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TCD)、 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pecutaneous transt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fing,PTAS)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5月~2007年2月的1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CDFI(颈内动脉、椎动脉颅外段)和TCD检查,同时行DSA检查,对有手术指征的47例患者行PTAS。将CDFI和TCD与DSA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变血管不同将结果分为大脑中动脉(MCA)组、颈内动脉(ICA)组、椎动脉(VA)组、及锁骨下动脉(SUB-A)组。以DSA为术前筛查诊断标准,评价CDFI及TCD、CTA在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DFI对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100%和98.26%、95.56%。TCD检测MCA、VA、SUB-A各组血管狭窄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9.50%、95.00%和97.70%、91.30%以及99.51%、94.12%,CTA检测V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并能检查VA全段及相应的骨性结构。结论CDFI和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采取CDFI和TCD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性治疗的筛选手段,CTA在椎动脉成像中有其特殊的优势,可作为首选的筛查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16-MSCTA)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颅颈部16-MSCTA检查的拟诊为前循环缺血卒中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3例患者1周内先后行16-MSCTA与DSA检查,评价16-MSCTA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23例患者行16-MSCTA和DSA检查共得到46支颅外段颈内动脉图像。16-MSCTA共诊断正常18支,狭窄28支,中度及以上狭窄共20支,占43.48%。DSA共诊断正常19支,狭窄27支,中度及以上狭窄共18支,占39.13%。16-MSCTA对中度及以上狭窄程度诊断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0%、100.0%、94.7%。结论16-MSCTA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的判定中与DSA有较高的一致性,16-MSCTA可以作为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筛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超声检查、多层面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颈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价值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意义。方法:收集7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资料,均行TCD检查,将其中经颈动脉超声检查200例、CTA检查26例,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影像检查结果与TCD检查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⑴790例患者中,TCD检出提示为血管狭窄异常人数为570例,阳性率为72.2%;⑵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TCD对颈动脉中重度以上狭窄的检查阳性率为79%;⑶与CTA检查比较,TCD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阳性检出率为75%,特异性为100%。结论:TCD对颅外段ICA中、重度狭窄、闭塞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可作为首选筛查方法,颈动脉超声和CTA是明确诊断合适的后续方法。  相似文献   

4.
TCD与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雪  刘会玲  李韬  王枫 《疑难病杂志》2009,8(4):204-20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2例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在2周内行TCD与头颅CTA检查,分析两者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TCD与头颅CTA符合性以CTA为标准,TCD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87.6%,特异性为94.1%,符合率为84.3%;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73.7%,特异性为84.3%,符合率为89.2%。结论TCD对颅内动脉狭窄诊断可靠性好,CTA为脑血管狭窄提供进一步有效的检查手段,TCD与CTA互补应用可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CT血管造影评价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A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6例病人中,血管检查发现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6例,前循环血管病变2例,此结果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另外108例病人均检出后循环血管异常,其中基底动脉狭窄16例,CTA与DSA均检出。以DSA结果为标准,CTA对92例病人184条椎动脉检查的灵敏度为95.10%,特异度为92.68%,Kappa值=0.8788,CTA与DSA诊断后循环血管狭窄程度的结果呈正相关(r=0.991,P<0.001)。结论CTA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87例脑梗死临床资料,分析对比TCD及DSA检查结果.结果:87例患者共检查血管877条,其中75例(86.2 %)患者检出有不同程度脑动脉的狭窄,TCD诊断为血管狭窄或闭塞97条(11.1 %),DSA诊断为血管狭窄或闭塞104条(11.9 %).其中TCD与DSA诊断相符合83条,21条DSA诊断有狭窄或闭塞血管而TCD示正常,14条TCD诊断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而DSA检查正常.结论:TCD和DSA是诊断脑动脉狭窄重要的检查方法,两者互为补充.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因素,主要病变血管位于大脑中动脉和(或)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D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两种方法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检出率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DUS与DSA对该部位动脉狭窄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105例大脑缺血性患者行DUS、DSA检查,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法,将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分为4级,轻度(〈50%),中度(51%-69%),重度(70%-99%),闭塞(100%)。结果1例在DSA后出现脑梗死症状,105例210条颅外段颈内动脉DUS与DSA诊断相符合血管177条(84.3%),DUS对正常颅外段颈内动脉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3%、86.8%、90.O%;对轻度狭窄血管分别为60.O%、95.0%、91.4%;对中度狭窄血管分别为71.0%、97.9%、94.3%;对重度狭窄血管分别为81.8%、96.4%、93.3%;对闭塞血管为90.9%、100%、99.5%。结论DUS对评价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但对轻度及中度狭窄的漏诊率较高,必要时尚需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术(CT angiography,CTA)、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04/2013-04月在作者医院进行治疗并经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43例,所有患者均行CTA、TCD与DSA检查,比较三种检查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结果以DSA检查为标准,CTA诊断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为83.50%,特异性为93.51%,准确度为91.33%;TCD的敏感性为69.90%,特异性为87.30%,准确度为83.51%。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CTA和TCD检查与DSA检查的符合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诊断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TA、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DSA)检查。比较CT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检出情况,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判断2种方式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 结果CTA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检出情况(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但仅在轻度及中度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于颈内动脉内不同类型斑块检出率显著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P<0.05),而2种方式在颈总动脉以及颈外动脉不同类型斑块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CTA诊断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但仅在敏感度、准确度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CTA诊断ACI患者动脉颅外段病变时,其效率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尤其是在对血管狭窄程度及颈内动脉斑块类型诊断上优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二维灰阶血流显像(B-Flow)技术在评价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设病例组70例、对照组120例(年龄、性别构成比与病例组相当).分别用二维超声(2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以及B-Flow进行常规颈动脉检查,重点测量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血管残余管腔内径并计算狭窄率,颈内动脉颅外段病例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超声检查结果与DSA相对照.结果 病变处的颈动脉B-Flow表现动脉内膜粗糙、局部增厚或有斑块突入管腔,B-Flow血流在斑块处往往呈涡流改变.病例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内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颈动脉狭窄处内径B-Flow测量值与2D、CDFI测量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2D、CDFI、B-Flow 3种方法所测得颈内动脉直径狭窄率与DSA结果均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B-Flow与DSA的相关系数最高.结论 B-Flow能保持高帧频、高分辨率,同时显示颈动脉管壁、血流信息及临近组织的解剖关系,并且能清晰显示狭窄处、狭窄后血流状态以及斑块形态.与DSA相对照,在评估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处内径方面,较2D、CDFI具有更高的优越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JAMA》2005,294(23):3037
  相似文献   

12.
蒙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蒙医药的地位和现状,并对如何继承和发展蒙医药科学进行了探讨,为发展蒙医药产业,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蒙医药资源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血液、脑脊液中内皮素 (ET )、降钙基因相关肽 (CGRP )含量变化及与血管痉挛 (CVS)的关系。方法 :用放免法检测 32例不同时期、不同病因、不同病情SAH患者血液、CSF中ET、CGRP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SAH后血浆、CSF中ET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CGRP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ET升高和CGRP降低与病情程度、病后时间有关 ,与引起SAH的原因无关。结论 :ET和CGRP的变化与SAH后脑血管痉挛有关 ,可作为SAH后血管痉挛 (CVS)的一种观察指示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内皮素和降钙基因相关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液、脑脊液中内皮素(ET)、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及与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检测32例不同时期、不同病因、不同病情SAH患者血液、CSF中ET、CGRP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SAH后血浆、CSF中ET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GRP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ET升高和CGRP降低与病情程度、病后时间有关,与引起SAH的原因无关。结论:ET和CGRP的变化与SAH后脑血管痉挛有关,可作为SAH后血管痉挛(CVS)的一种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采用一种改进的方法,从100g猪心室肌中提取心肌肌球蛋白370mg,并进一步分离和纯化其亚基成分,分别得到肌球蛋白轻链24mg和重链210mg,核酸含量<1%,不含有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及其它杂蛋白;SDSPAGE显示,猪心肌球蛋白重链为200~220KD一条带,肌球蛋白轻链则为27kd、21.4kd、19kd三条带;纯化猪心肌球蛋白的Ca2+激活ATP酶活性为0.24μmolPi/(mg·min),但其分离后的亚基则无此活性。  相似文献   

19.
20.
Ⅱ型视盘血管炎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观察Ⅱ型视盘血管炎(ODV)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在临床特征与荧光血管造影等方面的异同点,以期正确区分ODV,提高其治疗效果。②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12例ODV与30例CRV0病人在病因、临床表现、荧光血管造影(FFA)、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特点。③结果ODV病人多为青壮年,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史,视力≥0.5(含矫正视力),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敏感,勿需激光治疗,预后较好,FFA检查未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CRVO病人多见于中老年,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史,视力下降明显,多数视力〈0.1,甚至数指或眼前手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无效,预后差,FFA多可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病史长者可见新生血管形成。④结论Ⅱ型ODV极易误诊为CRVO,因两者的治疗方式及预后不同,因此,临床上通过二者的病因及辅助检查为其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