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MT)的启动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方法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轻、中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任务导向性训练,30 min/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镜像治疗,30 min/d,2组均5 d/周,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Fugl-Meyer评定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估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使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估偏瘫上肢的活动表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UE评分、ARAT评分及FTHUE-HK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及ARA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FTHUE-HK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FTHUE-HK分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UE评分的提高分值(11.40±6.29)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提高分值(5.05±3.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ARAT评分的提高分值(6.25±3.6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提高分值(3.25±2.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治疗联合并作为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启动时,其诱导的启动效应可以提高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活动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推拿疗法配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推拿组、易化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过程中因患者疾病复发或依从性不好自行退出等原因,易化组2例脱落,对照组1例脱落,最终完成治疗患者共87例,即推拿组30例,易化组28例,对照组29例。推拿组接受推拿疗法配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易化组接受易化技术配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照组仅给予易化技术治疗。推拿疗法以手法为主进行治疗,任务导向性训练包括床上训练、蹲马步训练及迈步退步训练等,易化技术以Bobath技术为主进行训练,上述治疗方法每日1次,每周6次,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LE、FAC、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和易化组患者的FMA-LE评分分别为(22.23±6.32)和(21.82±5.81)分,FAC评分分别为(3.92±0.53)和(3.75±0.61)分,MBI评分分别为(43.75±11.61)和(41.76±12.0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推拿组与易化组相比,上述3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推拿疗法配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及对照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上、下肢肌力训练、良肢位摆放、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训练及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2组患者均连续干预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平衡能力、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下肢FMA、BBS、TGA及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FMA、BBS、TGA及MBI评分[分别为(23.3±4.1)分、(44.3±6.5)分、(7.9±2.1)分和(63.1±10.3)分)]亦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态,有助于提高患者ADL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标准(FMA)、Barthel指数法(BI)、老年人身体移动量表(EMS)比较2组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身体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BI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将2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1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为期4周的镜像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照组患者在与观察组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为期4周的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2组进行上肢训练的时间均为每天1 h,每周训练5 d。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和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上肢部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在治疗2周后及4周后的评估中,2组患者的FMA(上肢部分)、FTHUE-HK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在治疗2周后的评分中观察组仅FMA(上肢部分)提高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4周后的评估中FMA(上肢部分)及FTHUE-HK所提高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2次评估中BI评分的提高分值2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镜像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是一种有效的神经康复治疗方法,可用于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短期内的上肢功能,但是对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和肌力训练相结合的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易化技术.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进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和移动能力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侧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及E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2):282-284
目的 探究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肌力训练对其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过程,按照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接受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肌力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身体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较于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FMA评分、ADL评分对比中,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身体移动量表(E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任务导向性训练与肌力训练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和身体移动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tDCS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tDCS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及TOMT治疗,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MCT、CL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同时观察组CMCT、CL[分别为(12.71±0.71)ms和(25.76±0.85)ms]亦显著短于对照组、tDCS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FMA-UE评分、MBI评分[分别为(38.3±7.4)分和(61.6±8.0)分]亦显著高于tDCS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OMT及tDCS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予以内科基础治疗,观察组行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偏瘫手功能分级、Fugl-Meyer(手运动功能积分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手功能分级分布情况、Fugl-Meyer手运动功能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2组数据较治疗前均有好转,但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结论: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手功能分级、Fugl-Meyer手运动功能积分,促进偏瘫患者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治疗组1(振动组),治疗组2(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组)。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患侧手最大握力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别进行评定。结果:在训练后,治疗组1比对照组在FMA(44.38±15.29)、WMFT(43.88±14.50)、患侧手的最大握力(21.50±11.68)及MAS(1.00±1.02)有显著改善,此外治疗组2比另外两组在FMA(48.92±13.60)、WMFT(52.92±13.74)、相关手的最大握力(32.80±10.61)及MAS(0.62±0.65)有显著改善。结论:在脑卒中患者中,运用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比单独运用上肢功能训练或振动训练,在上肢功能、痉挛及最大握力的改善方面有更大的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MT)结合运动想象疗法(MI)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运动想象组(A组)、镜像疗法组(B组)和综合治疗组(C组),每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B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C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和镜像疗法,3组患者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以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MB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4、8周后,3组患者FMA评分、UEFT评分、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B组患者的FMA、UEFT、MBI评分均优于A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C组患者的FMA[(30.03±4.06)分和(42.67±3.54)分]、UEFT[(58.03±3.76)分和(65.17±2.78)分]、MBI评分[(59.57±3.34)分和(66.93±3.35)分]均优于A组和B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优于运动想象疗法,但镜像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则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程越长疗效越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35例)、镜像疗法组(35例)、强制运动组(34例)。镜像疗法组采用镜像疗法治疗,强制运动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联合治疗组在镜像疗法基础上辅以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6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上肢动作研究实验(ARAT)对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MRS评分中位数及ARAT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MRS中位数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组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MRS中位数之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ARAT评分均较高(P<0.05)。3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ARAT评分逐渐升高,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镜像疗法组、强制运动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8周[(35.7±12.1)分]、12周[(45.4±11.6)分]、6个月后[(48.9±10.6)分]的ARAT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镜像疗法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针及镜像疗法,对照组则辅以假头针治疗及镜像疗法。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集2组患者偏瘫侧胫前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及伸膝...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镜像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相应常规康复干预,镜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照组患者则辅以假镜像视觉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并同时采用Brunnstrom分期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偏瘫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患侧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下肢FMA、FAC、BBS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镜像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秋纯  陈红霞 《中国康复》2013,28(4):297-298
目的: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随机分为2组各10例,观察组采用以神经易化技术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2组Fugl—Meyer评估(FMA)中上肢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治疗更有针对性,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计算机手功能康复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方法对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3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7例)和对照组(17例),试验组在常规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基础上予以计算机辅助训练进行偏瘫上肢功能康复;对照组只对偏瘫上肢进行常规的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患者进行每天1次、每次45min、每周5天,共进行6周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上肢部分(FMA),简易手功能评定(STEF)和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定,及最大握力、捏力以及5s持续握力、捏力等功能检测。结果:1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两组的FMA总分、STEF评分及BI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后组间评分比较,试验组的FMA总分、STEF评分及握力、捏力相关指标对比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试验组的握力与捏力相关指标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计算机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改善偏瘫上肢功能方面优于常规任务导向性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团体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一对一组和团体组,各34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一对一组和团体组分别给予一对一和团体TOT;20 min/d,5 d/周,共训练8周。于治疗前、后进行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量表(FMA-U)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采用改良Ba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U-FMA、UEFT及mB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3项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团体组高于一对一组(均P0.05)。结论:团体TOT较一对一TOT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A组)、针刺组(B组)、镜像组(C组)、联合组(D组),每组20人。4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综合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B组增加针刺治疗,C组增加MT,D组增加针刺治疗和MT。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评估4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的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Wolf上肢运动功能(WMFT)评分。结果:治疗后,4组FMA-UE评分、MBI评分、WMF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P<0.01),上述3项评分:D组明显高于A、B、C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C组高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比单一使用针刺或镜像疗法更有利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侯红  伊文超  吴玉霞 《中国康复》2015,30(6):418-419
【】 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8例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原则,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的康复训练。治疗组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作业疗法,训练时间均为30min/次,1次/天, 6天/周,持续6周。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香港手功能评估(FTHUE-HK)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进行上肢及手功能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均得到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的FMA-UE和FTHUE-HK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康复科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康复科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科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实验组除常规康复护理和训练外,根据ADL能力缺失情况,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患者情况针对性地去改善或改变影响ADL提升的因素,设定符合实际的目标,使患者通过努力即能完成,提高患者的成就感,并示范、引导、督促患者完成;住院期间每周评估1次ADL,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整任务导向性训练的目标和方法。两组患者出院前均行最终的ADL评分。结果:出院时实验组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行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显著提高康复科脑卒中患者ADL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