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梅州市35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全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分布情况,为临床预防和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梅州市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例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类药物、消化系统用药和中药制剂为多见;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以注射给药为多见。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可以减少和预防药害事故的发生,提高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梅州市35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全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分布情况,为临床预防和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梅州市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例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类药物、消化系统用药和中药制剂为多见;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以注射给药为多见。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可以减少和预防药害事故的发生,提高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3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京峰  祝培友  王珂 《中国药物警戒》2006,3(4):213-214,217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3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377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见;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结论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抗微生物药品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分布,并分析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收集的不良反应报告156例,分别就患者年龄、不良反应类型、药品种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患者中,以老年人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药品类型以抗生素和中药制剂为主,反应发生类型以皮疹较为多见。结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因素较多,应加强和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2007年佛山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谭敏秀  邓智明 《中国药事》2010,24(2):207-208,F0003
目的探讨2007年佛山市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网络管理平台,对2007年佛山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7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不同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见。结论应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4月~2012年5月所收集病历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86例进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发生ADR的前三位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中药制剂、维生素类用药,其中头孢他啶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是阿奇霉素,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的损害为主,且以皮疹、瘙痒、面部潮红多见,发生过敏性休克的主要是头孢他啶,静脉滴注引发的ADR占90.86%。结论通过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特点,能提高药物治疗作用,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使药物使用更加安全、经济、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7.
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8月上报的ADR报告检索统计,并将检索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8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见;静脉注射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的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和听力降低。结论:抗微生物药品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李长达  张树森  许江红 《中国药事》2012,26(12):1421-1425
目的分析我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市2011年上报江西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平台的2429例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不同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见。结论应高度重视不良反应监测与上报工作,加强合理用药、特别是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用药教育,慎用静脉注射剂,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陈迎春 《中国药业》2012,21(18):77-78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1月至12月收集的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中,以20岁以下患者(28例,35.90%)为主,老年患者次之;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常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的损害,其次为药物热。结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因素较多,应加强和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7例报告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5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菌药物最多见;不良反应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将抗菌药物作为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以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姬长存  崔瑶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3):136-137
目的分析本院不良反应报告情况,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警惕和早期发现,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本院2013年1~6月收集的9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本院96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37.5%;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64例,占66.7%;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为多见,为46例,占47.9%;涉及受损系统以及临床表现中皮肤损伤最常见,为31例,占32.3%。结论掌握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针对特殊用药患者,尽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尽量减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所造成的后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医院2012年1月至12月上报的87例有效ADR报告,按涉及的药物种类、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ADR报告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道损害及输液反应,抗感染药物、中成药及抗肿瘤药发生不良反应较多.结论 医务人员应仔细观察ADR的发生,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对ADR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的原则;用药时严格把握适应证,加强用药监护,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学知识,为临床用药指导确定内容和方向;探讨患者不良服药行为的相关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当面询问及填写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高血压患者的一般情况、药学知识以及不良服药行为内容及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在被调查的154例患者中,85.71%觉得对所服用的抗高血压药品知识缺乏了解,其中缺乏抗高血压药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最多,达76.62%,62.99%的患者存在不良服药行为。讨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所服用的抗高血压药物的知识缺乏,患者的依从性低,出现较多的不良服药行为,要求医务人员及药学工作者积极开展药学服务工作,根据患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用药指导,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我院上报的327例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剂型、药品种类、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表现、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前10种药物及其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 327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158例,女性169例,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19~40岁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有168例(51.38%);主要涉及的精神科药物是抗精神病药(69.97%),其次为抗抑郁药(13.70%);口服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更常见,以消化系统最常见(31.40%),其次是神经系统(14.25%),涉及最少的是呼吸系统(0.79%)。一般的药物不良反应占多数,奥氮平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3.98%)。结论精神科药物品种多,用药情况复杂,应加强临床用药的管理和监测,合理使用精神科药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用药错误在上报的药品不良事件报告中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2年9月~2013年8月我院293例药品不良事件中的用药错误进行识别和再评价。结果:293例药品不良事件中≥60岁的患者比例最大,抗感染药的比例最大,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其中混杂38例用药错误(12.97%),以E类用药错误为主。84.21%的用药错误对原患疾病的影响不明显,89.47%的用药错误可自愈或采取一定的措施得到改善。用药错误原因中前3位的为未规范给予预处理药物、已知患者对该药品有ADR发生史,仍再次用药、给药剂量不适宜和静脉滴速过快。结论:加强对药品不良事件报告中用药错误的监测,评价中应注意甄别用药错误因素,减少用药错误。  相似文献   

16.
刘彦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53-254
目的探讨西咪替丁注射液致神经系统损害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1980年至2010年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44例西咪替丁注射液致神经系统损害及我院近三年药品不良反应中有关西咪替丁注射液致神经系统损害报告22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西咪替丁注射液致神经系统损害,多发于神经系统功能下降或不完善以及肝功能不全的人群。90.9%的不良反应在20d内出现。结论在使用西米替丁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易致神经系统受损害人群的使用剂量,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便及时减量或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7.
郑磊  杨静  管玉瑶  宋超 《中国药事》2018,32(12):1697-1703
目的:评价丁溴东莨菪碱注射液的的合理用药情况。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集到的3695例使用丁溴东莨菪碱注射液的有效病例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疗程、高风险患者用药情况、药品不良反应情况、联合用药情况。结果:高风险患者用药较为普遍,高风险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低风险患者的7.63倍。联合用药较为普遍,存在潜在药物相互作用的病例占1.98%。结论:应严格执行药品说明书的用药要求,关注高风险患者、重点疾病用药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降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东莞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东莞市6家镇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上报的3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报告人、药品不良反应的等级、药品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87例药品不良...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全球发病率约为25%,NAFLD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我国尚未批准任何治疗药物上市,新药研发迫在眉睫。NAFLD发病机制复杂,单一用药很难取得好的疗效。几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是未来治疗NAFLD的必然趋势。通过联合用药可能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发挥协同作用产生更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NAFLD联合用药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NAFLD新药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