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湿气论》,全方由11味药物组成,原方用以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者。倪青教授从病证结合角度,认为藿朴夏苓汤方证病因在于“湿”,病变脏腑多在中焦脾胃。患者多以超重或肥胖、倦怠乏力、纳食不香、食后困倦、小便混浊、下肢水肿、大便黏腻为主症,舌苔表现为苔白厚腻或微黄而腻。从病证结合的角度,倪青教授认为2型糖尿病各个发展阶段患者,只要以脾失健运、湿浊内蕴为关键病机,均可选用藿朴夏苓汤为基本方加减,根据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可对于处方进行化裁。  相似文献   

2.
湿阻证临床较为常见,且兼证繁杂,病情冗长,疗效欠佳.本文用藿朴夏苓汤加味治疗湿阻60例,经治疗观察,表明本方疗效显著,疗程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3.
由于现代人工作状态、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变化,许多不良的潜在因素导致人们脾胃不健、痰湿内蕴、气血壅滞,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此状态是诸病的病理基础.如常服具有健脾胃、化痰湿、消壅滞的藿朴夏苓汤,可祛邪正安,延缓或防止诸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达到预防保健作用.故笔者倡议藿朴夏苓汤作为现代人的常服保健方.  相似文献   

4.
湿阻证临床较为常见,且兼证繁杂,病情冗长,疗效欠佳.本文用藿朴夏苓汤加味治疗湿阻60例,经治疗观察,表明本方疗效显著,疗程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 依据《汤液经法图》五味五脏补泻之法及五味合化、不合化之法,探讨性味对三焦脏腑的影响,总结诊疗湿热相关疾病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以《汤液经法图》为理论研究基础,结合蒋永光性味量化的计算方法,计算藿朴夏苓汤、王氏连朴饮、宣清导浊汤的性味量化值。总结中医方剂性味配伍的治疗特点,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结果 藿朴夏苓汤性温,五味为甘主、苦次、辛更次。王氏连朴饮性寒,五味为甘主、苦次、辛更次。宣清导浊汤性温,五味为甘主、辛次、咸更次。结论 藿朴夏苓汤重视卫气分湿热双解之法。王氏连朴饮重视健运脾胃,梳理气机,解表湿功效比藿朴夏苓汤弱。宣清导浊汤治疗重在清热利湿、理气除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述藿朴夏苓汤治验。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由藿香、半夏、厚朴、茯苓,淡豆豉、杏仁、薏苡仁、白豆蔻、猪苓、泽泻组成。原治湿温病初期,症见身热不渴,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白滑,脉濡缓。笔者认为,本方尚有除湿化痰、和胃降逆、顺气止呃。止呕止泻之作用,故将其用治以下疾病,疗效较好,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藿朴夏苓汤加减对感冒夹湿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4月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中医院收诊的70例感冒夹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予以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愈情况、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恶寒、鼻塞流涕、发热、咳嗽咳痰等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恶寒、鼻塞流涕、发热、咳嗽咳痰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感冒夹湿患者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的效果确切,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韩鹏 《中国伤残医学》2012,(12):100-101
目的:观察阿托莫兰配合藿朴夏苓汤加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应用阿托莫兰配合藿朴夏苓汤加味治疗,对照组仅口服阿托莫兰,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02%,对照组6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莫兰配合藿朴夏苓汤加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诊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6例给予糖尿病肾病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限制饮食等;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2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藿朴夏苓汤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藿朴夏苓汤对链脲佐菌素(STZ)+CCl4合并诱导的糖尿病肝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STZ+灌胃40%的CCl4法建立糖尿病肝病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藿朴夏苓汤组和格列本脲组.给药6周后,测定血糖、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研究藿朴夏苓汤对糖尿病肝病大鼠的血糖、肝功能、血脂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等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藿朴夏苓汤能显著降低大鼠的空腹血糖(BG)(P<0.01),ALT、AST、TG、TC以及LDL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HDL含量显著增高(P<0.01),进而抑制大鼠肝内Ⅰ型胶原蛋白的形成,导致改善大鼠肝组织病理.结论 藿朴夏苓汤具有明显改善STZ+CCl4诱导的糖尿病肝病大鼠的肝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认为脾胃肠湿热是中风湿热证发病率升高的始动因素。基于“脑-脾胃-肠”轴理论,提出中风湿热证病位在脑,但与脾胃、大肠密切相关。湿热致中,易于蒙上,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湿与热结,易犯中焦;湿热氤氲,易于流下。防治中风,应树立脾胃、大肠脏腑发病观,治以祛湿清热、通腑开窍,方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菖蒲郁金汤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小儿轻症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以西药抗病毒、对症治疗为主,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汤剂银翘散加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两组均连续观察3~6d,观察主要临床表现和住院时间,对比总结临床疗效,并观察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显效65.2%,有效30.4%,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显效15%,有效50%,总有效率65%,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病人在发热、手足口皮疹及口腔疱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轻症手足口病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3.
总结邵荣世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经验,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与心、脾(胃)关系密切,病因除了实热、虚寒、阴火外,湿热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病机将本病分为实热火盛、湿热内阻、阴虚火旺、脾虚夹湿四型。临证应从心脾(胃)论治,清热泻火方选导赤散合清胃散加减;清利湿热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减;养阴清热方选玉女煎加减;健脾温化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论治,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现代文献中脾胃湿热证对应疾病的分布情况及其处方、用药情况,为脾胃湿热证进一步的临床及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以"脾胃湿热证"为主题词、题名/关键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VIP)3大中文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到2015年12月31日的所有相关文章,选取其中明确具备脾胃湿热证临床治疗的相关文章,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到的1 681篇文献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共109篇;脾胃湿热证最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86.41%),还可见于皮肤病(5.83%)等;脾胃湿热证的常用处方是平胃散、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清热、祛湿类处方,同时还可以合并运用对病(症)治疗的其他功用的处方;脾胃湿热证治疗中使用频率超过1%的中药分别为:黄连、半夏、厚朴、甘草、陈皮、黄芩、茯苓、蒲公英、藿香、苍术、薏苡仁、白豆蔻、白术、枳壳、栀子、延胡索、白芍、吴茱萸、干姜、竹茹、茵陈、石菖蒲、郁金、枳实、柴胡、白及、丹参、杏仁、砂仁、木香、佛手、滑石。结论现阶段,脾胃湿热证在临床病种分布上虽然以消化系统的疾病为主,但在其他系统疾病中的分布也不容忽视;脾胃湿热证的选方、用药应当以整体观念、病证结合及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中医古籍中的经典成方仍然是目前治疗脾胃湿热证的中坚力量,但是与时俱进的现代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方以及医院院内制剂的作用也已经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为诊治传染性疾病并杂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根据张仲景学术思想,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按常见病症分类辨证用药。发热:寒湿郁肺证推荐处方葛根加半夏汤;湿热侵肺证推荐处方小柴胡汤合麻杏薏甘汤;疫毒闭肺证推荐处方麻杏石甘汤和大柴胡汤合白虎加人参汤。咳痰:痰热壅肺证推荐处方越婢汤合小陷胸汤合苇茎汤;痰湿阻肺证推荐处方小青龙汤合五苓散。喘息,实喘:寒水射肺证推荐处方射干麻黄汤合苓桂术甘汤;虚喘:肺肾气虚证推荐处方附子汤合防己黄芪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大便秘结:实秘推荐处方大承气汤;虚秘推荐处方麻子仁丸合百合地黄汤合枳术丸。神昏:阳闭推荐处方白虎汤合大承气汤;阴闭推荐处方乌头汤合当归四逆汤;脱证推荐处方四逆汤合人参汤。  相似文献   

16.
朱雀汤阙疑     
《伤寒论》以四方神兽命名的方剂,惟缺朱雀汤之方名。关于此方的存废,历来医家多赞同确有其方,然其究竟何方则莫衷一是。有医家认为其为十枣汤,也有医家认为是黄连阿胶汤。根据文献及医理,朱雀汤是黄连阿胶汤更为妥切。  相似文献   

17.
地黄汤类方由钱乙六味地黄丸发展而来,原方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6味药物组成,即张仲景的肾气丸去桂枝、附子。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出诸多地黄汤类方,拓展了其临床应用范围。高思华教授广泛吸纳前贤使用地黄汤类方的经验,并将其与自身肝、脾、肾3脏同调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验结合,善用参芪地黄汤、杞菊地黄汤、黄连地黄汤、归芍地黄汤辨治糖尿病,临床疗效显著。文章特举4例临床验案,浅析高思华教授使用地黄汤类方经验。  相似文献   

18.
王行宽教授辨治胸痹心痛,从肝治心,善用经方—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等,活用古验方—生脉散、柴胡陷胸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等,创"心痛治肝"之法,拟心痛灵系列(Ⅰ、Ⅱ、Ⅲ号)方、平肝煎;辨治风眩推崇从肝论治,遣古验方—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天麻钩藤饮、滋水清肝饮、半夏白术天麻汤等,自拟验方—加味滋生青阳汤、平肝煎等等,乃王老临床辨治心系病的遣方经验。  相似文献   

19.
由于心的病理生理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病与"痰"的关系密切相关。眩晕多痰浊上蒙清窍,胸痹心痛、心悸多痰瘀互结心胸,心衰多痰饮阻于心肺。临床运用燥湿祛痰、通阳泄浊、豁痰开结、化痰逐饮、健脾化痰等法治疗心病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麻木为临床常见病症,发病因素多样,病变涉及多个学科。国医大师刘祖贻认为麻木病在肌肤,气血亏虚为发病之本,邪滞血脉为发病之标,气血不通、经脉失养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贯穿疾病发展始末,治疗上重视调理气血,临床上主张病证结合,擅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麻木:中风后肢体麻木,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涤痰汤;糖尿病性周围神经麻木,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益气养阴通脉汤;颈椎病上肢麻木,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葛桂舒筋饮;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麻木,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独活寄生汤;癌症放化疗后手足麻木,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参楼扶正解毒方;功能性麻木,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柴胡疏肝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