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行有创干预(PCI术)及护理干预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8年3月收治CCU 177例AMI患者,其中保守治疗组94例,早期有创干预组(PCI术)83例,早期有创干预组在保守治疗基础上于发病6~12小时内急诊行PCI术,比较两组AMI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日数.结果 AMI患者早期行PCI术及护理干预其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平均住院日与保守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对AMI患者,早期行PCI术及护理干预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8例AMI患者(AMI)72h内的QTd并与36例健康人(对照组)QTd作对比.结果 AMI组QTd为(60.57±47.03)ms,对照组QTd为(27.52±17.36)ms;AMI组中,死亡组(7例)QTd为(85.50±45.19)ms,存活组(31例)QTd为(49.90±32.0)ms,均P<0.01,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早期QTd增加可作为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离散度(QTd)、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及其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SVA)的关系.方法选择125例AMI患者(AMI组)和60例健康人(对照组),测定其QTd和QTcd,并根据AMI伴有或不伴有SVA的发生将AMI组再分为SVA组和无SVA组,各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早期QTd与QTcd均大于对照组(P<0.01);SVA组的QTd、QTcd也较无SVA组增大(P<0.01);若以QTd≥60 ms为AMI早期发生SVA的预测值,则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64.2%.假阳性率为35.8%,假阴性率为31.8%.结论AMI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QTd、QTcd增大有密切关系,QT离散度在AMI早期预测SVA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早期变化,探讨其用于AMI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因AMI急诊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AMI组与对照组(66例)一般情况及入院时血小板参数情况,以及对比观察AMI组入院时及入院第7天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AMI组与对照组比较,除AMI组年龄较轻外,其余一般情况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内入院时与入院第7天血小板参数的对比分析,MPV、P-LCR、PDW在入院第7天均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出AMI患者早期病情,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5.
徐长钰 《广西医学》2007,29(5):649-65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早期的血脂水平.方法 对104例AMI患者入院24 h之内进行血脂测定,并与心绞痛组(CHD)、健康查体组(CON)血脂进行组间比较.对AMI组中按照不同年龄、性别、吸烟、血压、血糖进行分组,不同分组间的血脂水平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AMI发病早期TC、LDL-C水平比CHD组及CON组明显降低,AMI组和CHD组HDL-C水平均较CON组降低.AMI发病早期血脂水平在60岁以上和60岁以下、高血压病和非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发病早期血脂有下降趋势,尤以TC、LDL-C为显著,不能以此延误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床旁快速全血心肌钙蛋白T(cTnT)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8月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高度可疑AMI、发病时间在6h内的138例急诊患者,按AMI诊断标准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和非急性心肌梗死组(非AMI组);在就诊即刻床边抽取肘静脉全血检测cTnT的浓度和NT-proBNP的浓度,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中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72例,设为实验组;非急性心肌梗死(非AMI组)66例,设为对照组。结果 AMI组患者全血cTnT和NT-proBNP含量均明显高于非AMI组(P<0.05);联合检测cTnT和NT-proBNP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度为90.2%,特异性为90.9%,与分别单独检测cTnT和NT-proBNP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0.6%、77.8%和84.8%、83.3%)比较明显增高(P<0.05)。结论早期床旁快速联合检测全血cTnT与NT-proBNP水平,可明显提高AMI早期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特别适用于急诊室及院前急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PB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就诊的胸痛患者65例,其中AMI组23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30例,非冠状动脉疾病(NoCAD)组12例.胸痛发作后4~6h采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GPBB,微粒子发光法检测肌钙蛋白I(cTnI),干化学法检测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应用cTnI、CK-MB和GPBB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比较各指标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胸痛发作后4~6 h,AMI组GPBB、cTnT、CK-MB水平均较UAP及NoCAD组显著升高(均P<0.01). GPBB、cTnI、CK-MB的AUC值分别为0.91±0.07、0.85±0.10、0.80±0.1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GPBB、cTnI、CK-MB对AMI的早期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均P<0.01). GPBB、cTnI、CK-MB对AMI的早期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2.6%、69.6%、69.6%,特异性分别为81.0%、88.1%、69.0%.结论 GPBB较cTnI、CK-MB能更早期的提示心肌损害,在胸痛早期,同时加行GPBB检测对于及时发现高风险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廖熙俭 《医学文选》2000,19(1):15-15
目的 探讨 AMI早期 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38例 AMI患者 (AMI) 72 h内的QTd并与 36例健康人 (对照组 ) QTd作对比。结果  AMI组 QTd为 (6 0 .5 7± 47.0 3) m s,对照组 QTd为 (2 7.5 2± 17.36 ) ms;AMI组中 ,死亡组 (7例 ) QTd为 (85 .5 0± 45 .19) ms,存活组 (31例 ) QTd为 (49.90± 32 .0 ) m s,均 P <0 .0 1,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早期 QTd增加可作为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闫歌 《黑龙江医学》2022,46(4):465-467
目的:探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4例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运动耐力[6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胸痛发作时间在3小时以内的急诊患者120例,按AMI诊断标准分为AMI组和非AMI组,比较两组间血清BNP水平.结果:两组间比较血清BNP水平,AMI组明显高于非AMI组.结论:AMI患者在发病3小时内血清BNP水平明显升高,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李世闯  赵春艳  张颖 《当代医学》2021,27(19):137-139
目的 探讨高敏肌钙蛋白T(hs-TnT)联合心电图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2例AMI患者作为AMI组,并选取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78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hs-TnT水平及心电图碎裂QRS波发生率;比较AMI组中69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STEMI组)和3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NSTEMI组)血清hs-TnT水平及心电图碎裂QRS波发生率,比较hs-TnT、心电图碎裂QRS波及两者联合监测对AMI诊断效能.结果 AMI组血清hs-Tn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血清hs-TnT水平明显高于N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碎裂QRS波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碎裂QRS波发生率明显高于N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TnT联合心电图碎裂QRS波对AMI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单独监测hs-TnT、心电图碎裂QRS波.结论 高敏肌钙蛋白T、心电图碎裂QRS波联合检测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灵敏度与准确性较高,能为临床诊治急性心肌梗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AMI患者36例,按胸痛距采血时间检测H-FABP浓度,即为AMI组.同时将正常人70例采血检测H-FABP浓度设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AMI组的H-FABP浓度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AUC<0.5时无诊断价值].结论 H-FABP在AMI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cTnI)、钠尿肽(BNP)联合诊断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胸痛发作时间在3小时以内的急诊患者120例,按AMI诊断标准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和非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间血清BNP和cTnI水平及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度.结果:两组间血清BNP和cTnI水乎,AMI组明显高于非AMI组,联台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AMI患者在发病3小时内血清cTnI及BNP水平明显升高且联合检测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浆中血脂、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4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用药组(即常规组,应用溶栓剂、抗凝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盐、ACE-Ⅰ类等)24例,常规用药加用阿托伐他汀组(即联用组)24例,并设正常对照组24例.用Greiss法测定NO,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血中CGRP和ET的水平.并测定治疗前后的血脂(TC,TG,LDL-C,HDL-C)水平.结果:AMI患者早期血浆中NO和CGRP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E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AMI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且以联用组改善更为显著;联用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C,TG,LDL-C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结论:常规用药加用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AMI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AMI患者早期血浆中NO、CGRP和ET的代谢失衡,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无并发症时进行早期活动早期出院的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67例(A组)无并发症AMI患者住院2wk出院随诊2wk情况,并与同期68例(B组)无并发症AMI患者住院≥4wk,且按传统方案的一般治疗,在住院期内的情况进行系统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果两组梗塞后心绞痛、再梗塞、住院及随诊期内死亡、运动平板试验阳性、Holter监测中LownⅢ级以上室性早搏、LDH-MB恢复至正常时间、左室射血分数及其他并发症的构成比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无并发症AMI患者的治疗无须再行传统康复治疗,可缩短早期康复治疗住院时间为2wk.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早期静脉注射美托洛尔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5例AMI PCI后的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注射美托洛尔组和口服美托洛尔组,观察发病后3个月内恶性心律失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力衰竭(心衰)及死亡等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早期静脉注射美托洛尔可以使LVEF增加,需住院的心衰患者减少(P均<0.05),但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在2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AMI PCI后早期静脉注射美托洛尔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黄秀娟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8):1931-1931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急性损伤的理论对于AMI的早期心电图(ECG)改变有了一致认识.1991年至2000年,我院收治AMI患者98例,其中ECG呈不典型表现4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Ⅱ(CK-MB)和血清肌钙蛋白I(cTnI)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60例AMI和8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AMI病人血清CK-MB和cTn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但60例AMI组中血清cTnI高于参考值的人数(52例)多于血清CK-MB高于参考值的人数(46例).结论早期诊断AMI时,血清cTnI和CK-MB的检测有临床意义,但cTnI检测目前在临床上可以逐步取代血清CK-MB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AMl)是危及人类健康主要心血管病之一.AMI后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致命性心律失常,是AMI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1].严格地监测和有效的处理是降低AMI病死率的重要措施.而β受体阻滞剂(βB)是急性期抢救治疗的组成部分[2].我们科自2000年~2003年5月,采用小剂量βB早期治疗AMI 23例,并与21例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杜永涛 《当代医学》2012,18(22):32-33
目的 探讨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84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7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CK-MB、cTnI及hs-CRP水平,并比较两组间3种指标的差别.结果 AMI患者血清CK-MB、cTnI及hs-CRP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标志物以cTnI达到峰值的时间最短,其次为CK-MB.结论 AMI患者血清CK-MB、cTnI、hs-CRP均明显升高,联合检测可避免单项检测结果误诊和漏诊的发生,对AMI的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