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潮年龄、哺乳时间与骨密度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妇女的初潮年龄及哺乳时间与骨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统一问卷表方式调查问卷,早晨8:00~10:00取空腹血和第2次晨尿,测定尿钙(Ca)、肌酐(Cr)、血ALP及骨密度。结果初潮年龄在17岁以上者Ca/Cr、ALP值高于初潮年龄<17岁的两组,L2~L4、Wards三角区、股骨上段总骨密度值低于初潮年龄小于15岁组,P<0.05;妇女一生哺乳时间大于2年组骨形成指标血ALP,骨吸收指标尿Ca/Cr高于哺乳时间小于2年组,骨密度值均低于哺乳时间小于2年组。结论初潮晚、哺乳时间长是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初产年龄、产次对妇女骨代谢、骨密度影响。方法采用统一问卷表方式调查问卷,早晨8:00-10:00取空腹血和第二次晨尿,尿钙(Ca)、肌酐(Cr)、血碱性磷酸酶(ALP)均采用酶法测定,采用GE公司提供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结果初产年龄小于25岁组骨形成指标血、ALP骨吸收指标、尿Ca/Cr值高于大于25岁组(P〈0.05),产次大于3次组各部位骨密度低于产次3次及以下组(P〈0.05),两组骨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初产年龄越年轻,产次越多,骨量丢失越多,骨密度越低,越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月经的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等因素与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调查2 060名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的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测量其身高、体重、L1~L4和股骨近端的BMD.结果 调整年龄、身高、体重后,初潮年龄、绝经年限与L1~L4(r=-0.0717、-0.123)、股骨颈(r=-0.035、-0.127)、全髋(r=-0.054、-0.127)、大转子(r=-0.067、-0.090)的BMD呈负相关(P值分别<0.05、0.01),绝经年龄、行经时间与L1~L4(r=0.123、0.144)、股骨颈(r=0.126、0.129)、全髋(r=0.122、0.136)、大转子(r=0.089、0.112)的BMD呈正相关(P值分别<0.05、0.01).初潮年龄≤14岁、初潮年龄>14且<18岁、初潮年龄≥18岁组间L1~L4、股骨颈、大转子和全髋的BM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初潮年龄的增大各部位的BMD呈下降趋势;绝经年龄≥54岁组各部位的BMD显著高于绝经年龄>45且<54岁组(P值均<0.05),后组又显著高于绝经年龄≤45岁组(P值均<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体重及绝经年限分别可解释其变异的15.0%~28.3%及4.5%~24.6%,初潮年龄及行经时间对BMD变异的贡献较小,仅可分别解释腰椎及全髋BMD变异的0.4%及0.2%.结论 绝经后妇女月经初潮年龄越大、绝经年龄越早、绝经年限越长,BMD相对越低,体重和绝经年限对BMD变异的影响最大.本研究有助于建立筛选骨质疏松高危妇女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妇女绝经年限、绝经及初潮年龄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安徽合肥地区绝经后妇女绝经年限、绝经及初潮年龄与骨密度关系。方法调查240例合肥市健康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和初潮年龄、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及正位腰椎(L2~L4)、股骨各部位(Neck,ward,GT)的骨密度(BMD),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绝经年限与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初潮年龄与L2、L3、L4、大转子的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绝经年龄与L2、L3、L4的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随着绝经年限增加,初潮年龄越大,绝经年龄越早,骨密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月经初潮年龄与闽南汉族女大学生指纹是否存在关联。方法用油墨法采集500例1725岁女大学生指纹,以问卷调查方式搜集其月经初潮年龄资料。结果弓形纹、箕形纹、斗形纹数目与月经初潮年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手指指纹嵴线数、人平均指纹总嵴线数与月经初潮年龄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纹白线数与月经初潮年龄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纹白线可能与福建闽南汉族女性月经初潮年龄有关。指纹类型、指纹嵴线数、指纹总嵴线数与福建闽南汉族女性月经初潮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6.
女性初潮年龄,绝经年龄与有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这篇文章中,1972 ̄1991年589,100人次普查资料被分析。初期年龄提前而绝经年龄推迟与营养改善有关,遗传因素和卵巢先天发育情况与卵巢功能相关。流产剖宫、人工流产可以导致卵巢早衰。工作性质可以影响卵巢功能。绝经年龄与雌激素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在1994年对天津市区和郊县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17、27、37、47、57、67岁六个年龄段女性月经初潮年龄进行调查。共调查1276人,其中城市656人,农村620人。统计资料表明,六个年龄段中,同一年龄段城市和农村女性比较,城市女性平均初潮年龄小于农村女性0.34 ̄1岁,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自然绝经女性月经初潮年龄与代谢综合征(M S )的相关性.方法 对江苏省泰兴地区7个行政村45~64岁已自然绝经的女性3 204人进行问卷调查、体质测量和生化检测.将调查对象按照初潮年龄小于14岁、14~16岁、>16岁分组 ,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的MS诊断标准 ,以及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治疗报告(NCEP ATPⅢ)2005年根据亚洲人改良的诊断标准 ,以Logistic回归分析初潮与 MS的关联.结果 该人群MS粗患病率为35 .39% [IDF (2005)]和20 .57% [NCEP ATP Ⅲ (2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种标准判断MS得出的结论一致 ,即月经初潮年龄较早(<14岁)增加MS的发生多因素调整后OR分别为1 .41(1 .10~1 .82)和1 .55(1 .16~2 .08)).月经初潮年龄较早显著增加女性中心型肥胖的风险 ,而月经初潮年龄较晚(>16岁)与M S无关.结论 月经初潮年龄较早是M S风险因素 ,应对月经初潮年龄较早的已绝经女性加强健康宣教及防控. 相似文献
10.
初潮(menarche)是反映女性生长发育及性成熟的重要指标。月经初潮年龄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有明显的提前趋势。影响月经初潮年龄的主要是遗传方面的影响。深入分析该因素,有助于认识目前的青少年发育加速问题同,从而为青少年健康教育做指引。 相似文献
11.
妇女的月经初潮与绝经年龄受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与健康、营养、遗传、文化水平等各种因素有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的普及,出现月经初潮年龄提前,绝经年龄推迟,月经来潮年限延长。为了解妇女月经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的关系及有关因素,对我校的女教职员工进行妇科病普查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1资料本资料为1983~1997年期间,在清华大学女教职员工中连续进行妇科病普查的结果,其中除了因手术切除子宫而绝经的资料,及目前未绝经的资料和记录不详的资料。选择已绝经妇女的记录详细的资料,其中包括…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壮族女学生初潮年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回忆法对765名壮族女学生的月经初潮年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初潮年龄壮族女子为13.78岁,汉族女子为13.81岁;初潮发生于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父、母为农民组或家庭妇女组及文盲组的平均初潮年龄较高;月经初潮之前的居住地对初潮年龄无影响。另外,月经初潮年龄出现提前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15-17+21
目的 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对患者骨密度与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CICP)、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Ⅰ)等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方法 选取在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住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选取11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病例组,同时按照1∶1比例选取未骨折的老年患者110例为对照组。并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以及骨代谢指标的差异,分析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BALP、CICP、CTX-Ⅰ的相关性。 结果 两组患者在腰椎均值以及股骨颈中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粗隆、粗隆间以及总髋部骨密度比较中对照组均高于病例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进行骨代谢比较中显示,病例组中的BALP、CICP、CTX-Ⅰ均要高于对照组。腰椎均值和股骨颈的骨密度与BALP、CICP、CTX-Ⅰ相关性并无统计学意义,其不具有相关性。 粗隆骨密度与 BALP、CICP、CTX-Ⅰ具有负相关性(r<0,P<0.05);粗隆间骨密度与BALP、CICP、CTX-Ⅰ具有负相关性(r<0,P<0.05);总髋部骨密度与 BALP、CICP、CTX-Ⅰ具有负相关性(r<0,P<0.05)。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不同部位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BALP、CICP、CTX-Ⅰ有相关性,应在髋部骨折患者早期骨代谢水平变化时,给予一定的预防治疗,减少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调查分析本校女大学生和本市郊区女青年月经初潮年龄,以及月经初潮年龄与成年期身体形态的关系。方法 对1543名成年女性按文化层次分组,经询问调查和人体测量,分别计算出月经初潮年龄及身高,体重,胸围等体形指标。结果 大学生月经初潮年龄早于郊区女青年(P〈0.05)。来自市区和农村的大学生之间月经初潮年龄无明显差异。不同月经初潮年龄组其成年期身体形态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月经初潮年龄与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和分析西藏日喀则地区女性的月经初潮年龄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调查2010年7~12月在解放军第八医院初诊的2492例女性妇科患者,其中藏族1492例,汉族941例,分析初潮年龄与民族、海拔及城乡间的关系。结果藏族女性初潮年龄显著高于汉族女性[(15.090±1.898)岁 v s .(13.920±1.538)岁,P<0.05)];不同海拔组间初潮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海拔增加,初潮年龄逐渐增大,Pearson 相关值为0.323;藏族女性居于城镇的初潮年龄显著小于乡村女性[(14.760±1.784)岁 v s .(15.580±1.873)岁,P<0.05)]。结论藏族女性初潮年龄晚于汉族女性,随着海拔增加初潮时间逐渐延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描述中国山东某县女性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长期趋势。方法:应用研究地区婚前医学检查及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资料,研究1951—1998年出生女性月经初潮年龄及1951—1975年出生女性绝经年龄长期变化趋势。采用Joinpoint回归确定初潮年龄长期趋势有无拐点以及拐点年份,采用多因素加权Cox回归估计不同年代出生女性较早绝经平均风险比(average hazard ratios,AHR)。结果:1951年和1998年出生女性平均初潮年龄分别为(16.43±1.89)岁和(13.99±1.22)岁,城镇女性低于农村女性,教育水平越高女性平均初潮年龄越低;Joinpoint回归发现1959年、1973年和1993年三个拐点年份,1951—1959年、1960—1973年和1974—1993年出生者初潮年龄分别年均减小0.03岁(P<0.001)、0.08岁(P<0.001)和0.03岁(P<0.001),1994—1998年出生者初潮年龄维持平稳(P=0.968)。与1951—1960年出生女性相比,1961—1965年、1966—1970年和1971—1975年出生者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