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副伤寒甲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生暴发流行后危害性较大.我院于2004年6月27日~7月25日集中收治副伤寒甲患者81例,现将此次暴发流行的临床特点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甲型副伤寒是由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2003年4月至10月我市甲型副伤寒局部流行,我院收治经血培养确诊的小儿甲型副伤寒2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伤寒副伤寒是我国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副伤寒甲病例明显增多,为了解副伤寒甲的临床特点,指导诊治,将2002—2005年收治的126例副伤寒甲患者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副伤寒甲是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诊断及时、正确的联合抗炎治疗可减少病人的痛苦,就我院(2001.1-2001.11)185例确诊为副伤寒甲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药敏分析及治疗与转归,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副伤寒甲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于 2 0 0 1年第一季度共收治副伤寒甲患者 4 5例 ,现作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 5例副伤寒甲患者年龄最大 78岁 ,最小 2岁 ,其中 2 0岁~35岁占 31例 ,男性 32例 ,女性 13例 ,工人 37例 ,干部 1例 ,家属 7例。1 2 症状和体征 :所有患者均有高热、体温超过 4 0℃ 13例 ,早期 6例有咽痛、干咳、鼻塞等感冒症状 ,腹泻 5例 ,相对缓脉 38例 ,肝脾肿大 35例。1 3 诊断依据 :有流行病学特点 ,同一水源 ,未接种伤寒副伤寒疫苗 ,群体发病 ,排除其它发热性疾病 ,致病菌培养阳性。1 4 实验室及物理检查 :白细胞和伊红细胞减… 相似文献
7.
我科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发热病人 198例 ,其中 112例经血培养或骨髓培养确诊为副伤寒甲 ,现将其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12例 ,男 82例 ,女 30例。年龄 :30岁以下者 72例 ,31~ 4 0岁 2 6例 ,4 1岁以上者 14例 ,季节 :1~ 5月 2 2例 ,6~ 10月 79例 ,11~ 12月 11例。1.2 临床表现 发热 112例 ,其中体温≥ 38℃ 4例 ,≥ 39℃ 8例 ,≥ 4 0℃ 2 5例 ,稽留热 4 1例 ,弛张热 6 9例 ,双峰热 2例 ,畏寒 77例 (6 8.75 % ) ,寒战 38例 (33.9% ) ,头痛、头全身酸痛 6 8例 (6 0 .7% ) ,咳嗽、咳痰、咽痛、… 相似文献
8.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卫生状况改善,发病率明显下降,很少有暴发流行。但我市于2003年2月-4月间发生68例副伤寒甲病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原因分析,从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并在疫情管理及防范措施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刚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8,10(2):123-125
目的充分认识甲型副伤寒并发症的多样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院自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263例甲型副伤寒多器官损伤分布情况。结果甲型副伤寒并发多器官损伤分布与相关报道基本相符,最多的是中毒性肝损害(63.5%),其次为心肌损害(25.8%),呼吸系统损害(17.9%),肾损害(16.3%),其他还有胆系感染、肠出血、肠穿孔、全血细胞减少等并发症。结论甲型副伤寒容易引起多器官损害,易导致误诊、误治,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肥达反应诊断副伤寒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副伤寒甲发病及流行屡见报道 ,其诊断主要根据血培养结果及流行病学资料。为探讨肥达反应 (血清凝集试验 )在诊断副伤寒甲中的作用与价值 ,本院对 1 999年 1月至 2 0 0 1月 1 2月收治的甲型副伤寒 1 68例 (均经血培养阳性证实 )进行血肥达反应检测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90例 ,女 78例 ;年龄 5~ 1 0岁5 4例 ,1 1~ 1 5岁 1 1 4例。1 2 临床特点 1 68例均在早期应用过抗生素 ,65例曾在当地医院用过激素 ;2 8例有腹泻或大便形状改变 ;1 9例有轻中度营养不良 ;47例查血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亚群 ,1 1例有免疫功… 相似文献
11.
12.
413例甲型副伤寒临床特征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413例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对413例甲型副伤寒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 有地方性和散发性,全年发病夏秋季多发,常以发热(100%)、头痛(98.5%)、咽痛(30.75%)、咳嗽(23.5%)及脾肿大(78%)、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消失(98.75%)为特点.细菌对奈啶酸、诺氟沙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等的耐药性发生率大于60%.结论 该市近年散发流行的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症状不典型,常以发热、头痛、咽痛、咳嗽及脾肿大、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消失为特点,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高度耐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征和药物敏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甲型副伤寒患者(副伤寒组)的临床特征和药敏特点,与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随机查找1994~1996年度的伤寒文献级(伤寒组)相比较。结果: 伤寒组和副伤寒组有伤寒及副伤寒中典型特征者、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者、相对缓脉、表情淡漠及脾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86.1%、62.5%、36.4%、51%、12.6%和4.8%、38.1%、9.5%、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发热、玫瑰疹及肝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99.1%、14.1%、19.1%和100.0%、9.5%、2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伤寒组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率100.0%,三代头孢敏感率90%以上。结论: 甲型副伤寒临床症状不典型,中毒症状轻,脾肿大、相对缓脉和表情淡漠较多见。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药物,次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氯霉素。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yphoid/paratyphoid fever (TPF) is endemic in Guizhou. We conducted wavelet analysis and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variations on TPF infection in Guizhou, in an attempt to assess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PF epidemics.
Methods We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PF incidence in Guizhou and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relative humidity using 24 years of data from 1984 to 2007. Periodicities of TPF incidence and the impact of climate factors on the TPF were detected by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and wavelet analysis,
Results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ith a 1-month lag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onthly incidence of TPF. The multiyear incidence pattern of TPF in Guizhou was explicitly periodic. Moreover, the association and driving effect of precipitation on TPF were observ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TPF in Guizhou had a closer cor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 than with temperature.
Conclusions Safe water supply is the key issue for TPF control in Guizhou. Moreover, climate variation might impact the enteric infections, which may inform policy assessment for TPF control in Guizhou.
相似文献
15.
目的预测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为进一步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贵州省2004-2012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数据,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趋势回归模型的选择,然后利用合适的模型对该数据进行拟合,并预测2013、2014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建立的贵州省2004-2012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预测模型为二次多项式趋势回归模型,即y=0.3 821x2-5.8 632x+24.785,决定系数R2=0.9 909,模型拟合效果较好。2013年和2014年预测发病率分别为4.36/10万、6.52/10万。结论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和2014年预测发病率有所升高,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副伤寒甲临床表现及耐药情况,为其有效预防和合理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4例副伤寒甲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诊断、药物敏感试验、治疗及转归,分析耐药性特征.结果 近期副伤寒甲临床表现不典型,急性高热占95.83%,肌肉酸痛占87.50%,腹痛、腹泻占20.83%,恶心呕吐占16.67%,无表情淡漠、皮肤玫瑰疹、相对缓脉等.白细胞计数(5.078±1.480)×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003±0.007)×109/L;降钙素原小于或等于0.5 ng/mL占58.33%;超敏C反应蛋白(96.89±80.17)mg/L,脾大占20.8%,肝大占4.17%.耐药率前5位由高到低为氨曲南(62.5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0.00%),氨苄西林(29.2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2.50%),哌拉西林(12.50%).敏感率由高到低为碳青霉烯类(100.00%),替卡西林/克拉维酸(100.00%),三代头孢菌素(95.83%),左氧氟沙星(95.83%),复方新诺明(95.83%).结论 副伤寒甲临床表现不典型,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左氧氟沙星或(和)头孢曲松耐药率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近年来重庆地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5年间收治的伤寒、副伤寒病例.结果:伤寒病例比重有下降趋势,副伤寒病例比重则从1999年的20%上升到2003年的55.6%.临床以发热、相对缓脉、脾大,血白细胞下降、腹泻为主要表现,玫瑰疹、表情淡漠较少见,大多数病人的热型以不规则或弛张热为主,典型的稽留热仅占25.6%.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支气管肺炎.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很好的敏感性.结论:部分病例临床表现已不典型;近年来副伤寒比重有上升的趋势;氟喹诺酮类药物仍为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进行急性扁桃体炎发热病例的证候类型分类以及症状与体征特点描述.方法 应用统一的证候调查表完成233例入选病例的问卷调查,按照病邪之不同将其分为温热类或湿热类,温热类病例采用六经辨证,湿热类采用卫气营血辨证.结果 温热类病例(207例)可分为太阳病(21例,占10.1%)、太少合病(34例,占16.4%)、少阳病(2例,占1.0%)、太明合病(46例,占22.2%)、三阳合病(76例,占36.7%)、阳少合病(9例,占4.4%)、阳明病(19例,占9.2%)7种证候类型,湿热类(26例)可分为卫分证(5例)、气分证(2例)、卫气合病(19例)3种证候类型.结论 急性扁桃体炎发热病例可归纳为10种有规律可循的证候类型,以三阳合病、太明合病、太少合病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9.
20.
伤寒、副伤寒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10年来广西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伤寒沙门氏菌的药敏实验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诊治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5年9月10年间收治的经血或骨髓细菌培养确诊为伤寒、副伤寒病例的发病季节、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等临床资料。结果79例病例中,男性5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1.6±10.3)岁;伤寒60例(75.9%),副伤寒19例(24.1%),数据表明近年伤寒病例的构成比从1999年前的93.1%明显下降到2004年的60.0%,副伤寒病例的构成比则从1999年前的6.9%上升到2004年的40.0%;两种疾病全年均有散发病例,但58.2%(46/79)在夏秋季6~10月为主;伤寒、副伤寒在临床以发热、肝脾肿大及血白细胞下降为主要特点,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胆囊炎;79例病人仅有49例(62.0%)肥达氏反应阳性,其中伤寒病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副伤寒病人,分别为73.3%与26.3%(P<0.05);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仍具很好的敏感性,但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率较低;在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6.3±2.1)d,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近年来伤寒发病率有下降,而副伤寒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多呈不典型表现,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