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80岁,自述平素有胸闷、气短症状,卧位时明显,现加重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脉搏60次/min,血压133/57 mm Hg(1 mm Hg=0.133 kPa),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房室及大动脉水平均未见明显异常分流,各室壁收缩幅度正常,右室腔内及右室流出道内可见一混合附加回声(图1),边界尚清,形态欠规则,呈分叶状,其内回声欠均匀,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活动度较大,附着点显示欠佳,收缩期进入肺动脉,致右室流出道狭窄及肺动脉瓣血流速度加快;CDFI: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瓣收缩期见五色血流束;频谱多普勒:静息状态下右室流出道收缩期血流速度339 cm/s,收缩期峰值压差46 mm Hg,肺动脉瓣口收缩期血流速度224 cm/s。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室腔及右室流出道内占位,性质待定,致右室流出道狭窄及肺动脉瓣狭窄。后行左心腔声学造影检查:右室腔内见一大小约60.2 mm×20.8 mm混合附加回声(图2),密度略低于心肌,低血供,考虑黏液瘤可能。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26岁,孕33周。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示:胎儿心脏位于左侧胸腔内,四腔心切面心脏底部位于胸腔中后部,心尖指向左侧,未见心房、心室与大动脉连接异常。胎儿左心室和左室流出道窄小,左心腔明显小于右心腔。室间隔厚度为9mm,左室后壁厚度为8mm,均弥漫性增厚且回声稍增强,呈毛玻璃样改变(图1);腔内二尖瓣及腱索显示不清。M型超声显示室间隔、左室后壁增厚,运动幅度降低,动度为2mm,收缩期左心腔几乎闭塞。彩色多普勒见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超声诊断:胎儿肥厚型心肌病。引产后尸检证实。  相似文献   

3.
超声诊断胎儿心脏横纹肌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孕妇,28岁,第一胎妊娠,孕40+4周,产前常规超声检查:胎儿头位,舣顶径9.9cm,脊柱排列整齐,股骨长7.3cm,胎盘位于宫底,厚约3.1cm,可见半环状强回声,羊水最大深度8.1cm,羊水指数26.0cm.二维超声胎儿四腔心切面显示清楚,室间隔明显增厚,内可见一大小约29.0mm×21.1mm×18.2mm的实质性强同声团块,边界清楚,回声均匀(图1),团块膨向左室流出道,致左室流出道变窄,内径约8.5mm.CDFI:左室流出道见五彩镶嵌血流;CW:左室流出道探及收缩期湍流频谱.峰值流速2.85m/s,压差32.4mmHg.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价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前及术后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并探讨前间隔基底段(靶组织)收缩速度与左室流出道压差关系.方法 23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于化学消融术前及术后3 d,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流出道压差;应用QTVI技术在心尖左室长轴观及心尖四腔观测量前间隔、后壁、后间隔和侧壁基底段与中间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速度(Vp),在胸骨旁左心室长轴观测量前间隔及后壁基底段与中间段的横向Vp.结果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前间隔基底段的纵向及横向Vp术后[分别为(3.25±0.63)cm/s、(2.93±0.47)cm/s] 技术前[分别为(5.73±0.96)cm/s、(4.87±0.69)cm/s]减低(P<0.05).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差术后[(23.7±7.8) mm Hg] 较术前[(78.3±16.5) mm Hg]下降 (P<0.01),左室流出道压差下降与前间隔基底段Vp下降显著相关(r=0.95,P<0.01).结论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前间隔基底段收缩功能下降,左室流出道压差下降与前间隔基底段收缩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 48岁, 1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不适, 位于心前区, 范围不定, 每次持续数分钟不等, 劳累后明显, 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入院查体:血压124/69 mmHg(1 mmHg=0.133 kPa), 呼吸19次/min, 心率81次/min, 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传导局限。心电图:窦性心律, 左房异常, PR间期延长, 右束支传导阻滞, T波改变。实验室检查:N末端B型利钠肽原965.3 μg/L。超声心动图检查:室间隔、左室壁不均匀肥厚, 以中间段及心尖段明显, 前间隔最厚23 mm, 后间隔最厚22 mm, 左室心尖部室壁变薄, 约6 mm, 呈一大小23 mm×17 mm瘤样结构膨出, 左室腔呈"沙漏样"改变(图1A), 左室流出道未见狭窄, 左室粗大的乳头肌与中间段肥厚室间隔致收缩期左室腔中段狭窄, 峰速4.4 m/s, 压差79 mmHg(图1B, C), 二尖瓣轻-中度反流, 心肌声学造影检查显示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心肌组织造影剂充盈减低(图1D), 余室间隔、左室壁心肌组织充盈均匀;左室射血分数61%。超声检查提示: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6.
孕妇,30岁.孕1产0,孕28周.胎儿超声心动图示:四腔心不对称,右心室轻度增大,室间隔上段缺损6 mm,主动脉与肺动脉位置关系正常,主动脉内径6 mm,骑跨于室间隔上,肺动脉呈瘤样扩张,内径约11 mm,右室流出道切面显示右室流出道无狭窄,肺动脉瓣环明显狭窄,无肺动脉瓣叶回声及启闭活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肺动脉瓣口呈全收缩期湍流频谱及全舒张期反流血流,连续多普勒显示肺动脉瓣口呈连续双向射流与反流频谱,三尖瓣口显示少量反流血流,未能显示动脉导管血流.  相似文献   

7.
患儿女,5个月.因心脏杂音来诊.体查: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心脏超声显示:右室流出道及右房底部各见一高回声肿块,大小分别约1.9 cm×1.1 cm、1.6 cm×1.4 cm,内部回声欠均匀,肿块与正常心肌分界清晰,因肿块阻塞,导致右室流出道狭窄(图1).右室流出道血流收缩期Vmax=4.64 m/s、PG=86 mm Hg(1 mm Hg=0.133 kPa).超声提示:右室流出道及右房底部实性占位,术后病理诊断为横纹肌瘤.  相似文献   

8.
孕妇,26岁.孕1产0,孕38周,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在外地发现胎儿心脏异常来我院会诊.我院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胎儿心脏位置正常,位于左侧胸腔,心尖指向左前方.心房正位,心室右襻,房室连接一致.主动脉及肺动脉起源和位置正常,各房室腔径线测值正常.于左室流出道内可见9.4 mm×6.1 mm×7.4 mm中等回声实质性团块(图1),边界清晰,内回声均质,团块基底部与室间隔上段相连接,由于团块影响左室流出道内径变窄,彩色多普勒示左室流出道内可见花色血流信号(图2).超声提示:胎儿心脏占位(位于左室流出道内并梗阻狭窄,考虑横纹肌瘤可能).引产后病理解剖,标本肉眼观左心室室间隔上段见一结节状肿块,大小约7.0 mm×6.0mm×6.9 mm,突向左室流出道,边界清晰,无包膜、表面光滑.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2岁.一过性头晕、黑朦及活动后心悸、胸闷伴全身乏力半年.查体:血压130/90 mm Hg(17.29/11.79 kPa),心率60次/min,胸骨左缘Ⅲ、Ⅳ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心尖部闻及3~4/6级收缩期杂音,性质粗糙.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后壁、室间隔、右室前壁显著增厚,厚度分别为:2.36 cm、1.95cm、2.03 cm(图1);室间隔膜部见0.5 cm的缺损,并可见过隔花色血流信号(图2),右室流出道明显狭窄,前壁厚2.0 cm,后壁厚1.1 cm,右室流出道最窄处0.79cm(图3).超声诊断:双室肥厚性心肌病合并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后经血管造影及手术证实.  相似文献   

10.
我院近年来超声诊断肥厚型心肌病39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6例,女13例,年龄26~57岁,平均38.5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17例,心悸、气短19例,头晕、乏力等不典型症状5例。体征:心界增大5例,心尖部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21例,阵发性房颤3例,早搏7例。1.2仪器和方法采用Hp iE 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探头频率2.5MH z。患者取平卧或左侧卧位,常规检测左室长轴切面、左室系列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及两腔切面,剑突下四腔及两腔切面。1.3观察指标室间隔与游离壁的形态、厚度、活动幅度,心肌局部回声特征;房室腔的大小、形态;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梗阻的部位、程度;各瓣膜功能与形态,有无狭窄、关闭不全;乳头肌、腱索有无异常;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2结果本组中梗阻性17例(43.6%),非梗阻性22例(56.4%),其中心尖肥厚型8例(20.5%)。心尖肥厚型8例中室间隔心尖水平肥厚4例,乳头肌水平以下左室游离壁肥厚者2例,室间隔心尖段+乳头肌水平以下左室游离壁肥厚者2例。室间隔明显增厚(14.8~45 mm),运动幅度明显减弱,幅度3.4~5.0 mm;左室后壁增厚27例,厚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心动图技术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经皮导管肥厚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筛选HOCM患者12例,于手术前后监测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流出道内径(LVOT)、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冠脉室间隔支血流显像.结果 12例患者成功实施PTSMA,术后1周及1个月各项监测指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个月较术后1周亦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应用超声心动图能准确筛选病例,监测评价PTSMA治疗效果,是一种无创有效的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5岁,入我院行先心病矫治手术.超声检查:左室长轴观显示室间隔连续中断约15 mm,主动脉增宽,内径16mm,骑跨于左、右心室,右室前壁增厚,为8 mm,右室流出道及大动脉短轴观示右室漏斗部肌性肥厚,形成管状狭窄,内径6mm,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明显扩张(图1),内径分别为26mm、25 mm.、24 mm,肺动脉瓣环狭窄,约6 mm,仅见极短小的肺动脉瓣残迹,瓣叶缺如,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于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瓣口测及收缩期高速湍流及重度舒张期反流(图2),前向血流速度最大6.0 m/s,反流速度3.6 m/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FHCM)超声特征及其家族遗传情况.方法18例FHCM患者分属四个家系,男性16例,女性2例,年龄17~72岁,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检测其心脏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尤其是室壁肥厚及左室流出道梗阻情况,分析其家族遗传特征.结果1.左室壁显著肥厚,左室腔缩小.左室壁最厚处厚约(27.35±2.13)mm,室间隔上段非对称性肥厚15例,占83.33%(15/18);2.左室流出道显著狭窄,左室流出道径(13.65±2.57)mm.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征阳性14例,占77.78%(14/18);3.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显著增快,最大血流速度(2.91±0.26)m/s,流速压差(33.87±2.42)mmHg;4.左心室充盈明显受阻,快速充盈期血流速度(PFVE)明显降低且左室充盈时限明显延长;5.家族遗传方面本病以男性患者居多(88.89%,16/18),家族成员症状有轻有重、病变程度不一.结论1.FHCM以非对称梗阻型居多;2.属杂合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超声检测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①分组:入选2006-02/2007-08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肥厚型心肌病组,其中梗阻性17例.非梗阻性46例;2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②检测指标: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NT-proBNP 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显像检测室间隔厚度、射血分数、左室流出道压差和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参数;分析NT-proBNP水平与超声检测的舒张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血浆NT-proBN水平:肥厚型心肌病组高于对照组(P<0.0001);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高于非梗阻性(P=0.016).血浆NT-proBNP 质量浓度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正相关(r=0.42,p=0.016).②相关分析结果:血浆NT-proBNP质量浓度与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多项左室舒张功能参数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尖瓣室间隔侧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最大运动速度比值、肺静脉频谱舒张期及收缩期肺静脉血流速度比值是NT-proBNP血浆浓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浆NT-proBN水平与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功能参数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并与左室流出道压差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舒张功能不全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57岁。主诉:发热一周。查体: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三尖瓣区闻及Sm2级柔和杂音,P2不亢。血压:110/60mmHg。心电图:不完全右束支阻滞,右前分支阻滞,ST-T改变(前壁、下壁)。应用Hp-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右房右室内径扩大,于右室腔内可探及大小约4cm X 3.7cm的团状稍强回声,边界清晰,基底部着于右室前壁,未见明显瘤蒂,瘤体活动度较大,收缩期凸向三尖瓣口,舒张期凸向右室流出道,导致右室流出道相对狭窄。CDFI:舒张期右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加快。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16.
正患儿男,出生1 d出现呼吸困难,听诊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左室内见一大小为2.95 cm×2.30 cm巨大椭圆形团状高回声,回声均匀,边界清晰,宽基底附着于左室前、外侧壁心尖段,占据绝大部分左室腔,左室有效容积减少(图1),团块游离缘摆动明显,未影响二尖瓣开闭,但阻塞部分左室流出道。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内实性占位,考虑:横纹肌瘤?黏液瘤?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10岁.因受凉后咳嗽、咳痰、胸闷一月来诊。体检心脏听诊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闻及Ⅲ/6sm,于当日做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以除外先天性心脏病。超声所见:胸骨旁左室长轴及右室流出道长轴显示右室变形,右室前方见一85mm37mm大小扁圆形肿块.边缘回声尚清楚,肿块以低回声为主,中央伴有增强回声。肿块侧紧附于右室前壁.右室流出道受压变形,仅8mm(尼附图)。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收缩期右室流出道内见花彩血流信号,流速3.Zm/。,超声诊断:纵隔肿瘤。建议CT进一一步检查。*T所见:前1:纵隔见gcmX4cm人小扁椭圆形软组织密…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80岁,因“发现血糖升高30余年,伴手足麻木6年,加重1个月”入院。超声心动图示:右室腔内可见一混合附加回声,大小约34.4??60.2mm,附着点显示不清,活动度较大,收缩期达到肺动脉瓣口,致右室流出道狭窄,肺动脉瓣血流速度加快,右室流出道收缩期血流速度约339cm/s,肺动脉瓣口收缩期血流速度约224cm/s。超声诊断:右室占位,性质待定,建议进一步行心脏超声造影检查。心脏超声造影示:右室腔内见一混合附加回声,边界清晰,呈分叶状(图1),可见一窄蒂与三尖瓣前叶瓣根部右室面相连(图2),其内可见稀疏造影剂充填。诊断:右室内占位,低血供,考虑粘液瘤可能性大。术中可见:粘液瘤蒂位于三尖瓣前叶背侧游离壁,大小约2*3*6cm。术后病理镜下所见:瘤细胞呈星芒状,间质粘液变,围绕血管生长,呈网格状排列(图3)。病理诊断:粘液瘤。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左室隧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图像特征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左室隧道(ALVT)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图像特征表现。方法:应用CDE检查3例ALVT,寻找ALVT图像特征表现。3例均经心血管造影对照,2例手术证实。结果:根据CDE图像特征表现对3例ALVT全部做出正确诊断。CDE图像特征表现明显:二维超声心动图(2-DE)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在主动脉前壁前方或后壁后方显示-无回声腔。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收缩期显示左室流出道血流信号进入无回声腔内,舒张期显示无回声腔内血流信号进入左室流出道。2-DE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在主动脉窦与主动脉壁之间显示-半月或新月状无回声腔。CDFI在无回声腔内有血流信号显示。结论:ALVT的CDE图像特征表现明显,CDE对ALVT有特异性诊断价值,但需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主动脉窦瘤鉴别。  相似文献   

20.
患儿女,12岁.因猫咬右腕部在当地医院行清创包扎后3 d效果不佳,来我院就诊.查体于右腕部见25 mm×15 mm圆形包块,行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于右腕部22 mm×12 mm混合回声区,壁较厚,外形不规则,可见桡动脉有一破口与包块相通,缺损口大小约5 mm,彩色血流示:破口处花色血流,包块无回声区内有红蓝血流束(图1),最大流速156 cm/s(图2).超声初步诊断:右侧桡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