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crmatofibrosareomaProtuberans(DFSP)是发生于真皮的低度恶性肿瘤,在临床和病理表现上有共特点。现将我院1971 相似文献
2.
戴家杰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2):89-89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系发生于真皮内的低度恶性肿瘤。由于该瘤易向皮下脂肪组织浸润,手术不易彻底而容易复发。现将我院收治的1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1~24年,平均10年。部位:背部5例,胸部2例,腹部3例,四肢2例。临床诊断为纤维瘤8例,脂肪瘤1例,纤维肉瘤3例。2 病理资料2.1 肉眼所见 瘤体直径2~9cm。皮肤表面色素沉着2例,溃疡1例,单个结节8例,多个结节4例;有包膜4例,边界清8例。切面灰白色,质地偏韧。2.2 镜下所见 瘤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资料完整的病理切片,部分做粘液、网状纤维特殊染色的形态学观察。结果:病变主要发生在躯干,复发率为25.0%。DFSP-MX型占18.8%,DFSP-FS型占12.5%,并见1例有明显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结论:DFSP各型组织形态多样,需多做切片寻找典型结构,或辅以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朱姝美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4):344-345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ermatofibyosarmeprotuberas,DFSP)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皮肤、皮下组织肿瘤。本文收集我院 1992年 2月~ 2 0 0 3年 2月 6例DFSP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6例中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31~ 5 1岁 ,平均 4 2岁。就诊前病史 6~ 37月 ,肿块位于腰部 1例 ,腹部 2例 ,胸部 1例 ,背部 1例 ,上肢前臂 1例。表现为皮肤小结节 1例 ,皮肤斑块 2例 ,不规则隆起瘤块 3例 ,其中 1例位于瘢痕下 (2年前外伤手术史 )。临床诊断 :皮样囊肿 1例 ,纤维瘤 2例 ,神经鞘瘤 1例 ,纤维组织细胞瘤 1例 ,…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6岁。20年前右侧背部和臀部、双下肢出现数个皮色或褐色丘疹,豆粒大,质坚,无痛痒,皮疹表面皮肤无红肿和破溃。近两年来,患者发现背部右侧和左下肢皮疹渐增大,颜色渐渐变黑,偶有痒、痛,于2004年4月就诊。 相似文献
6.
收集我院1980年1月至1999年1月间经病理 确诊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78例,对其临床病理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性42例,女性36例,男女之比1.17:1,年龄15~52岁,平均39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的10余年。1.2 临床表现 无痛性皮下结节,基底部可移动,皮肤表现形成不规则的隆起多见,本组65例(占83.3%),部分表面溃破形成溃疡5例(占6.4%),仅表现为皮肤硬块 相似文献
7.
张俐雅 《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4,3(3):28-29
目的 探讨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采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对47例DFSP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47例DFSP中,普通型34例,伴有FS变10例,伴有黏液变3例,术后复发12例,未发现转移病例。12例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瘤细胞均表达VIM和CD34。结论 DFSP属交界恶性(中间型)肿瘤,术后易复发,罕见转移;DFSP伴FS病例恶性程度增高;处理宜采取扩大切除术。DFSP的病理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和组织学特点,VIM和CD34阳性在鉴别诊断中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是发生于皮肤真皮内组织的低度恶性肿瘤 ,发病率低 ,现将我院 1976年至 1998年间收治的 31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来自我院 1976年至 1998年间 ,在门诊妇外科及住院手术标本 ,10 %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镜检。1 2 本组男性 19例 ,女性 12例 ,年龄 18~ 6 7岁不等 ,好发于成年人以 2 0~ 5 0岁以内为多见 ,肿瘤发生部位多为躯干、头颈、面部、双侧上肢肘部以上 ,下肢少见 ,其它部位相对较少 ,本组 31例 ,发生在上背部 8例 ,腹部 2例 ,胸部 4例 ,左右上臂部及肘部 6例 ,外阴部 3例 ,下… 相似文献
9.
吕军吉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0,(3)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现将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3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和年龄男8例,女5例。年龄最大为68岁,最小28岁,30~55岁11例。 1.2 发生部位下肢1例,上肢4例,躯干8例(其中l例发生于右乳房)。 1.3 病程从发现肿块到就医的时间,最 相似文献
10.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为一种生长缓慢的皮肤低恶性度肿瘤,临床少见.我院1990~2005年经临床病理确诊40例,本文对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探讨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治疗及预后,并分析影像学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协和医院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临床特点及MRI平扫及增强表现,其中 1例进行了脑DWI检查,1例 1H-MRS检查,并探究其MR表现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2例位于大脑半球浅表部位,其中肿瘤位于颞叶6例,额叶4例,顶、枕叶2例;1例病灶位于桥小脑角区.囊腔结节型9例,其中7例为大囊小结节,2例大囊大结节;实质型3例,囊型1例.增强扫描肿瘤结节及实质型瘤体均明显强化,瘤周不同程度水肿.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全切10例,大部分切除术3例.术后放疗4例,放化疗3例.术后随访平均2.7年,恢复满意10例,其中癫痫消失8例,头疼缓解2例;复发2例,死亡1例.结论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多表现为良性,少数病例可能有恶变可能.MR对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以及与邻近结构关系的确定有指导作用,还能指导放疗,制定手术方案并预测预后,术后应对有残余、复发或间变病例及时进行放、化疗. 相似文献
14.
杨志惠 《中国CT和MRI杂志》2016,(9):59-61
目的探讨胸腺瘤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就诊64例胸腺瘤患者CT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胸腺瘤CT表现,并分析CT与病理分型、分期的关系。结果 CT表现:平扫显示胸腺瘤病灶均在前纵隔部位;不规则形态占79.69%;密度不均占68.75%;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46例;胸膜侵犯25例,肺结节、纵隔淋巴结肿大各5例。良性(A型与AB型)、恶性(B型与C型)胸腺瘤在肿块形态、边缘、密度、强化程度、局部侵犯及转移方面差异显著(P0.05)。胸腺瘤CT分期与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分期I-II期中A型、AB型24例,III-IV期中B型、C型27例。结论病理A型、AB型与B型、C型胸腺瘤CT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CT影像学表现对胸腺瘤良恶性(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判断有重大价值,能为胸腺瘤临床诊治、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生存率。方法:对5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48.1%)胃镜下为隆起型;34例(63.0%)浸及黏膜下层,20例(37.0%)浸及黏膜内;高、中分化腺癌所占比例较高为68.5%(37/54);7例发生淋巴结转移。54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90.7%,其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57.1%(4/7)低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45/47,95.7%)。结论:早期胃癌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高;重视病理分析,便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诊治的有关因素。方法查寻我院1997年3月-2007年3月期间900例确诊为肖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其中以46~61岁(平均年龄为50.35岁)为高发年龄段,且以男性患者为主;肿瘤发生部位主要位于胃窦部;其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结论胃癌的发病与年龄、性别有较明显的关系,其发生部位与病理类型也出现一些新特点,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方法:对9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30%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临床症状明显和不明显的患者所占比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胆囊区有压痛感、肝区叩痛等阳性体征的患者所占比例为68.37%,比无阳性体征患者的31. 63%高,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8例患者中,非肿瘤性息肉病变患者共有88例,占比91.67%,肿瘤性息肉病变患者10例,占比10.2%. 非肿瘤性息肉病变和肿瘤性息肉病变患者所占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非肿瘤性息肉病变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或持平,而肿瘤性息肉病变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但男女患者所占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非肿瘤性息肉病变患者以多发病变为主,而肿瘤性息肉病变以单发病变为主. B超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的患者有89例 ,相符率为90.82%;CT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的患者有43例,相符率为4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同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类型有不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或无阳性体征. 非肿瘤性息肉病变以多发病变为主,而肿瘤性息肉病变以单发病变为主.B 超检查的确诊率更高,可成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临床诊断手段 . 相似文献
18.
脊髓痨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痨的临床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例脊髓痨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电图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并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的23例脊髓痨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国外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例脊髓痨患者均有慢性进行性走路不稳,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双下肢关节位置觉和运动觉减退或消失,Romberg征阳性,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梅毒酶联免疫试验(TP-ELISA)均为阳性。双下肢针刺样疼痛2例;排尿障碍2例;双眼视力下降1例(先天梅毒者),双眼视神经萎缩1例,视野缩小(管状视野)1例,阿-罗瞳孔1例,双瞳孔不等大2例;面神经麻痹2例;脑脊液细胞计数升高2例;肌电图在正常范围内1例,异常1例。结论国内脊髓痨患者呈现"不典型"表现。其原因可能与病程短,主要临床表现未出现有关,而临床症状的"不典型"表现是产生误诊和漏诊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对有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闭目难立征阳性等症状患者应做血清和脑脊液梅毒检测。 相似文献
19.
李春 《中国CT和MRI杂志》2016,(9):83-85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其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小肠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不同肿瘤、瘤样病变病理特征及CT表现。结果病理检查显示60例患者中恶性肿瘤5例,良性肿瘤35例,肿瘤样病变20例,均呈现息肉状且往肠腔内突出特点;胃肠道间质瘤病灶在黏膜下,梭形肿瘤细胞,排列走向不一;脂肪瘤也位于黏膜下,黏膜表面溃疡,肿瘤切面黄色;淋巴组织增生镜下显示黏膜层存在病灶,细胞分化成熟。CT对小肠肿瘤、肿瘤样病变检出率均为90.00%,腺癌CT增强扫描呈现"快速上升-平台"特点;小肠淋巴瘤CT表现为肠壁增厚、肠管狭窄、腹膜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胃肠道间质瘤以腔外生长为主,圆形或椭圆形,病灶与周边正常肠壁边界清楚。结论小肠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病理特征、CT表现在小肠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方法对74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临床、病理、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病因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74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中发病年龄及男女构成比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40岁及40岁以上患者多见。(2)发生于暴露部位以头面部最多,且在不同年龄间、不同职业间存在显著差异,农民居多(P<0.01)。(3)肿瘤中央有无溃疡形成,在男女间(P>0.05)及不同年龄段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临床分型中,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性别及年龄段,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职业间发病部位存在显著差异(P<0.01),农民发生在暴露部位的以头面部居多(P<0.01)。(4)不同病理分型发病年龄和男女构成比无显著差异(P>0.05);各型中疣状型多见于生殖器部位(P<0.01),其余类型多见于头面部(P<0.01)。其中,溃疡皮损在不同病理分型中多见于Ⅰ级鳞癌(P<0.01),在不同部位中多见于头面部(P<0.01)。(5)各临床类型中,以结节隆起型最易误诊(P<0.05)。结论 (1)慢性长期反复的日光照射与皮肤SCC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组织病理分型对于皮肤SC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深入认识皮肤SCC侵袭性及破坏性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以促进临床医师对皮肤SCC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