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尖锐湿疣(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与粘膜上皮增生性损害。近年来CA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由于CA被纳入STD之列,误诊易导致家庭矛盾与纠纷。为此,我们利用PCR技术,斑点杂交技术对重庆地区CA中HPV的存在状况,HPV型别及其分布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宫颈癌淋巴结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表达,探讨HPV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技术检测42例子宫颈鳞癌淋巴结中HPV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淋巴结HPV阳性与子宫颈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关系(P=0.029和P<0.05),而与发病年龄无明显关系(P=1.000)。结论:淋巴结HPV检测可作为预测子宫颈癌淋巴转移和判断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646,P<0.05).Smac蛋白阳性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ER、PR无关(P均>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X2=32.772,P<0.05).结论:Livin及Smae蛋白的异常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与演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偶氮荧光桃红染色显示肌上皮(myoepithelial cells,MEC),并与超微结构对比观察。分析76例乳腺良、恶性病变MEC存在、分布方式同形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粘液癌外,各型乳腺癌均存在MEC,导管浸润癌中存在大量瘤性MEC,MEC可能积极参与乳腺癌的形成,也有恶变之可能,与文献报导不同;偶氮荧光桃红特染联合超微结构观察对判断乳腺增生症早期恶变倾向,原位癌早期浸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外阴白斑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的快速检测与基因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柱  余春艳  崔大祥 《医学争鸣》2001,22(24):2269-2273
目的:为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外阴白斑发生的关系,应用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反向点探针杂交方法对58例外阴白斑进行HPV6,11,16,18,31,33等型别进行快速检测及基因分型。方法:将上述6个病毒型别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依次固定在尼龙膜上,再与经通用引物PCR扩增的DNA靶序列杂交,即可在同一张膜上分辨出6型HPVDNA的任一型或几型。结果: 在我们检测的58例外阴白斑患中,总阳性检出率为37.9%(22/58),其中,HPV6型7例(31.8%)、HPV11型5例(22.7%)、HPV6/11型(混合型)2例(9.1%)、HPV16型10例(45.5%)、HPV18型1例(4.5%)、HPV31型0例、HPV33型1例(4.5%)。经统计学分析,外阴白斑的发生与患感染HPV有显相关性(P<0.01)。结论:良性型HPV(HPV6,11,6/11)与恶性型HPV(HPV16,18,33)可能均与外阴白斑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近30年广州地区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感染状况和HPV主要型别。方法采用HPV通用引物对石蜡包埋宫颈癌组织标本中的HPVL1区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根据PCR产物测序所得序列分析对HPV分型。结果99例宫颈癌组织HPVDNA检出率为26.2%,广州宫颈癌患者存在HPV16、18、33、52和58五种型别。结论在本地区的99例宫颈癌病理组织中,以16、58和33基因型最为常见,共占HPV阳性型别构成比的88.4%,说明广州地区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HPV基因型别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7.
用人乳头瘤病毒保守基因的通信引物和16、18型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0例正常新鲜活检食管粘膜,40例新鲜食管癌组织昨51例石蜡包埋的食管癌组织标本的HPVDNA,在20例正常人食管粘膜组织中HPVDNA检出率9.1%,癌组织中为36.2%,磷癌和腺癌分别为34.7%、47.1%,鳞癌以16型感染为主,腺癌以18型为主,但肿瘤分化程度与HPV感染无关,结果提示:HPV感染与食砭 癌的发  相似文献   

8.
用人乳头瘤病毒(HPV)保守基因的通用引物和16、18型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0例正常新鲜活检食管粘膜,40例新鲜食管癌组织和51例石蜡包埋的食管癌组织标本的HPVDNA,在20例正常人食管粘膜组织中HPVDNA检出率9.1%,癌组织中为36.2%,鳞癌和腺癌分别为34.7%、47.1%,鳞癌以16型感染为主,腺癌以18型为主。但肿瘤分化程度与HPV感染无关。结果提示:HPV感染与食管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不同型别的HPV与不同组织的亲和性有差别。  相似文献   

9.
10.
陈丽娟  郑玄中 《中外医疗》2010,29(13):76-77
目的探讨乳腺微小钙化灶的特征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关系。方法观察分析115例乳腺钼铑双靶X线片中微小钙化灶的特征,并和临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钙化灶的形态、数目、密集度、钙化灶区范围以及钙化灶是否合并肿块与乳腺病变的性质密切相关。结论钙化灶的分布特征与乳腺病变的性质密切相关,从乳腺钼靶片上可粗略的预测病变的性质,从而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手术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江生  杨竹林  彭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5):2269-2271,2276
目的研究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病变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TP)表达水平和微淋巴管计数,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45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小叶增生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TP和淋巴管染色方法均为sP免疫组化法。结果乳腺癌组织中TP表达阳性率和D2—40标记淋巴管计数明显高于乳腺小叶增生(P〈O.05或P〈O.01);乳腺导管内癌、组织学分级Ⅰ级和无淋巴结转移病例TP表达阳性率及淋巴管计数均明显低于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Ⅱ级或Ⅲ级及淋巴结转移病例(P〈O.05或P〈O.01);TP阳性表达乳腺癌淋巴管计数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结论TP和淋巴管计数均为反映乳腺癌进展、生物学行为、转移状态及预后的重要标记物,乳腺癌组织中分泌的TP可能促进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和分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瘤病毒的型别和发病特点,比较普通患者和抵抗力弱的患者的发病差异。方法采用PCR和RFLP方法分析HPV型别,对于难以通过酶切鉴定的PCR产物,构建重组测序质粒,检索GenBank进一步分型鉴定。结果普通患者HPV6型为主要感染型别,其次是HPV11型。HPV6型患者年龄较HPV11和HPV6 HPV11型更低;而高龄患者和免疫抑制患者则以HPV11 HPV6的混合感染和HPV11感染为主。部分患者还检测出HPV16和HPV53感染。结论HPV6是尖锐湿疣的主要致病型别,但患者年龄比其他型别更低,而抵抗力弱的患者则多与HPV11的感染有关。一般存在于正常生殖道组织的HPV53也可致尖锐湿疣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冯琼  肖青  邱秀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2):142-143,152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a,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型别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生殖器疣的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课题组所制定的标准检测技术———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基于序列分析的基因分型方法,检测HPV型别。结果经PCR扩增分析153份CA患者活检标本中,93例HPVDNA阳性(60.8%);PCR阳性标本中,75例成功分型;单一型别感染率为47.1%,复合型别感染率为2.0%;高危型HPV16检出24例(15.7%),低危型HPV6和HPV11型分别检出27例(17.6%)和24例(15.7%)。结论本地区CA患者HPV感染以单一型别及HPV6、HPV11和HPV16型为主;感染高峰集中于40岁以下的性活跃期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十二指肠乳头息肉良、恶性病变的内镜下及临床特点,探究内镜下预判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癌变的可行性,并评估内镜下乳头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endoscopic papillectomy,E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图片,分为良性病变及癌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42例患者,年龄35~83岁,50岁以上患者占83.3%(35/42)。42例患者中,炎性息肉2例(4.8%),神经内分泌瘤1例(2.4%),增生性息肉1例(2.4%),Ⅰ级腺瘤5例(11.9%),Ⅱ级腺瘤10例(23.8%),Ⅲ级腺瘤4例(9.5%),癌19例(45.2%),腺瘤和癌共占90.5%。良性病变(炎性息肉及腺瘤)组平均年龄(56.7±9.2) 岁,癌组(66.0±9.8) 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癌[(2.3±0.8) cm]的直径显著大于良性病变[(1.6±0.6) cm, P=0.002]。良性病变均为山田(Yamada)Ⅰ型(57.1%)或Ⅱ型(42.9%)病变,而癌组山田Ⅰ型(36.8%)、Ⅱ型(31.6%)比例较低,31.5%为山田Ⅲ型病变。两组间山田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组带蒂倾向明显(P=0.046)。良性病变多与周围分界清楚(18/21,85.7%),而癌组分界多不明显,仅2例(10.5%)具有清晰的界限,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息肉表面颜色(P=0.353)、表面形态(P=0.32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病变大小、山田分型、与周围界限是否清晰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86,95%CI: 1.025~1.373,P=0.022)、与周围是否有清晰界限(OR=66.218,95%CI: 3.421~1 281.840,P=0.006)为乳头癌变风险的独立预判因素。19例癌患者中,术前仅2例(10.5%)活检诊断提示癌。17例癌(17/19,89.5%)、4例Ⅱ级腺瘤(4/10,40%)术前病理均低于实际病理分级,占病例总数的55.3%(21/38)。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息肉以腺瘤及癌为主,高龄、与周围黏膜界限不清为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癌变的独立预判危险因素,单纯活检组织病理诊断对乳头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5.
子宫颈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世界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居第1位[1].子宫颈癌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由细胞分化失调到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最后发展成子宫颈癌.很多研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持续感染与宫颈病变的演进有着密切的关系,HPV可促使子宫内上皮样瘤变及子宫颈癌的发生.2009年5月召开的第25届国际乳头瘤病毒会议,阐明了全球HPV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且出现了新的基因型[2].  相似文献   

16.
MRI是乳腺肿瘤影像检查技术中敏感性、特异度、准确度较高的检查方法,结合肿瘤的形态学特点,准确掌握和应用先进的成像技术,探讨MRI在乳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各种成像最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并研究磁共振各成像新技术的成像特点和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7月~2011年10月临床门诊或钼靶检查有或疑似有乳腺肿块的乳腺疾病患者38例共74个乳腺,进行MRI动态增强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8例患者中病理结果为良性者17例(19枚病灶),乳腺恶性病变21例(25枚病灶)。MRI动态增强正确诊断良性病变14例(15枚病灶),恶性病变20例(24枚病灶);MRI动态增强对乳腺恶性肿瘤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达95.2%、82.4%和89.5%。结论:MRI动态增强能显示乳腺内恶性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反映病灶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乳腺恶性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早期明确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355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的导管造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结果 355例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的乳腺肿瘤(良性肿瘤334例,乳腺癌21例)的导管造影表现:226例分布在主导管及一级分支导管(良性肿瘤221例,乳腺癌5例),129例分布在二、三级及小分支导管(良性肿瘤113例,乳腺癌16例),348例导管内充盈缺损(良性肿瘤334例,乳腺癌14例);86例导管中断(良性肿瘤76例,乳腺癌11例),131例导管壁破坏(良性肿瘤117例,乳腺癌14例),173例导管扩张(良性肿瘤168例,乳腺癌5例),6例导管狭窄(良性肿瘤3例,乳腺癌3例);乳腺良性肿瘤和乳腺癌在肿瘤发生导管部位、充盈缺损形态、导管中断、导管壁破坏上具有统计学差异。乳头状瘤、乳头状瘤病和乳腺癌导管造影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0.1%、76.2%、76.2%。 结论 乳腺导管造影对鉴别导管内良恶性肿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尖锐湿疣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尖锐湿疣病人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进行组织切片和细胞涂片检测。结果显示70%的组织切片和10%细胞涂片中可见到HPV阳性细胞。阳性细胞主要见于具有诊断特征的空泡细胞中,细胞空泡程度越明显其阳性程度越强。表明空泡细胞是HPV感染后上皮细胞出现的形态学改变。含有成熟的病毒颗粒。组织切片中HPV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胞涂片。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患者中HPV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