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俞四穴”即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四组背俞穴。背俞即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类经》中记载:“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五脏各有一俞,方中仅选用肝、脾、肾三俞,外加血之会膈俞,反映出取穴精少的治病风格,更体现了其“重视调理气血、治病求本”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曹奕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035-1038
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有"阳脉之海"之称;它循行于背部正中线,督脉的脉气与手足三阳经及带脉、阳维脉交汇,所以督脉的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此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所以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相关。督脉脉气失调,不仅可发生腰脊强痛,也可出现"大人癫疾、小儿惊痫"及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以及癃闭、痔疾、遗尿、女子不育等症。督脉的主治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内、外、妇、儿多个学科。把它用于中医脑病中风、癫痫、眩晕、儿童多动症等疾病的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熊辅信主任从医40载,是全国名老中医,治学严谨,擅长用益气法治疗多种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导师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体的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气、后天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气的生成依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功能的综合作用,与肺、脾、胃、肾的关系尤为密切,气也是维持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脏腑功能衰退均可导致气的生成减少产生气虚,气虚的出现又使脏腑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产生一系列脏腑功能紊乱,所以气的生成和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临床上导师特别注重气的生成和功能的调补,只有保证气的旺盛,人体脏腑功能才得以正常活动.由于不同的气功能各不相同,因而临床上气虚的表现也就十分复杂多样.导师认为益气补气是其总原则,在其总原则前提下加以养血、养阴、活血、化痰、固表、补肾,以针对不同疾病采用多种治疗.  相似文献   

4.
腧穴     
正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分为经穴(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经外奇  相似文献   

5.
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83/20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背俞穴”,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并手工检索相关书籍。经系统复习中医与古代文献,结合现代研究从经络学、解剖形态学及与脏腑的关系等角度探讨背俞穴治疗脏腑官窍疾病的机理,膀胱经上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比邻,与十二经脉有直接和/或间接的联系,解剖形态学上背俞穴位在所属脏腑的神经节段分布范围内或临近节段,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是背俞穴治疗脏腑及其相关组织疾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任何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1):I0007-I0008
尚志钧先生1918年出生,安徽全椒人,皖南医学院教授.主攻本草文献研究,先后辑复<唐·新修本草>、<补辑肘后方>、<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开宝本草>、<本草图经>等19部本草,校点<神农本草经>、<本草和名>、<本草纲目>等6部本草,注释、集纂、编写<<诗经>药物考辨>、<<山海经>药物考辨>、<脏腑病因条辨>、<药性趋向分类论>等7部著作,发表了"论<吴普本草>和<本草经集注>之关系"、"贝母药用历史及品种考察"等268篇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认为,宇宙万物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人与天地相应,故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脏腑气血相应产生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理性变化.人的生命活动也应遵循时令的变化规律而调节,才能维护体内的阴阳平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根据四季寒暑变迁指导人体进行精神、起居等方面的调摄,做了非常形象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舌诊数字化培训在中医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洁  程丽 《护理研究》2008,22(29):2716-2716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医辨证施护的重要依据之一.<临证验舌法>中云:"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开窍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肺、脾、肝肾无不系根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  相似文献   

9.
<内经>关于命门的论述 考<内经>"命门"凡三见,<灵枢·卫气篇>"太阳之本,在根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灵枢·根结篇>"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此书所指"命门"是膀胱经经气所结聚的睛明穴,与后世所说的命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足太阳经属膀胱而络于肾,与足少阴经相表里.肾与膀胱有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足太阳之经脉中也有肾脏之精气,其经气所结谓之"命门",则"命门"也是肾脏精气之所聚,隐喻了"命门"与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安医家余国佩对燥邪的认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燥邪,为六淫邪气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有病机十九条,在六气病机中独遗燥气.金·刘完素在其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而成为六气一类.清·喻昌著<医门法律>提出"秋伤于燥"之说.对于燥邪的认识,除刘完紊、喻昌之外,清代新安医家余国佩编著的<婺源余先生医案>(以下简称<医案>)有医案70余则,其中所列诸证,多从燥邪论治,在前人对燥邪认识的基础上,又有颇多创见.现就其对燥邪的认识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腧穴的热敏化是由敏化的腧穴和灸热的传导相结合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式。人体在疾病的状态下,会在体表的某一部位或相关穴位甚至经络的运行线上出现病理反应,例如结节状、条索状的改变,皮肤色泽、皮疹和浅表血管的改变,或者腧穴的压痛、皮温、低阻点的改变等[1],这些病理变化的部位称为敏化腧穴,在施灸的过程中容易激发经络感传。《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在灸疗的过程中,"气至"可呈现几种表现即扩热、透热、传热、表  相似文献   

12.
浅谈针灸临床取穴配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炙应用于临床,在辩证和施治上包括取穴、配穴,都不能脱离经络学说为基础,以八纲辩证为理论。针灸治病所应用的腧穴分布在经脉循行的线路上,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而经络又是各个同类性能的腧穴,在生理、病理上起着反应作用的联缀作用。因此,经络受病,可以内传脏腑;脏腑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传到体表,在穴位反应点、  相似文献   

13.
夏春芳 《护理研究》2007,21(11):2948-2948
哮喘是呼吸道常见病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凡哮喘皆由肺、肾功能失调所致。肺之喘,有虚有实。六淫、痰湿等邪阻塞气道,肺气不得升降者为实;肺气虚损而喘者为虚。肾喘则多由肾气不足、气不得摄纳而致。而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与经络、腑脏在生理上息息相通。因此,对腧穴进行针灸或药物敷贴就可以发挥相应经脉的作用,以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激发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复杂网络方法探析针灸治疗癫痫的核心腧穴及配伍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Web of Science、EMBASE及Pubmed数据库,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建立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软件分析腧穴频次与关联性,运用Gephi0.10.1软件建立复杂网络模型,探析针灸治疗癫痫处方核心腧穴与选穴规律。结果 最终纳入有效文献144篇,提取199个处方,涉及102个腧穴。百会穴使用频次最高,特定穴以五腧穴、八脉交会穴、背俞穴为主,经络选择上督脉选择的腧穴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百会-太冲支持度及置信度最高。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表明,百会、大椎、腰奇、丰隆等36个腧穴为针灸治疗癫痫的核心腧穴。腧穴社团分析显示,督脉循经治痫群、四肢头部远近配穴群及脏腑津液辨证群为针灸治疗癫痫的3大腧穴群。结论 针灸治疗癫痫的腧穴配伍要以督脉为主结合脏腑津液辨证选穴,要注重远近配穴的选穴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医升降运动机理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运动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医阴阳学说在气机的动态消长转化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升,谓上升,是升其清阳之气;降,谓下降,是降其浊阴之气.升和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这两个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结;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依赖.又说:"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气之上升,上升到一定的程度,因降的作用,使之转化为下降;气之下降,下降到一定的程度,因升的作用,又使之转化为上升.  相似文献   

16.
夏春芳 《护理研究》2007,21(32):2948-2948
哮喘是呼吸道常见病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凡哮喘皆由肺、肾功能失调所致。肺之喘,有虚有实。六淫、痰湿等邪阻塞气道,肺气不得升降者为实;肺气虚损而喘者为虚。肾喘则多由肾气不足、气不得摄纳而致。而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与经络、腑脏在生理上息息相通。因此,对腧穴进行针灸或药物敷贴就可以发挥相应经脉的作用,以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激发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哮喘是常见的慢性病,临床上以阵发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间有哮鸣音为特征,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皆属本范畴。好发于秋冬…  相似文献   

17.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中的诸多古方,对当今临床仍有很大的启发和应用价值,笔者仅就其清利脏腑内热4首古方作一深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弘扬歧黄之道.  相似文献   

18.
<正>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络穴是从经脉分出络脉部位的腧穴,首载于《灵枢·经脉》。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首次提出原络配穴法,其中《十二经治证主客原络歌》则全面介绍了表里经主客原络配穴法以及适应病症,随着病症的复杂性和临床应用的深入,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把表里经主客原络配穴法演化为3种配穴方  相似文献   

19.
祖国传统医学对便秘的关注甚早.<素问·厥论>称之为"后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称之为"大便难".汉·张仲景称之为"脾约"、"闭"、"阴结"、"阳结"等.各代医家辨证均从"热秘"、"气秘"、"虚秘"、"冷秘"论治.笔者临床遇2例便秘者,以上法屡治无效,偶见<医学入门·大便燥结>记有"痰滞不通者,二陈汤加枳壳、槟榔"主之,试之则效益彰,现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百会"穴针灸治疗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岭上、维会、天满、巅上、泥丸宫等,其名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其为督脉之要穴,穴居人体至高正中之处,<针灸大成>云其"犹天之极星居北".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厥阴肝经又皆与督脉会于百会穴,此为百脉百骸朝会之所,故名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