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寻找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4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伴前牙深覆患者给予上颌板治疗。结果上颌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以及张口受限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结论上颌咬合板可作为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白露  张丽丽  吴琳 《口腔医学》2019,39(5):472-476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是口颌面部慢性痛的主要来源,严重干扰日常活动。咬合板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其疗效尚未完全明了。学者们多年来致力于对咬合板的作用机制、疗效的研究,但至今尚未得出统一的结果。该文将对咬合板的作用机制、咬合板的分类、TMD相关疼痛的种类与咬合板的选择、TMD的其他保守治疗与咬合板的关系四个方面对于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颌面部疼痛的疗效进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刘光耀 《口腔医学》2014,34(1):74-75
目的 观察改良稳定咬合板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54例非器质性病变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病人,戴用经改良的稳定咬合板治疗12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改良稳定咬合板治疗,显效19例,有效29例,无效6例。结论 改良稳定咬合板是一种可行的改善TMD肌功能紊乱和结构紊乱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老年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分析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临床及X线检查后,采用不同修复体及He板治疗。结果 34例老年患者治疗3~6月后,关节弹响、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19例缓解,15例痊愈。结论 进行义齿修复及He板治疗,去除Hex干扰是治疗老年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稳定型咬合板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稳定型咬合板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的症状改善情况及其咬合面磨耗特征分析。方法:对28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5例男性,23例女性)运用稳定型咬合板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的1、3、6、10周复诊,观察患者症状变化情况以及咬合板上的磨耗情况并对磨耗面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有25例(89%)患者咬合板上出现磨耗面,其中双侧向型者14例(56%),小侧向型者8例(32%),单侧向型者3例(12%)。无磨耗的3例(12%),未发现有前伸磨耗型患者。10周后患者的症状显著性改善。结论:大多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都有如磨牙症一类的功能异常活动,且以侧向型为主。稳定型咬合板能显著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sIL-1RⅠ基因对山羊颞下颔关节骨关节病的治疗及预防作用,喙突移植治疗双侧真性颞下颔关节强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三维咬合接触观察,不可复性盘前移位颞下颌关节镜术后[牙合]垫治疗评价,上颌窦径路治疗三叉神经痛9例报告  相似文献   

7.
咬合板是磨牙症和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公认的治疗方法。但对解除症状所需的咬合板的厚度尚未明确,过去对咬合板的厚度不应超过下颌休息位有不同的意见。本文是评价在用不同厚度的咬合板以减轻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症状的影响。材料和方法:75名病人,男9人,女66  相似文献   

8.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节液中尿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的表达,TMD患者咬合板治疗后[牙合]接触变化的研究,颞下颌关节腔内基因转染的生物安全性实验研究,hIL-1Ra基因体内转染兔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模型的免疫组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固定修复重建咬合5年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临床分析咬合失调患者的病因,采用固定修复术重建咬合,测定治疗前后的咀嚼效能及观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变化。方法 65例经临床诊断为咬合失调病例,采用固定修复的方法施行咬合重建,并分别于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和5年,采用过筛法进行咀嚼效率的测试,检查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统计学分析显示固定修复前后咀嚼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结论 固定修复方法对恢复咬合关系是有效的,重建咬合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得到缓解,这种不可逆性咬合重建尚需长期的,大量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0.
咬合板是针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一种有效的可逆的治疗方法,对咬合创伤、咬合干扰及磨牙症有辅助诊断治疗作用,在临床已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咬合板的分类、适应症、咬合板的制作、咬合板的咬合调整及后续治疗以及各类咬合板的作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He垂直距离减小和下颌后移对颞下颌关节的创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喜林  陈仪 《口腔医学》2000,20(3):143-145
目的:咬合因素作为颞下颌关节紊乱(TMD)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其致病机理仍不是十分清楚。研究咬合因素对下颌关节的创伤过程,将有助于我们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将临床上收集的,明确有不良咬合因素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病例共49例,根据其不同的咬合因素归类并临床分期,然后作统计学分析,同时解剖测量分析7具尸体颞颌关节盘和髁状突的前后斜面。结果:病理性的He垂直距离减小对TMD发病的影响最大,病理性的He垂直  相似文献   

12.
目前医学界对咬合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但咬合调整作为常见的口腔临床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改善颞下颌关节相关症状,主要包括调(牙合)、正畸治疗、修复治疗、正颌治疗与(牙合)板治疗等。文章回顾既往文献,梳理常见咬合调整治疗方式及其与TMD之间的关联,为咬合源性颞下颌关节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咀嚼肌肌电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进行稳定性咬合板的可逆性咬合治疗,然后利用肌电图仪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咀嚼肌(TA和MM)的肌电情况,分析探讨用稳定性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10例咀嚼肌功能紊乱患者,在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用肌电图仪对其咀嚼肌(TA和MM)进行肌电检查,并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咀嚼肌活动不对称指数情况。结果:戴入稳定性咬合板3个月后,颞肌前束与咬肌的MPP和ICP高电位降低(P〈0.05);最大紧咬时双侧咀嚼肌总体不对称性指数(Astot)、双侧颞肌不对称性指数(ASTA)和双侧咬肌不对称性指数(ASMM)均降低(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通过稳定性咬合板进行咬合治疗后,使患者双侧咀嚼肌的MPP和ICP高电位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最大紧咬时双侧咀嚼肌活动不对称性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前方调位咬合板的设计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种新型前方调位咬合板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殷新民,张道珍,周波前方调位咬合板(Anteriorrepositioningsplint)1972年由Farrar设计并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内结构紊乱。颞下颌关节内结构紊乱是指关节盘对髁状突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异常改...  相似文献   

15.
咀嚼肌筋膜痛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一种常见症状,表现为咀嚼肌,尤其是咬肌、颞肌的局限性,钝性疼痛、触痛,而且疼痛随着下颌的运动而加重。临床上有各种类型的咬合板用于治疗咀嚼肌筋膜痛。很多文献都报道了稳定咬合板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1,2],但是对于前牙咬合板疗效的报道很少。本试验的目的是评价前牙咬合板和稳定咬合板治疗咀嚼肌  相似文献   

16.
提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口腔临床常见病之一,其治疗方法众多。咬合板作为一种保守、可逆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在TMD的治疗上。然而,各类咬合板治疗TMD的疗效尚不完全明确,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咬合板在矫正下颌偏位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及全身姿势的作用。方法:记录、分析、比较伴有下颌偏位的健康有牙颌者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者在戴用矫正颌位的咬合板前后,其正、侧面照片中头部、肩部、腰部的姿势变化。结果:下颌偏位的健康有牙颌者中,在颌位矫正前后头部、肩部、腰部姿势变化者约有50%;在侧面照片中矫正前后表现有80%的被测试者都有头部或脊柱弯曲的姿势变化。矫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者的下颌偏位,可使其临床症状得以改善。结论:下颌偏位与姿势异常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者的全身伴随症状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及学专业委员会拟定于2012年9月21日-24日在杭州举办第九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合学研讨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及口颌面疼痛的基础与临床进展》学习班,同时将进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口颌面疼痛等学组成立大会。大会将就本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规范、正畸和修复治疗中颞下颌关节问题的应对策略、临床咬合问题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再定位和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研究不同咬合板对不同TMD症状的疗效对比。方法:TMD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再定位咬合板和稳定性咬合板进行治疗,在佩戴后第1、2、4、6月复查并调磨,同时做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疼痛指数、关节弹响及张口度的变化。结果:稳定性咬合板对治疗关节疼痛效果优于再定位咬合板(P<0.05);再定位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明显高于稳定性咬合板(P<0.01);两种咬合板治疗6个月后张口度与治疗前比较才有效果(P<0.05),且两种咬合板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关节疼痛效果较好,再定位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好,两种咬合板对改善颞下颌关节病的张口度稍有作用,两种咬合板都能使咬合紊乱的牙齿脱离接触而达到新的咬合关系,使髁突复位到关节窝的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20.
����ؽ����Ҳ�ҧ�ϲ����о���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咬合病因至今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介绍了我们关于该病的咬合病因研究成果,包括临床病例咬合分析、动物实验、生物力学分析、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以及咬合治疗措施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提出并初步论证了渐进性咬合紊乱可作为独立的致病因素导致颞下颌关节退行性改变的论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