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蒽环类药物是最具活性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对造血系统肿瘤和实体瘤具有高效的作用。在临床化疗方案中蒽环类药物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一效应的线性关系,但是随着剂量的增加,其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脱发等副作用也愈加突出,尤其是心脏毒性的累积作用,限制了它的长期使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表现有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较为常见的是慢性心脏毒性,多出现在治疗1年以内,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或)心肌病。  相似文献   

2.
探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预防、缓解措施,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360 例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分析其心电图及心脏保护药使用情况,比较右丙亚胺单独使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针和磷酸肌酸钠合用的心脏保护疗效。结果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发生率为11.2%,结果显示,右丙亚胺单独使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针和磷酸肌酸钠合用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有保护作用,2 种心脏保护方案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保护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蒽环类药物有致心脏毒性的作用,在化疗过程中对患者心脏功能进行监测、合理使用心脏保护药物是预防或减缓心脏毒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3):244-247
蒽环类药物已普遍应用于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特别是心脏毒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唯一获批的预防蒽环类所致心脏毒性的药物为右雷佐生,但其临床使用仍存在一定限制。因此,探究能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药物是肿瘤心脏病学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近年研究认为极具应用前景的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蒽环类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最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心脏毒性是蒽环类药物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也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考量因素。目前,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监测和提前预防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发生尤为重要。文章就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监测手段及防治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蒽环类药物(AC)是一类高效的化疗药物,广泛用于治疗从实体肿瘤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各种癌症,但剂量累积性的心脏毒性为其临床应用带来了阻碍.目前对于蒽环类药物诱导的心脏毒性(AIC)机制尚不完全了解,也因此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自噬在AIC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对于AC是否增加或减少自噬...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对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临床明确诊为癌症患者在均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三组均给予蒽环类药物进行治疗,A组:右丙亚胺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基础上单独加用右丙亚胺静脉滴注,B组:参麦组则对该组患者加用参麦注射液50mg/日,C组即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组,上述三组均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开始即对应应用,连续应用12天,并记录观察三组患者中出现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比率。结果:比较三组患者心电图变化、心脏彩超变化、心肌酶学化验及发生其他心源性损害的比例,其中C组发生心脏毒性的概率低于A、B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癌症患者,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可以有效减轻蒽环类药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可减少蒽环类化疗药物在治疗癌症的同时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7.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蒽环类药物,如阿霉素、柔红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和米托蒽醌等,是近20余年来被广泛应用的抗肿瘤药物。对于在年轻人群中发病率高、而且有望治愈的肿瘤,如急性白血病、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乳腺癌等疾病,这些药物常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改善疗效,化疗方案中葸环类药物的剂量常常较大。但是,随着疗效提高、药物诱发的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也会增加,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蒽环类药物作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细胞毒性药物,是治疗儿童白血病最有效的药物,但其对心脏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患儿以后的生活质量及无病生存率,甚至部分患儿在急性白血病临床治愈后仍会出现心脏毒性,故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该文从蒽环类药物心脏损害的临床分型、发生机制、病理生理、监控及预防措施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是威胁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70年代以来,乳腺癌治疗的一线化疗方案一直以含蒽环类药物的治疗和CMF方案为主。作为乳腺癌临床治疗的一线药物,蒽环类药物的毒副反应始终是临床广泛关注的问题。以阿霉素为代表的蒽环类药物的毒副反应主要包括心脏毒性、骨髓抑制、脱发、肝肾功能异常、皮肤色素沉着等,其中又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阿霉素为代表的蒽环类药物投入临床应用以来,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实体瘤及白血病的化疗.然而其剂量累积性的心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把阿霉素累积剂量限制在450~550 mg/m2以内.但是由于个体耐受性差异,出现心肌病理改变的累积剂量范围从183 mg/m2到1 000 mg/m2[1].因此需要早期监测发现高危患者以及时停药或减量,而耐受良好的患者可接受更高剂量化疗进一步提高疗效.另外在阿霉素治疗后的随访监测中早期发现亚临床的心功能不全的改变,及时干预可明显改善预后.本文就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任红军  崔秀洁 《中外医疗》2012,31(15):106+108-106,108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方法将76例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化疗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行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联合化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观察两组病人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心脏毒性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能有效预防和减轻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12.
经胸冠脉超声心动图监测蒽环类药物的早期心脏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经胸冠脉超声心动图观察冠状动脉主干、分枝及冠脉血流储备(CFR),评价其监测蒽环类药物对心脏早期毒性作用的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肺癌),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50例,根据病理种类,蒽环类药物剂量相同。每周期治疗前后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和舒张晚期流速峰值的比值(E/A)、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枝内径、心电图及CFR。结果本组治疗前LVEF、E/A、CFR无变化;治疗后第二周期即出现CFR值降低,随治疗周期越长,CFR值越低,第三周期出现E/A比值变化,第四周期出现LVEF下降及心电图变化。结论经胸冠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用于监测蒽环类药物对心脏早期毒性作用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文主要分析乳腺癌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序贯曲妥珠单抗治疗对其心脏毒性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按照危险因素选择合适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 研究纳入了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0例乳腺癌患者,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序贯曲妥珠单抗治疗,按照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心脏毒性进行分组,即为11例发生心脏毒性(观察组),289例患者未发生心脏毒性(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个人基础资料、肿瘤分期、病史、蒽环类药物以及联合化疗等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逐一对各项因素展开分析,了解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本次研究分析中,心脏毒性发生例数为11例,发生率为3.67%。其中289例患者未出现心脏毒性,患者用药后未出现相关反应。2组患者在联合放疗、高脂血症、蒽环类药物种类均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序贯曲妥珠单抗后,发生心脏毒性的几率升高,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脂血症史、应用表柔比星治疗以及左胸放疗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和心脏超声对预测蒽环类药物引起的早期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9例乳腺癌患者,且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化疗,应用表阿霉素剂量为75 mg /m2,进行2~6个周期,随化疗进行体内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不同,动态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心脏超声变化,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化疗后Q-T间期离散度较化疗前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化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较化疗前轻度增大、左室射血分数较化疗前轻度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化疗药物对心肌损伤的评价指标中,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较心脏超声的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和左室射血分数更为敏感,具有对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肌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通过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变化,能及早在心肌损伤亚临床阶段发现其心脏毒性的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初,蒽环类药物以阿霉素(doxorubicin,ADM)为代表开始应用于临床,随后20年有许多蒽环类药物问世,如柔红霉素、阿柔比星、表阿霉素(表柔比星)、伊达比星、米托蒽醌等。在结构方面,它们都具有一个脱氧糖和一个四元芳香稠环;在药物作用机制方面:蒽环类药物进入癌细胞后,破坏癌细胞DNA结构,使DNA链裂解,通过抑制癌细胞DNA和RNA的合成来达到抗肿瘤作用。淋巴瘤和白血病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较右丙亚胺注射液单用,参麦注射液单用及右丙亚胺参麦注射液联合使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心脏毒性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105例已明确诊断为急性白血病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5例。每组患者均应用含有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A组:右丙亚胺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将右丙亚胺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 B组:参麦注射液组,对化疗患者给予参麦注射液保护心脏治疗,用法为50 mg/d静脉滴注。 C组:联合用药组,化疗同时联合应用右丙亚胺及参麦注射液保护心脏。每组药物均在化疗期间使用,化疗结束后停止使用。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心肌酶数值变化,心电图改变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比较3组患者化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心肌酶变化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观察其心脏损害的程度及比例。结果表明C组患者各种心脏损害的指标均低于A,B两组。结论右丙亚胺及参麦注射液联合应用对于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的患者,可明显减轻其心脏毒性作用,可作为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小儿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柔红霉素(DNR)等蒽环类药物在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临床上为了提高疗效,使用的剂量多较大.但近年来研究发现,随着疗效的提高,药物诱发的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从而限制了该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目前尚缺乏早期监测蒽环类药物治疗本病后出现亚临床心肌功能损害的指标.因此,寻找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早期监测指标则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制定的心力衰竭指南中,首次将血浆脑利钠肽(BNP)作为心力衰竭的判断指标[1].  相似文献   

18.
 蒽环类药物显著提高了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但其心脏毒性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右心室的关注度提高,蒽环类药物对右心室功能的损害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常用于监测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检查手段有生物学标志物、心电图、心脏磁共振、心内膜活检术、超声心动图等。本文就上述检查手段特别是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如组织多普勒显像、应变/应变率显像、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等,监测淋巴瘤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右心室亚临床功能减退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米托蒽醌(NVT)是新近推出的蒽环类药物由于其心脏毒性较小,近年来已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我们自1995年4月-1999年4月,应用四川升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NVT联合其它化疗药物组成化疗方案,作为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化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以阿霉素(多柔比星)、表阿霉素(表柔比星)和吡喃阿霉素(吡柔比星)为代表的蒽环类抗癌药作为最有效的化疗药之一,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白血病、乳腺癌、肺癌、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抗瘤谱广、临床疗效高等显著特点,是多种化疗方案的核心药物。然而,剂量依赖性不可逆的心脏毒性严重限制了其使用。现就国内外近年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发病机制、监测等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