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拇长展肌起自桡骨、尺骨的背面和前臂骨间膜,走行于桡侧腕伸肌、指伸肌的深面和拇短伸肌的上方,在伸肌支持带深层,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腱走行于同一个纤维鞘中,随后拇长展肌腱向下止于第一掌骨底,拇短伸肌腱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我们在局解课上解剖一具男尸时发现一例双侧拇长展肌双肌腹、双肌腱变异。现详细报道如下。1拇长展肌的解剖双侧拇长展肌均于肌腹中下1/3处移行为双肌腹,以双肌腱止于第一掌骨底和大多角骨,分别命名为拇长展肌桡侧腱和拇长展肌尺侧腱。左侧拇长展肌在肌腹中下1/3处移行为双肌腹,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尺侧肌腱共行于…  相似文献   

2.
自体骨—肌腿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临床治疗垂状指及屈肌腱止点重建的新方法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侧成人尸体的跟骨-跖肌腱、第1掌骨-拇长展肌、第2掌骨-桡侧腕长伸肌可行供区,进行止点类型、附着点面积、可切取骨块情况、以及相邻解剖结构和解剖变异等方面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①90%的跖肌腱直接附着于跟骨而不与跟腱融合(集中型占85%),止点面积为(69.5±4.4)mm2;②93%拇长展肌腱直接附着于第1掌骨基底部桡侧(集中型占87%),止点面积为(27.9±3.4)mm2;③90%桡侧腕长伸肌腱直接附着于第2掌骨背侧或大于1/2桡背侧(集中型占90%),止点面积为(31.6±4.2)mm2.切取骨块形状分为椭圆形(平均占12%)、横形(平均占8%)、圆形(平均占7%)、弥散形(平均占13%).结论①跟骨-跖肌腱、部分第1掌骨-桡侧腕长伸肌和第2掌骨-拇长展肌的肌腱附着点形状、面积、可切取的骨块都能满足骨-肌腱移植的要求;②切取3个骨-肌腱供区对手足功能无任何影响,为临床构制骨-肌腱移植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0岁。因左肱骨干骨折并桡神经损伤一年入院,于1988年6月行前臂屈肌腱转移替代术。术中显露背侧诸肌腱,未见拇长伸肌。伸展拇指的三条肌腱正常分布规律是: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位于解剖“鼻烟窝”的桡侧,拇长伸肌位于尺侧。因未见拇长伸肌,见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双侧伸拇短肌缺如未见报遭,我科收治一例,经重建伸拇短肌手术,右拇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22岁,自幼双手仲拇,握拳欠灵活,有时抓物不稳,不适并疼痛。入院后检查:伸拇指时右拇掌指关节有弹响伴疼痛,但不能完全伸直,强使伸直则右拇掌指关节产生弹跳及过伸现象,而屈掌指关节可见伸拇长肌腱向尺侧滑移,拇指与其它四指不能对指成“O”形,伸拇并外展时,只见伸拇长肌腱和外展拇长肌腱,无伸拇短肌腱,检查左拇指亦  相似文献   

5.
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右侧下肢尸体标本中,发现第3腓骨肌缺如并第3跖伸肌变异,从第5跖骨基底部追踪至胫、腓骨附着部位,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在修去足背皮肤和浅筋膜,清理肌腱时,发现[母]长伸肌和[母]短伸肌附着于第1趾背的肌腱,趾长伸肌附着于第2~5趾背的肌腱,趾短伸肌附着于第2~4趾背的肌腱,未见到第3腓骨肌腱,但可见附着于第5跖骨粗隆的第3跖伸肌腱(图1)。第3跖伸肌腹从腓骨中下2/3内侧面发出,经胫腓连结背面,即外踝内侧面,于伸肌上、下支持带深面走行,逐步过渡为肌腱,呈半羽肌状,附着于第5跖骨粗隆处。第3跖伸肌全长27.4 cm,肌纤维附着于趾长屈肌和腓骨短肌起点之间的腓骨内侧面,长14.5 cm,平均厚度1.5 cm。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12岁。生后发现双手拇指呈屈曲状,伸直障碍,于1990年5年20日入院,追其家族史,患儿姨妈及外婆亦患同疾病,未行治疗。检查:双手拇指呈屈曲状,掌指及指间关节主动伸直障碍,被动活动正常,外展拇肌力稍弱。X线片示:双拇骨质正常。在双臂丛麻醉下行示指伸肌腱代拇长伸肌术。术中见:  相似文献   

7.
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拇对掌肌、拇短展肌的解剖学特点,探讨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解剖拇对掌肌、拇短展肌,并建立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手术模型。结果:拇短展肌肌纤维方向沿第1掌骨纵轴方向,拇对掌肌肌纤维方向与第1掌骨成一定角度。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后,测量拇指远侧横纹中点到第3掌骨长轴与掌远侧横纹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可达(5.9±0.7)cm。结论(:1)尺侧腕伸肌长度、肌力足以重建拇对掌功能,拇短伸肌腱止点恒定,联合移位后其作用方向与拇短展肌方向一致,且旋前角度足够。(2)以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是一种符合拇对掌功能生物力学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腱性锤状指损伤的解剖学机制, 为采用伸肌腱断端直接缝合术治疗腱性锤状指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纳入成人新鲜手标本12只, 解剖示、中、环、小指各12指的伸肌装置, 观察掌指关节(MP)、近侧指间关节(PIP)和远侧指间关节(DIP)被动活动时伸肌腱与中节指骨头的接触情况, 测量伸肌腱Ⅰ~Ⅱ区的最大滑程。伸直位固定伸肌腱于掌骨基底背侧, 限制伸肌腱滑动, 被动屈曲DIP, 在伸肌腱与中节指骨头背侧凸起应力部位切断伸肌腱, 模拟腱性锤状指损伤机制, 制作腱性锤状指模型;于腱性锤状指模型上被动活动DIP和PIP的同时, 观察断端直接缝合法修复伸肌腱的可行性及合适的指间关节角度。结果限制伸肌腱滑动、被动屈曲DIP时, 伸肌腱Ⅰ区与中节指骨头背侧最高凸起点紧密接触。MP、PIP和DIP同时最大屈伸活动时, 伸肌腱Ⅰ~Ⅱ区最大滑程为3.1~7.4(5.3±0.4)mm;伸直位固定伸肌腱, 被动屈曲DIP, 伸肌腱Ⅰ区与中节指骨头远端背侧凸起点相接触, 距离伸肌腱止点距离2.1~3.4(2.8±0.4)mm。在DIP伸直0°位、PIP屈曲45°位, 锤状指模型伸肌腱断端可实现无张力缝合修复。...  相似文献   

9.
尸体解剖发现 1例左示指固有伸肌起自掌背 ,由于临床常用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断裂 ,故此变异有一定临床意义 ,报道如下 :成年男性尸体标本 ,左示指固有伸肌腱较对侧细小 ,肌腹长 3cm ,在腕背侧韧带以远该肌起于第 3掌骨基底 ,腱位于示指伸肌腱内侧走向示指背侧 ,与示指伸肌腱融合为指伸肌腱扩张部 (附图 )。该肌的血供来自腕背动脉弓的分支 ,骨间后神经发出分支至拇长伸肌后 ,于指伸肌腱深面穿腕背第 4骨纤维管以终末支进入该肌。右示指固有伸肌起点正常。标本上模拟手术 ,以起点变异的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修复拇长伸肌腱。于…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几乎所有足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材料参数均来自国外研究,尚未见有关国人组织材料参数的测量与报道。 目的:对国人足部的相关肌肉、肌腱材料做测量,获得初步的参数数据。 方法:解剖成年女性左小腿足新鲜标本拇长屈肌及其肌腱、拇短屈肌内外侧头、拇长伸肌及其肌腱、拇收肌横头及斜头、拇展肌,分别测量和计算各试样的截面积和位于夹具之间的长度并记录数值,将标本加载载荷,1个测样反复测量4次,采集强度极限、最大载荷等数据,以及载荷-位移曲线。根据胡克定律,计算各标本的弹性模量。 结果与结论:共得到了包括拇长伸肌、拇长屈肌、拇收肌、拇展肌横头和斜头、拇短屈肌内外侧头、拇长屈肌腱、拇长伸肌腱9个样本的相关测量数据,主要包括长度、宽度、厚度、横截面积、最大载荷、强度极限和弹性模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解剖操作中于一男性尸体上发现一例双侧拇长展肌双肌腹、三肌腱,拇长展肌肌腹与拇短伸肌肌腹相融合变异,与早前报道的一例相关变异案例相比[1],此变异的肌腱数移行为3根(早前报道的为2根),同时出现了两肌肌腹融合的情况(早前报道并未涉及),故此变异类型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左侧拇长展肌(图1)于肌腹中下1/3处分出第  相似文献   

12.
<正>在制作一成年男性右上肢标本时,见其桡侧腕长伸肌及桡侧腕短伸肌肌腱分支及融合变异,较罕[1]见,为增加国人解剖学数值,现报道如下。桡侧腕长伸肌起点正常,沿肱桡肌桡侧下行,在距起点92.18mm处分为主肌腹和副肌腹。主肌腹和主肌腱走行及止点正常。副肌腹沿主肌腱向远侧走行143.64mm后移行为长163.50mm,宽4.52mm,厚0.82mm的副肌腱。副肌腱沿主肌腱尺侧贴桡骨体向骨间缘绕行,在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腱深面绕向背  相似文献   

13.
遗传性垂直距骨伴拇指内翻爪状畸形两家系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系 1 先证者 ,男 ,13岁。因右足马蹄内翻畸形 5岁时在外院作跖腱膜松解、跟腱延长术 ,而后畸形复发入我院。查体 :发育良好 ,心、肺、腹正常 ,右足马蹄内翻畸形 ,左足呈舟形足畸形 ,双手呈拇指内翻爪状畸形 ,Froment征阳性。双侧拇收肌、拇短屈肌、骨间肌、小鱼际肌瘫痪但无感觉缺失。生理反射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 X线摄片示 :右足马蹄内翻畸形 ,左足先天性垂直距骨。结合家族史诊断为 :遗传性垂直距骨伴拇指内翻爪状畸形 ,家系调查见图 1。该家系中仅先证者右足为先天性马蹄内翻畸形 ,其余发病者均为双足垂直距骨 ,且双手畸形随年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量拇指伸肌腱的宽度,并分析该宽度与拇短伸肌腱远端止点之间的关系。方法 76例(左侧39例,右侧37例)经10%福尔马林溶液灌注固定的人体上肢标本,解剖第1骨纤维管、拇长展肌、拇短伸肌以及拇长伸肌,观察纤维管内肌腱中隔分布情况;采用游标卡尺,测量拇指近节指骨背面中点处伸肌腱宽度,利用ROC曲线,分析该宽度与拇短伸肌腱远端止点之间的关系。结果①52例第1骨纤维管内出现肌腱中隔(68.4%);30例拇短伸肌腱止点发生延长,即越过拇指掌指关节;②拇短伸肌腱未延长组,伸肌腱宽度(6.04±0.92)mm;而延长组拇指伸肌腱的宽度(7.52±1.38)mm,显著高于未延长组(t=4.050,P=0.000);③通过测量拇指近节指背中点处伸肌腱宽度,判断拇短伸肌腱止点延长的情况:ROC曲线下面积0.823,临界值7.21 mm,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0.843和0.927,正确率为90%。结论当拇短伸肌腱止点延长时,拇指近节指骨背面肌腱的宽度增加;此宽度不仅能够用来识别变异,对于拇指腱鞘炎的外科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500侧成年中国人的手背标本上观察了肌腱的抵止及其变异。拇长展肌多数(89.2%)具有副腱,副腱数目为1—4个不等,其中有一个副腱的占 65%。有2.6%的标本缺少拇短伸肌。多数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侧指骨底,此外,发现29%的拇短伸肌除止于近侧指骨底外,还同时止于远侧指骨底。拇长伸肌多数(70.8%)止于拇指近侧和远侧指骨底,象教科书描述的,该肌止于远侧指骨底的仅占少数(29.2%)。桡侧腕长伸肌的副腱出现率为22.4%,桡侧腕短伸肌的副腱出现率为11.4%。绝大多数长肌的止点(99%)是第二掌骨底,短肌的止点(85%)是第二和第三掌骨底。指总伸肌的肌腱数目为3—10个不等,其中以有四腱或五腱的较常见(共占68%)。接纳指总伸肌腱的数目以环指较多,其次为中指,有53.4%的小指没有获得指伸肌的肌腱。小指固有伸肌具有两个肌腱或三个肌腱的共占84.2%。小指固有伸肌腱多数(84%)止于第五指指背腱膜,少数(15%)同时止于第四和第五指指背腱膜。本文报告了在手背出现的异常肌,其中小指深伸肌在本文所收集的文献中尚无报告。  相似文献   

16.
<正>1历史回顾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作为跖趾关节炎晚期的一种治疗手段,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跖趾关节僵硬、恢复足底骨排列及矫正关节畸形等,在改善患者症状前提下,最大限度维护关节功能。20世纪初僵拇及拇趾外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关节融合术及关节切除成型术。然而这些手术方案存在着一些缺点,如术后拇趾推进力减弱、残留痛、跖趾关节活动受限等,为了改进手术方案,外科医师开始探索跖趾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伸肌腱移位治疗外翻的解剖学入路及手术的要点。方法:(1)100例正常足及100例外翻足,测量长伸屈肌腱的位置;(2)对20具尸体40足解剖,观察长伸肌腱、长屈肌腱、短伸肌腱、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隐神经及周围血管走行特点,并测量上述结构与解剖标志的相对位置。结果:正常长伸肌腱的位置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44±4.26)m m,在跖附关节中点外侧(2.00±2.22)m 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1.32±1.46)m 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22±2.42)m m范围内,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0.44±2.42)m m。在外翻的患者中,长伸肌腱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32±3.46)m m,在跗跖关节中点外侧(3.00±2.22)m 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4.22±2.26)m 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02±2.32)m m范围内,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3.24±2.32)m m。趾背侧皮肤由隐神经、腓浅及腓深神经支配。结论:(1)正常与外翻足的比较中,伸肌腱的位置在足横纹及止点处无明显的差异,在跖附关节及跖趾关节处,外翻足的伸肌腱明显外移(P<0.05)。长屈肌腱也明显外移(P<0.05)。(2)手术中隐神经终末支易受损伤。(3)伸肌腱内移并止点重建可矫正外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测桡骨茎突部软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变异,为临床局部封闭、针刀等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30例成人腕关节防腐固定标本的第1骨性纤维鞘管长度、上下口直径,及其与桡动脉、桡神经浅支间的宽度进行测量,并对纤维间隔和拇长展肌副腱进行了观测.结果 单隔间63.3%(19例),表现为拇长展肌(APL)肌腱与拇短伸肌(EPB)...  相似文献   

19.
对新鲜成人足61只(左38只右23只)用剥离法自内踝上5.0cm前内侧到足底直至足趾末端,逐层剥离,剖开踝管,显露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静脉,胫后动脉,胫神经及(足母)长屈肌腱。然后剥去跖腱膜,趾短屈肌,(足母)长展肌,小趾展肌及结缔组织等。结果如下:1.单支型:在足底内侧(足母)长屈肌腱与趾长屈肌腱交叉后,于第一楔骨近端中部,(足母)长屈肌腱发出一束与本身几乎等粗的肌纤维来,由此向前外方向斜行,在第一、二楔骨之间中部,与尚未分支的趾长屈肌膜会合,参与趾长屈肌腱的组成,分布到各趾去。本型计18例,占29.5%。2.双支型:  相似文献   

20.
第一跖骨头的位置重要,该部位皮肤软组织抗压耐磨,缺损后需用类似的组织修复,才能恢复良好的功能。我科于2000年8月成功利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第一跖骨头外露创面1例,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邢××,男性,19岁,右足拇趾被摩托车撞伤1h于2000年8月16日急诊入院。检查:右拇趾于跖趾关节处离断,仅有屈拇肌腱相连,趾体血运缺如:X线片示右拇趾近节粉碎骨折。入院诊断:右拇趾离断。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