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5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11例,良3例,可1例。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身体素质较差,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可早期下床活动,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9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女性30例,男性19例,年龄75-94岁,平均83.5岁。骨折按Tronzo-Evans分型,Ⅲ型28例,Ⅳ型21例。8例合并髋关节骨关节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5例采用特制粗隆柄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余均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所有病例术后X线片显示转子间骨折均复位固定良好,假体位置良好。术后48例获得6-48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Harris评分,优良率85.4%。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术后功能恢复快、负重活动早,可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等优点,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合理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31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105(75±12)min,术中出血300~700 ml。29例获随访(2例术后死亡),时间6~28个月。患者均在术后1周逐步下地负重行走。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9例,良7例,可3例。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下沉。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具有卧床时间短、可早期下地负重、术后并发症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78.8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0 ml。36例均获得平均60.1(4~71)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下沉。1例术后4年死于内科基础疾病。35例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19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8.6%。结论采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Shen J  Sun CT  Huang G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3):1409-1411
目的 分析80岁以上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为今后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 对1995年2月~2001年2月北京医院骨科进行的5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作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80~95岁,平均年龄84.2岁,其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骨折均为GardenⅢ、Ⅳ型,均行国产单极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大部分患者术前有内科合并症。随访术后1年时的症状、日常活动能力,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不包括关节活动范围和髋关节畸形情况)及不同时期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进行评估。结果 无任何髋部疼痛46例(88.46%),隐痛或轻微疼痛6例(11.54%)。能独立行走24例(46.2%);需要用辅助器行走者24例(46.2%),卧床或坐轮椅4例(7.7%)。神经内科合并症术后多有复发、加重,一般内科合并症术后多较平稳。38例随访时有术后X线片,时间从术后3个月至术后5年6个月,平均54.2个月。仅有3位假体柄周围出现硬化线,无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及骨性关节炎改变。结论 没有明显手术禁忌证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可以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以期尽快恢复老年人的活动功能,减少卧床引起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8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及假体情况,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切口感染、关节脱位等并发症。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老年应激性精神障碍3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死亡2例,1例术后8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术后14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6例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术后12个月根据Harris评分评价疗效,优8例,良6例,中1例,差1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能早期下床活动,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对1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之间骨折来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均在术后1周扶助行器下床活动。按Harris评分标准:优9例,良6例,可3例。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下沉。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折疏松患者来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可早期下地负重,尽早恢复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7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25例行标准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9例行Gamma钉或Richard钉内固定术,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1例1个月后死亡,余随访7~34个月;除1例有轻度髋内翻外,余患者均疗效满意。患髋功能按Harris评分法:优18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2%(23/25)。内固定组:随访10~34个月,X线摄片提示全部骨性愈合,优40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3.9%(46/49)。Gamma钉组有1例术后第6个月时发生1枚螺钉穿破股骨头而引起行走痛,重新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术后功能良好。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均行之有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可以早期下地行走,缩短卧床时间,对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尤为适合,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非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74例,年龄75~89岁,平均80.3岁;骨折类型按Evans分类:ⅢA型31例,ⅢB型24例,Ⅳ型19例。其中3例为经内固定治疗失败病例,合并内科疾病者69例,在相关内科协同治疗后行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结果74例都顺利通过手术,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7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6个月,平均9.2个月;无一例出现畸形,髋关节功能接近或恢复到受伤前水平,生活可自理;2例于出院后5个月、11个月死于其他疾病。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非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效果确切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并发症低、死亡率低,提高了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差异,为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统计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个月~6年不等,平均26个月。运用统计学方法给予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髋关节关节功能恢复更佳,SPSS 13.0分析提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安全、良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失败的再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收治的1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73.0±5.2)岁。1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术后随访期间拍摄骨盆正位、患侧股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观察假体初始固定及生存情况,记录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8±4.7)个月,随访期间复查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下沉、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并发症。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0.5±26.7)分,与术前(23.0±8.2)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可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卧床并发症,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应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技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定安县人民医院创伤外科2006年8月至2012年2月,采用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31例,观察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等指标。结果本组31例术后无髋关节脱位,无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等常见并发症,31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1.3(5~24)个月,按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达90.32%。结论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有效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方法之一,手术安全,术后恢复快,可早期负重,避免卧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股骨大粗隆有效固定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张力带钢丝固定股骨大粗隆结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术后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术后平均第10天开始负重,平均住院时间14d。术后X线片显示股骨大粗隆骨折复位并固定满意。假体位置良好。随访6~20个月,无骨折再移位及假体松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94分,优3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5.0%。结论采用张力带钢丝有效固定股骨大粗隆结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安全可靠,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将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结果相比较,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经验、适应证以及早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1996年8月~2002年4月间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80岁以上新鲜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和45例股骨颈骨折高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随访时间均为3~7年,转子间骨折组平均4.6年,股骨颈骨折组平均5.5年。两组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扶拐下地时间和术后早期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手术时间长,术后出现双下肢不等长的可能性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情况:在深静脉血栓、髋关节间隙变化、疼痛、假体柄松动下沉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假体翻修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未见因髋臼磨损而发生髋臼内陷甚至中心性脱位。结论使用标准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取得了与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同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 17例均获随访,时间6~30个月,均在术后2周下地负重行走。按Harris评分标准:优8例,良6例,可3例。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下沉。结论对于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采用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可早期下地负重,尽早恢复肢体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及围术期特点.方法 通过对31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新鲜骨折,年龄75~93岁,平均82.5岁.对骨质疏松行singh指数分级 II级23例,III级8例,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围术期特点、治疗、康复锻炼及微创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7个月,平均17.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6 min,平均术中出血450ml.11例(35.5%)患者术后出现新的并发症,其中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低血压、心功能不全、房颤)最多,为16%(5例).肺部感染者6.5%(2例).低Cl-、低K+、低蛋白血症者13%(4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5例、良10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0.6%.结论 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合併多种内科疾病,存在骨质疏松,行人工股骨头置术,手术风险高,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围术期准备、微创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及抗骨质疏松处理.  相似文献   

1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问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假体,全髋关节假体,结合钢丝捆绑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2例。结果本组32例术后下床时间3~10天,平均6天。X线片骨折复位满意,随访4个月-3年,无假体松动、下沉,无钢丝松动及断裂。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3%。结论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可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老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的治疗效果,为此类骨折的治疗与康复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10月咸阳市中心医院骨科诊断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共80例,按入院时间排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接受PFNA术。其中男33例,女47例,年龄均80岁。评估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全部患者获得12~18个月的术后随访,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无差异,术后1年Harri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行PFNA相比,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缩短卧床时间、患髋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更具优势,疗效也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钛丝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APFNA)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6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术式不同分为置换组(采用股骨近端钛丝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6例)和APFNA组(采用APFNA固定术治疗,3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有明显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20例。结果20例获2-24个月随访,患者术后14-35d负重行走,无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的发生。术后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下沉松动,无脱位,未出现髋内翻。Harris评分为75-92分。1例行走髋关节疼痛,1例9个月时X线片发现髋臼磨损。结论该手术方法具有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能早期负重等优点,有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