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方法 69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或食管癌前病变,均经ESD治疗,观察其临床特征、并发症、病灶大小、术前及术后病理特点等。结果手术整块切除率100.00%(69/69),完整切除率95.65%(66/69),治愈性切除率95.65%(66/69)。切除标本最大直径7.0 cm。术前钳取活检总正确率为69.57%(48/69),与活检相比,手术标本诊断更准确。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ESD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灶,且可以提供完整标本进行进一步病理学评估,以提高病理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对贲门部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具体效果和实际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贲门部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50例,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00%(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结论对贲门部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可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注水型电刀行推进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PESD)切除大面积贲门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并分析总结相关技术要点。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镜诊疗中心通过胃镜活检及放大染色内镜检查考虑贲门早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且病变最大径 > 2.0 cm的病例,术中用注水型电刀行PESD治疗,并选取该中心同期该医生以普通黏膜切开刀行贲门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病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单位面积剥离速度、病变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迟发性出血和穿孔)等。结果 PESD组(n = 32)病变直径2.0~8.0 cm,平均(5.1±2.9)cm;其中1处病变位于前壁,16处位于后壁,3处位于大弯侧,12处位于小弯侧;30处病变为一次性切除,2处病变(贲门大弯侧)为分块切除;剥离时间19~112 min,平均(65.5±48.3)min;术中出血8例(25.0%),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住院3~5 d;ESD组(n = 17)病变直径2.0~6.5 cm,平均(4.2±2.2)cm;2处病变位于前壁,10处位于后壁,5处位于小弯侧;所有病变均为一次性切除;剥离时间26~157 min,平均(91.5±26.5)min;术中出血8例(47.1%),术中穿孔2例(11.8%),均给予金属夹夹闭并内科保守治疗取得成功,无迟发性出血和迟发性穿孔发生,术后住院3~6 d。结论 应用注水型电刀行PESD是一种基于贲门解剖结构的创新术式,与常规ESD相比,可有效提高剥离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内镜手术更安全和快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不同大小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79例接受EMR与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大病灶组(n=277)和小病灶组(n=302),分析EMR及ESD治疗不同大小病灶的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小病灶组中,EMR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93.2%,治愈性切除率为89.0%,与ESD组病灶的完整切除率92.6%和治愈性切除率90.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EMR组与ESD组的出血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大病灶组中,EMR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84.2%,治愈性切除率为84.2%,与ESD组病灶的完整切除率87.9%和治愈性切除率8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EMR组与ESD组的出血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上段(O■=5.098,95%CI:1.614~16.105,P=0.006)是内镜治疗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食管早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追加手术及放疗的评判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5年10月,该院消化科112例行ESD治疗的食管早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后病理结果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随访期内共有7例患者进一步治疗,其中追加食管癌根治手术3例;贲门癌根治术1例,术后淋巴结阳性再次追加化疗;追加ESD术1例;放疗2例。7例患者肿瘤浸润至上皮内层(m1)和黏膜下层上1/3(sm1)各3例,浸润至黏膜肌层(m3)者1例。1例患者病理提示脉管内转移,随访13个月胃镜检查局部无复发,但CT提示腹腔淋巴结转移,随访16个月后死亡。另有1例浸润深度达m1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患者,垂直及水平切缘均为阴性,随访7个月局部无复发,但CT提示肝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术前准确判断癌灶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决定患者治疗方式的重要依据;术后评估病灶是否达到了治愈性切除,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淋巴结、远处转移则决定是否需要追加手术及放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03年5月~2009年12月门诊工作中发现的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病例及外院转入的此类病例中,选择符合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者70例,在全身麻醉(非气管插管)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所有病例行内镜下切除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肿物局限于黏膜层,并且无淋巴结转移.术中及术后严密现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结果 共完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49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20例.发生术中出血2例,出血量均少于100 mL,经保守治疗成功止血;发生术中食管穿孔1例,转外科行手术治疗;未发现术后出血及术后穿孔病例.随访3个月~4年未发现局部复发及食管狭窄病例.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至2010年7月我院内镜中心治疗的20例消化道病变患者,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方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患者病变全部切除,ESD完整切除病灶10例,分片切除2例,EMR切除病灶8例。ESD手术时间为48~150 m in,EMR手术时间为32~55 m in。术后病理结果:胃早癌:3例证实为胃早癌,切缘未见残留。1例中高级上皮内瘤变,癌变,局部浸润。胃息肉:均为中-高级上皮内瘤变。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3例为中高级上皮内瘤变,1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肠息肉:6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考虑癌变,侵犯黏膜下层,有淋巴管可疑癌栓。2例病例术后出血,内镜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止,2例病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所有随访病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EMR及ESD治疗消化道病变安全有效,并且整块切除,以利于病理评估,复发率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痛苦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食管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300例食管早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ESD治疗。记录术后12个月复发率,并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食管早癌ESD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12个月随访,10例因随访意识差失访,5例因电话号码更换失访。28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9.82%(28/285),其中1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64.29%), 10例远处转移(35.71%)。本研究选择lambda. min=0.004时为最优模型,此时共有3个变量(病灶平均直径、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病理分型)进入模型;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评估其拟合效果,结果表明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的变量拟合和预测效果相对较好。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癌具有显著疗效,但术后存在复发风险,且病灶平均直径、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病理分型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十二指肠癌前病变及十二指肠早期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1年3月16例于该院发现并行ESD及EMR治疗的十二指肠癌前病变或十二指肠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SD及EM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病变位于降段乳头对侧或偏对侧,2例病变位于球降交界部,病变大小0.8~2.6 cm,平均(1.2±0.7)cm,切除标本大小1.5~3.5 cm,平均(2.2±0.8)cm,手术时间54~127 min,平均(68.6±25.9)min。9例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7例沿病变外周3 mm环形切开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用圈套器圈套切除,残留组织用碗状热凝钳切除;用止血夹对吻缝合或止血夹联合尼龙绳行荷包缝合创面。术后1例患者行ESD整块剥离后发生术后穿孔,追加腹腔镜下局部修补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十二指肠黏膜的癌前病变及十二指肠早期癌,内镜微创切除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定,术后迟发性穿孔是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道早癌的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采用ESD对24例食管早癌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经精确的ESD治疗及悉心护理后未发生穿孔等并发症,恢复良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 ESD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易接受、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是食道黏膜病变及早期癌前病变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护理人员对并发症的观察及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是ESD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食管胃黏膜下病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同期收治的43例经超声内镜确诊为食管胃黏膜下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n=20)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组(n=23)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ESD组与EMR组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发生出血1例(2.0%);EMR组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6.25%),其中出血2例,穿孔1例。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无切缘阳性者,EMR组术后切缘阳性者有2例(4.17%)(P<0.05)。ESD组患者均无复发,EMR组术后仅1例复发(2.08%)(P<0.01)。结论 ESD创伤性小;安全性高;切除病灶  相似文献   

12.
<正>食管肉瘤样癌是一种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食管癌根治术加淋巴结清扫被认为是其主要治愈性治疗方式[1]。随着内镜下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有国外学者报道经内镜切除食管肉瘤样癌,而目前国内仅有1例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的报道[2]。现将本院经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对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的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5~55min;术中创面出现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一种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科行ESD治疗的10例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价ESD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10例患者共计12处下咽病变行ESD治疗,病变长径0.8?~3.0?cm,平均(1.7±0.8)c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100%,ESD治疗时间20~160?min,平均(65.6±46.0)min。术后并发迟发性出血1例,呼吸困难1例,经内镜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无穿孔、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ESD术后病理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 3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5处,中分化鳞状细胞癌(SCC)4处。除1例SCC基底切缘阳性追加放疗外,其余病变周切缘及基底切缘均阴性。中位随访时间21.5个月(5~39个月),1例患者并发食管入口狭窄,扩张后成功解除梗阻;无局部残留及复发转移。结论 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刘永方 《系统医学》2021,(14):63-65
目的 分析并研讨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月该科室接诊的74例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患者开展研究,依据随机数字法进行组别的区分,可将其分为对照组(n=37)和研究组(n=37),接受传统开胸手术者纳入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相似文献   

16.
17.
胃癌前病变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俏莉 《护理与康复》2009,8(5):380-381
总结10例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患者的护理。认为术前要完善全身脏器功能检查,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卫生宣教,做好用物准备;术后采取针对性饮食控制,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出院指导,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和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的差异。方法 337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均经ESD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特征、术前及术后病理特点的差异等。结果共切除病灶372处,其中多发病变30例。术前钳取活检总正确率为55.91%(208/372),漏诊率6.72%(25/372),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和早癌的低估率为19.86%(29/146)。边缘/基底阳性率4.57%(17/372)。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及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并且可以提高病理的诊断正确率。ESD术前的病理活检正确率需进一步提高。ESD病理标本阳性与术前判断病变、ESD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1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方法是在内镜黏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而达到治疗Et的的内镜下操作技术。通过ESD可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切除深度可包含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黏膜下层,可明显减少肿瘤的残留与降低复发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ESD技术已被列为一种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操作中与术者的默契配合、术后的精心护理是ESD成功的必备条件。我科2011年7月-2013年5月对48例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病人行ESD,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治疗的8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D组与EMR组,各40例.EMR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ESD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