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者,男,57岁,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排便后疼痛明显,未经诊治;之后一直出现腰部疼痛不适,夜间排便后明显。查体:腰椎棘突及周围组织压痛,叩击痛,右股部外侧放射痛,双下肢活动良好,双下肢感觉无减退。MR示胸腰椎椎管内多发类圆形、结节状异常信号(图1,2),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图3,4,5)。手术探查T12水平椎管内偏右侧见肿瘤,肿瘤位于硬膜囊内、脊髓及马尾束外,呈纺锤  相似文献   

2.
椎管内病变致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外伤、肿瘤、血管病变、炎症等多种原因均可损伤脊髓致骶髓排尿中枢、脊髓上下行神经通路及脑干下部、下丘脑、大脑皮层等排尿中枢引起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表现为尿失禁或排尿困难、尿潴留,易导致泌尿系感染和梗阻,严重者发生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加强膀胱尿道功能的康复训练,使其建立规律排尿、降低膀胱内压,阻止膀胱一输尿管返流,保护肾功能十分重要。现将其训练基本方法并参考国内外同道经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应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患者53例,对其磁共振影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患者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共检查出51例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均为椎管内生长,其中,椎间孔未扩大但神经根有加粗6例、椎间孔有扩大31例和椎间孔及神经根均没有变化14例;肿瘤边缘光滑规整28例、边缘不光滑规整17例和病灶内信号均匀6例。42例病灶处T1加权图像为等长信号,9例为短信号;9例T2加权图像为等长信号,42例为短信号。病灶处出现囊变13例、出现斑片状坏死9例、出现斑点状坏死10例和没有出现囊变及坏死19例。通过增强扫描的病例有37例,其中,信号明显为不均匀强化20例、均匀强化17例。MRI神经纤维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0.91%(10/11),MRI神经鞘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7.50%(7/8),MRI节细胞神经瘤、畸胎瘤、成神经细胞瘤和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2/2)、100.00%(1/1)、100.00%(2/2)和100.00%(3/3);MRI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准确率为92.59%(25/27),略低于病理诊断的100.00%(27/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于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能够为临床制定肿瘤切除手术方案提供正确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支配膀胱的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受损,导致膀胱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排尿障碍.膀胱训练的目的 是维持膀胱正常的活动度,预防尿路感染、结石、瘘管等并发症,尽早去除尿管,重新训练适当的排尿方式,在心理上使病人重新找到自信.达到使病人能够解决尿潴留及失禁的问题,进一步实现生活自理的目标.方法 主要的训练措施有:定时夹闭尿管保持膀胱容量,制定饮水计划、盆底肌肉训练法、屏气法、叩击法、间歇性导尿法、长期留置尿管法皆可并为排尿训练过程中.结果 膀胱训练不仅在生理上解决了患者的痛苦,在心理上更能使病人重新找到自信,树立继续生活的信心,康复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讨论经过膀胱训练,改善患者排尿方式,增加患者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和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对神经源性肿瘤向椎管内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岁~60岁)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神经源性肿瘤向椎管内侵入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CT显示肿瘤呈哑铃形10例,卵圆形2例,单个椎间孔开大8例,两个椎间孔开大1例;无椎间孔开大1例。硬膜囊和脊髓受压移位9例。结论:CT可以准确的确定神经源性肿瘤向椎管内侵入的平面,清楚的显示椎管内病变是否压迫脊髓,了解其压迫程度和范围。结论:在确定神经源性肿瘤向椎管内侵入中,CT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将8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40例患者为一组。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另一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治疗组)。对比观察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膀胱容量以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膀胱容量以及膀胱残余尿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联合康复训练、针灸治疗应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作用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惠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膀胱容量测定仪测定膀胱残余尿量指导间歇性导尿,治疗前后对比残余尿量.结果 经过间歇性导尿后,患者形成反射性膀胱,残余尿量少于100ml.结论 间歇性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愈后有积极的意义,是值得开展的一项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后引起的排尿障碍是神经性膀胱的主要临床表现,SCI患者神经性膀胱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尽早地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膀胱的功能康复训练占有重要地位。我科从2006年1月-2007年5月收治了50例SCI并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入科后经综合的膀胱功能训练后,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张韶亮  韩冬伟 《当代医学》2009,15(27):66-67
目的增加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CT与MRI表现的认识。方法总结回顾分析2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CT与MRI资料。结果26例神经源性肿瘤,肿瘤密度呈等低密度22例。肿瘤实体信号呈长T1信号18例,等T1信号8例,长T2信号24例,等T2信号2例。病灶发生斑片状坏死3例,明显囊变2例。结论CT、MR1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诊断优势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训练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萍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6):2100-2100,2101
目的:观察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的训练效果。方法:对73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腹肌收缩和体位前倾训练、腹部膀胱区按摩及诱导定时排尿等训练。结果:训练后膀胱残余尿量减少,排尿障碍好转。训练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排尿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针灸治疗以及心理护理等。结果: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残余尿量均下降至50~100 ml以下,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无一例发生急性泌尿系感染及输尿管反流症状。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无菌性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等,能有效地恢复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后的治疗方法众多,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和分类,本文阐述了如何实施康复护理和膀胱功能训练,尽可能地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膀胱功能,从而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SCI)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neurogenic bladder ,NB)患者间歇导尿(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IC),实施计划饮水的方案。方法:SCI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学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 ASIA)2011年标准;NB符合亚洲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2011版)的诊断标准。1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61例,观察组69例;均采用各种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积极干预,实施IC前2天进行计划饮水。2组患者实施饮水计划后IC第1天及30天后进行膀胱容量及压力测定、最大自主排尿量、膀胱残余尿量的测定,下尿路功能评分按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LUTS )评分。结果:经过30天2组患者膀胱容量均达到生理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自主排尿量增多,残余尿量均减少、膀胱压力、LUTS评分下降,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t=1.725(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导尿,定时完全排空膀胱,必须实施饮水计划。能提高膀胱的顺应性,降低膀胱压力,维持膀胱生理容量,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2015年30例单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与26例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随访并观察术后肢体感觉运动功能。结果:术前监测组与未监测组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监测组与未监测组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椎管内肿瘤术中使用电生理监测方法,可减少术中脊髓传导功能的损伤,有利于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3例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结合文献介绍其发病率、发病原理。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宛红  刘琴 《吉林医学》2013,34(13):2553-255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6例2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依据循证模式进行护理,治疗半年后评价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愈率和好转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护理中效果较好,优势明显,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岳丽娟 《医学争鸣》2004,25(12):1084-1084
1 临床资料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 5 (女2 0 ,男2 5 )例,年龄8~5 8(平均33)岁.进行间歇性导尿:对本组4 5例患者每隔2~4h导尿1次,待膀胱空虚无尿液流出时,拔除导尿管.持续性导尿:有1 3例患者采取留置持续性导尿,最初阶段开放引流,通常均在1~2wk后夹住尿管,定时放尿,2~3wk后拔出尿管.尿路感染的预防:我们均用5g/L碘伏棉球消毒2次后,进行无菌操作留置导尿,本组无1例尿路感染.保持导尿系统通畅和密闭,每日更换引流袋,随时用升贡清洁尿道外口及导尿管的分泌物.出院指导:首先做好疾病的健康宣教,患者出院时教会自行清洁导尿的方法,同时根据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高场强MR对椎管对神经源性肿瘤的表现进行分析,以期总结本病的MR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2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Siemens63SP型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的自旋回波T1加权及T2加权序列进行扫描。常规行矢状位扫描,必要时加扫描位和/或冠状位。所有病例均通过MR图像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信号、是否发生坏死囊变、椎间孔改变及增强后强化情况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3例神经源性肿瘤发生于颈、胸椎19例,所有病例均位于椎管两侧,肿瘤呈长圆形12例,15例肿瘤引起椎间孔扩大,病灶平均长度3.42cm,肿瘤信号等T1信号17例,长T1信号5例,短T1信号1例,等T2信号2例,长T2信号21例,病灶发生斑点状坏死5例,斑片状坏死于8例,明显囊变2例,15例经增强扫描病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8例,结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具有特征性MR表现。通过MR表现可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根据这些特征性表现可与其他一些椎管内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病人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针灸,2组干预时间为8周,比较2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2组病人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明显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膀胱功能,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38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磁显葡胺增强前后的MRI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磁显葡能使86.8%的神经源性肿瘤呈中度以上均匀强化,能使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特征等以充分显著,在发现较小病灶,判定术后瘤残余与复发,明确肿瘤与周围结构关系,指导术前制定治疗方案等方面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该造影剂性能稳定,无明显副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