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天麻素对高脂高胆固醇饲料(HFHC)诱导的小鼠在类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信号通路中的影响,研究天麻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内采用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天麻素组(50 mg·kg-1)、模型组、模型加天麻素组(50 mg·kg-1)。小鼠给予HFHC喂养4周建立NAFLD模型,4周后处死并取出小鼠肝脏组织。体外实验选用Huh7细胞,分为5组,游离脂肪酸(200μmol·L-1,油酸-棕榈酸2∶1)诱导NAFLD细胞模型;24 h后每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天麻素(0、5、10、20、40μmol·L-1)继续培养24 h。油红O染色检测小鼠肝脏和Huh7细胞内脂质蓄积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脂(TG)的水平。相关试剂盒检测肝脏TC、TG和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相似文献
2.
大黄素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化合物单体,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和降脂等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大黄素可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分子,调节相关通路转录因子和生物功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我国作为一种发病率极高的慢性肝脏疾病,随着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与代谢相关信号分子AMPK的表达息息相关。AMPK是一种糖脂代谢的关键酶,可通过调节体内的能量代谢参与到NAFLD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近年来诸多研究认为AMPK信号分子的激活与大黄素的功能实现有关,AMPK下游信号分子影响的脂质合成、脂肪酸氧化、胰岛素敏感性和线粒体功能修复相关转录因子等生物效应间可相互作用,这些与AMPK激活有关的详细作用机制可为大黄素对NAFL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通过采用文献检索、综合分析的方法总结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大黄素通过AMPK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参与NAFLD各个阶段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大黄素对NAFLD治疗作用及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龙胆苦苷对高脂高糖饮食构建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及龙胆苦苷低、中、高剂量组,高脂高糖饮食12周建立NAFLD大鼠模型,龙胆苦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ig给予龙胆苦苷50、100、200 mg/kg,多烯磷脂酰胆碱组ig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23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500μL/kg生理盐水,治疗8周后,收集各组大鼠血清,检测肝功能、血脂、血清氧化和抗氧化能力以及炎性因子相关指标,进行肝脏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ting和q 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中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α(AMPKα)和磷酸化的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α(p-AMPKα)的表达特点。结果 HE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肝脏细胞大小均一,细胞核呈均匀分布,模型组有明显脂肪空泡,且有一定的炎症反应浸润,与模型组相比,多烯磷脂酰胆碱和龙胆苦苷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特别是龙胆苦苷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已明显好转,但与对照组仍有一定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血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指标丙二醛(MDA)以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抗氧化指标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下降(P0.05),龙胆苦苷治疗后,AST、ALT、MDA、IL-1和IL-6明显降低(P0.05),SOD明显升高(P0.05),HDL-C和LDL-C也有一定的降低,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多烯磷脂酰胆碱则对上述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AMPKα蛋白和AMPKm RNA明显降低(P0.05);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和龙胆苦苷治疗后,均明显升高(P0.05),且龙胆苦苷3个剂量组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同时中剂量和高剂量组要好于多烯磷脂酰胆碱组(P0.05),而AMPKα蛋白表达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高脂高糖饮食12周构建的NAFLD大鼠有明显肝脏脂肪浸润,同时肝功能指标升高、血脂异常、炎性因子升高和抗氧化能力降低,龙胆苦苷则可以明显改善上述症状,这可能是龙胆苦苷增加大鼠肝脏组织中p-AMPKα蛋白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世界上患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但是目前临床上仍没有公认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西药。中医学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一定优势。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在调节细胞能量稳态及维持糖脂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NAFLD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重要靶点。然而目前尚未见中医药通过AMPK调控NAFLD的系统综述,故本文对中医药通过AMPK通路调控NAFL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祛湿化瘀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AMPK蛋白活性及其相关脂肪代谢靶蛋白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该方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饮食诱导大鼠脂肪肝模型,造模大鼠给予高脂饮食4周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及祛湿化瘀方组,分别灌胃给予饮用水及中药祛湿化瘀方4周。实验8周末取材后观察:1)肝组织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2)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油红染色),3)肝组织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K inase,AMPK)及磷酸化AMPK、肝组织总蛋白及核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SREBP-1c)、肝组织总蛋白及核蛋白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rbohydr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hREBP)含量、肝组织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1 Co A Carboxylase,ACCase)及磷酸化ACC蛋白含量,4)肝组织AMPKα1、AMPKα2、SREBP-1、ACCα、SREBP-1c及ChREBP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肝组织TG、FFA含量显著升高,肝组织出现明显大泡样脂肪变性;模型组肝组织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核蛋白SREBP-1与ChREBP表达增加、ACC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蛋白活性升高。2)祛湿化瘀方组肝组织TG、FFA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肝组织炎症及脂肪变性程度减轻;祛湿化瘀方能显著升高肝组织AMPK、ACC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核蛋白SREBP-1及ChREBP含量。结论:祛湿化瘀方通过调节AMPK活性及其相关靶蛋白活性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肝脂肪代谢,这可能是该方有效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特征,探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收集35例酒精性脂肪肝及6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等资料,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酒精性脂肪肝组几乎均为男性,其肥胖(22.9%),2型糖尿病(17.1%),高脂血症(14.3%)和高血压的发病率(11.4%)显著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分别为60.3%,55.9%,66.2%和52.9%)。酒精性脂肪肝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和空腹血糖(FPG)的异常率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ALT≥2和直接胆红素(DB)的异常率则高于该组。结论:酒精性脂肪肝好发于男性,肥胖、2型搪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其肝功能损害较非酒精性脂肪肝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1):166-172
目的:探讨龙虎人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的治疗作用,研究其改善肝脏脂质代谢紊乱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龙虎人丹20、40 mg/kg组和水飞蓟宾40 mg/kg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小鼠均用高脂饲料喂养16 w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龙虎人丹灌胃给药,持续16 w。H&E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和脂滴堆积;体重曲线记录每组小鼠体重变化;糖耐量实验检测小鼠胰岛素抵抗程度;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检测肝损伤情况;肝脏三酰甘油(TG)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检测,评价肝脏脂质堆积;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和脂肪酸转位酶CD36(CD36)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脏ATGL和CD36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肝脏脂肪变性和脂滴堆积明显增加(P<0.01),体重、胰岛素抵抗程度,血清ALT水平、肝脏TG和FFA含量、肝脏SREBP-1c、FAS和CD36的mRNA表达以及肝脏CD3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ATGL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龙虎人丹20、40 mg/kg组可明显逆转高脂饮食诱导的上述效应(P<0.05或P<0.01)。结论:龙虎人丹能够有效地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其机制可能通过减少三酰甘油沉积从而改善三酰甘油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45例脂肪肝患者,应用中西医治疗,疗程2个月。结果:血脂(TG、TC)、肝功能(ALT、γGT)、B超脂肪肝图像及临床症状等项目的改善均明显。结论:中西医治疗脂肪肝对促进肝脏脂肪代谢、降低血脂、修复损伤的肝细胞有明显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降脂益肝冲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脏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正常组(N1,N2)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M1,M2)和治疗组(D1,D2)给予高脂饮食喂养;D1组在给予高脂饮食的基础上于0周时即给予降脂益肝冲剂,D2组于8周时给予降脂益肝冲剂,同时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给予等量的饮用水,于8周、12周末两个时点处死大鼠。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RT-PCR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肝脏L-FABP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升高,ISI降低,伴典型的脂肪性肝炎;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各项指标比同期模型组都有所改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的L-FABPmRNA表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L-FABPmRNA表达显著降低,说明降脂益肝冲剂能减少脂肪肝大鼠肝组织L-FABPmRNA的表达。结论:降脂益肝冲剂能通过调节L-FABP的表达来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肝脏的脂质沉积,有效地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NAFLD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SREBP-1、SREBP-2变化,探讨调肝祛脂方干预NAFLD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0例NAFLD患者接受调肝祛脂方干预12周,详细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血SREBP-1、SREBP-2 mRNA变化.结果:调肝祛脂方治疗NAFLD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前NAFLD患者SREBP-1、SREBP-2 mRNA表达呈上升趋势,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AFLD患者SREBP-1、SREBP-2 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肝祛脂方可能通过下调SREBP-1、SREBP-2表达,缓解NAFLD胁痛、腹胀等症状的效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片仔癀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防治作用的相关机制。 方法: 将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舒降之辛伐他片组、片仔癀低、中、高剂量组6个组,采用高脂饲料制备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同时分别灌服舒降之辛伐他片(0.003 g ·kg-1 ·d-1)和不同剂量的片仔癀(0.5,1,2 g ·kg-1 ·d-1)进行干预。实验4周后结束,收集标本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胺转肽酶(γ-GT)和血脂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做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并用RT-PCR检测法尼醇X受体(FXR),靶基因小异二聚体伴侣(SHP)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 (SREBP-1c) mRNA表达情况。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ST,ALT,γ-GT水平明显升高,LDL明显升高(P<0.01),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FXR,SHP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SREBP-1c mRNA的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片仔癀低、中剂量组能不同程度地降低AST,ALT,γ-GT水平(P<0.05,P<0.01);明显降低TG含量(P<0.05);能明显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减少肝细胞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提高FXR,SHP mRNA的表达,降低SREBP-1c mRNA的表达(P<0.05,P<0.01)。 结论: 片仔癀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脂肪肝的肝功能,降低血脂,其机制可能是通过FXR-SHP-SREBP-1c通路调节血脂起作用,其中以低、中剂量组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活血化痰对高脂饮食大鼠高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脂肪肝的防治作用,并对活血化痰方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和防治脂肪肝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高脂饲料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分为活血化痰方高、低剂量组,阳性对照药物用罗格列酮。实验结束时,检测大鼠血清血糖、血脂、血清胰岛素含量和肝功能等指标。结果活血化痰组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大鼠肝脏FFA和TG水平,降低ALT活性,降低肝脏系数,防止肝脏组织脂肪性病变。结论活血化痰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具有一定的防治脂肪肝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贞清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其对大鼠肝脏盐诱导激酶1(salt-inducible kinase 1, SIK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 SREBP-1c)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高糖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贞清方组、二甲双胍组,每组8只,并设立正常对照组8只,贞清方组给予贞清方每日12 g生药/kg灌胃,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混悬液每日150 mg/kg灌胃,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持续治疗12周。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游离脂肪酸(FFA)、 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 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称体重和肝脏湿重并计算肝重指数,测肝脏TG含量, 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变化及SIK1在肝脏的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SIK1、SREBP-1c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FFA、 TG、TC、ALT、AST水平、肝重指数和肝脏TG含量显著升高(P〈0.01),肝脏重度脂肪变性,肝SIK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SREBP-1c mRNA 和蛋白表达增多(P〈0.01);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贞清方组与二甲双胍组大鼠FBG、FFA、 TG、TC、ALT、AST及肝重指数均降低,肝脏TG含量下降,SIK1 mRNA 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多,而SREBP-1c mRNA 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同时大鼠的肝脏病变程度得到了改善。贞清方组FBG、TG、TC、ALT、AST、肝TC含量、SIK1 mRNA 和蛋白表达、SREBP-1c mRNA 和蛋白表达均优于二甲双胍组(均P〈0.05)。结论本实验发现2型糖尿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SIK1表达降低,同时贞清方可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正常西医疗法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理气化瘀、疏肝健脾的中药汤剂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CT、肝功生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ALT、AST、TC及TG平均水平趋于正常;B超及CT检查亦显示其肝脏形态结构大多数逐渐趋于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1.3%,对照组有效率8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针刺研究》2017,(4)
目的:观察电针丰隆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普食组、高脂对照组、手针丰隆组、电针丰隆组、电针足三里组,每组12只。除普食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用高脂饲料喂养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手针丰隆组采用毫针针刺丰隆,电针丰隆组及电针足三里组予以电针刺激双侧丰隆及足三里穴,每次20 min,每日1次,治疗4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比色法检测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SREBP-1c基因与蛋白的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高脂对照组肝细胞排列紊乱,呈弥漫性大泡型脂肪空泡改变;手针丰隆组出现小泡型脂肪变性;电针丰隆组、电针足三里组肝细胞排列有序,脂肪变性减轻。高脂对照组大鼠血清FFA、ALT、AST含量及肝组织SREBP-1c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普食组(P0.01);手针及电针各组血清FFA、ALT、AST含量及肝脏组织SREBP-1c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P0.01),且电针丰隆组较手针丰隆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P0.05)。电针丰隆组血清FFA含量及肝脏组织SREBP-1c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电针足三里组(P0.05)。结论:电针丰隆足三里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有良性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下调SREBP-1c基因与蛋白表达,改善内质网应激,调节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减轻肝脏组织炎性损伤,且电针丰隆穴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鳖甲煎丸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发挥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大鼠的肝脏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罗格列酮(3 mg·kg-1)组及鳖甲煎丸(2.4,1.2,0.6 g·kg-1)组,每组10只。给予高脂乳剂及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诱导NAFLD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给药4周。在实验过程中动态监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实验结束后取结肠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闭锁连接蛋白1(ZO-1)mRNA的表达,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考察结肠组织杯状细胞黏液层厚度的变化;同时动态监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并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变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拟杆菌门、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数量明显增加(P0.05),乳酸杆菌数量减少(P0.05),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明显减少(P0.05),肠道通透性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0.6 g·kg-1)组拟杆菌1和拟杆菌2数量明显减少(P0.05),同时乳酸杆菌数量增加(P0.05),结肠occludin表达明显增加(P0.05),同时有效降低肝损伤指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改善。结论:鳖甲煎丸能够改善NAFL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紊乱,有效降低肠道通透性,显著降低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9.
整合疗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常见病因以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药物性损害为主,易出现肝功能损害,脂肪肝迁延可演变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整合疗法,是以HD肝病治疗仪通过经络、穴位、中药导入治疗为核心技术,辅助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心理疗法治疗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2004-10~2005-08,我们运用整合疗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并与西药常规治疗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化浊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模型血脂及肝脏病理切片的影响。方法:以高脂饲料喂养8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以罗格列酮0.36 mg.kg-1 ig作对照,观察化浊颗粒0.675,2.025 g.kg-1课题ig4周对大鼠体重、肝指数、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结果:化浊颗粒组及罗格列酮组与模型组相比TG,TC均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化浊颗粒高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治疗效果相似,明显优于化浊颗粒低剂量组。结论:化浊颗粒可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TG,TC,从而改善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的血脂代谢异常和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