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手背深度烧伤早期修复与其功能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手背深度烧伤早期行切、削痂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后的疗效。方法:于1984-01/2005—12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手背深度烧伤患者307例586只手为观察对象,诊断明确后立即行焦痂切开减张术,油纱或抗生素纱布填塞包扎,其余创面行暴露疗法,并进行早期切、削痂植皮或皮瓣转移治疗,分析伤后手术时间(≤10d和〉10d)与术后近期疗效关系、烧伤面积(≤30%,31%~70%,≥71%)与术后近期疗效关系、术后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的对比。结果:纳入患者30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伤后10d内手术者优良率高于伤后〉10d手术者(分别为94.6%,80.4%,P〈0.05)。②烧伤面积≤30%患者术后近期优良率显著高于烧伤面积31%~70%和烧伤面积≥71%患者(分别为96.1%,90%,83.8%,P〈0.001);烧伤面积31%~70%患者术后近期优良率也显著高于烧伤面积≥71%患者(P〈0.05)。⑧术后近期疗效与随访远期疗效均优者占76.5%(140只手),均良者为60.7%(17只手),均差者为73.3%(11只手),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结论:手背深度烧伤早期行切、削痂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有助于患手功能恢复和重建,烧伤面积越大术后指导性功能锻炼对手功能恢复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保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寻求剖宫产中有效的麻醉方法及管理。方法选择血小板计数(Ph)〈100×10^9的55例产妇,分椎管内麻醉组39例(Ph〉50×10^9/L)和全麻组16例(Ph〈50×10^9/L)。其中椎管内麻醉组中连续硬膜外15例(Ph〉70×10^9/L)、蛛网膜下腔麻醉24例(Pit为50×10^9-70×10^9/L),回顾性分析5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情况。结果所有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剖宫产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椎管内麻醉产妇和全麻产妇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产后1min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椎管内麻醉组的窒息新生儿发生率明显少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4,P〈0.05),而无窒息和轻度窒息新生儿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2.25、2.89、P均〉0.05)。产后5min新生儿间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0.96、1.33、0.58,P均〉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麻醉方式,且应充分估计病情及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热带地区深度烧伤早期切痂植皮对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988年以来对烧伤面积50%TBSA以上或Ⅲ°烧伤21%TBSA以上;小儿烧伤面积26%TBSA以上或Ⅲ°烧伤11%TBSA以上1856例。按其入院先后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切痂植皮)1285例,对照组(采用保痂治疗)571例。结果两组成活率比较,治疗组成活率明显提高,内脏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切除坏死组织以阻断毒素对机体的损害,对减低内脏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Baver Advia2120仪器两种进样模式对血小板重度减少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的差别及影响。方法用Bayer Advia212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自动进样模式和手动进样两种模式分别检测183例血凝障碍病样本,以自动进样检测结果为参照.手动进样检测结果与之比较。A组:61例,血小板数≤20×10^9/L;B组:61例,血小板数为20~40×10^9/L;C组:61例,血小板数为40~60×10^9/L。结果A组自动进:13.88±4.73×10^9L;手动进样:15.96±7.41×10^9L;B组自动进样:29.65±5.72×10^9L;手动进样:32.87±6.94×10^9L;C组自动进样:49.13±5.8×10^9L;手动进样:48.5±6.79×10^9L;经过统计学处理,A组: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B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C组:P〉0.05,无差异。结论当检测血小板≤40×10^9/L标本,特别是在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应尽量使用自动进样模式.以提高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如用手动进样模式,应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最好检测两次取均值,以减少误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及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5例脓毒症患者根据血小板是否减少分成病例组(45例,血小板减少组)和对照组(50例,血小板未减少)。比较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各实验室指标、28 d病死率及感染控制率,同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患者死亡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绘制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结果病例组患者中血液透析、肝素抗凝、解热镇痛药的使用,血培养阳性及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对照组均明显偏高(P均〈0.05),血小板最低值、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较,病例组患者病死率升高,感染控制率偏低(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小板减少〈3×10^9/L、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7 d、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28 d累计生存率为44.4%,对照组为64.0%。 结论血小板减少〈3×10^9/L、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7 d、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是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脓毒症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预示患者病情危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37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认识。方法:分析379例SIR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79例SIRS患者中T〉38.0℃和〈36.0℃者236例(62.3%),HR〉100次/min者263例(69.4%),R〉20次/min者342例(90.2%),WBC〉12.0×10^9/L或〈4.0×10^9/L者254例(67.0%);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者86例。病死率随符合SIRS标准的项数增加而增高,相邻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2项与4项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动态观察SIRS,是日常临床护理中的重要工作;也是早期认识SIRS的重要环节。对阻断其发展、防止发生MODS、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烧伤病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复发感染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6例烧伤总体表面积(totalbodysurfacearea,TBSA)〉15%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试验分组:(1)按烧伤面积将患者分为三组:Ⅰ组39例(TBSA15%-49%),Ⅱ组32例(TBSA50%-69%),Ⅲ组25例(TBSA70%-99%);(2)根据脓毒血症诊断标准,将患者进一步分为脓毒症组(33例)和非脓毒症组(63例);(3)根据脓毒症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11例)和生存组(22例)。人院24h内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筛查抗HCMVIgG及HCMV—DNA,而后每隔1周左右采集病人血清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HCMV—DNA水平。结果(1)I组、Ⅱ组和Ⅲ组的HCMV复发感染率分别为53.8%、50.0%和80.0%,Ⅲ组与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69,P〈O.05)。(2)三组烧伤患者HCMV首次复发时间及每次复发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MV平均首次复发时间为入院后第14天,每次复发持续时间约为12天。(3)脓毒症组HCMV的复发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x^2=4.431,P%0.05),HCMV复发感染率与死亡率不相关(x^2=0.688,P〉0.05)。结论烧伤患者HCMV复发感染率高,HCMV复发感染可能对烧伤后脓毒症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计数与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分类关系。方法:对145例ITP患者根据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进行分组:Ⅰ组53例(血小板计数〈20×10^9/L),Ⅱ组49例(血小板计数20×10^9/L),Ⅲ组43例(血小板数50-80×10^9/L),各组患者分别行骨髓穿刺、涂片、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再根据巨核细胞形态特点进行分类,每例患者分50个巨核细胞。结果:Ⅰ、Ⅱ、Ⅲ组巨核细胞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巨核细胞分类中,除原始型巨核细胞Ⅱ、Ⅲ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幼稚、颗粒、产血小板及裸核型巨核细胞三组之间两两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ITP时,外周血血小板数与骨髓中巨核细胞成熟情况有密切联系,骨髓中产板型巨核细胞越多,外周血小板计数就越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JAK2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及直接测序,检测90例ET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JAK2V617F的发生情况。结果90例ET患者中检出49例(54.4%)存在JAK2V617F突变;突变型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5±16)岁。高于野生型组的(38±15)岁(P〈0.05),突变型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8.9±8.2)×10^9/L]明显高于野生型组[(9.7±6.7)×10^/L机上患者(P〈0.01),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突变型组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52.9%)明显高于野生型组(15.4%)患者(P〈0.05)。结论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的发生率较高,JAK2V617F突变与ET患者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栓事件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手工法与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血小板计数的手工法与血细胞分析仪法的差异。方法收集100例患者资料,对其血小板分别采用手工法及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大于100×10^9/L组及(50~100)×10^9/L组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50×10^9/L组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血小板小于50×10^9/L时,血细胞分析仪所测结果存在较大误差,应用手工法复查。  相似文献   

11.
两种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血小板计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就两种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计数血小板(PLT)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分别选取PLT<20×10^9/L、20~50×10^9/L、50~100×10^9/L、100~300×10^9/L、>300×10^9/L共5组患者,其中PLT<20×10^9/L和大于300×10^9/L为20例,其他3组各30例。分别用SysmexXT-2000i、MEK-6318K和镜检法计数PLT,以镜检法PLT计数为参考。结果当PLT<20×10^9/L和大于300×109/L,MEK-6318K与镜检法PLT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ysmexXT-2000i与镜检法PLT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PLT在20~50×10^9/L、50~100×10^9/L、100~300×10^9/L时,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PLT过少、过多时,以及当血细胞分析仪提示PLT分布异常或PLT直方图异常时,要及时地采用手工计数法复核。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重组人自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009年化疗后血小板计数〈75×109几的肺癌患者共40例,其中TPO组和IL-11组各2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结果化疗后TPO组和IL-11组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分别为(58.6±13.6)X109/L和(59.3±12.1)×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度以上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时间以及血小板计数恢复最高值,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TPO组中有2例输注外源性血小板,IL-11组有4例(P〉0.05)TPO组和IL-1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和60%(P〈0.01)。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用rhTPO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手工法、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与免疫法计数血小板的结果,探讨低水平血小板准确计数能否减少临床血小板输注。方法采用手工法、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与免疫法同时计数血小板。以免疫血小板计数值(×10^9/L)将标本分为4组:≤5、6~10、11~20及〉20,对三种方法的计数结果进行比较。然后根据同一输注标准统一输注阈值(5×10^9/L),计算并比较以三种方法计数结果决定的血小板输注例数。结果免疫血小板计数(×10^9/L)≤5的标本,免疫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手工计数法,远低于仪器计数法;免疫血小板计数(×10^9/L)为6~10的标本,免疫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手工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于仪器计数法结果;免疫血小板计数〉10×10^9/L的标本,三者计数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同一输注标准统一输注阈值(5×10^9/L),与其他方法相比,采用免疫血小板计数结果决定的血小板输注例数有所增加。结论应使用免疫血小板计数法准确计数低水平血小板,尤其是低于10×10^9/L的标本;以5×10^9/L为输注阈值,采用免疫血小板计数可增加血小板输注例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对诊断血液细菌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贝克曼-库尔特五分群(类)血细胞分析仪(LH750)检测102例血液细菌感染患者、58例非细菌感染白细胞增高患者和62名健康体检者的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并与传统的WBC计数、WBC分类、细胞形态学等感染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液细菌感染组的MNV、NDW、MNS分别为155±14, 24.05±3.84,136±7,非细菌感染WBC增高组的MNV、NDW、MNS分别为151±9,21.23±3.02,141±6,健康对照组的MNV、NDW、MNS分别为144±11,18.76±1.64,144±3.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574,27.421,28.475,P〈0.05或〈0.01). WBC≤10×109/L组MNV、NDW、MNS分别为151±12、22.72±2.54、138±5,WBC〉10×109/L组分别为158±16、25.62±3.17、136±6,与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864、41.014、18.873. P〈0.05或〈0.0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5%组的MNV、NDW、MNS为159±13、25.76±4.02、134±5,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5%组分别为150±15、22.13±2.32、138±4,与健康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4.05、45.34、19.145,P〈0.05或〈0.01).血液细菌感染组的MNV在临界值(cut-off值)为150时,敏感度为71%(72/102),特异度为92%(57/62),NDW在cut-off值为23时,敏感度为74%(75/102),特异度为98%(61/62).MNV与NDW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好,敏感度高于传统的WBC计数(WBC cut-off值〉10×109/L 时,敏感度为57%)、NE(NE的cut-off值≥0.85时,敏感度为53%)等感染指标.结论 中性粒细胞的MNV、NDW参数诊断细菌感染比传统的WBC总数、NE值、形态学分析更加特异而灵敏,而且客观、快速经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对血液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血液系统疾病且出血程度为0级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血小板<10×109/L,B组:血小板(10~20)×109/L,比较两组患者在输注不同剂量血小板后,出血改善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患者输注次数和输注量明显低于B组,而两组间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略低于B组。结论对病情稳定且无明显危险因素的血液病患者,采用1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K2)对肝素钠抗凝后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对38名血小板数量正常的体检者抽取静脉血标本,分别使用EDTA-K2、肝素钠抗凝20min、肝素钠抗凝20 min加入EDTA-K2、肝素钠抗凝60 min加入EDTA-K2的抗凝标本,进行计数及血涂片瑞氏染色观察.结果 肝素钠抗凝静脉血血小板计数结果为(93.7±32.18)× 109/L;EDTA-K2抗凝血血小板计数结果为(210+58.39)×109/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4,P<0.001).肝素钠抗凝静脉血静置20min后加入EDTA-K2抗凝剂结果为(212.05 +60.20)× 109/L;与EDTA-K2抗凝血结果(210+58.39)× 109/L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4,B0.05).肝素钠抗凝静脉血静置60 min后加入EDTA-K2抗凝剂结果为(56.74+ 15.33)× 109/L,与EDTA-K2抗凝血结果(210t58.39)× 109/L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8,P<0.001).结论 EDTA-K2钙离子螯合剂可可逆性地使初发聚集的血小板解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分级之间关系.方法 采用ITP出血分级标准对123例ITP患者的424例次出血事件的评估,采用x2检验比较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的程度及时长的不同分组的严重出血(2级出血)发生率的关系.ITP患者依据血小板计数分成A组(20~30)×109/L、B组(10~20)×109/L和C组(0~10)×109/L,同时依据天数分成7组,共计21小组.结果 血小板减少≥4d的C组与B组的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d的B组和A组的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3dPLT下降至≤20×109/L或>4d PLT下降至≤10×109/L时,容易发生严重出血,故可作为ITP患者输注血小板的指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肺癌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对第一个周期(对照组)化疗后血小板(PLT)≤50×109/L的18例肺癌患者,在下一周期(治疗组)所有患者接受5次rhTPO 15,000u皮下注射(SC),三次化疗前(第-3、-2、-1天),两次化疗后(第1、8天),两个周期化疗方案均为吉西他滨1.0g/m2第1、8天+顺铂75m/m2第1天,监测两研究组血小板计数变化及毒副反应.结果 在化疗后3、6、9、12、15、18、21天,治疗组平均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化疗后血小板最低时间分别出现在第15天和第12天,最低值分别为(56±13.0)×109/L和(33.8±14.0)×109/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有4例患者输注血小板,而治疗组无一例.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通过合理的rhTP0使用方法(三次化疗前,两次化疗后)可以明显地降低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rhIL-11)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3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2组化疗均采用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或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方案。化疗期间出现血小板计数〈20×10^9/L或≥20×10^8/L但有出血倾向时,对照组静脉滴注血小板;观察组血小板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并于化疗结束后注射rhIL-111.5mg/次,1次/d,至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以上停用。观察2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及恢复至100×10^9/L时间、化疗期间出血情况及血小板输注量以及2组化疗结束后第14天骨髓巨核细胞数量。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化疗结束后第14天骨髓巨核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时间、血小板输注量、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hIL-11用于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可缩短血小板恢复时间,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交叉研究方法,对第1周期(对照组)化疗后血小板(PLT)≤75×10^9/L的38例实体肿瘤患者于第2周期采用相同化疗方案,随机分为A组和B组(治疗组),每组19例.A组:第2周期化疗前3天开始皮下注射rhTPO(15 000U),每日1次,连用7d;B组:第2周期化疗结束后6~24 h注射rhTPO(15 000 U),每日1次,连用7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50×10^9/L持续时间及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TPO可减少PLT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提前给药效果更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