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乌甲素用于术后镇痛与吗啡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高乌甲素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限期妇科宫颈癌行子宫广泛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90例,与手术结束前20 ~ 30 min分别肌注吗啡1 mg/kg(Ⅰ组)、高乌甲素8 mg(Ⅱ组)、高乌甲素16 mg(Ⅲ组)。术后进行VAS镇痛评分。同时观察其毒副作用。结果 VAS评分Ⅰ组为(2.77±3.34)分,Ⅱ组、Ⅲ组为(3.28±2.55)分,两均数间无统计学意义。效果评价Ⅰ,Ⅱ,Ⅲ组优良率分别为66.7 %,73.3 %,70 %, 3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乌甲素对术后镇痛有一定疗效,但对于创伤较大的急性疼痛单用高乌甲素仍显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芬太尼为对照,比较不同剂量舒芬尼用于腹部肿瘤手术患者PCIA的优劣。方法:ASAⅠ~Ⅱ级腹部肿瘤手术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术后PCIA:Ⅰ、Ⅱ、Ⅲ组分别为舒芬尼0.02、0.03、0.04μg/kg·ml,Ⅳ组为芬太尼0.3μg/kg·ml,镇痛不全者加用哌替啶50mg肌注/次。记录各组使用镇痛泵4、24、48、72小时的VAS值、Ramsay评分,呼吸、血氧变化和恶心、呕吐情况及术后3天每天的镇痛液和哌替啶用量。结果:1)VAS评分:Ⅰ组各时点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2)Ramsay评分:Ⅰ组术后4、24小时评分低于其他各组(P<0.05),Ⅲ组术后48、72小时评分高于其他各组(P<0.05);3)Ⅳ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Ⅰ、Ⅱ组(P<0.05),呼吸抑制发生情况高于其他各组(P<0.05);4)Ⅰ组术后1、2天镇痛液用量和术后第1天哌替啶消耗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舒芬尼用于腹部肿瘤手术患者术后PCIA,0.3μg/kg·ml效果良好,少数患者可增加药量,但一般不超过0.4μg/kg·ml。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食管癌根治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芬太尼透皮贴剂组,Ⅱ组为对照组.Ⅰ组病人于术前12小时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Ⅱ组使用安慰剂(均由西安杨森公司提供).剂量按公斤计算:体重<65Kg者,敷贴2.5mg皮贴,体重≥65Kg者,于手术前即刻再追加2.5mg皮贴.麻醉方法:均使用全身麻醉,术后固定抗生素的应用.在各时点观察病人的VAS评分、镇静评分(术后6、12、24、36、48、60、72小时),观察副反应.结果:两组各时点镇痛效果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36小时以内Ⅰ组低于Ⅱ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36小时以后镇静作用减弱,两组无明显差异.Ⅰ组病人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2(40%),与Ⅱ组4(13.3%)有显著性差异,头晕发生率Ⅰ组为14(36.7%)与Ⅱ组0(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认为,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耿冲  林鹏辉  周纷  李慧 《癌症进展》2021,19(8):833-836,851
目的 探讨超声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镇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80例直肠癌患者分为TAP组和对照组,各40例.TAP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TAP阻滞,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不同时间点[麻醉前(T0)、术后1 h(T1)、术后12 h(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的循环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前1天、术后3天的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患者自控镇痛(PCA)输注量、每24小时有效按压次数及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AP组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TAP组患者T1、T2时刻MAP、HR均低于对照组,T1、T2、T3、T4时刻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天,对照组患者QoR-40量表中情绪状态、身体舒适度、心理支持、自理能力、疼痛维度的评分均低于TAP组患者(P﹤0.05).术后,TAP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PCA输注量、每24小时有效按压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1).TAP组患者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超声下TAP阻滞能够使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维持较稳定的血流状态,减少术后麻醉药物用量,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有利于术后平稳镇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治疗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采用0.3 mg/kg地佐辛治疗,Ⅱ组采用2.0μg/kg舒芬太尼治疗,Ⅲ组采用0.3 mg/kg地佐辛+2.0μg/kg舒芬太尼联合治疗.记录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用药后2、4、12、24、48 h的VAS镇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均无明显变化(P>0.05),3组患者的VAS镇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Ⅲ组各时段VAS镇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且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对癌痛的治疗效果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可以安全用于晚期癌症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格拉司琼应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复合液中,对恶心呕吐的影响及对PCEA镇痛效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5例ASA Ⅰ~Ⅱ级、年龄23岁~62岁的妇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格拉司琼硬膜外组(GE组)、格拉司琼静脉组(GV组)及对照组(C组)等3个组,每组25例.硬膜外麻醉平面维持在T4以下,术毕行PCEA.分别于术后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采用VAS对镇痛效能进行评分.于术后0小时~3小时、3小时~24小时、24小时~48小时三个时段记录病人48小时内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镇痛作用于各观察时点的VAS评分均相似,评级均为优.术后24小时内GE组与GV组的止吐显效率与呕吐发生率十分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时段内GE组与GV组止吐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小时~48小时,GE组仍有较高止吐效果,明显高于同期GV组(P<0.05),而此时段GV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格拉司琼用于PCEA复合液并不影响PCEA的镇痛效能,其止吐作用与静脉应用相似且作用时间更长、更平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食管癌根治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芬太尼透皮贴剂组,Ⅱ组为对照组。Ⅰ组病人于术前12小时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Ⅱ组使用安慰剂(均由西安杨森公司提供)。剂量按公斤计算:体重<65Kg者,敷贴2.5mg皮贴,体重≥65Kg者,于手术前即刻再追加2.5mg皮贴。麻醉方法:均使用全身麻醉,术后固定抗生素的应用。在各时点观察病人的VAS评分、镇静评分(术后6、12、24、36、48、60、72小时),观察副反应。结果:两组各时点镇痛效果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36小时以内Ⅰ组低于Ⅱ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36小时以后镇静作用减弱,两组无明显差异。Ⅰ组病人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2(40%),与Ⅱ组4(13.3%)有显著性差异,头晕发生率Ⅰ组为14(36.7%)与Ⅱ组0(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认为,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腔镜手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四组罗哌卡因的浓度和剂量都相同,对照组(C组)加入生理盐水,实验组加入氢吗啡酮,分组为低剂量组(L组,0.25 mg氢吗啡酮)、中剂量组(M组,0.5 mg氢吗啡酮)、高剂量组(H组,1 mg氢吗啡酮)。全麻诱导后行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记录各组手术及拔管时间;术中镇痛及镇静药物的总量,术后8 h、12 h、24 h的静息及下床运动时镇痛评分(VAS),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及48 h内按压次数,术后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结果:与C组相比,M组和H组在术中镇痛,镇静药物用量,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8 h、12 h、24 h的静息及运动时VAS评分均减少(P<0.05);且四组中M组术后拔管用时最短(P<0.05);M组和H组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明显延长,(P<0.05);M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能有效减少术中镇痛镇静药用量,延长镇痛时间,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0.5 mg的氢吗啡酮剂量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注药模式用于乳腺癌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用药量与不良反应。方法 60例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20)术后镇痛。三组镇痛药物配方相同。Ⅰ组采用单纯PCA模式;Ⅱ组采用持续恒量注药(CC)模式;Ⅲ组采用短时间持续恒量注药加病人自控注药(CC+PCA)模式。以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镇痛效果,同时行24小时Bp、HR及SpO2连续监测并计算24小时用药量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Ⅰ、Ⅱ、Ⅲ组用药量分别为31.65±12.04ml、48ml、34.60±11.25ml,Ⅰ、Ⅲ组用药量较Ⅱ组明显减少(P<0.01)。Ⅰ、Ⅲ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Ⅱ组(P<0.05)。三组Bp、HR及SpO2均在正常范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乳腺癌术后硬膜外镇痛以短时间CC+PCA注药模式为佳,该模式既能照顾个体差异又能减少患者术后早期因频繁按纽对休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氢溴酸高乌甲素用于乳腺癌术后静脉自控止痛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乳腺癌手术60例,ASA Ⅰ级-Ⅱ级,年龄28岁-70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氢溴酸高乌甲素静脉自控镇痛,负荷量4mg,镇痛泵配方为高乌甲素0.2-0.3mg/kg·d(24h总量不超过16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B组: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负荷量0.05mg,镇痛泵配方为芬太尼0.01mg/kg·d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两组镇痛泵均设置为维持量2mL/h,PCA 0.5ml,锁定时间15min.对术后即刻,6h,12h,24h进行镇痛镇静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镇痛镇静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少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发生.结论:氢溴酸高乌甲素静脉自控镇痛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KOA患者按分期标准由轻到重随机分为Ⅰ~Ⅳ组,Ⅰ期41例,Ⅱ期49例,Ⅲ期42例,Ⅳ期28例。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每次750mg,每日2次,连续服用12周。采用自身对照实验方法,观察患者治疗12周及停药8周时的Lequesne指数得分变化,计算出治疗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12周时,Ⅰ期。Ⅳ期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63.42%、57.14%、23.81%、7.14%,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91.84%、73.81%、46.43%;停药后8周时,Ⅰ期,Ⅳ期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29.27%、26.53%、11.91%、3.57%,总有效率分别为80.49%、75.51%、54.76%、35.71%,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呈明显下降趋势。Ⅰ期与Ⅱ期患者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Ⅰ期、Ⅱ期患者与Ⅲ期、Ⅳ期患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Ⅲ期与Ⅳ期患者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期患者在停药后8周时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比治疗12周时的低,二者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对Ⅰ期和Ⅱ期KOA患者的疗效满意,Ⅲ期患者的疗效一般,Ⅳ期患者的疗效较差。长时间停药后患者的疗效明显下降,可能需要继续服药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探讨实体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机制、与病情进展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02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按TNM分期分为Ⅰ-Ⅱ期组(44例),Ⅲ-Ⅳ期组(58例),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中vwF:Ag,FⅧ:C、AT-Ⅲ、D—Dimer及CEA的水平。结果:肿瘤患者的vWF:Ag、FⅧ:C、D—Dimer水平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Ⅲ-Ⅳ期组又比Ⅰ-Ⅱ期组明显增高(P〈0.01);Ⅲ—Ⅳ期的AT-Ⅲ水平比Ⅰ-Ⅱ期组、正常组降低(P〈0.05),Ⅰ-Ⅱ期组和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EA阳性组的vWF:Ag、D—Dimer水平比阴性组明显升高(P〈0.01),FⅧ:C、AT-Ⅲ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vWF:Ag、FⅧ:C、D—Dimer、AT—Ⅲ水平的异常程度与肿瘤的病情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指标;CEA异常升高可能直接或间接加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脱落细胞中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为子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分子标志。方法收集2010-03-01-2011-06-30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肿瘤科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156例,采用双探针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定量检测正常宫颈组(48例)、CINⅠ组(30例)、CINⅡ-Ⅲ组(30例)和宫颈癌组(48例)的宫颈脱落细胞中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分析SOX9基因甲基化与各级别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正常宫颈组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甲基化评分)17.93±4.33,CINⅠ组为10.35±4.06,CINⅡ-Ⅲ组为33.17±15.19,宫颈癌组为48.04±24.03。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随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而升高,且在CINⅡ-Ⅲ组和宫颈癌组中显著升高。CINⅠ组和正常宫颈组脱落细胞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在其余任意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OX9基因甲基化评分可有效区分宫颈癌/CINⅡ-Ⅲ和CINⅠ/正常宫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为0.961(95%CI:0.933-0.990),P〈0.001。在最佳临界值,SOX9基因甲基化评分检测宫颈癌/CINⅡ-Ⅲ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9.7%。结论甲基化SOX9基因能够有效诊断宫颈癌/CINⅡ-Ⅲ,可以作为子宫颈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及镇痛方法对宫颈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拟行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78例,分为3组(n=26),Ⅰ组:全凭静脉麻醉+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IA),Ⅱ组:全凭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Ⅲ组: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PCEA。观察麻醉前(T0)、术毕(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时点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百分比的变化。记录患者第一次补救镇痛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下床时间、术后呕吐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T0比较,3组患者在T1、T2时点CD3+、CD4+、CD4+/CD8+及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CD8+明显升高(P<0.05);Ⅱ组和Ⅲ组在T2及T3与Ⅰ组比较,CD3+、CD4+、CD4+/CD8+及NK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CD8+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术后恢复明显优于Ⅰ组(P<0.05),其中术后呕吐和患者满意度Ⅱ组明显优于Ⅲ组(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并行硬膜外术后镇痛对宫颈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较小,术后恢复快,有益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T7RNA聚合酶介导体外转录合成siRNA靶向干扰Pim-2基因表达的效应。[方法]利用T7RNA聚合酶介导的体外转录合成靶向Pim-2的siRNAⅠ、Ⅱ、Ⅲ.将其转染入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观察Pim-2基因在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细胞相比,转染siRNAⅠ、Ⅱ、Ⅲ48h后,Pim-2基因mRNA的抑制率分别为65.4%(P〈0.05),46.2%(P〈0.05)和56.1%(P〈0.05);转染72h后,Pim-2基闵蛋白表达抑制率分别为61.6%(P〈0.05),45.8%(P〈0.05)和55.6%(P〈0.05)。[结论]T7体外转录合成siRNA,能有效而特异地抑制人原癌基因Pim-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腺癌中促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Tie2受体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分析43例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腺癌及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Ang1、Ang2及Tie2受体的表达。结果:Ang2mRNA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腺癌中表达明显上调(P<0.001),并随着病情的进展其表达水平进一步提高(P<0.001);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腺癌中Ang1mRNA的表达低于正常组织(P<0.05),且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Tie2mRNA的表达量在腺癌与正常组织之间以及在腺癌的不同临床分期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ng2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腺癌的血管生成增强以及早期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的患者30例,分为2组(每组n=15):丁丙诺啡组(B组)与芬太尼组(F组)。术毕均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镇痛时间为48h。两组分别于术前2h,术后2h、1d、3d和5d各记录一次。并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L-6水平。评估术后病人镇痛4个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病人有无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各观察时点的IL-2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各观察时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IL-6水平术后2h与术前相比显著升高(P〈0.01),术后1d和3d与术后2h相比逐渐下降(P〈0.01),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5d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间相应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自控镇痛可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可有效消除术后疼痛,对术后患者血清中IL-2水平无明显影响,能抑制IL-6水平的明显升高。提示丁丙诺啡与芬太尼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镇痛,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体内细胞因子及内环境的稳定,能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减轻术后免疫功能抑制,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ASA I-II级,年龄33-60岁,随机均分为2组:G+E(全麻+硬膜外)组和G(单纯全麻)组。均采用超前镇痛和PCIA。观察术后48h内(2,4,8,24,48h)的镇痛评分(VAS),PCA使用次数,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8h G+E(全麻+硬膜外)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术后24h内PCA按压次数G+E(全麻+硬膜外)组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G+E(全麻+硬膜外)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结论:胃癌手术时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以明显加强术后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TEAS组(H组)和硬膜外麻醉组(E组),H组患者接受TEAS和硬膜外麻醉,E组患者只接受硬膜外麻醉每组各20例。各组分别于入室后即刻、术毕、术后12h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10水平,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两组入室即刻血清皮质醇、IL-6及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入室后即刻比较,两组术毕和术后12h IL-6水平、E组术毕和术后12h皮质醇水平均升高(P<0.05);两组术后12h IL-6水平均高于术毕(P<0.05);与E组比较,H组术毕、术后12h IL-6水平和术毕、术后12h皮质醇水平均降低(P<0.05);与E组、入室后即刻及术毕比较,H组术后12h IL-10水平升高(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轻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皮质醇和IL-6升高的程度,增强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0.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的诊断标准。方法 对400例急性白血病(AL)初诊患者骨髓标本进行免疫分型,分别用Catovsky(1991年)和EGIL(1998年)新标准对其评分,筛选出BAL及伴淋/髓系表达的AL并将其分为4组进行分析:Ⅰ组积分≥2分;Ⅱ组积分>2分;Ⅲ组积分= 2分;Ⅳ组积分0.5~1.5分。结果 Ⅰ组和Ⅱ组白细胞中位数、肝脾淋巴结肿大例数均明显高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白细胞中位数、肝脾淋巴结肿大例数与Ⅰ组和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率分别为34.4 %,37.5 %,38.5 %,65.0 %。Ⅰ组、Ⅱ组CR率与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CR率与Ⅰ组,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IL(1998年)标准评分较Catovsky(1991年)标准科学,但过于严格,该组结果表明,积分为2分病例在生物学特性上与BAL相符,而不同于伴淋/髓系表达AL,EGIL(1998年)标准以≥2分为界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