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解剖新鲜成人尸体5具,观察、测量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定位。结果胸背动脉穿支44支,其中肌皮穿支35支、肌间隔/直接皮穿支9支。胸背动脉内侧支的肌皮穿支数占38.6%。胸背动脉外侧支的皮穿支数占54.5%,大部分位于背阔肌前缘2cm之内。最粗穿支血管平均蒂长(12.41±2.84)cm。肩胛下动静脉外径(3.59±0.62)(、3.75±0.41)mm,胸背动静脉外径(2.71±0.43)(、2.98±0.18)mm。结论胸背动脉的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穿支皮瓣制作方便,其管径及蒂长均适宜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解剖5具新鲜成年国人尸体,观察和测量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进行定位.结果 本组10侧标本中,共有44支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平均每侧(4.4±1.8)支;其中,肌皮穿支30支(68.2%),肌间隔穿支14支(31.8%).最粗穿支蒂长平均为(10.86±1.18)cm(8.29~14.44 cm),距髂前上棘与膑骨外上端中点平均距离为(3.25±0.69)cm,主要位于该点外上部.源动脉主要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蒂动、静脉外径平均为(3.16±0.59)、(3.08±0.20)mm.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穿支皮瓣制作方便,其管径及蒂长均适宜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对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穿支的分布情况、血管口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研究,为术前评估血管质量及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例患者行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穿支进行检测,统计距外踝尖上0~3 cm范围内起始管径≥ 0.5 mm腓动脉穿支血管的数目、起始处内径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标记穿出深筋膜位置,并实施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术。结果:共检出穿动脉总数22支,穿支起始处内径为(0.78±0.23) mm,穿出筋膜位置距外踝尖上(1.66±0.91) cm,收缩期血流峰值(0.19±0.03) m/s。术中见腓动脉穿支穿出深筋膜位置、走行方向与术前体表定位完全吻合,皮瓣完全成活。结论:CDFI可以直观地显示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穿支的分布情况、血管口径、血流状态,并能在体表准确定位,可用于术前评价穿支血管质量,为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杨力  朱小平  郭贤钊 《重庆医学》2015,(15):2106-2108
目的:探讨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15例小腿前侧存在骨质或肌腱外露组织缺损患者,选择以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链为供血基础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通过明道转移修复缺损,顺行皮瓣以腘窝外侧皮动脉为供血源,逆行皮瓣以腓动脉穿支为供血源。结果15例患者15处创面,选用腘窝外侧皮动脉为供血源的皮瓣9块,腓动脉穿支为供血源的皮瓣6块,最大切取面积19 cm ×10 cm。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最长1年,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功能良好。结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皮瓣不臃肿,手术操作简单易行,是修复小腿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5.
林涧 《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1):94-95
目的报道腓动脉远端穿支蒂筋膜皮瓣急诊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方法笔者送取2008年5月~2010年12月间根据足踝部不同的创面缺损情况,在患侧小腿外侧设计腓动脉远端穿支蒂筋膜皮瓣急诊修复足踝部缺损创面的15例患者。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1期愈合,经3~48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色泽接近正常,外形美观、功能良好。结论利用合理的皮瓣设计,选用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供区损伤小的皮瓣急诊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创面,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可供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6.
朱邦中  曹东升 《安徽医学》2010,31(5):415-417,F0003
目的探讨超长小腿内侧胫后动脉穿支和带神经筋膜皮瓣的血供特点及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以胫后动脉内踝上发出的皮动脉穿支为筋膜皮瓣转轴点,在小腿内侧设计超长的筋膜蒂皮瓣,皮瓣大小范围5.0cm×10.5cm~25.0cm×6.0cm。转移修复足踝部、足底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8例筋膜皮瓣长度均在16cm以上。结果术后8例皮瓣均成活,创面修复效果好,随访6~12个月,伤肢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皮瓣感觉获得一定程度恢复,足底负重行走及耐磨功能正常。结论以内踝上4.0~7.0cm处胫后动脉较粗大的筋膜蒂穿支血管,切取位于小腿内侧逆行筋膜皮瓣,距离长,面积大,血供可靠,切取便利,不损伤主要血管,成活率高。可修复较长距离的足底、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侧腓肠浅动脉筋膜蒂皮瓣修复膝关节外露创面效果。方法:采用外侧腓肠浅动脉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膝关节外露创面6例,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术后6例皮瓣全部成活,经1~6个月随访,膝关节外形及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外侧腓肠浅动脉筋膜蒂皮瓣修复膝关节外露创面,不损伤知名血管,取得了修复区和供皮区一期修复的良好效果,并保证了术后修复区的良好功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胸脐皮瓣的应用(附3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8月~2000年6月,我们采用胸脐皮瓣修复各种软组织缺损共33例,主要适应征是四肢复杂创伤或软组织肿瘤切除后所遗较大缺损,急诊或二期手术均可。胸脐皮瓣的血供主要源于腹壁下动脉的脐旁最大皮穿支———胸脐支,后者于脐旁2 cm穿出斜向肩胛下角方向与后肋间动脉吻合。皮瓣切取时先于腹直肌外下缘解剖腹壁下动脉,向下追至髂外动脉、向上于腹直肌内锐性分离腹壁下动脉,直至脐旁支处。受区感染创面或需肌肉填塞空腔,可携带部分腹直肌。待受区血管解剖完毕再断蒂,血管蒂尽可能长。本组切取皮瓣长度10~40 cm,宽度8~25 cm。33例均成活,成活率100%。供区皮瓣宽度10~12 cm以内者可直接缝合,瘢痕不易觉察。皮瓣宽度超过10~12 cm者,需植皮。术后随访2年,皮瓣无异常,供区创伤亦较小。胸脐皮瓣血管蒂解剖恒定且血管蒂较长、血管口径较粗、供皮范围较大,是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较好皮瓣。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股后外侧皮穿支解剖学特征,设计应用游离股后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方法 选取成人下肢标本,以氧化铅混合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测股后外侧区外径>0.5mm的穿支,观测股后外侧皮穿支的起源、走行、分布及其吻合情况;通过血管造影技术显示股后外侧体被皮肤血管分布特点。临床切取游离股后外侧肌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6例,缺损面积10cm×5cm~16cm×7cm。结果 解剖发现股深动脉来源的1~3穿动脉发出恒定的股后外侧皮穿支,穿支血管直径(1.2±0.3)mm,游离血管蒂长度范围6.1~14.3cm,穿支纵向分布于股后外侧区坐骨结节与股骨外上髁连线上,并沿此轴线构成股后外侧血管网。临床应用6例游离股后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皮瓣一期愈合,供区直接缝合,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及功能满意,质地良好。结论 游离股后外侧穿支皮瓣解剖恒定,切取方法简单,皮瓣质地优良,可用于四肢部位软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腿远端蒂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来源于胫后动脉、腓动脉的2种小腿远端蒂穿支皮瓣对29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进行修复,其中应用胫后动脉远端蒂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11例,应用腓动脉远端蒂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18例。结果 29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平均22个月。29例皮瓣转移成活良好,1例腓动脉远端蒂穿支皮瓣修复足跟创面,术后早期因远端回流障碍反复出现张力性水疱,后经局部减压后成活;2例胫后动脉远端蒂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跗侧创面后,皮瓣边缘局部坏死,后期经清创后植皮,恢复良好。所有皮瓣术后随访均未见溃疡及渗出,外观及功能逐渐恢复良好。结论应用小腿远端蒂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时修复距离长,范围大,手术适应证广泛,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烧伤创面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应用4种穿支皮瓣:腓动脉外踝上前穿支皮瓣、腓动脉外踝上后穿支皮瓣、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第一跖背动脉远端穿支皮瓣,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烧伤创面。结果本组共15例,其中腓动脉外踝上前穿支皮瓣,即外踝上筋膜皮瓣4例;腓动脉外踝上后穿支皮辨,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6例;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即内踝上筋膜皮瓣3例;第一跖背动脉远端穿支皮瓣2例。本组患者移位皮瓣全部成活,切口一期愈合。随访l~2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好,足踝部及供区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应用选取邻近的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烧伤创面具有不牺牲胫后动脉、腓动脉等主要血管,对足部的血供与功能无明显影响;供区损害少,不破坏供区外形与功能;皮肤质地好,皮下脂肪少,弹性及皮色与足部近似;不需要吻合血管,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2.
高能损伤或内固定操作不当常导致胫前皮肤软组织坏死致胫骨外露,该创伤自愈困难。开展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骨外露效果满意,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32例(肢),男24例,女8例。年龄4~64岁,平均35.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0例,重物砸伤8例,闭合骨折术后感染钢板外露4例。骨外露伴骨折延迟愈合10例,骨缺损4例。小腿上段骨外露8例,中段10例,下段14例。外露面积2.0 cm×3.0 cm~3.0 cm×7.0 cm之间。术前对创面分泌物进行培养以选择使用敏感抗生素。超声探查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定位确定皮瓣最佳旋转轴点。对受区创面彻底清创,扩大切除病变坏死组织,凿除外露骨面。对细菌培养阴性、有骨缺损或骨不连者取自体松质骨植骨。根据清创后创面大小,以术前定位的皮动脉穿支点为旋转轴点、胫骨上段后缘至内踝与跟腱中点为轴线设计皮瓣,皮瓣面积大于创面面积约20%或大于创面1~2 cm。切开皮瓣后缘,在深筋膜下向前分离,显露胫后动脉穿支,选择离创面最近的优势穿支为血管蒂,调整皮瓣轴向,缝合固定皮肤与深筋膜;再切开皮瓣前缘,沿深筋膜及骨膜间向后解剖。因胫骨内缘处深筋膜与骨膜接触紧密,应仔细分离。需行骨膜移植者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腿外侧皮瓣局部转移修复胫前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以腓骨小头和外踝为端点连线,在此连线上用多普勒确定皮支穿出点,以皮支穿出点为皮瓣蒂部,切取逆行或顺行皮瓣,修复胫前皮肤缺损。结果:11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色泽、温度与正常皮肤相似,外形良好。结论:小腿外侧皮瓣主要以腓动脉穿支为供血血管,皮瓣切取范围较大,成活率高,对皮肤缺损创面覆盖完全。供区创面易处理,是小面积胫前皮肤缺损修复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带外踝上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缺损,简化手术操作,改善皮瓣血供。方法:2006年6月~2010年3月,对11例足部皮肤缺损的病人应用带外踝上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缺损面积范围:5cm×3cm9cm×9cm.其中男8例,女3例,最小年龄18岁,最人年龄62岁,平均年龄31岁,缺损原因:车祸5例,慢性感染性溃疡3例,肿瘤1例,缺损部位:足跟部4例,内踝部2例,足背部3例;手术彻底清创后或切除肿物后,以胭窝中点与外踝尖跟腱中点连线为轴,以外踝上腓动脉穿支处为旋转点设计皮瓣。皮瓣蒂部设计3cm~4cm宽的筋膜蒂及2cm~3cm宽的皮桥。手术先切开蒂部后缘至深筋膜下,确认外踝上穿支,切开上缘及内外侧缘,在深筋膜下向蒂部分离皮瓣,通过明道将皮瓣转移至受区。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11例足部皮肤缺损病例修复后,皮瓣全部成活。但有8例术后足外侧感觉麻木。结论:带外踝上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结合了穿支皮瓣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点,具有操作简便,蒂部较长,血供丰富。是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特别是前足皮肤缺损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结合肌肉筋膜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及伸肌腱复合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15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伸肌腱缺损的患者,利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结合尺侧伸腕肌肌肉筋膜移植修复,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15例患者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2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及厚薄较满意,手指屈伸功能恢复良好,手部肌腱修复优良率66.7%;3例吻合神经者,皮瓣感觉恢复至S3。结论 应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结合肌肉筋膜可同时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和肌腱缺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晓峰  校百平  柴益铜  薛建波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1):1234+1262-1234,1262
目的探讨游离腓动脉穿支筋膜瓣修复手足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对38例手足部皮肤缺损患者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筋膜瓣修复,其中32例直接以比目鱼肌皮穿支为蒂,6例以腓动脉为主干,血管采用端端或端侧吻合法。结果除3例筋膜瓣植皮处部分成活外,余筋膜瓣和植皮皮片全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0个月;手足部皮瓣外观满意,无臃肿,弹性良好,供区仅留线形瘢痕。结论腓动脉穿支筋膜瓣的血管解剖恒定,皮瓣厚薄适中,操作简化,是修复手足背软组织中小面积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带腓动脉后外侧穿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自2010年12月到2014年5月,采用带腓动脉后外侧穿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皮肤缺损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33~50岁,平均年龄40.5岁。结果 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封闭。皮瓣最大面积15 cm×13 cm,最小6 cm×5 cm。随访半年至1年皮瓣质地良好,厚度适中,外形及功能较为良好,术区全部I期愈合。结论 带腓动脉后外侧穿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岛状皮瓣是修复小腿、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术前多普勒定位随意型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19例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约3 cm×6 cm~6 cm×18 cm.术前进行创面处理及多普勒定位皮瓣穿支血管,以多普勒探测的穿支血管为旋转点,结合创面大小,设计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创面,观察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穿支动脉分别来源于胫后动脉10例,腓动脉6例,腓肠内侧动脉3例.皮瓣面积3 cm×8 cm~8 cm×23 cm.本组11例皮瓣完全成活,术后无血管危象,无皮瓣淤紫及水泡;8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等对症治疗后愈合,其中2例经二期植皮覆盖创面.8例供区切口直接缝合,11例供区经植皮后完全愈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随访皮瓣颜色红润,质地优良,外观臃肿不明显,弹性良好.结论 术前应用多普勒定位随意型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设计科学、血流符合生理、血供丰富且不牺牲主要动脉,临床实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手外科移植皮瓣穿支血管筛选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手外科2009年1月~2013年12月72例手指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手术患者,术前均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寻找管径较粗(〉0.5mm)、流速快、走形距离最短的穿支血管设计皮瓣,其中33例选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血管,39例选取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血管。结果 72例患者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共发现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血管112条、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血管137条,临床手术中发现的动脉数量、内径、长度及其分布范围均于术前超声多普勒检查相符,均能选择到合适的移植皮瓣,术后成活率100%。结论术前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含穿支血管的移植皮瓣进行筛选,可明显提高移植皮瓣的合适度,提高手术成活率,无创伤,可作为临床医生首选的影像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20.
带神经血管的小腿内侧岛状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及其皮动脉分支的血管和带神经血管相结合的小腿内侧岛状筋膜皮瓣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以胫后动脉及其发出的皮动脉分支为筋膜皮瓣转轴点,切取带神经血管的小腿内侧岛状筋膜皮瓣,转移修复小腿、膝关节、足部、踝关节等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32例术后有8例肿胀明显,有3例皮瓣远端的边缘坏死,范围1cm×1cm,经处理后32例皮瓣全部成活,均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和膝、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皮肤感觉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胫后动脉及其皮动脉分支所形成带神经血管的小腿内侧岛状筋膜皮瓣有明确的适应证,扩大了皮瓣切取面积,修复较远的缺损创面范围,需损伤小腿一条主要动脉干,但不需吻合血管,皮瓣设计灵活,操作简便,血供可靠,皮瓣成活率高,是修复膝关节、小腿、踝关节、足部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