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评价脑脊液细胞学动态监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117 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 例患者中,结核性 脑膜炎 70 例( 59.83% ),病 毒性 脑膜 炎 30 例( 25.64% ),化 脓性 脑膜 炎 10 例( 8.55% ),隐球 菌性 脑 膜炎 6 例 ( 5.13% ),脑囊虫病 1 例( 0.85%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主要以混合细胞学反应为主,随着病情的 好转,嗜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但持续时间较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抗感染治疗后,嗜中 性粒细胞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病毒性脑膜炎主要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隐球菌性脑膜炎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测 可直接发现隐球菌,达到病原学诊断;脑囊虫病可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杀虫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 少。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通过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监测,对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性疾病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脑脊液细胞学动态监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117 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 例患者中,结核性 脑膜炎 70 例( 59.83% ),病 毒性 脑膜 炎 30 例( 25.64% ),化 脓性 脑膜 炎 10 例( 8.55% ),隐球 菌性 脑 膜炎 6 例 (5.13% ),脑囊虫病 1 例( 0.85%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主要以混合细胞学反应为主,随着病情的 好转,嗜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但持续时间较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抗感染治疗后,嗜中 性粒细胞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病毒性脑膜炎主要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隐球菌性脑膜炎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测 可直接发现隐球菌,达到病原学诊断;脑囊虫病可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杀虫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 少。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通过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监测,对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性疾病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50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60份标本作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6例脑囊虫病的10份标本全部出现嗜酸性粒细胞(1~17%)。5例化脓性脑膜炎的6份标本中5份呈粒细胞反应(粒细胞占85~98%);4例结核性脑膜炎呈混合细胞反应;病毒性脑膜炎2例呈淋巴细胞反应;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中极易找到病原体。  相似文献   

4.
172例脑病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表明,化脓性脑膜炎以中性粒细胞最显著;结核性脑膜炎以混合性细胞反应为主;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类似结核性脑膜炎反应,全部检出隐球菌;散发性脑炎以淋巴细胞为主;出血性脑血管病有特征性的吞噬红细胞的巨噬细胞;脑肿瘤以单核样细胞反应为主,43%可见特征的瘤细胞。  相似文献   

5.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诊断小儿中枢神经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小儿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细胞玻片离心法对200例小儿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CSF进行细胞学检查。结果60例化脓性脑膜炎急性期全部为嗜中性粒细胞反应,阳性率占100%;9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中88例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阳性率占98%;2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儿中24例以混合细胞反应为主,阳性率占96%;18例脑膜白血病患儿中13例在脑脊液中发现白血病细胞,阳性率占72%;7例淋巴瘤患儿5例在脑脊液中找到淋巴瘤细胞,阳性率占71%。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小儿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4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行脑脊液(CSF)细胞学检查,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结脑)15例,病毒性脑炎(病脑)21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5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4例。结果:结脑CSF细胞学呈混合细胞反应12例(80%),淋巴细胞反应3例(20%);病脑呈转化型淋巴细胞反应8例(38%),淋巴细胞反应7例(33.3%);化脑呈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反应;隐脑呈混合细胞反应,1例细胞学检出隐球菌。  相似文献   

7.
李莉  吴若芬  潘月英 《宁夏医学杂志》2005,27(8):530-531,F0003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细胞学的检查,对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细胞玻片离心仪自动涂片,瑞-姬氏染色,光学显微镜分类计数。结果 150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急性期均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80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急性期以混合性细胞为主。50例病毒性脑膜炎(病脑)以淋巴细胞为主。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在脑脊液中找到了隐球菌。30例脑囊虫病,在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占10%~90%。慢性期有大量的浆细胞。33例脑膜白血病在脑脊液中找到了白血病细胞。3例淋巴瘤在脑脊液中找到了淋巴瘤细胞。结论 (1)应用细胞玻片离心仪制片能将脑脊液中本来就少的细胞集中收集并将其平展紧贴于载玻片上使得细胞结构清晰易辨。(2)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临床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武进  郭振平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2):1498-1499
目的:根据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脑脊液细胞学改变,尽早明确诊断。方法:对2007年4月~2008年4月收治的15例早期脑脊液细胞学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多以低热为主,脑脊液细胞表现细胞数、蛋白升高,糖、氯化物下降;脑脊液如未经多次检验,其改变可不典型,但脑脊液细胞学早期观察,早期可见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并可见淋巴细胞、激活单细胞^[1]。结论:脑脊液细胞学的早期监测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快速诊断,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癌等鉴别,并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判断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4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行脑脊液(CSF)细胞学检查,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结脑)15便,病毒性脑炎(病脑)21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5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4例。结果:结脑CSF细胞学呈混合细胞反应12例(80%),淋巴细胞反应3例(20%);病脑呈转化线淋巴细胞反应8例(38%),淋巴细胞反应7例(33.3%);化脑呈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反应,隐脑呈混合细胞反应,1例细胞学检出球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脊液呈混合细胞反应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及与其它疾病鉴别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548例不同疾病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采用粟氏细胞分类计数法计数患者不同病程时间的脑脊液细胞,并对其中73例呈混合细胞反应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3例脑脊液呈混合细胞反应的病例中结核性脑膜炎55例,阳性率87.3%(55/63),病毒性脑膜炎7例,阳性率3.5%(7/202),隐球菌性脑膜炎3例,阳性率100.0%(3/3),化脓性脑膜炎2例,阳性率4.8%(2/42),脑膜癌2例,阳性率8.7%(2/23),免疫性炎症2例,阳性率2.7%(2/74),其他疾病2例,阳性1.5%(2/131).病毒性脑膜炎呈混合细胞反应多在发病3 d以内,最长达7 d;隐球菌性脑膜炎呈混合细胞反应持续时间较长;化脓性脑膜炎在早期呈中性粒细胞反应,在短期治疗后才会出现混合细胞反应;非感染性疾病呈混合细胞反应时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较少,脑膜癌还可找到恶性细胞.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呈混合细胞反应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但仍需结合病史、病程作出判断,且脑脊液细胞学动态观察的鉴别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1.
对4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脑脊液(CSF)细胞学检查,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结脑)15例、病毒性脑炎(病脑)21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5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4例。结果:结脑CSF细胞学呈混合 细胞反应在12例(80%) 淋巴细胞反应3例(20%)。病脑呈转化型淋巴细胞反应8例(38%)、淋巴细胞反应7例(33.3%) 混合细胞反应3例(124.3%)、细胞学正常3例(14.3%)。化脑呈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反应。隐脑呈混合细胞反应,其中1例检出隐球菌。并对其结果与临床诊断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动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感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CSFC)演变特点及其动态检查分析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脑膜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腰穿留取CSF,收集细胞制作成染色玻片标本,并作CSFC动态比较分析。结果:①病毒性脑膜炎组45例,初次CSFC表现以淋巴样细胞反应为主,2周内好转率达86.6%。②化脓性脑膜炎组51例,结核性脑膜炎组46例,隐球性脑膜炎组7例,常常表现为相同的混合细胞类型反应,但演变速率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组在2周内出现好转改变,结核性脑膜炎组一般要在4周后发生好转改变,隐球菌脑膜炎则很难见到好转改变(CSFC长达数月不变)。结论:CSFC动态检查分析对指导脑膜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晓东 《中原医刊》2007,34(23):38-38
目的总结200例脑脊液(CSF)细胞学的检查结果,分析其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或具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6月至2007年4月我医院对200例患儿进行CSF细胞学检查,CSF标本经玻片离心法制片,常规采用迈-格-姬(MGG)染色后观察。结果CSF细胞学检查结果发现包括特异性病原体与恶性肿瘤,共5例,占全部CSF检查的2.3%,其中新型隐球菌2例,脑膜白血病2例。跟踪观察治疗前后CSF细胞学变化89例,其中结核性脑膜炎20例,化脓性脑膜炎29例,病毒性脑炎40例,治疗前后CSF细胞学检查主要表现为细胞成分及数量的变化。结论CSF细胞学检查对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其特异性发现恶性肿瘤主要为脑膜白血病,病原体以新型隐球菌多见。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能直接、客观地评价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81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儿,根据脑脊液病原体培养结果,将81例患儿分为A组(病毒性脑炎,20例)、B组(结核性脑膜炎,28例)、C组(化脓性脑膜炎,24例)及D组(隐球菌性脑膜炎,9例)。所有患儿均接受NGS检测,计算并比较NGS诊断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结果NGS检测结果显示其诊断病毒性脑炎的敏感度为60.00%,特异度为.62.30%,准确度为61.73%,阳性预测值为34.29%,阴性预测值为82.61%。NGS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60.71%,特异度56.60%,准确度58.02%,阳性预测值为42.50%,阴性预测值为73.17%。NGS判断化脓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70.83%,特异度为87.72%,准确度82.72%,阳性预测值为70.83%,阴性预测值为87.72%。NGS判断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90.28%,准确度90.12%,阳性预测值为53.33%,阴性预测值为98.48%。NGS诊断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及隐球菌性脑炎的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GS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特异度、准确度及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其诊断病毒性脑炎和结核性脑炎的价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GS对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化脓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膜炎,NGS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脊液细胞学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不同变化,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方法采用FMU-5微型脑脊液细胞沉淀器收集细胞,经染色后观察。结果208例患儿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常规脑脊液化验的阳性率分别为93.3%和25.4%。其中病毒性脑炎者154例,化脓性脑炎者32例,结核性脑炎者6例,脑囊虫病者2例。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诊断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靠方法,尤其在常规细胞数不多或介于中间值时,对判断感染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颅内感染的脑脊液检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临床类型有病毒性脑炎(病脑)、化脓性脑膜炎(化脑)和结核性脑膜炎(结脑).脑脊液细胞学、生化检查及动态观察对其早期诊断和预后观察等具有一定价值.本文对我院131例颅内感染者的脑脊液标本的细胞学及生化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脊液细胞学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不同变化,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方法采用 FMU-5微型脑脊液细胞沉淀器收集细胞,经染色后观察。结果 208例患儿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常规脑脊液化验的阳性率分别为93.3%和25.4%。其中病毒性脑炎者154例,化脓性脑炎者32例,结核性脑炎者6例,脑囊虫病者2例。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诊断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靠方法,尤其在常规细胞数不多或介于中间值时,对判断感染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细胞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采集的8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脑脊液行白细胞计数,采用常规的离心玻片法进行细胞学检查。结果:59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白细胞计数为(43~430)×106/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阳性者54例,阳性检测率达94.7%。2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白细胞数均增多(570~8750)×106/L,均以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阳性者25例,阳性检测率达89.3%。结论: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及细胞学分析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6,(7):850-852
目的: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患者脑脊液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观察分析。方法: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患者216例(疾病组)与健康人54例(健康组)。疾病组根据病因的不同分为结核性脑膜炎组、隐球菌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脑炎组、化脓性脑膜炎组,各54例,检测五组脑脊液细胞因子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在疾病组与健康组脑脊液细胞因子表达比较中,结核性脑膜脑炎组中有GM-GSF、IFN-γ、IL-1β、IL-6、IL-8、IL-10和IL-15表达明显高于健康组,隐球菌性脑膜炎组中IFN-γ、IL-4、IL-6和IL-13表达明显高于健康组,病毒性脑膜脑炎组中IL-10、IL-12表达明显(P<0.05)。其余各组细胞因子在各疾病组中与健康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疾病组轻重程度不同,患者脑脊液因子的变化情况也就不同,在结核性脑膜炎轻症组中细胞因子GM-CSF、IFN-γ、IL-1β、IL-6、TNF-α明显低于较重症组,而IL-4水平明显高于重症组,其结果差异显著(P<0.05),在隐球菌性脑膜炎轻症组中细胞因子IFN-γ、IL-6、IL-8、IL-10、IL-12、TNF-α明显高于重症组(P<0.05),在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组中脑脊液细胞因子GM-CSF、IFN-γ、IL-8、IL-10、IL-15、MCP-1、TNF-α表达水平较轻症组高,IL-4、IL-13表达水平较轻症组低,其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在病毒性脑膜脑炎组中,重症组脑脊液中IL-15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轻症组(P<0.05)。结论:脑脊液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确诊率,而且为患者的尽早就治增加了机会。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42例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头痛(39例,92.9%)及发热(24例,57.1%)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颈项强直及意识障碍也较为常见(各18例,42.9%).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18(4~419)个/mm3.脑脊液压力≥200 mmH2O 39例(92.9%).脑脊液蛋白定量0.4 (0.1~13.7) g/L,13例(31.0%)患者的脑脊液蛋白>2 g/L;糖为3.0 (0.1~4.7) mmoL/L;氯化物为117.0(102.3~125.1) mmoL/L;细胞数为12(0~56)×106/L,单核细胞占68.7 (0.0~100.0)%.总病死率为23.8%.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病理征阳性、较低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及尚未启动抗病毒治疗与较差的预后(死亡)显著相关(P<0.01).59.5%的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联合抗真菌治疗,有效率为76.0%,与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的疗效相当(P> 0.05).结论 对疑似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病例应及时行脑脊液检测及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降低隐球菌病病死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