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冠文 《中国校医》2003,17(6):558-558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研究、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自强、自律、自信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合格人才 ,是时代的迫切要求。1 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从广泛和根本的意义上说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的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 ,其具体目标是 :形成、维护、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家庭环境、个性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学生家庭环境、个性及社交焦虑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意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节选的家庭环境量表对257名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测查。结果小学生的某些个性因子与常模差异有显著性。在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下,小学生个性因子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小学生的社交焦虑与其个性密切相关,而个性发展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结论小学生家庭环境、个性及社交焦虑存在相关关系,小学教育应加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健全的人格,同时家长也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3.
米珍 《家庭育儿》2020,(2):0099-0099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需要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的课程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之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构建、培养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教育模式也成为当前小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本文从核心素养下小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策略两方面进行研究,为小学教育提供重要的指导,希望教师能够改变教学理念,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核心素养的内化。  相似文献   

4.
自我认识是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自我观念的重要内容,包括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等.自我认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健康状况.小学阶段是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的儿童认知及行为可塑性大,是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1].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及时发现自我认识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有效地进行干预,对小学生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小学生在接受心理综合干预前后自我认识能力的变化,探索高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为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并筛出其中主要的 可控的因素。方法 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儿童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对资中县675名四-六年级小学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结果 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有学生情绪稳定性(N),学生性格倾向(E),学生精神病性倾向(P),学前教育,母亲化程度及性格,母亲教育方式,父母教育方式一致性,双亲关系,亲子关系,学校类型,学生每日自由活动时间,学生每日看电视时间,教师管理方式,师生关系等。结论 对农村小学生的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其主要的,可控的影响因素,建立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6.
王福莲 《中国校医》2002,16(6):555-556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如何捕捉成人中专学生心理变化的新规律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去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造就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1 成人中专生的几种心理健康问题成人中专校学生年龄一般在 2 2~ 2 8岁之间 ,心理趋于逐步成熟阶段 ,具有青年后期的心理特征 ,与成年人的心理特征相接近 ,具有成人的独立感、现实感和责任感。在个性特征上成人学生的自我意识显著增强 ,生活上自主自立 ;在感情特征上 ,比普通学生成熟的多 ;在外在特征上 ,成人学生个性比较鲜明 ,兴趣、爱好各有特色 ,自尊心较强 …  相似文献   

7.
教师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晶  陈廷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4):504-505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在强调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中,教师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心理素质是其核心.教师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智能的发展,而且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塑造[1]及学生心理健康.因此,为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就教师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了解农村特殊家庭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适宜干预方法,为改善农村特殊家庭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创建“亲情驿站”,对宁夏盐池县高沙窝中心小学105名农村特殊家庭寄宿小学生进行社会情感教育活动干预,干预措施包括团体活动和个体心理辅导.团体活动每日1次,共10期,个体心理辅导每人每周1次,每人共40次,每次30 min.并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ental Health Rate Scale for Pupil,MHRSP)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农村特殊家庭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均分为(48.00±18.56)分,心理健康水平总分≥65分的学生检出率为19.05%;至少单一维度得分≥10分的学生检出率为100%.各维度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性格缺陷51人(48.57%)、学习障碍46人(43.81%)、情绪障碍27人(25.71%)、社会适应障碍19人(18.10%)、品德缺陷12人(11.43%).干预后农村特殊家庭寄宿小学生,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检出率及得分均低于干预前(x2值分别为20.60,6.05,43.58,10.99,12.73,t值分别为4.00,3.31,3.25,3.31,2.54,P值均<0.05).结论 农村特殊家庭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社会情感教育应成为家长、学校、社会各界及政府关注的焦点.“亲情驿站”活动的社会情感教育可提高农村特殊家庭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游戏性体育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方法将小学五年级学生202名(其中男生98名,女生104名)随机分为游戏组和非游戏组进行现场实验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测定小学生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收回有效问卷185份。结果游戏组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明显降低,非游戏组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明显上升;游戏组高得分人群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明显降低。结论游戏性体育活动有利于维护和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小学生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抓住学校体育是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主要做法:①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中专体育教学中的意义;②在体育教学中,营造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信、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情;③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兴趣活动小组、因材施教,调节学生心理健康;④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普遍关注。为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改善小学生心理状况的作用 ,我校于 1997年试行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并分别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对 2~ 5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鳌阳小学 1997~ 1998学年 2~ 5年级学生共 1110人 ,其中男生 6 35人 ,女生 475人 ,年龄 8~ 11岁。1.2 方法 :采用课堂教育、媒体教育 (电视、广播、卫生角等 )、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心理行为评定方法 ,2~ 3年级学生采用Achenbach儿童量表 ,表中测出学生中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比较,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对乌鲁木齐市331名四~六年级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测量。结果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心理健康总分比较,维吾尔族学生总分高于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总分与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总分与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结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余欣欣  郑雪  宛燕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908-910
目的了解桂林市小学生心理压力源状况,为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桂林市3所小学的1000名一~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用自编的"小学生心理压力源"问卷进行测试。结果父母教养、同伴交往方面的生活事件是小学生的主要压力源;来自教师、学业方面的生活事件对小学男生的影响显著高于小学女生;高年龄学生的总体压力水平显著高于低年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家庭的学生总体压力水平显著高于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家庭的学生。结论应根据小学生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特点来缓解小学生的生活压力,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学生父亲教养参与情况及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父亲教养参与问卷和郑日昌所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735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生与父亲感情(4.53±0.76)得分最高,交流互动(3.31±1.15)得分最低;除学校人际(3.93±0.81)外,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其余4个分量表得分均值都高于4分;父亲教养参与和小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广泛的显著相关(P0.05);父亲教养参与能很好地预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结论父亲教养参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方法随机整群抽取研究对象,采用日常观察记录和心理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小学生心理控制行为过分内控和过分外控的占6.8%,过分自尊和缺乏自尊的占6.6%,有孤独倾向的占7.9%。心理活动在心理控制源、需要层次、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认知发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结论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心理发展教育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个性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是广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科学掌握学生个性特征规律 ,对于促进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课题组于 2 0 0 0年 9月~ 12月间对江苏省有代表性的 5个城市5 789名大中专学生个性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本次调查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苏南、苏中、苏北 5个市大中专学校 40所 ,其中大学、中专每市各 2所 ,高中每市 4所 ,城乡各半。每个学校随机抽取每个年级 1个班 40~ 5 0名学生 ,男女各半 ,共调查 16~ 2 3岁年龄段 5 978名。测量采用…  相似文献   

17.
董青 《家庭育儿》2020,(2):0172-0172
心理健康是保证幼儿良好个性养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保证,就此,本文主要从优化师幼关系、引入游戏活动、重视家庭教育三方面入手,简要探析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于上世纪90年代得到重视,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绩.成绩的取得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是分不开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2011),这2个文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并从整体上规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与方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面向全体,预防为主,个别心理咨询辅导为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实施的,宗旨是提高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这体现了“治未病”的中国传统理念,不仅要对已经出现心理困扰的少数学生进行干预或咨询,更重要是预防广大普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也是多渠道、全方位的.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创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为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传播心理健康理念的极为重要的途径之一[1].  相似文献   

19.
在学生教育与成长中,家庭与学校的作用不同,但均非常重要.同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为保证中小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必须注重家庭与学校二者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作.在此背景下,本文在简述家校合力,即家校合作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此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留守儿童家庭视角下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开展留守儿童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聊城市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10月,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和冠县抽取部分城乡4-6年级小学生,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调查。[结果]检测小学生687人,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13人,占1.89%。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者所占比例,农村360名学生,为0.83%;城区327名学生,为3.06%(P〈0.05);男生358名,为1.40%;女生329名,为2.43%(P〉0.05)。8个内容量表中,有1项或多项出现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者所占比例,农村学生为8.51%,城区学生为9.63%(P〉0.05);男生为8.31%,女生为9.84%(P〈0.05)。农村学生存在问题较多的是恐怖、冲动、自责、焦虑,城区学生是焦虑、恐怖、过敏;男生是焦虑、恐怖、冲动,女生是恐怖、过敏、焦虑、自责。[结论]小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总的较好,部分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