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4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及6家医联体医院工作的648名护士及143名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护士及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1份,有效回收率98.88%,其中医联体护士648份,患者143份。571名(88.12%)护士和143名(100%)患者支持“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447名(68.98%)护士表示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但仅有4.32%的护士曾参加过“互联网+护理服务”,且5.59%的患者对该项服务非常了解。92.9%的护士和80.42%的患者希望由工作5年及以上的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并且希望护士进行专科培训,且具有专科资质。79.63%的护士担心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安全问题,78.40%的护士希望能从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中获得绩效奖励;在服务价格方面,护士和患者差异较大,64.97%的护士认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价格应该为200-300元/次,而82.52%的患者希望价格低于200元/次。结论 医联体护士和患者都支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但其对该项服务内涵了解程度较差,部分护士担心上门服务的安全问题,双方在服务价格、医院等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更好地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一定要加强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宣传力度,平衡护士及患者的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提高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朱明月  张艳  何鑫雨  周崇 《全科护理》2020,18(21):2719-2723
[目的]深入了解乡镇卫生院护士对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情况,为"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基层的推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郑州市部分乡镇卫生院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Colaizzi分析法归纳主题。[结果]乡镇卫生院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情况共包括4个主题: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概念有初步认知、对基层地区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可行性有所担忧、期待医院管理"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期待接受护理应急技术培训。[结论]应注重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理念及内容的宣传普及,增强基层护士信息素养,同时以基层医院为中心构建医联体内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教学培训及质量监控体系,并建立区域化、本土化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规范护理管理模式,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将"5 S"管理运用于优质护理服务中,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方法:将"5 S"管理法应用到优质护理活动中,通过计划、实施、考核,并对基础护理质量、护士综合素质等进行检测,进行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实施"5 S"管理优质护理活动,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效率、护士工作质量、护士素质,保障了医疗安全.结论:通过科学的管理,创新的护理服务理念,"5 S"管理理论的持久应用,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我院互联网护理门诊的建设经验,对互联网专科护理服务模式进行总结,为妇女儿童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互联网专科护理服务制度、工作流程,规范互联网护理门诊出诊专家资质、培训、考核管理。在互联网医院平台开设护理门诊,同时监测互联网护理门诊接诊时间、服务时长和满意度等质量监控指标,完善护理服务体系,为妇女儿童提供远程专科护理服务。结果 :2019年8—12月总就诊量为1 050人次;母婴护理占68.9%;在线服务时间主要为08:00—22:00;挂号到接诊时长中位数为23分钟,接诊持续时长中位数为64分钟;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9.52%。结论 :互联网护理门诊接诊时间灵活,临床护理专家可有效解决患者的护理问题,患者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张静 《中国临床护理》2022,14(4):237-240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体验,为完善该护理服务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目的抽样法,选取武汉市某三级医院参与护理上门服务的8名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3个主题:认可上门护理服务模式、护士参与后体验需求以及上门护理服务角色适应。结论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护士对上门护理服务有较好的参与意愿,可促进自身学习。管理者需完善居家上门服务风险管控,做好护理上门服务核心能力培训项目,满足护理人员提升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各种体验及需求中升华出影响患者满意度结局的过程元素,为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武汉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中的24例成年住院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感知与期许可升华归纳为5个体验元素:被关怀感、惊喜感、安全感、服务可及感和自我控制感。结论患者满意度由众多体验元素共同组成,从患者角度深刻认识这些体验元素有利于改进护理服务模式和方式,临床工作中应加大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并重视患者参与,从而提升患者的"被关怀感"和"自我控制感"。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护理服务"作为新型的医疗服务项目, 已经成为护理发展新趋势, 宁波地区早在2015年底开始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探索, 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区域化布局、线上线下协同服务, 强化专业支撑、市场化运营"的宁波模式。截至2021年12月底, 平台注册护士6 200人, 累计提供上门服务20 993人次, 197家医疗机构入驻平台, 开展居家服务项目49项。笔者介绍了宁波"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探索经验和实践成效, 为该项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深入了解"网约护士"上门护理服务培训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为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内容体系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立意抽样法,以最大差异化为原则,于2020年3—5月选择宁波市"网约护士"12名,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Braun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并提炼主题。结果:共得到4个主题:执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需求,包括风险防范培训,不良事件处置流程培训,应急预案及并发症处理培训;人文关怀教育培训的需求包括上门服务语言、行为规范培训,护患沟通培训,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培训形式多样化的需求;影响培训质量的因素。结论:"网约护士"对执业安全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的需求较大,建议多方联动,尽快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应急法律法规,提供多样化培训模式,储备高质量"互联网+护理服务"人才,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持续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护士参与ICU患者过渡期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方法系统检索Cochrane Library、CINAHL、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OVID、Elsevi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有关护士参与ICU患者过渡期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2月28日。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利用汇集性整合方法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 提炼出33个研究结果, 归纳成11个新类别, 综合成4个整合结果, 分别为护士在患者过渡期前的准备工作、护士在患者过渡期的情感体验、护士在患者过渡期面临的挑战、护士希望在患者过渡期获得支持。结论护士在患者过渡期前应从多方面完善准备工作, 在过渡期间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同时护理管理者需重视对护士的心理支持与专业培训, 设立ICU联络护士及制订规范的ICU过渡期护理流程, 加强护士的组织支持, 提高患者过渡期的护理质量, 促进过渡期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住院患者的满意度情况,探讨护理对策,为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患和谐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1-6月,采用《住院患者体验与满意度监测表》对上海市37所三级综合性医院、三级专科医院、二级医院以及企业职工医院不同科室的1845例住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住院患者的满意度总分为(84.4±4.95)分,调查问卷的16个条目中,"住院期间,是否有照顾您的责任护士?"得分最高,"您所在的病房安静吗?"得分最低;不同级别医院间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96,P0.05),其中企业职工医院与三级综合性医院、三级专科医院的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01/2.379,均P0.05)。结论医院应该加强后勤服务管理,改善患者住院环境,科学配置护士人力,对护士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各方面素质,并加大各方投入,更好地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上海市三级、二级和一级医院护士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制约因素,为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对策建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上海市2所三级综合医院、2所三级专科医院、2所二级综合医院以及3所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36名临床护理人员或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三级编码法,借助NVivo 12 Plus软件的项目图、矩阵编码分析等功能对访谈资料进行内容分析。结果:共构建重要性、制约因素和对策建议3个一级节点、13个二级节点和11个三级节点。按照参考点数量分析,重要性依次体现在服务对象福祉、护士价值和医院发展上;制约因素依次排序主要是安全问题、人力问题、政策问题和平台问题。对策建议依次排序主要是服务定价、服务项目、服务安全、服务标准、服务平台和服务对象。通过框架矩阵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级别医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存在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建议侧重点不同。结论:不同级别医院护士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制约因素不同,建议加大政策支持、明确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服务定价、持续改进“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多措并举,推进优质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互联网+护理服务”背景下护士的执业安全及其应对策略。方法 于2020年11-12月,在上海市2所二级综合医院,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21名护士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执业安全调查,然后于2021年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8名熟悉“互联网+护理服务”领域的专家,对该服务执业安全的应对策略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量性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讨论并分析“互联网+护理服务”背景下执业安全现况及应对策略。结果 居家护理带来的安全隐患、医疗废物的安全有效处理和护理服务监督机制不完善是目前“互联网+护理服务”存在的最大问题。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最顾虑的是医疗纠纷问题、人身安全问题和个人权益保障问题,而选择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是基于服务项目便于上门操作、患者需求大及实现护理人员自身价值。专业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是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执业安全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规范制度和完善保险、按需服务和统一标准、联动管理和考核绩效3个主题。结论 二级医院护士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执行主体,面临多重执业安全问题,建议政府政策法规尽快落地、加强区域内“互联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