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脉象与血管容积图的关系,应用“BC-4型”定量式光电血管容积仪对432例受检者(包括正常脉象和10种常见病脉)进行寸口脉光电血管容积图检测,同步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脉象比较,种种病脉在寸口脉血管容积图上均显示出各种脉象的参数特征,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反映了不同脉象形成的心血管病理生理特点。提示寸口部光电血管容积图参数为各类病理脉象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化依据。  相似文献   

2.
尽管脉诊客观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脉诊仪的研发一直在不断进步,但与传统切脉方法和脉诊的诊断意义仍相差甚远。寸口脉法为历代医家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为实现寸口三部九候脉象的客观化检测,简要阐述研制寸口三部脉象仪的初步设想及其脉图信号特征的生理与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3.
仲景脉法灵活机动.多取寸口.又灵活应用趺阳脉候脾胃.少阴脉候心肾.少阳脉候三焦.人迎脉候胃与六腑,危重证及复杂病证多部位脉诊合参。  相似文献   

4.
介绍张沛霖主任以耳前脉、头维脉、趺阳脉、寸口脉辨证,针刺通天穴、天柱穴治疗清阳不升型足跟痛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烧伤患者常用手扑打火焰或撕脱烧着的衣服等,故一般中度以上的烧伤大部分合并手部烧伤。据我院统计,合并手部烧伤者占烧伤住院人数的50.4%,因此寸口脉无法按指,故趺阳脉则成为烧伤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因趺阳脉位于冲阳穴,故又名冲阳脉,为古代三部九候脉位之一。《灵枢·本输篇》云:“胃脉过冲阳。”故切趺阳脉可反映烧伤患者内脏气血盛衰、脾胃之通塞等,现举案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趺阳脉鉴别《伤寒杂病论》中的寒厥与热厥。方法:通过探取趺阳脉,可以有效的诊断胃部疾病,预测胃气的存亡,而热厥为足阳明胃经实热的表现,在趺阳脉上也有相应的体现,寒厥则无,因此,此方法可以鉴别二者。结果:当患者厥冷欲脱时,趺阳脉诊断为数脉、实脉时,则可诊断为热厥,从而快速的区别寒厥。结论:趺阳脉可以鉴别寒厥与热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金匮要略》《脉经》中与趺阳脉平脉有关条文及诸注家解释的梳理,并结合参考当代医者运用趺阳脉诊的临床经验及脉图仪研究成果,发现趺阳脉平脉并非伏象,当浮与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趺阳脉涩脉的成因与下肢动脉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的关系。方法 41例趺阳脉为涩脉的患者,先用NX-3型多功能脉图仪,对切诊为涩脉的病例将脉象仪的传感器探测点置于被测试者趺阳脉搏动最明显处描记脉图,选其中与参照脉图基本一致的作为的样本测取数据,从脉图上读取主波高(y)、主波升支角(P);然后在同一下肢用彩超检测动脉壁和血流,分别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探查股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趺阳脉)。测得对应下肢动脉各段斑块、狭窄处的最大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各取其平均值。结果指切法与脉图法符合率70.69%,主波高(y)、主波升支角(P)分别与平均血流速度(x1)、平均阻力指数(x2)成二元线性回归(P0.05),主波高(y)与主波升支角(P)成一元直线相关(P0.05)。结论趺阳脉涩脉的成因与下肢动脉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趺阳脉候胃病及其与胃脘痛虚实辨证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胃病组、健康人组、心血管病组及肾病组受检者右侧趺阳脉脉图进行观测分析,并将胃脘痛虚实证型的趺阳脉脉图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胃病组趺阳脉脉图参数主波幅h1,舒张期脉图面积Sd、脉图总面积St、上升速度V1均明显低于其余3组(P<0.01),且其余3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趺阳脉能候胃病,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胃脘痛虚证组趺阳脉脉图参数h1、Sd、St、V1均明显低于实证组(P<0.01),表明趺阳脉能辨胃病之虚实,候胃气之强弱  相似文献   

10.
脉诊之道,意蕴深刻。陶汉华教授受仲景脉法影响深刻,临证取脉辨证颇具特色。陶教授强调客观认识脉诊价值,认为分辨脏腑阴阳气血是脉诊的目的,在脉诊上既细致划分脉位,又强调整体脉象,把握"明显脉象",脉证合参,在脉势、脉体、脉位等要素下,综合分析,重视趺阳脉、少阴脉。凭脉用方是将诊断与治疗结合的重要环节,脉证合参,重视脉诊,辨证用方,是陶师脉诊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在评价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管整体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RA患者(RA组)及2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WI技术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左侧颈总动脉WI参数及其相关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RA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僵硬度、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顺应性低于对照组(P≤0.05),瞬时加速度波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较对照组增厚(P≤0.05)。结论:WI技术能早期、敏感地反映RA患者动脉弹性及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变,可为综合评价RA患者心血管功能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2.
寸口脉新解     
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诊脉有其严格的规则。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传统的寸口脉诊法有一定的误差。从解剖学来讲,寸脉部位是桡动脉分布的盲区,而真正的寸脉诊断部位应当在传统寸脉部位向尺侧前移0.5cm左右的部位。临床实践证实绝大部分人体的传统寸脉部位摸不到脉搏,若向尺侧移动0.5cm左右,可明显触摸到脉搏跳动。在传统寸脉部位向尺侧前移0.5cm的区域,应该是寸脉的准确位置。寸脉不是在桡动脉上.而是在桡动脉的分支一掌浅支动脉上。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黄帝内经》中有关寸口常脉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与分析,从寸口常脉的一般性特征、六部五脏配属及五脏常脉、四时常脉的规律性变化以及不同人群的常脉变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以求正本清源,更好地理解生理性脉象的特点,以此为准绳来区别病理性脉象,为学习和掌握中医脉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脉法为《黄帝内经》诸诊法的重要组成之一,而人迎脉和寸口脉互参的脉法则是《内经》脉法之冠上的璀璨明珠。从《内经》经文出发,根据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定位、特殊脉象"平脉"与"躁脉"定义及与针刺"气至"关系等方面探讨其理论与应用,人迎寸口脉法可直接、准确地定位病变经脉,判定其阴阳盛衰并据此采取相应治疗方法,去繁就简,法朴而理微,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在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价值。方法:用WI技术检测有斑块(15例)和无斑块(30例)糖尿病组及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股动脉相关参数。结果:有、无斑块糖尿病组较对照组僵硬度(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增高,顺应性(AC)降低(P≤0.05);有斑块组较无斑块组β、Eρ、PWVβ、膨大指数(AI)增高,AC减低(P≤0.05);糖尿病组瞬时加速度波强、负相波面积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硬化程度越高,弹性越差,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代偿性增强及下肢外周血管阻力增高。WI技术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周围门控黑血技术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图像质量,探讨该技术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价值。方法14例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和10例正常志愿者行嗣共振检查。成像序列包括轴位T1WI、周围门控黑血T1WI序列及增强后轴位T1WI脂肪抑制序列。比较常规T1WI、黑血T1WI及增强后T1WI序列图像的信号噪声比。每个病例选取颈动脉分叉上下5个层面,对黑血T1WI、常规T1WI及增强T1WI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将评分结果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比较三种方法的差异。结果黑血T1WI、常规T1WI及增强T1WI的图像信号噪声比分别为8.23±0.42、10.22±0.87、8.51±0.20,两两配对t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黑血T1WI、常规T1WI及增强T1WI的平均评分分别为5.78±0.46、4.34±1.70和3.72±1.68。经t检验,黑血T1WI与常规T1W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黑血T1WI与增强T1W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T1WI与增强T1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门控黑血技术用于颈动脉斑块成像是可行的,且对血管管壁的显示优于常规序列,为预测斑块稳定性提供成像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健康人群不同性别及左右手"寸口"关部脉象及脉图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健康大学生共5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用DDMX-100型单道脉象仪采集受试者左右手关部脉象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以平脉、滑脉为多见,女性以平脉或平弦脉为多见;男性、女性右手脉图参数h3、h3/h1显著低于左手(P〈0.05),h5、h5/h1显著高于左手(P〈0.05),提示男女右手动脉血管壁的紧张性和外周阻力均低于左手;男性左右手脉图参数h1、h5均高于女性,t4、w/t均低于女性,提示男性左心室的射血功能强、心输出量大、动脉管壁顺应性好。结论:男女右手动脉血管壁的紧张性与外周阻力均低于左手;男性左心室的射血功能及动脉管壁顺应性均优于女性,研究结果与中医经典脉学理论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外周动脉PP水平分为高脉压组(PP≥60mmHg)和低脉压组(PP〈60mmHg),并选取同期我院正常体检者135例作为对照组。调查各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计算PPI,并行肢体动脉测量检查,以baPWV作为动脉硬化的评价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PP和PPI与外周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高血压高脉压组患者的PPI(0.48±0.05)显著高于低脉压组(0.39±0.05)和对照组(0.38±0.03)(均P〈0.05);高脉压组和低脉压组的baPW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脉压组的baPWV(1883.62±326.51cm/s)显著高于低脉压组(1584.43±267.91cm/s)(均P〈0.05)。调整年龄后,PP、PPI和收缩压与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447,0.209,0.484;P〈0.01,P〈0.05)。结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P及PPI与baPWV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