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观察对照的研究方法.按照研究方案筛选和录入符合要求的患者,所有受试者均应按试验方案方法及疗程治疗,填写临床观察表,以提供对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的数据和资料.结果 临床观察证明,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观察组30例,痊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采用元胡止痛滴丸对照组30例,痊愈6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观察组在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我们自1986年7月~2002年3月间,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之理论,研制出加味失笑散,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9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集病例9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年龄最小15岁,最大32岁;未婚95例,已婚3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平均4年~8年;伴有昏厥史5例;经期须口服止痛片和/或肌注止痛针73例;有精神、情志因素54例,经期感寒或平素喜贪凉饮凉38例,体弱多病6例。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本病的诊断标准而拟定:①经期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对寒凝气滞型痛经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和妇科门诊就诊的60例寒凝气滞型痛经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治疗,每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痛经积分的变化情况,并于第3个月经周期结束后进行近期疗效评价及停止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进行远期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6.7%和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和7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的3个月经周期后随访,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6.7%和90.0%,明显高于对照组3.3%和5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痛经疼痛积分分别为(2.37±1.64)分和(5.43±3.56)分,均较治疗前的(12.40±2.30)分和(11.93±2.41)分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贴敷能缓解寒凝气滞型痛经患者的疼痛,改善症状,且其临床治疗效果较口服西药的临床疗效显著且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辨证取穴中药穴位贴敷及辨证护理进行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采用辨证取穴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106例,并与对照组口服田七痛经胶囊治疗98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23%,对照组79.59%,穴位贴敷疗法疗效优于口服田七痛经胶囊治疗(P〈0.05)。结论穴位贴敷疗法及辨证护理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且疗效优于口服田七痛经胶囊治疗。尤其适于气血瘀滞及寒湿凝滞之原发性痛经。  相似文献   

5.
鼻窦炎为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头痛等。临床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0例患者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6~47岁;病程6个月~21年;所有病人均经鼻窦平片确诊,以上颌窦炎、额窦炎多见。辨证分型:①实证(郁热型):鼻流黄浊涕,量多而臭,鼻塞,嗅觉减退,鼻腔内红肿,头痛剧烈,眉间或颧部叩痛或压痛,舌红、苔黄,脉弦滑。②虚证(虚寒):鼻流白涕,无臭味,嗅觉减退,鼻腔内淡红,舌淡红,苔薄白,脉弱缓。治疗方法:(1)药物组成:主药:白芥子、甘遂、辛夷、元胡、白芷。加减:实证…  相似文献   

6.
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10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关元穴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 采用穴位贴敷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104例,并与对照组针灸治疗96例比较.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5.20%,对照组78.13%,穴位贴敷疗法疗效优于针灸治疗(P<0.05).结论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且疗效优于针灸治疗.尤其适于气血瘀滞及寒湿凝滞之原发性痛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经止痛膏穴位贴敷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于经前及经期穴位贴敷温经止痛膏,对照组18例服用玄胡止痛片,疗程3个月经周期。疗效评价采用治疗前后症状指数积分比较及总疗效比较法。结果两组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疼痛、腰酸、出冷汗、吐泻等症状积分值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7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止痛膏穴位敷贴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间质性肺炎9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间质性肺炎90例周月斌(山东省一轻综合门诊部250014)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间质性肺炎;疗效观察近几年来肺炎,尤其是老年和儿童发病较多。其中间质性肺炎较顽固,临床上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没有较好的根治方法。自1983年我们用中药穴应贴...  相似文献   

9.
10.
笔者自80年代后期至今,连续10多年在门诊和下乡医疗活动中,根据"冬病夏治"的原则,在三伏天运用中药贴敷穴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28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方法]将150例合适病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为50例,埋线组采用穴位埋线进行治疗,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进行治疗,西药组则口服消炎痛,分别于治疗前后统计其痛经症状评分,从而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埋线组的症状积分改善及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组(P<0.01),也优于针刺组(P<0.05),其自身前后改变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简便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温经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温经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 98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采用温经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49例,单纯采用温经汤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同时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经期血清PGF2α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分值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GF2α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显著(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经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经期外周血PGF2α含量而发挥止痛效应。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原发性痛经患者2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10例(针灸治疗)与对照组60例(口服诺福丁),观察治疗3、6、12个月的疗效,及治疗3个月疼痛积分情况及治疗过程中止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变化,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针灸治疗的疗效、止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疼痛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口服诺福丁,P〈0.05。结论:针灸是治疗原发性痛经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1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敷贴,疗程为12周。在治疗后4周、12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瘙痒积分;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免疫球蛋白(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等指标。结果:①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9%和83.3%,显效率分别为6.5%和1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均为100%,显效率分别为77.4%和36.7%,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4周、12周,两组患者的EASI评分、瘙痒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且治疗后12周,治疗组患者的EASI评分、瘙痒积分较对照组亦显著降低(P〈0.01)。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ECP、IgE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IgE水平亦明显下降(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疗法能够提高慢性湿疹患者的远期疗效,并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明琥珀散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琥珀散对实验性小鼠疼痛及痛经模型的影响。结果:琥珀 散能够有效地改善妇女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多项指标,抑制子宫收缩,减轻疼痛优于对照组消炎痛及田七痛经胶囊。 结论:琥珀散能够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  相似文献   

17.
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1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自1998年以来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160例,经观察疗效尚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活血化瘀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3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年龄在18~24岁之间,大多数为在校大、中学生,嘱其于月经前2d口服活血化瘀类中药颗粒剂,每日一剂,连服4d。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3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4.3%;血液流变学指标显示:血浆粘度、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明显降低;红细胞最大变形能力增强(P〈0.01);纤维蛋白原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机与血液的高"浓、粘、凝、集"状态有关,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子宫微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统计总结近5年来针刺对原发性痛经的选穴规律,以指导临床针刺处方。方法:查阅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近5年来相关文献,对其选穴进行总结。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处方优化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