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cutemultiplecerebralhemorrhage,AMCH)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内同时或几乎同时(48h内)发生2个或2个以上病灶的脑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年轻人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MCH)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早期干预。方法对我院2005年4月-2010年10月收治年龄在17-45岁72例年轻人AMC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轻人AMCH占同期脑出血患者的8.33%,其中高血压(68.05%),吸烟(43.05%),饮酒(37.50%),糖尿病(4.73%),高脂血症(48.61),家族史(27.78%)。AMCH虽然发病率低,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等。结论年轻人急性多灶性脑出血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治疗上应早期控制原发病,减少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3.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MCH)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方法:对18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MCH占同期脑出血患者的2.2%,主要病因为高血压病(67%),出血以基底节(53%)和脑叶(29%)多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结论:本病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高血压为主要病因,头颅CT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MCH)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探讨AMCH的发病病因及机制以及AMCH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6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治的76例患者,由高血压引起41例,脑血管畸形引起21例,白血病及脑淀粉样血管病引起8例,其他病因引起6例,分别占患者总数的53.9%、27.6%、10.5%和7.9%。76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中,发病部位为基底节40例,脑叶部位23例,脑干和小脑部位为7例和6例,分别占患者总数的52.6%、30.3%、9.2%和7.9%。结论: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疾病的病因很多,主要为高血压引起,多采用CT诊断,对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进行检查。AMCH疾病发病较快,死亡率也较高,需及时处理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反应蛋白在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85例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和75例健康对照者中,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测定脑出血发生24 h、3天、7天、14天时血清VEGF的水平,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脑出血发生24 h内血清CRP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程度及出血部位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出血组血清VEGF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出血发生后24 h内血清VEGF水平开始升高,在7天时达到高峰,14天时仍维持较高水平。血清VEGF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与出血部位不相关。CRP异常率为68.24%(58/85),随病情呈程度轻、中、重度的增加,血清CRP水平及异常率也逐渐增加。结论 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清VEGF及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但与出血部位并不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与消化道出血率及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2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脑出血部位、血肿量、有无脑室出血、中线结构移位,分别比较消化道出血率和病死率.结果:合并消化道出血66例(24.4%),死亡32例(48.5%).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脑基底节区出血并脑室出血组36.4%、脑基底节区出血组11.6%、蛛网膜无消下腔出血组36.7%、脑干出血组31.8%、小脑出血组17.6%,脑叶出血组25.0%;病死率:合并消化道出血组病死率48.5%,化道出血组病死率11.8%.脑出血患者脑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系统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破入脑室系统者,有中线结构移位者,出血量大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并有消化道出血的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未并消化道出血的脑出血患者.结论:脑出血并消化道出血主要与出血破入脑室,中线结构移位、血肿量大等因素有关.脑出血并消化道出血是病情凶险的重要标志,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基底节区脑出血偏瘫患者自然康复过程中功能结局的分析,了解出血部位对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者康复过程中的影响。方法对60例首次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于急性期至病程3个月自然康复过程中,使用功能独立测量(FIM)方法分别于入选时(入院48小时内)、病程1个月、病程3个月时进行测评,比较出血部位在各阶段康复过程中的意义。结果三个部位同时受累的基底节区脑出血组FIM运动评分的功能结局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且该组FIM改变值的运动评分和总分亦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肢体功能障碍者在进行神经康复治疗之前根据出血部位可预测其在独立运动水平方面的康复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再发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经CT证实的117例再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发脑出血占同期脑出血的13.3%,高血压患者再发出血者的71.8%,平均出血年龄67.2岁,主要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49.6%)及脑叶出血(21.4%),绝大多数(88.9%)出血部位均与首次不同。高血压控制不良及血管淀粉样变性(CAA)是再发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再发脑出血的机制是多方面的。首次出血后血压的控制可以防止多数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变化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36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及心电监护资料,同时将脑出血按部位及出血量与心电图依次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48小时出现心电图改变204例(56.7%),出血部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依次为丘脑〉基底节区〉小脑、脑干〉颞顶叶〉蛛网膜。出血量大于30ml者较出血小于30ml者心电图改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多P〈0.01。心电图异常主要包括波形改变和节律异常两大类,以ST—T(44.50%)、窦速(15.3%)和早搏(10.4%)多见。结论对急性脑出血病人在关注神经系统的变化的同时,要重视继发性心脏功能的损伤,并给予早期干预性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MCH)的头颅CT分型、临床发病形式及诊断.方法:分析42例AMC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AMCH按头颅CT分型,幕上型71.43%,幕下型2.38%,混合型26.19%.AMCH患者先后出血组的死亡率(81.82%)明显高于同时出血组(35.48%).结论:AMCH主要依靠头颅CT诊断,其发病率低,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1.
汉、维吾尔族中风病辨证分型与脑CT表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汉族与维吾尔族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脑CT表现的关系,旨在根据脑CT检查的客观指标来指导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方法:378例中风病患者行CT扫描,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病变性质、病变部位、病变范围的关系以及汉、维吾尔族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病变性质间的关系.结果:(1)中经络证CT表现脑梗塞占80.7%,中脏腑证脑出血占76.0%,病变性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脏腑脱证者脑出血发生率(91.2%)明显高于闭证患者(67.7%)(P<0.05);(2) 中经络证病变部位以基底节区为主,而中脏腑证则以基底节区、脑叶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中脏腑证脑出血量多于中经络证,中脏腑脱证患者脑出血量多于闭证者(P<0.01);(4)中经络证以小病灶为主,中脏腑以大病灶为主,中脏腑脱证大病灶发生率高于闭证患者(P<0.01);(5)汉、维吾尔族中经络证以脑梗塞为主,汉族患者脑梗塞的发生率高于维吾尔族(P<0.05);(6)中经络证Ⅰ型者汉族发生脑梗塞的机率高于维吾尔族(P<0.01).结论:CT是中风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对于临床辨证为中风病者,需做CT检查协助诊断,明确病变性质、部位及病变大小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Gerebral Haemorrhage)X称脑内出血,系指脑血管破裂引起的脑实质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占全部脑卒中20%~30%。而原发性多灶性脑出血(AMCH)临床较少见,现报告20例AMCH患者临床资料,并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3.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琳  董亚茹  杨震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500-1501
目的:探讨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MCH)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通过CT临床检查对52例病人进行观察分析。结果:AMCH占同期脑出血病人的3%,主要病因为高血压73%(38例),脑血管畸形5.8%(3例),白血病5.8%(3例),脑淀粉样血管病7.7%(4例),原因不明7.7%(4例)。出血好发部位依次为基底节51%,脑叶39%,脑干和小脑5%。按出血部位依次为小脑幕上型、小脑幕下型和混和型3型。结论:AMCH病因多为高血压,虽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借助临床上出现的多灶性体征,部分病人临床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局部区域血流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惠君  史荫绵 《上海医学》1994,17(12):693-695
报告40例高血压内囊基底节区脑出血的脑局部区域血流量(rCBF),发现高血压内囊-基底节区脑出血病灶侧及病灶对侧半球rCBF均明显低于同年龄正常人,尤以病灶侧为甚。影响脑血流降低程度的因素为病情程度,血肿部位及量,病性重者、丘脑出血或血肿大者,rCBF降低明显。内囊-基底节区脑出血可引起病灶对侧小脑-脑干血流量降低。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动脉出血直接进入脑实质内,绝大多数脑出血是高血压伴脑动脉粥样硬化,在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破裂所致.由此原因导致的出血最常见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占高血压脑出血的70%.也有其他病因所致者,但占少数.病变部位也各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再发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经CT证实的117例再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发脑出血占同期脑出血的13.3%,高血压患者再发出血者的71.8%,平均出血年龄67.2岁,主要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49.6%)及脑叶出血(21.4%),绝大多数(88.9%)出血部位均与首次不同。高血压控制不良及血管淀粉样变性(CAA)是再发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再发脑出血的机制是多方面的。首次出血后血压的控制可以防止多数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动脉出血直接进入脑实质内,绝大多数脑出血是高血压伴脑动脉粥样硬化,在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破裂所致.由此原因导致的出血最常见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占高血压脑出血的70%.也有其他病因所致者,但占少数,病变部位也各异.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附3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  刘力 《北京医学》2005,27(12):714-7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出血部位、出血量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35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经过,按脑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有无破入脑室系统分组,分别比较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4例(25.2%),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基底节区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统组36.4%,丘脑出血组31.6%,脑干出血组29.4%,脑叶出血组20%和局部基底节区出血组16.1%.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病死率为46.7%,无上消化道出血组病死率为17%.结论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常见于丘脑、脑干部位,与出血量大有关,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提示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脑钠肽(BNP)和脑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脑出血后低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接受治疗的脑出血病患89例,并记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在普宁华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分组对比不同出血量组、不同脑出血部位血浆BNP水平,并分析与低钠血症的关系。结果出血量越高、脑出血部位丘脑基底节区的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更高,并且出现低钠血症的比例越高(P<0.05)。而低钠血症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非低钠血症患者,预后深度昏迷患者比例更大,好转出院比例更小(P<0.05)。结论脑出血后病患血浆BNP水平会明显升高,并且与出血量、出血部位存在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复发性脑出血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脑出血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脑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生部位以及伴发病资料进行研究。结果再出血发生率为5.6%,再出血70%发生在基底节区,复发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结论正规治疗高血压是防止脑出血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