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特征并评价其诊断意义。方法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均经鼻上颌部CT扫描,而后对所有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扫描显示本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大多表现为一侧上颌窦混浊化,有的同时累及相邻其他鼻窦;鼻腔内见肿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甚均匀,其内可见斑点状、结节状钙化;窦腔可见膨胀性增大,窦壁骨质吸收、破坏,亦可见窦壁骨质增厚,硬化。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具有明显的CT特征,颇有助于该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11例霉菌性鼻窦炎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被误诊的11例霉菌性鼻窦炎的病例资料,结合其CT表现和临床症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11例中误诊为细菌性副鼻窦炎5例,上颌窦慢性炎性息肉样变4例,上颌窦癌2例。其中仅1例CT显示病变中有钙化灶,10例未见明显钙化。结论:钙化是CT诊断霉菌性鼻窦炎的关键征象,没有钙化的霉菌性鼻窦炎应注意鉴别诊断,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  宋斌  齐敏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9):1170-1172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25例主要CT表现为病变均为单侧性,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9例),砂粒状、小斑片状(16例)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13例)。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在CT表现有特异性,CT对该病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蕾  苗重昌  周胜利   《放射学实践》2011,26(1):22-24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者17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者5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鼻腔者3例,累及双侧上颌窦者3例.病理表现为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组织中有较多炎性渗出物,坏死物及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2月本院的2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真菌性上颌窦炎18例,真菌性蝶窦炎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5例中23例一次性治愈,随访1~6年无复发,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蝶窦炎和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筛窦炎分别于术后3月和1年后复发,经再次手术后完全治愈。结论对有深部头痛或一侧头痛患者伴有回吸性血痰等症状的鼻窦炎患者应进行详细的鼻内窥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手术中尽量扩大病变的蝶窦开口和上颌窦开口,手术后定期冲洗窦腔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霉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为单侧性,对侧鼻窦正常;病变仅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状,砂粒状,条状极高密度区;可有鼻窦骨质破坏。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上有特异性,CT是诊断该病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副鼻窦发病18例,双侧副鼻窦发病2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8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充满软组织影,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以及窦腔缩小等特征。CT可为诊断本病提供重要信息,但确诊需要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冠状位CT扫描在霉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位CT扫描在霉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冠状位CT特征.结果 单窦或单侧鼻赛发病30例,双侧鼻窭发病4例.发现病灶38个,其中34个位于上颌窦.冠状位CT表现:窦腔内均可见软组织影充填,密度不均,其中28个病灶内可见点状、结节状、团片状钙化,29个窦壁增厚及窭腔变小,8个窦壁骨质破坏.合并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34个;合并鼻腔、鼻窦息肉7个.34例中检出各种变异76个.结论 CT诊断霉菌性鼻窦炎主要特征是窦腔内软组织影充填,其内散在钙化并窦壁增厚.冠状位CT扫描能较好地显示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对功能性内镜手术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的50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鼻窦病变的范围、密度以及窦壁的骨质改变。结果:①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多局限于单侧,以上颌窦多发,②窦腔软组织块影内散在斑点状,星芒状钙化,③霉菌性鼻窦炎受累鼻窦窦口多数明显扩大,邻近正常结构受压移位或消失,④受累鼻窦窦壁骨质增厚硬化,可见骨质吸收或破坏。结论:鼻窦窦腔软组织影内散在不规则钙化是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特征性表现,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在霉菌性鼻窦炎时多见,有骨质吸收破坏时应与上领窦癌等病变鉴别。CT检查的价值在于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程度,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在CT扫描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 将自2000-01-2006-07就诊我科的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患者66例(70侧,均术后证实),仔细阅CT片,总结特点及变化.结果 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多个鼻窦窦腔内充填软组织密度影,以单侧多见,病变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呈斑点状或团块状、条带状高密度钙化影.部分病例可伴有鼻窦骨质吸收破坏.结论 病变内钙化影的出现是本病的主要CT表现,是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真菌性鼻窦炎的CT与临床诊断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临床特征以及新的分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征象:(1)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内密度增高影;(2)上颌窦内可见团块状或线样钙化影25例(73.5%);(3)窦腔高密度湿浊影中有气泡影8例;(4)上颌窦骨质吸收、破坏5例,窦壁骨质膨胀或变薄3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有特征性的CT表现,如窦腔内可见团块状高密度影、线样钙化影或气泡影等。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马方伟  张世胜  陈首名  罗鹰 《西南军医》2011,13(6):1003-1005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螺旋CT扫描结果及鼻内镜术中表现、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单侧上颌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影像诊断考虑为上颌窦真菌球(FB);16例患者双侧上颌窦、筛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充填(以单侧上颌窦为主),影像诊断考虑为变应性真菌性上颌窦炎(AFRS);3例患者鼻窦CT未见明显的钙化点、斑及骨质吸收破坏,术前考虑为慢性鼻窦炎(双侧),31例均经鼻内镜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证实为真菌病。结论 CT扫描在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霉菌性上颌窦炎CT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分析26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CT和临床资料,总结CT特征,结合临床,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霉菌性上颌窦炎CT多单侧受累(23例)。受累窦腔内不均匀密度增高影及其内斑点、团块及条状钙化(21例),分布在中间15例,散在4例,边缘2例。窦壁增厚7例,窦壁骨质吸收4例。5例均误诊为一般上颌窦炎。结论与窦壁无关的腔内钙化是CT诊断较可靠特征。无钙化的霉菌性上颌窦炎应注意鉴别诊断,充分考虑临床和基础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特征,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t0月期间诊治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将真菌培养和病理检查作为确诊依据,对影像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真菌性鼻窦炎发病部位主要是上颌窦,其中有53名患者均存在上颌窦病变,包括32例单侧发病和21例双侧发病;在53名患者中有13例合并有筛窦病变,CT影像主要表现为腔内充满肿块样或絮状软组织阴影,窦腔粘膜增厚,另外是存在数量不等的砂粒状、斑点状等呈钙化高密度影.有11名患者为侵袭型鼻窦炎,CT诊断表现为存在邻近眶底骨质的缺损,其中有4名患者甚至侵及眶内;CT影像学检查显示窦腔内存在线状钙化或者团块影,部分患者合并有局部邻近骨质的破坏.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通过CT检查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因此利用CT影像检查能提高该类疾病的诊断率,但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还需要借助于真菌培养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5.
中药喷雾治疗副鼻窦炎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爱玲  潘薇 《人民军医》1999,42(6):359-359
1996~1998年,我们用中药喷雾治疗急、慢性副鼻窦炎60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16~52岁,平均33岁。其中16~21岁18例,22~35岁31例,35~52岁11例。病程:6个月10例,1年14例,2年12例,3年16例,4年8例。病变部位:额窦16例,筛窦12例,上颌窦32例。表现为全身不适、精神不振或烦躁、食欲不佳、易倦、失眠、头昏等。局部表现为流黄色、绿色或灰绿色脓涕,鼻不通气、嗅觉障碍、局部疼痛或头痛。患牙源性上颌窦炎时,常伴有同侧上列牙痛;患后组鼻窦炎时,可发生颈项和肩部肌肉疼痛和压痛。慢性鼻窦炎头痛较轻,多表…  相似文献   

16.
周孝桥  闫福明 《西南军医》2011,13(4):667-668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服务临床.方法 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11年3月经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8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一般资料和CT表现.结果 单侧副鼻窦发病32例,其中单侧上颌窦发病25例;双侧鼻窦发病5例;单纯额窦发病1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鼻窦腔内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密度较高,其内多数可见钙化影,窦壁骨质增生硬化、骨质破坏.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能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0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蝶窦5例,上颌窦3例,筛窦2例。CT表现:受累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增生肥厚。MRI表现:T1WI为低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相同)2例,等信号7例;T2WI信号不均匀,7例以低信号为主,2例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侵犯邻近结构:眼眶9例,其中6例累及眶尖区,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与邻近眼外肌分界不清楚,7例包绕视神经;6例侵犯海绵窦,可见形态不一的软组织影;脑膜增厚、强化5例,3例侵犯脑实质,表现为水肿1例,肉芽肿2例;4例侵犯翼腭窝及颞下窝;3例鼻咽部软组织增厚;2例上颌神经和1例下颌神经明显增粗、强化;3例面颊部软组织肿胀;1例硬腭骨质破坏。结论窦壁骨质破坏伴硬化、MR T2WI低信号、易侵犯眶尖及海绵窦为本病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CT和MRI2种检查方法能够对本病的诊断、鉴别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上颌窦置管术治疗儿童鼻窦炎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河太  尹燕  李文军  齐岩 《武警医学》2001,12(7):437-438
儿童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病 ,上颌窦多见 ,筛窦、额窦、喋窦次之 ,与全身体质及呼吸道感染有关。因许多患儿多以感冒就诊 ,忽视局部用药 ,故转为慢性鼻窦炎较多见 ,致使出现鼻阻、多涕、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 ,影响学习及发育。我们从 1 989年以来 ,已行上颌窦置管术 62例 ,共 1 1 8窦 ,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2例中 ,男 2 8例 ;女 3 4例 ,年龄 8~1 6岁 ,其中双上颌窦置管 5 6例 ,单侧置管 6例。1 2 术前检查 专科检查主要是前鼻镜 ,鼻内窥镜或纤维喉镜。以此了解鼻粘膜色泽 ,中鼻道、下鼻道及…  相似文献   

19.
放射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放射性副鼻炎为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 ,国内有关文献报道较少 ,本文报告 40例 ,并对其CT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资料 :本组病例原发病为鼻咽癌 31例 ,鼻腔淋巴瘤 2例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1例 ,左侧或右侧上颌窦癌 5例 ,右乳突癌 1例。其中男性 2 7例 ,女性 13例。年龄 8~ 82岁 ,平均年龄 47.9岁。以 40~ 6 0岁发病率最高 ,本组病例中有 2 7例 (占 6 7.5 % )。全组病例放疗前均行副鼻窦CT扫描 ,各副鼻窦表现正常。全组病例放疗后均出现副鼻窦炎的临床改变及CT表现。1.2 CT扫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探讨缩鼻黏膜药物在慢性鼻炎鼻窦炎性病变CT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31例临床疑有鼻炎鼻窦炎患者均经CT冠状位扫描,层厚、层距5mm。首次扫描后,如鼻腔或鼻道有实变,在实变侧鼻孔滴入1%麻黄碱滴鼻液3-4滴,体位引流、擤出鼻涕。再行鼻窦扫描,体位、参数同前。CT表现按照改良法分为6型:Ⅰ型漏斗型,Ⅱ型鼻道窦口复合体型,Ⅲ型蝶筛隐窝型,Ⅳ型息肉型,Ⅴ型特发型,Ⅵ型混合型。结果31例中CT表现为:Ⅰ型、Ⅲ型、Ⅴ型各3例,Ⅱ型8例,Ⅳ型5例,Ⅵ型4例。慢性鼻炎5例,伴有中下鼻甲肥大12例,鼻中隔偏曲9例,上颌窦黏膜下囊肿、右侧筛窦黏液囊肿、霉菌性上颌窦炎各2例。使用滴鼻液前,20例鼻腔或鼻道有分泌物影响观察。使用滴鼻液后,鼻腔、鼻甲黏膜收缩,分泌物排出,可明确判定有无息肉存在。2例用药前后扫捕分型改变。9例用药前后扫描无明显变化。结论在慢性鼻炎鼻窦炎性病变CT扫描前给予缩鼻黏膜药物,使分泌物排出、黏膜收缩,有助于息肉的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