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索简便、有效的涎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采用自制鼠尾胶原胶为底物.在培养液中加入一些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分化的刺激物,对出生一天的Wistar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相差显微微镜、光镜及透射电镜对上皮细胞的生长及分化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培养的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呈多层生长且为极性分化,保留了腺泡导管分泌单位的三种上皮成份。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一种简便、可行、有效的涎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其中自制胶原胶是本研究培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大鼠颌下腺肌上皮细胞发育分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对胚胎17、18、19、20、21d及生后1、5、10、15、20d的Wistar大鼠颌下腺肌上皮细胞进行观察。结果:17d时肌上皮细胞为尚未分化。胚胎18d,可见肌上皮样细胞及分泌细胞。肌上皮细胞位于腺上皮与基底板之间,呈梭形。胚胎12d出现细小的肌微丝。生后1d,脑浆内可见较明显肌微丝,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有少量Actin阳性细胞。生后15d,Actin加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生后20d,肌上皮细胞趋于成熟,脑浆内含有大量的、与细胞长轴平行的肌微丝,胞膜内侧可见吞饮小泡。Actin强阳性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大鼠颌下腺肌上皮细胞与腺上皮细胞同时分化;其细胞内细胞器的发育有一定的规律;肌上皮细胞可能来源于终末导管复合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人颌下腺腺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模型。方法 取口腔癌患者未受累及的颌下腺组织块 ,采用机械法和消化法 ,在 10 %血清浓度下 ,分别加入EGF、胰岛素、转铁蛋白等附加因子 ,37℃ ,5 %CO2 开放培养。选用苏木精 -伊红、PAS染色及S -P法免疫组化染色 ,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其生物学性状。结果 通过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电镜观察证实了体外培养细胞的腺上皮属性 ,细胞在 4d内可保持分化状态和分泌功能 ,可存活 1周以上。结论 成功建立了人颌下腺腺上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转染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转染质粒pSV2neo、pSV3neo,使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永生化,进而建立大鼠颌下腺肌上皮细胞系。方法:采用改良磷酸钙沉淀法,将制备的质粒pSV2neo、pSV3neo转染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C418筛选,Southern印迹杂交、透射电镜、免疫组化及软琼脂培养检测所筛选阳性细胞的性质。结果:经质粒pSV2neo、pSV3neo转染分离的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仍保留上皮细胞的形态,生存期延长。经pSV3neo转染的上皮细胞,Southern印迹杂交证明整合有SV40 T抗原(LT);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存在有大量的肌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腺泡细胞;软琼脂培养无克隆形成。结论:经质粒pSV3neo转染的上皮细胞具有永生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涎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为研究其分化,形态,功能及其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影响下生理,病理改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模型。本文就涎腺上皮细胞培养系统建立的条件,表型鉴别,应用及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颌下腺造影在颌下腺功能评价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颌下造影在凳下腺功能评价中的作用和地位,作者对16例颌下腺结石的凳下腺造影按3期标准进行分析。通过与发射型计算机断层(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动态显像的腺体功能结果和腺体病理对照研究发现,颌下腺午宴一定程度上反映腺体的功能状态和腺体的炎症破坏程度,能够提示引起腺体功能降低的病因因素,造影在I期时,腺体炎症分期为I期和Ⅱ期,腺体功能正常;造影在II期时  相似文献   

7.
大鼠颌下腺肌上皮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组织块原代培养法是否可用于腺肌上皮细胞发育分化的研究,并探讨肌上皮细胞的组织发生,方法:采用组织块原代培养法,通过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等检测手段,对不同时期大鼠颌下腺肌上皮细胞进行研究。结果:肌上皮样细胞及含有分泌颗粒的分泌细胞见于体外培养第3d。肌微丝及Actin阳性细胞分别最早出现于培养第6d和7d。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颌下腺导管内涎石取出术的远期疗效和腺体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对颌下腺导管内涎石取出术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2~15年,观察患者手术的远期疗效和腺体分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单纯取石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腺体分泌功能恢复情况较好,而远期疗效和分泌功能呈下降趋势;腺体感染和结石的复发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患者的年龄也有一定影响。结论在颌下腺导管内结石的治疗中,早期取出结石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辅助使用催涎剂,有效阻断结石形成前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控制炎症的发生、发展,以及采用颌下腺区域的局部按摩,对颌下腺导管内涎石的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颌下腺肿瘤143例临床分析王林康,王华涎腺肿瘤约占全身肿瘤发病率的1.2~3%腮腺肿瘤的发病率为涎腺肿瘤的70~80%,颌下腺肿瘤占涎腺肿瘤的10%[1.2],但它的恶性发病率比腮腺高。我科自1967~1992年共收治了143例颌下腺肿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常涎腺机上皮细胞的免疫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1.
涎腺肿瘤形态变异差别很大,鉴别诊断有时很困难,原因之一是一部分涎腺肿瘤与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s;MC)有关。因而,对MC的深入了解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涎腺肿瘤的组织发生、分化及鉴别诊断。显然,正常MC的组织结构特征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涎腺内镜在颌下腺导管及导管内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自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因颌下区反复肿胀而在我科就诊的21例患者,行涎腺内镜诊治,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2~42岁,左侧14例,右侧7例.16例行颌下腺造影检查,5例行下颌横断咬合片检查.结果:X线片显示颌下腺导管阳性结石5例,其他原因致颌下腺导管阻塞16例.涎腺内镜检查显示:1)颌下腺导管病变:导管狭窄3例,扭曲2例,导管息肉2例,憩室2例.2)颌下腺导管内病变:阳性结石5例,阴性结石7例,粘液栓及脓栓在所有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涎腺内镜术后,阻塞症状基本消失,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涎腺内镜是一种有前途的新技术,在颌下腺导管及导管内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涎腺肿瘤中肌上皮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上皮细胞在涎腺肿瘤中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就近年来肌上皮细胞的免疫组化标记物.肌上皮细胞与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涎腺肿瘤中肌上皮细胞基因表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颌下腺结石症腺体功能与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颌下腺结石时腺体功能改变的病理学基础,作者对24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腺体病理组织观察显示,颌下腺结石的发生可能与腺体炎症、涎液性质改变有关,阳性结石形成可能来自于阴性结石的钙化;通过腺体病理与腺体功能对照研究显示,腺体功能降低与病理破坏程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当功能指数正常时,多数腺体炎症处在Ⅰ、Ⅱ期;功能低下或丧失时,腺体炎症多数在Ⅲ、Ⅳ期;根据功能指标可初步判断腺体炎症分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细胞的形态分化,组织发生及其异质性。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化技术对8例腺淋巴瘤3,例嗜酸性腺瘤,12例多形性腺瘤及2例上皮一肌上皮癌进行研究,同时观察了56例胚胎颌下腺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多形性腺瘤中导管样结构系肿瘤性闰管结构和肿瘤性分泌管结构,腺淋巴瘤和嗜酸性腺瘤中导管结构系肿瘤性分泌管结构,上皮-肌上皮癌中导管结构系肿瘤性闰管结构,涎腺肿瘤组织结构及抗原表达复杂多样,与人胚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1例下颌下腺脂肪瘤。患者女性,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左侧下颌下腺脂肪瘤。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对涎腺脂肪瘤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303例颌下腺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颌下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构成比及发病性别、年龄、体积、复发等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03例颌下腺肿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性上皮性肿瘤216例(71.29%),恶性上皮性肿瘤79例(26.07%),软组织肿瘤6例(1.98%),淋巴造血系统肿瘤2例(0.66%)。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和Warthin瘤居良性上皮性肿瘤的前3位,腺样囊性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泡细胞癌居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前4位。良、恶性上皮性肿瘤的男女比为0.79∶1和1.82∶1;平均年龄为37.5岁和47.8岁;平均直径为2.55 cm和3.43cm。颌下腺肿瘤复发率为6.93%,复发性多形性腺瘤占76.19%。结论: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分别是最常见的良、恶性上皮性肿瘤;良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女性,恶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男性;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发病年龄和体积均大于良性;多形性腺瘤易复发。  相似文献   

19.
肌上皮细胞在涎腺肿瘤中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就近年来肌上皮细胞的免疫组化标记物,肌上皮细胞与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涎腺肿瘤中肌上皮细胞基因表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涎腺内镜辅助颌下腺导管腺门段结石取出术的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经影像检查发现的颌下腺腺门结石患者80例,采用涎腺内镜探查颌下腺导管,观察结石及导管炎症情况,并在内镜辅助下取石.术后随访3~6个月,分析内镜辅助下取石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80例颌下腺腺门结石患者中,71例结石被完全取出,5例结石大部分取出,4例结石未取出,取石成功率为95% (76/80).76例结石成功取出者中 8例由网篮套索取出;59例采用了涎腺内镜辅助下口内切开取石术;9例经网篮套索及口内切开法取出结石.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暂时性舌神经麻痹(1例)及舌下腺囊肿(2例).结论 涎腺内镜技术对于颌下腺腺门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疗手段,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避免结石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