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 (MSCT)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H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60例PHC患者初次行TACE治疗前的MSCT增强图像,并行多层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以TACE术中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MSCT增强及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肝动脉的形态及肝癌的血供方面的准确性。结果 60例均清楚显示肝动脉走行、肝癌的血供情况,肝动脉变异8例,肝外动脉供血6例,均与TACE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一致;1、2级肝动脉显示VR、M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级、4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明显优于VR。结论 MSCT增强及后处理技术能良好地显示肝动脉的走行及肝癌的血供情况,在TACE治疗前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血管造影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内外动静脉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6年8月间84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的患者53例,MS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71例,71例患者后期均采取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presentation technology,VRT),全部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比较三种方法对原发性肝癌肝内外动脉、门静脉显示达到A级的差异,比较三种方法门静脉癌栓、动静脉瘘及供血动脉显示例数情况。结果腹外动脉、门静脉主干、一级肝动脉及一级门静脉,三种检查方法均可清晰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三级肝内动脉、门静脉达到A级,MRA、VRT低于MIP、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与DS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门静脉癌栓、动静脉瘘及供血动脉检出例数比较,MRA、VRT低于MIP、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与DS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CT血管造影诊断具有敏感性高的优势,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2例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分别行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分析肝动脉解剖、肝癌供养动脉及门静脉系统的显示情况。结果 MSCTA在显示腹腔动脉及肝动脉解剖方面与DSA高度一致。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与DSA对肿瘤供养动脉的显示均优于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P<0.05);MIP对3级肝动脉显示优于VR(P<0.05),与DSA比较无差异;4级及以上肝动脉分支的显示MIP优于VR,DSA优于MI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A与DSA对门脉癌栓及侧支血管的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显示DSA优于MSCTA(P<0.05)。结论 MSCTA能准确显示肝癌供血动脉及门静脉系统,有效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SCT、高场MR对肝转移瘤(Hepatic Metastases,HMs)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1例HMs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MSCT、高场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及血管重建。结果MRI于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各期对病灶的检出率均高于MSCT,尤其增强扫描对直径〈1cm的病灶检出更显著高于MSCT(P〈0.05)。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MRA成功显示16例,余5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MRA成功显示13例,3例显影较淡而不能清晰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余5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MSCT、高场MR的综合应用能提高HMs的检出率,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多期扫描及肝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 3期血管成像的可行性 ,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肝脏血管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 方法 :对 97例患者行肝区多层螺旋CT 3期血管成像扫描。重建方法为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容积再现技术 (VR)。同期 2 1例患者行肝动脉DSA成像。 结果 :肝动脉期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扫描范围内的腹主动脉 ,腹腔干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与变异。MIP及VR技术显示肝动脉分级多为 2级以下 ,DSA显示肝动脉均达 3级以上。门、肝静脉期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及肝静脉系统情况。MIP及VR均多能显示门静脉及肝静脉达 3级以上。两种技术显示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MIP法显示细小血管清晰、真实 ,类似血管造影 ,VR立体感强于MIP。结论 :MSCT肝脏 3期血管成像是了解肝脏动脉及门、肝静脉系统情况的无创、安全、方便的检查方法 ,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有关肝动脉和门、肝静脉方面的信息。MIP与VR结合使用是较好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SCT在HM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HMs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MSCT平扫,然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 平扫发现病灶78个;增强扫描于动脉期发现病灶102个、门脉期发现病灶105个.对直径<1cm的病灶检出.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P<0.05).CT表现: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按强化病灶数目多少分别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弥漫性强化、不均匀强化、尤强化.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显示率达100%;对4级以上肝动脉显示14例.显示率为60.9%.门静脉显示: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为较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提高HMs的检出率.动态增强扫描在检出率方面优于平扫,尤其在直径<1cm病灶的检出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兔肝门静脉阻断的MSCT血管成像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MSCT的肝动脉与门静脉血管成像价值,评价MS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MSCTA)在显示兔肝门静脉阻断效果中的作用.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行门静脉左外支结扎,另20只仅行假手术对照.3周后行MSCTA检查,对每只实验兔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并统计其肝动脉与门静脉的I、Ⅱ级分支及≥Ⅲ级分支的显示情况,尤其是门静脉的阻断情况.结果肝左外叶门静脉分支结扎者均能被MSCTA检查证实.Ⅲ级以上肝动脉分支的MSCTA显示率(40%)明显低于Ⅰ、Ⅱ级肝动脉分支的显示(分别为100%和70%)(P<0.05).对于门静脉分支的MSCTA显示方面,各级分支的显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SCTA可无创直观地显示免肝动脉与门静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在兔肝门静脉阻断效果的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肝癌经动脉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 C型臂X线机系统,对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后分别行肝固有动脉常规DSA及不同角度DSA,比较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和小病灶个数的差异,并分析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在不同角度DSA中的鉴别诊断征象.结果: 常规DSA显示病灶62个,有21例患者肝亚段动脉因相互重叠而不能被独立分辨,18例因多支动脉分支与肿瘤位置重叠而不能确认肿瘤供血来源.不同角度DSA显示病灶66个,发现4个常规DSA漏诊的小病灶,在50例中清晰显示了肝亚段动脉的结构和复杂的肿瘤供血动脉及其走行.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比较,χ2=12.64,P<0.05.结论: 不同角度DSA能够多方位清晰显示迂曲走行的动脉和重叠隐匿的较小的肿瘤病灶,提高小病灶检出率,对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鉴别诊断很有帮助,与常规DSA结合使用有助于提高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癌的评价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3例经临床确诊的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将动脉期、门脉期图像经后处理取得血管成像,其中23例患者同时行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肝癌的MSCTA表现,以DSA和手术及综合影像结果对照。结果:MSCTA能够清晰显示肝癌供血动脉形态、起源,并显示瘤体内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MSCTA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55%、97.50%。可清晰显示肝动脉1~2级肿瘤供血血管,对肝动脉3级分支供血血管显示欠佳。结论:MSCTA能够提供大量关于肝癌肿瘤供血动脉和门静脉受侵信息,可作为肝癌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SCT肝脏增强扫描及肝动脉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诊断价.方法 回顾分析32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合并动脉门静脉瘘患者的MSCT双期扫描与血管三维重建技术的影像学表现.血管三维重建方法有2种:表面遮盖成像(SSD)和最大强度投影(MIP).结果 中央型肝动脉门静脉瘘5例,周围型肝动脉门静脉瘘27例.根据肝癌并动脉门静脉瘘患者的MSCT增强扫描表现,其程度分为3种:轻度13例,中度15例,重度4例.结论 MSCT肝脏增强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与评价肝癌动脉静脉瘘的有效手段,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MSCTA)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omatomSensation16螺旋CT机,对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MSCTA检查及肝动脉DSA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结果:MSCTA共检出变异动脉4支,肿瘤供血动脉25支,肿瘤染色18例,肿瘤血管17例。门静脉癌栓6例,动静脉分流5例,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6例。MSCTA漏诊1例(肝癌有膈下动脉参与的肿瘤供血)。以DSA为标准,MSCTA在检出肝癌供血动脉方面的准确性为96.2%(25/26)。MSCTA显示肿瘤供血血管、肿瘤染色、肝动脉变异与DSA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16层MSCTA能准确显示腹腔动脉变异、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和血管受侵、动静脉分流等指征,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多层螺旋CT(MSCT)技术的不断发展,MSCT血管造影(MSCTA)在腹部动脉的应用日臻成熟。MSCT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能够对腹部动脉血管进行二维及三维展示,已经从显示肝动脉、肾动脉等腹部主要动脉分支,发展至膈下动脉、胆囊动脉等分支小动脉,能够为血管造影术及外科手术提供重要的解剖学信息。本文对MSCT显示腹部动脉解剖、变异的各种成像技术及进展情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MSCT血管重建和双重化疗栓塞治疗25例转移性肝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雄  彭永海  欧阳学农  李天然 《医学争鸣》2005,26(24):2274-2276
目的:研究MSCT血管重建和双重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的效果.方法:选择转移性肝癌患者25(男18,女7)例,随机分为2组,采用16层螺旋CT对肝动脉、门静脉进行血管重建;11例DSA下单独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对照组),14例彩超引导下给予门静脉穿刺化疗栓塞(PVE)(治疗组),1wk后于DSA下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瘤体体积、白细胞和肝功能、生活质量变化.结果:MSCT肝动脉、门静脉血管重建成功率均为100%,可清楚显示Ⅳ-∨级肝脏血管,发现门静脉包绕肿瘤,周边以双重血供为主,随着肿块的增大,中间坏死灶无明显血供,肝动脉DSA造影提示60%转移瘤以肝动脉血供为主,结合彩超引导下介入栓塞治疗,40%门静脉除包绕肿瘤组织外,还有细小分支插入肿瘤内部,以门静脉血供为主;两组治疗前后瘤体体积、白细胞和肝功能变化、生活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用MSCT血管重建和肝动脉、门静脉双重化疗栓塞治疗转移性肝癌有一定临床效果,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APFs)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的影像学表现,并与肝动脉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相比较。方法对38例HCC合并APFs的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及DSA检查。以DSA诊断APFs为金标准,对照分析MSCT诊断APFs的准确率及APFs的CT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38例HCC在MSCT增强动脉期均发现与APFs相关的阳性影像学征象。MSCT增强影像学表现可分为:中央型(29例)和周围型(9例)。中央型表现为:①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一级分支提早显影,显影段门静脉密度接近主动脉增强密度。②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见网状滋养动脉显影。周围型表现为:①肝动脉期肿瘤所在的肝叶瘤周肝实质出现片状强化区,门静脉期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正常肝组织密度一致;②肝动脉期肿瘤内门静脉提前显影呈线条状、圆点状强化,密度较高,边缘较清晰。结论 MSCT诊断APFs可作为无创检查的首选,并对指导肝癌的化疗栓塞术(TACE)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肝癌(HCC)合并肝动静脉瘘(HAVF)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HCC并HAVF患者的MSCT扫描及三维重建表现.结果 20例HCC并HAVF患者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了相关阳性征象.20例中,肝动脉肝静脉瘘1例,肝动脉门静脉瘘19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6例).中重度HAVF三维重建表现效果较佳,多平面重组对略细小血管如肝动脉、门静脉的分支显示效果较好.结论 MSCT对HCC合并HAVF的诊断及发生机制的研究与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寻320排CT上腹部一站式检查在肝癌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0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行320排CT上腹部灌注扫描病例,分析全肝灌注情况,与TACE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图像对比了解其血管成像能力,术后随访病灶灌注情况并与术前对比分析.对320排灌注容积扫描行辐射剂量分析.结果 TACE术前肝癌组织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in perfusion,PV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 index,HAPI)与非癌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肿瘤坏死组织无血流灌注;肿瘤活性组织的HAP、PVP较术前升高,HAPI则下降,较术后非癌组织其HAP及HAPI升高,而PVP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次扫描中均能获得满意上腹部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图像;对1~4级肝动脉CTA与DSA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级及以上肝动脉CTA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剂量对比发现低参数(100kV、100 mA)灌注扫描较常规上腹部增强扫描辐射剂量低,稍高参数灌注扫描方案(100kV、200 mA)辐射剂量仅轻度增高.结论 320排CT上腹部一站式检查能很好地显示全肝灌注情况,尤其是肝癌组织的异常灌注情况及术后活性灶,血管成像能够从三维角度显示肝动脉及肿瘤滋养动脉,对TACE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及术后随访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捷 《中国医学创新》2009,6(35):142-143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增强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比较增强CT与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中的差异.方法 选择经肝动脉DSA证实存在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肝癌患者43例,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与增强表现再与其DSA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肝动脉门静脉瘘中央型32例,周围型11例.CT与DSA表现肝动脉期或肝动脉显影的同时门静脉主干及(或)二级以上分支显影分别为43例与37例,两者存在差异(χ2=6.45,P<0.01).CT与DSA分别为32例与28例,二者无显著差异(χ2=0.01,P>0.5).CT与DSA显示门静脉癌栓分别为15例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P<0.05).DSA有11例表现肝动脉截断征,10例表现为双轨征.CT示5例动脉期脾脏强化程度相对减低,周围型肝动脉门静脉瘘还可在CT表现为肝动脉期肝脏边缘异常强化区.结论 CT增强对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具有很高敏感性(86%),其中门脉系统提前显影及部分肝叶或肝段提前进入肝实质期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哲辉  仇亚妹  梁冰  许云龙  韦柳 《中外医疗》2013,32(26):191+193-191,19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该院通过64排螺旋CT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表现。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肝动脉血管增粗,血管分支明显增加;结节型和巨块型肝癌共出现93个病灶,并呈现出不同的影像学表现;72例患者中有20例出现肝动脉变异,表现为不同的分型。结论 64排螺旋CT能够形成三维立体肝动脉血管图像,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病灶部位和病灶大小、肝动脉变异等,对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原发性肝癌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的表现,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重建(SVR),SVR有两种方法:表面遮盖法(SSD)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MSCT肝双期扫描后动脉期血管SVR图像直观,立体感强,能清晰显示动静脉瘘,但不能显示瘘口;MPR成像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及下腔静脉内癌栓的整体形态及范围。结论: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技术是显示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静脉系统内癌栓的有效无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20.
邓元明  张龙  温云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2):962-9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进行MSCT成像,并与DSA作对照观察。结果MSCT腹部血管成像检出变异动脉10例,门静脉癌栓25例,动静脉分流15例,与DSA的检查结果有高度一致性。结论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技术,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血管走行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为临床特别是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