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心室主动电极导线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起搏的疗效和实用性。方法选取合并心动过缓的拟外科手术患者或预计植入后需观察时间较长,需行临时起搏的患者共53例,分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25)。观察组经锁骨下静脉植入心室主动电极导线,头端固定于右心室间隔或心尖部,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心脏起搏;对照组行传统的心脏临时起搏电极植入。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临时起搏过程。观察组无电极脱位、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3例电极脱位,1例血栓形成,2例继发肺部感染。结论心室主动电极导线可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起搏应用,不增加患者的风险,增加患者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双心室起搏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行永久性双心室起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 0例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难治性心力衰竭和左束支阻滞患者 ,常规植入右心室起搏导线的同时植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于左室侧静脉、心大或心中静脉 ,行双心室同步起搏 (其中 2例为四腔起搏 )。通过临床观察、超声心动图测定及 6分钟平地行走评定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阻滞患者植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行双心室起搏 ,产生较窄 QRS波 ,临床心功能从 ~ 级提高至 ~ 级 ( NYHA) ,同时使二尖瓣返流减少 ,射血分数提高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 ,6分钟平地行走距离比术前明显提高。结论 双心室起搏对难治性心力衰竭可能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方法 患者男性 2例 ,女性 1例 ,平均年龄 5 7岁 ,为充血性心功能衰竭伴左束支阻滞 ,植入三 (四 )腔双心室起搏器。左心室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 2 187或 2 188电极导线 ,置于心后静脉起搏左心室 ,左右心室电极导线通过 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 双心室起搏并辅以合适的 AV延迟后 ,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 ,N YHA分级从 ~ 级改善至 级 ,二尖瓣返流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可行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植入起搏器患者及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心电图Tp-Te(T峰-末)间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及无心脏病史者,测量心电图V2、V3、V4导联的Tp-Te间期,分别比较植入起搏器组与健康成人组、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单腔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以及双心室起搏组与单腔右室起搏组心电图Tp-Te间期。结果植入起搏器组较健康成人组Tp-Te间期明显延长(P<0.001),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单腔右室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双心室起搏组Tp-Te间期较单腔右室起搏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植入起搏器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Tp-Te间期不能作为起搏器右室电极固定位置以及单、双腔起搏器选择的参考因素,双心室起搏可提高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普通心室电极起搏治疗扩张性心肌病(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患者,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62.6岁±7.7岁(52岁~70岁),均为扩张性心肌病伴充血性心衰,且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行双室右房三心腔起搏治疗。左心室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剪去一部分尖端羽翼的普通心室电极,置于冠状静脉窦的分支静脉起搏左心室,左右心室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换器与双腔起搏器心室孔相连接。结果 以普通心室电极起搏并辅以合适的房室间期(AVP),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从Ⅲ~Ⅳ级提高到Ⅰ~Ⅱ级,超声心动图示心功能指标改善,起搏后心电图QRS时限缩短,其中一例患者已基本上停止服药数月。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表明,普通心室电极实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心力衰竭既行之有效,又价廉物美。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告4例起搏—心室(S-QRS)阻滞的患者。其发生与局部心肌纤维化、心肌膜电位降低,导致心肌丧失应激能力有关。本文2例因Ⅲ度S-QRS阻滞死亡。临床应注意与电极脱位等起搏故障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7.
临床实践中,对于宽QRS波、双心室电机械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双心室起搏(BiVP)实现双心室电机械同步化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目前已被多个国际心力衰竭和起搏指南推荐。BiVP-CRT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再入院、逆转左心室重构、降低死亡风险。然而,BiVP-CRT手术仍面临着冠状窦插管失败、无理想靶静脉、膈神经刺激、左心室电极起搏阈值高、电极脱位等技术难点。另外,多年来研究发现约30%~40%患者BiVP-CRT术后心功能无显著改善,即CRT无反应。希浦系统起搏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HBP是目前最生理性的起搏技术,但由于希氏束解剖位置特点以及起搏电极和工具的限制,HBP的临床应用很难普及。LBBAP是国内原创的生理性起搏新术式,能够克服HBP的临床应用限制,获得HBP相似的生理性起搏效果。LBBAP根据有无左束支夺获进一步分为左束支起搏(LBBP)和左室间隔部起搏(LVSP),2种起搏术式均可以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缩窄QRS波。LBBAP起搏参数稳定可靠,远期失夺获风险小,展现了...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双心室起搏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方法 :11例难治性CHF患者行双心室起搏。将冠状窦电极或剪去侧翼的普通心室电极置入冠状窦的远端分支实现左心室起搏 ,失败者改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行右室双部位起搏。结果 :双心室起搏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 ,心功能分级提高 ,超声和核素检查示心功能指标改善 ,心室收缩协调性增强 ,起搏后QRS波时限缩短 ,运动耐量增加 ,生活质量提高 ,住院频率下降。结论 :房室延迟间期恰当的双心室起搏可提高难治性CHF患者的运动耐量、心肌收缩协调性和生活质量 ,改善患者心功能级别和指标 ,降低心力衰竭患者住院频率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是CHF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伴有房室和 (或 )室内传导障碍的患者尤可获益  相似文献   

9.
VVI起搏是指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的一种单腔起搏模式.虽然VVI起搏属于按需起搏方式,但由于只对心室进行起搏和感知而造成心房和心室不同步;并且通常选择的电极置人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使得心室激动收缩顺序也异常而造成左右心室激动不同步,所以是一种非生理性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0.
周宁  陈曼华  罗洪波  王琳 《心脏杂志》2008,20(1):80-82,86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射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博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结果有效起搏时心尖部和间隔部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显著差异。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心尖部为(203±127)s,间隔部为(581±124)s(P<0.01)。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心尖部起搏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间隔部起搏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术后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同样安全、有效,而且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1.
双心房一右室间隔上部三腔起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双心房一右室同隔上部三腔生理性永久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心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效应。方法为一缺血性心肌病并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冠状窦电极于心大静眯中段,“J”型电极于右心耳.专用主动螺旋电极于右室间隔上部.分别同步起搏左.右房和右室,组成新三腔起搏方式,应用swar-chnz导管和平衡法棱索心室造影测定不同起搏方式下心室/心房相位变化,心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双心房一右室间隔上部三腔生理性心脏起搏可产生较窄的QRS波和双房一致的撤动及正常的心室收缩顺序,并导致LVEF、RVEF和CO增加。结论 双心房一右室间隔上部三腔全生理性心脏起搏可能有益于某些伴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心动过缓或心力衰竭患者的电生理学和血藏动力学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左心室电极导线的导入途经和技术要点及其在双心室起搏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9例病人,男性8例,均为药物治疗无效合并CLBBB的顽固性心力衰竭.CS造影7例采用逆行法,2例采用顺行法显示CS.选择可剥脱CS导引导管和左室电极导线(Medtronic,2187),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法,经CS将电极导线置于CS左心室属支,起搏左心室.结果无论是逆行还是顺行冠状动脉造影,均清晰显示CS及其属支静脉.6例病人经导引导管将2187导线成功导入靶静脉,3例病人直接导入2187导线.电极导线尖端1例插进心大静脉远端,2例位于左室侧缘静脉,2例放在左室后静脉, 4例导入左室后侧静脉.导线到位后测量的各起搏参数均符合起搏要求,长期随访未见导线脱位和起搏功能的变化.结论 CS顺行和逆行造影均可清晰显示CS及其属支;直接或经导引导管皆可将2187电极导线导入靶静脉;应用2187型LV电极导线经CS左心室心外膜起搏技术可行、安全可靠,可广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传统起搏器植入术中心室电极需要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室进行起搏,对于三尖瓣金属瓣置换术后的患者或存在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施行传统右心室起搏会导致电极损伤或出现三尖瓣反流.Lin等[1]曾在狗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但这种起搏可引起左心室心肌间质纤维化、肌纤维紊乱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等左心室重构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寻找新的心室电极植入位点.我们通过冠状窦起搏心室,探讨心室电极植入的方法学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无创性心室起搏(Noninvasive Venrt-ioular Pacing,简称NVP)是指把起搏电极放置于靠近心脏的胸壁或食管内,连接体外起搏器,使心室起搏。临床最早应用于心脏停搏的急救。随着起搏技术和设备日趋完善,NVP应用范围已包括终止快速性心律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例心房电极导线脱位于三尖瓣环,间歇性起搏心室,导致心室通道在交叉感知窗内感知到自身心电活动,从而启动心室安全起搏工作模式。旨在为临床识别特殊起搏心电图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16.
右室心尖部起搏是目前最常用的永久起搏方式,但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右室间隔部起搏可以实现近希氏束起搏,从而获得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这是一种近似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但是需要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且其临床操作有一定难度。笔者探索临床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间隔部(包括流出道间隔部和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开启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40例接受双腔起搏治疗的患者,将开启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20例DDD患者纳入最小化心室起搏组,其余20例无或未开启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DDD患者纳入传统双腔起搏组。通过程控随访观察患者心房和心室的起搏比例;通过SF-36健康调查简表观察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没有观察到与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有关的不良反应;最小化心室起搏组患者心房起搏比例与传统双腔起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化心室起搏组患者心室起搏比例较传统双腔起搏组显著降低(34.1±24.2%∶62.2±25.4%,P<0.01);较传统双腔起搏组SF-36得分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可以安全、有效的降低患者心室起搏的比例,但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双腔心脏起搏器都有心室安全起搏功能,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心室不适当地感知非QRS波电信号时抑制心室起搏脉冲发放。心房感知不良、室性早搏、干扰信号等均可诱发心室安全起搏这一功能发挥作用;有时,交叉感知或心律失常可诱发连续性心室安全起搏。  相似文献   

19.
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已被证实。本文综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1双心室起搏的最佳适应证及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所占比例 ;2双心室起搏疗效的预测因素 ;3双心室起搏的远期疗效及对死亡率的影响 ;4双心室起搏与左心室单独起搏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比较 ;5应用双心室起搏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Select Secure系统的3830导线及配套的C304或C315的递送装置完成选择性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和近期安全性。方法对122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都使用了Select Secure系统包括3830导线和配套的递送装置行选择性心室起搏,首选希氏束部位起搏(HBP),如HBP失败改为间隔部或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术中观察指标包括:操作时间、记录心房及心室电极的起搏参数(即刻R波高度、阻抗、阈值)、术中脱位率等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内容:术后第1个月进行随访并记录心房及心室起搏参数、H-V传导性、导管脱位、心包积液等并发症。结果成功HBP 98例,右室间隔起搏20例,RVAP4例。HBP术后随访无一例电极因参数变化导致失用,1例于术后第8天导线脱位;1例出现心包积液;至今无一例死亡。术后1个月随访阈值和感知与术中无差异(P0.05),阻抗降低(P0.001)。24例右室间隔部和RVAP无并发症。结论 3830导线和配套的专用输送鞘在选择性心室起搏,特别用于HIS束起搏是目前操作较为简便且容易定位并固定安全、有效的器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