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在钛合金表面涂层聚电解质多层膜,评价其体外和体内血液相容性,探讨该技术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内的应用前景。方法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备以肝素为最外层的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并对该聚电解质多层膜进行物理表征分析,再进行体外溶血实验、凝血时间测定、蛋白吸附实验、血小板粘附实验和兔颈动脉腔内植入实验,对其进行血液相容性评价,与裸钛合金和(或)膨体聚四氟乙烯作平行对照。结果钛合金表面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的体外溶血率为0.690%,该涂层可以延长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到(51.33±2.87)s,减少白蛋白的吸附量,尤其减少纤维蛋白原的吸附量,并且减少血小板的粘附与激活;体内动物实验中进一步证实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可以有效地减少材料表面血栓的形成。结论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化膜,可以使钛合金的血液相容性得到显著改善,显示了静电自组装技术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静电纺丝技术制作的聚乳酸-乙醇酸聚合物(PLGA)膜与大鼠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体外培养纯化成年大鼠OECs,将细胞接种于静电纺丝PLGA膜上,使用相差显微镜观察静电纺丝PLGA膜上OECs的细胞形态与分布;用CFDA SE荧光染色检测接种后1~5 d内静电纺丝PLGA膜上OECs的增殖情况;以多聚赖氨酸(PLL)包被细胞做对照。将静电纺丝PLGA膜植入大鼠体内观察其与大鼠的组织相容性。结果 体外培养纯化所得的OECs的细胞纯度大于90%。相差显微镜下示OECs在静电纺丝PLGA膜孔隙中的纳米纤维上黏附良好,细胞状态佳,且特异性地沿纳米纤维方向生长。接种后1~5 d内OECs在静电纺丝PLGA膜上均正常增殖,细胞数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电纺丝PLGA膜局部移植后大鼠无死亡,PLGA膜与周围组织融合并部分降解。结论 静电纺丝PLGA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OECs在其膜上的黏附和增殖状况良好,是有潜力的神经修复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钛金属表面构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磺化壳聚糖(VEGF/SCS)多层膜,评价其体外血液相容性,并探讨其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化学合成制备磺化壳聚糖(sulfated chitosan,SCS)并对其表征进行分析;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钛表面构建VEGF/SCS多层膜;对钛表面涂层进行表征分析并评价其体外血液相容性。结果钛-VEGF/SCS自组装多层膜表面光整,该涂层体外溶血率为0.567%,可延长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至(49.29±1.05)s,减少血小板粘附和激活。结论 VEGF/SCS层层自组装形成的多层膜可以提高钛合金的体外血液相容性,显示其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静电纺丝在血管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不同质量分数的聚乳酸(PLL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电纺丝膜,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接触角测试(CA)和力学性能分析进行材料学表征。在不同的电纺丝膜上种植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并分别在2、4、6 d取样进行S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CMS)观察,以检测VSMCs在材料上铺展的形貌和分布情况。经MTT测试,以了解材料对VSMCs增殖的影响,用血小板黏附实验测试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结果:混入PVP的PLLA电纺丝膜具有良好的表面结构,亲水性显著提高,且随着PVP含量的增多PLLA电纺丝膜的亲水性增高,但对力学性能影响不明显。细胞实验结果表明:混有PVP的PLLA电纺丝膜利于VSMCs的黏附生长,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结论:成功地将PVP和PLLA进行了静电纺丝,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其在血管组织工程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壳聚糖与聚乙烯醇纤维膜并研究其体外的生物相容性,为应用于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壳聚糖与聚乙烯醇纤维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超微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溶血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评价其体外生物相容性。结果通过电纺制备的壳聚糖与聚乙烯醇纤维膜,质地均匀,伴有少量的珠状结构,纤维直径在60~300 nm之间,溶血实验显示溶血率为2.80%,无溶血作用,细胞毒性实验中,纤维膜的细胞增殖度为89.96%,细胞毒性为1级,评分合格,无细胞毒性。结论通过静电纺丝法可成功制备壳聚糖与聚乙烯醇纤维膜,生物相容性较好,有望应用于口腔临床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XCR1/CXCR2受体拮抗剂G31P体外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G31P作用于人前列腺癌PC-3细胞,采用CCK-8法、ECM基质粘附实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研究G31P对PC-3细胞生长、粘附和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100ng/mL G31P作用1、3、5d可抑制PC-3细胞的增殖,与对照组(0ng/mL)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1ng/mL和100ng/mL G31P预处理1d的细胞进行ECM基质粘附实验,其细胞粘附率均明显低于0ng/mL组(均P<0.01)。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结果显示,0、1和100ng/mL G31P处理组平均每个400倍视野下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35±6)、(33±4)和(25±4)个,其中100ng/mL G31P处理组明显低于同时点的0ng/mL组(P<0.05)。结论 G31P在体外实验中能抑制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的增殖、粘附和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氧培养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粘附及分泌的影响.方法 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细胞粘附实验及Western-blotting,分别观察大鼠MSCs在低氧(6%O2)和常氧(21%O2)的增殖、粘附,及纤连蛋白(FN)和玻璃粘连蛋白(VN)的表达.结果 低氧组10d内培养即可扩增到(1.3±0.12)×105细胞/孔,明显高于常氧组((0.68±0.06)×105)细胞/孔(P<0.05);低氧组24h细胞粘附率((89.14±2.4)%)高于常氧组((62.13±2.6)%)(P<0.05),同时FN和VN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 低氧作为体外的一种可控制因素,调节MSCs的增殖及粘附功能,对于MSCs的组织工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β-桧木醇/纳米氧化锌/聚己内酯(beta-hinokitiol/zinc oxide nanoparticles/polycaprolactone,β-H/ZnONPs/PCL)纳米纤维,评价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体外抑菌效果及生物相容性.方法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β-H/ZnONPs/PCL纳米纤维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检测其光谱特征,同时检测其透气性、降解性能等指标,考察不同载药比例的纳米纤维对MRSA的体外抑菌效果.参照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实施指南,初步研究其体外生物相容性.结果 在PCL纺丝液浓度(质量浓度)为16%、电压为14 kV、喷射速度为0.3 mL/h、接收距离为9 cm时制备的纳米纤维直径分布较为均匀,直径大多分布在150 ~ 350 nm,红外光谱显示各组纳米纤维在1 732 cm-1(C=0)、2 950 cm-1(C-H)附近有吸收峰.纳米纤维的透气性明显优于普通无纺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ZnONPs/PCL纳米纤维在PBS缓冲液(pH=7.5)中缓慢降解.ZnONPs制成纳米纤维后仍能增加β-H对MRSA的抑菌作用,且纳米纤维中ZnONPs(质量浓度)的含量为1%时,纳米纤维对MRSA的抑菌效果随β-n含量的增大而增强(P<0.05),当β-H(质量浓度)含量为0.05%时,纳米纤维的抑菌效果并未随ZnONPs含量的变化而明显改变(P>0.05).通过MTT法细胞毒性实验、细胞粘附性实验和溶血性实验表明0.05% β-H/0.1% ZnONPs/16% PCL组成的纳米纤维具有较好的体外生物安全性.结论 0.05% β-H/0.1%ZnONPs/16% PCL组成的纳米纤维对MRSA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效果,其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结果符合医疗器械生物学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DMBT1体外过表达对胆囊癌细胞同质、异质粘附能力及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体为介导在体外建立稳定表达DMBT1的胆囊癌细胞系,细胞分组:GBC-SD/DMBT1,转染DMBT1组;GBC-SD/Vector,转染空载体组;GBC-SD,未处理组;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细胞聚集实验观察细胞同质粘附能力,层粘蛋白实验及人脐静脉上皮细胞(HUVEC)粘附实验观察细胞异质粘附能力。统计学采用配对或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平板克隆实验发现GBC-SD/DMBT1组克隆形成数20±3,GBC-SD/Vector组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聚集实验表明GBC-SD/DMBT1聚集指数在振摇时间40、60min时分别为0.471±0.041、0.610±0.050,显著高于GBC-SD/Vector(40、60min时分别为0.250±0.024、0.312±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粘蛋白Ln粘附实验表明GBC-SD/DMBT1在培养60、90min时残留细胞吸光度分别为0.157±0.008及0.139±0.010显著低于GBC-SD/Vector(60、90min时分别为0.347±0.026、0.476±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脐静脉粘附表明GBC-SD/DMBT1粘附率为0.341±0.042、GBC-SD/vector粘附率为0.694±0.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MBT1在体外过表达抑制胆囊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胆囊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粘附,抑制细胞与基质或异种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CXCR4单克隆抗体12G5对SGC7901细胞与基质的粘附性与侵袭性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Transwell Chamber体外侵袭实验技术检测12G5(5μg/ml、10μg/ml、20μg/ml)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粘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1)10μg/ml的12G5即可使胃癌细胞粘附Matrigel的能力明显受抑,与对照组相比(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及单抗浓度的加大,实验组的粘附能力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SGC7901细胞对照组和实验组侵袭迁移实验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21.7±5.51,54.3±9.07;140.3±6.03,62.0±11.53.实验组的侵袭迁移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2G5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SGC7901细胞的粘附性及侵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