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变应性鼻炎(AR)是机体经变应原诱发产生的常见良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除了与过敏相关的鼻部和眼部症状外,还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白天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AR的治疗方法是以远离变应原及药物控制为主,且在疗效上有其局限性和弊端。干细胞疗法的应用在各疾病的治疗中正在得到极大地发展。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独特的免疫调节及抗炎等作用以及获取方便等优势,在AR的治疗上具有相当的潜力。本文就脂肪来源MSCs治疗AR的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并建立一种体外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向内耳毛细胞样细胞分化的方法.方法 采用组织贴壁法培养获得hUC-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记物;神经干细胞诱导阶段分为对照组(DFNB基础诱导培养基)、实验1组(DFNB基础诱导培养基+20 ng/ml EGF+20 ng/ml bFGF)、实验2组(DFNB基础诱导培养基+20 ng/ml EGF+20 ng/ml bFGF+琼脂糖包被),培养3~5天后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标记蛋白Nestin的表达;内耳毛细胞样细胞诱导分化阶段,分为对照组(DFNB基础诱导培养基+明胶包被)、诱导组[DFNB基础诱导培养基+20 ng/ml EGF+1 μM全反式维甲酸/全反式维生素A酸(all trans retinoic aid,ATRA)],培养4周后采用qRT-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毛细胞标记物Math1、MyosinⅦa、Brn3c的表达.结果 在神经干细胞诱导阶段,对照组、实验1组均无神经球结构,实验2组中hUC-MSCs分化3 d后细胞有明显神经球样结构,且Nestin阳性细胞数更高(P<0.05);而向内耳毛细胞样诱导分化4周后,诱导组毛细胞标记物Math1、MyosinⅦa、Brn3c的mRNA和阳性细胞数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先向神经干细胞方向分化再向内耳毛细胞分化方向诱导,可有效提高毛细胞标记物MyosinⅦa、Brn3c、Math1的表达水平,促进hUC-MSCs向类毛细胞样细胞分化,可能为将来感音神经性聋的内耳移植治疗提供更为适合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构下鼻甲治疗萎缩性鼻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萎缩性鼻炎的效果。方法13例萎缩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例):对骨髓问充质千细胞进行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利用组织工程骨技术,重构下鼻甲;对照组(6例):进行保守治疗。疗效观察指标:CT影像学观察;定期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 3例患者随访1年,在术后3、6、12个月时CT观测实验组下鼻甲骨左右径增大值、上下径增大值分别为(又±s,cm):0.11±0.03,0.2±0.02;0.24±0.04,0.37±0.02:0.26±0.03,0.40±0.05;对照组为:0.02±0.01,0.02±0.01;0.02±0.01,0.03±0.02:0.02±0.02,0.04±0.03。比较两组指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症状改善评定实验组:显效率85.7%,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率16.7%,有效率66.7%。结论组织工程技术可作为萎缩性鼻炎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髓组织中,除含造血干细胞外,还含有另一类为间充质干细胞。它是一群均一的细胞,具有自身的增殖表征及组织化学特征。它在适宜的微环境中能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腱细胞、脂肪细胞和星状神经细胞等,它易于分离获取扩增,易于外源基因导入表达,有望成为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新型靶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胎盘肽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的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87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别予胎盘此(PF)双下鼻甲粘膜下注射、转移因子(TF)双下鼻甲粘膜下注射、特非那丁(TD)口服,对比分析其疗效。结果 三种疗法近期疗效很相似,远期疗效PF、TF优于TD,PF、TF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发生变化。结论 变应性鼻炎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疗效确切,PF为治疗变应性鼻炎确切而稳定的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鼠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βNGF)基因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并研究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特性。方法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从小鼠颌下腺总mRNA中扩增βNGF全长cDNA片断,定向克隆于携带巨细胞启动子(CMV)和标记蛋白-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中;在细菌BJ5183中与缺陷型腺病毒基因组pAdeasy-1进行同源重组,构建pAdeasy-1/pAdtrack-CMV-GFP-mβNGF;在HEK293(人胚肾293细胞)细胞中包装成为有感染能力的、能表达βNGF和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腺病毒颗粒。用病毒感染原代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毒感染效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中βNGF的蛋白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NGF的分泌。结果成功获得小鼠βNGF的cDNA片断,经酶切鉴定证实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pAdeasy-1/pAdtrack-CMV-GFP-mβNGF构建成功。荧光显微镜下观测到感染病毒的细胞胞体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细胞中βNGF免疫染色阳性,培养上清中检测有NGF分泌。结论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能高效地将外源性目的基因βNGF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并能正确转录、翻译和分泌,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内耳基因干预的研究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其定向分化是生物体发育、生长和修复的基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成体细胞,具有易从骨髓中分离纯化和体外扩增、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等特点,便于自体移植、无免疫反应,是最有前途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之一.在细胞工程和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应用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疆喀什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变应原的种类及差异性,为其治疗及预防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分析喀什第一人民医院于2015年7月~2020年12月确诊的AR患者资料,分析其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pecific IgE,sIgE)检测结果,按性别、民族、年龄分组,分析各组变应原的差异。结果 528例AR患者sIgE检测结果中屋尘螨/粉尘螨阳性率最高,为246例(46.6%),其后依次为鸡蛋、点青霉/烟曲霉/交链孢霉等。男女之间狗上皮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西红柿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民族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屋尘螨/粉尘螨、鸡蛋、点青霉/烟曲霉/交链孢霉为喀什地区AR患者最主要的变应原。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软骨分化的能力,并且来源方便、没有免疫排斥等优点.已作为新型种子细胞倍受关注。同时,利用该干细胞进行软骨再造也是近年来软骨组织工程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现将近年来该干细胞向软骨的分化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IFN-γ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喉乳头状瘤的效果.方法 采用Ad5-IFN-γ-GFP重组腺病毒将IFN-γ转粢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FN-γ的表达水平.将IFN-γ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小鼠喉旁组织,第1、3、7、14、28天取骨髓和喉旁组织用real-time PCR检测小鼠骨髓和喉旁组织中IFN-γ的mRNA水平.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当感染复数(MOI) =100和转染时间为72 h时,细胞上清液中IFN-γ的表达水平分别达到峰值.注射空白培养液和注射空白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SCs)的骨髓和喉旁组织中,IFN-γ基本不表达.注射病毒转染后的mBMSCs后,骨髓和喉旁组织中都开始大量表达IFN-γ,并且表达量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讨论 IFN-γ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肿瘤细胞表面MHC Ⅰ和Ⅱ类抗原分子的表达,从而增强机体免疫调节作用和抗肿瘤效应.比单纯外源性IFN-γ治疗的不良反应小,表达持久,而IFN-γ编码基因没有整合到全身染色体基因组上,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因此,IFN-γ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喉部肿瘤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感音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内耳感觉细胞的损伤造成的,其治疗一直是耳科医生十分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利用干细胞修复内耳感觉细胞在国内外大量的研究中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特别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易分离、低免疫源性、无致瘤性等优点,极具临床应用价值。但目前国内外各个研究小组从干细胞的制备,诱导到移植内耳的方法均有差异,未形成统一的流程,不利于其学术交流和实验结果大样本收集。本文集中介绍谢鼎华课题组在国家973项目干细胞治疗耳聋的实验技术体系标准制定课题的基础研究方法,并综述目前本领域国际最新动态,初步提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技术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的推荐方案,为最终临床安全、规范化运用干细胞治疗耳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影响到10%~25%的人群.AR虽不危及生命,但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其他相关疾病如鼻窦炎、哮喘等的发生及发展.本文就AR的流行病学研究的相关问题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北京地区变应性鼻炎(AR)与非变应性鼻炎(NAR)日门诊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2017年因鼻部症状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血清特异性过敏原检测后鼻炎患者信息,回顾分析环境因素对鼻炎日门诊量分布情况的影响。结果 7 681例AR与6 783例NAR患者的高发年龄均在30~39岁,AR较NAR低龄化,AR以男性多,NAR以女性多,AR秋季就诊率高,NAR春季就诊率高。两者日门诊量均与臭氧(O3)呈正相关,每升高10μg/m3致AR和NAR日门诊量增加2.40%(95%CI:0.94%~3.48%)、3.49%(95%CI:2.03%~4.97%),不同性别、年龄分层的单日效应存在差异。结论 AR与NAR日门诊量分布在年龄、性别、时间等存在差异,与O3呈正相关,通过环境因素变化可预测鼻炎日门诊量分布趋势,对鼻炎防治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IgE介导的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近年研究表明,维生素D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参与调节变应性鼻炎的固有免疫(抗菌活性、抗原呈递作用及炎症介质释放等)和适应性免疫(活化T、B细胞的调节),有关维生素D影响变应性鼻炎的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在变应性鼻炎中辅助治疗的新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维生素D参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及在治疗上的新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传代培养大鼠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方法,并对培养细胞进行初步鉴定,为利用大鼠骨髓MSCs进行感音神经性聋细胞移植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大鼠骨髓细胞,第1组于24小时全量换液,第2组于24小时半量换液,第3组于3天全量换液,传代扩增。相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RT—PCR检测培养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定向诱导培养细胞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结果24小时首次全量换液组培养7天后观察见少量细胞集落,细胞形态不规则;24小时首次半量换液组培养7天后观察见较多细胞集落,细胞规则,呈梭形、椭圆形;3天首次全量换液组培养7天后观察见较多悬浮细胞.与贴壁细胞混杂在一起。培养细胞表面分子SH2、CD31、CD44呈阳性表达,但不表达CD34。第2组培养细胞传代后加入不同诱导剂定向诱导分化一定阶段,分别经油红O及VOFIKossa法染色鉴定证实MSCs可分别向脂肪细胞及成骨方向分化。结论本实验分离培养的大鼠骨髓原代细胞24小时首次半量换液培养利于大鼠骨髓MSCs的分离和纯化,可稳定表达SH2、CD31、CD44。MSCs具有多项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7.
应用射频治疗仪一次性烧切双侧蝶腭神经节、筛前神经及下鼻甲治疗复发性常年性变应性鼻炎68例,经随访2年以上,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鼻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及疗效.方法应用鼻中隔矫正术和(或)双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治疗变应性鼻炎(AR)200例,其中A组46例,行鼻中隔偏曲治疗;B组56例仅行双下甲黏膜部分切除术;C组98例用以上两法联合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年A、B、C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6%(35/46)、73.2%(41/56)和77.6%(76/98).术后随访3年,3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9.6%(32/46)、64.2%(36/56)和70.4%(69/98).结论 鼻中隔矫正术和(或)双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是治疗AR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近年来不断出现一些与AR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及与诊疗相关的新观点和新证据,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介绍AR近期的研究进展。1 AR的发病机制AR的经典发病过程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接触并摄取变应原后即被活化,并在迁移至局部鼻黏膜组织的过程中逐渐成熟。成熟的DC表达MHCⅡ类分子,加工处理后的变应原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提呈给初始T细胞。初始T细胞可在IL-4存在下分化为2型辅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成人鼻腔呼吸黏膜内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布特征,建立鼻黏膜MSCs的体外培养方法,探讨该细胞向神经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将成人鼻腔呼吸黏膜制成冷冻切片,用Nestin和Vi-mentin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MSCs在鼻黏膜内的分布特征。对鼻黏膜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传代,扩增出MSCs,用干细胞标志蛋白Nestin,CD133,Vimentin和Sall4的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该细胞的干细胞特性;分别用成骨诱导培养液(含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β-甘油磷酸钠)及神经诱导培养液(Neurobasal培养液含B27,ATRA,TSA)诱导MSCs向成骨细胞和神经细胞定向分化;用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评价其诱导分化效果。结果:Nestin和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的MSCs主要存在于鼻黏膜的固有层内,通过体外培养、传代,可扩增出大量的MSCs,该细胞表达干细胞标志蛋白Nestin,CD133,Vimentin和Sall4;用成骨诱导剂诱导培养后,该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强,茜素红染色显示细胞表面形成大量的钙结节;经神经诱导培养液诱导培养后,细胞生长出细长突起并互相连接成网,细胞高表达神经细胞标志蛋白NF-200和BM88。结论:成人鼻腔呼吸黏膜固有层内广泛存在MSCs,该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种子细胞用于自体移植修复骨和神经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