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免疫抑制小鼠的隐孢子虫感染模型。 方法 饮水中加地塞米松 ( DEX)抑制 4周龄小鼠免疫功能 ,人工灌喂隐孢子虫卵囊 ( CSO)感染小鼠。通过观察小鼠粪便中 CSO排出情况和小鼠生存情况 ,比较 5个品系小鼠( BAL B/c、C5 7、ICR、NIH、KM)的易感性 ,比较不同 DEX剂量 ( 1mg/L、2 .5 mg/L、5 mg/L、10 mg/L)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比较不同 CSO接种剂量 ( 10 5、10 6 )对小鼠感染的影响 ,从而确定适宜的模型小鼠、DEX剂量和 CSO接种剂量 ,建立小鼠感染模型。 结果 ( 1) 5个品系小鼠中 KM鼠的 CSO排出量最多 ,而且持续整个实验期 ,小鼠死亡数较少 ( NIH鼠全部死亡 ) ;( 2 ) 10 mg/L、5 mg/L DEX组小鼠 CSO排出量较多 ,2 .5 mg/L、1mg/L 组小鼠死亡数少 ,但卵囊排出量明显低于前两组 ,且不能持续整个实验期 ;( 3) 10 5与 10 6个 CSO接种量的小鼠 CSO排出量没有明显差别 ,但前者的小鼠死亡数较少。 结论 KM鼠饮水中加 DEX5 mg/L,每只小鼠接种 10 5个 CSO,可以建立稳定的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2.
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动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为药物筛选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饮水中添加地塞米松(DEX)抑制鼠免疫功能,5d后经口灌喂隐孢子虫卵囊感染小鼠。比较粪便中排卵囊量和小鼠生存情况,从不同品系小鼠(KM、BALB/c)、不同鼠龄(乳鼠断乳2d、56周、1012周)、不同免疫抑制剂量(0,2.5,5,7.5,10,12.5mg/L)、不同卵囊接种量(75,1.5×102,1.5×103,1.5×104,3.0×104)及不同保存时间(1,2,6,8个月)等影响小鼠感染的因素中,选出最佳条件,建立稳定的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结果(1)KM、BALB/c两种小鼠都能感染微小隐孢子虫,BALB/c组小鼠开始死亡的时间比KM组的早,BALB/c组收集的卵囊数比KM组的少;(2)乳鼠组小鼠排卵囊的数量总体大于其他年龄段小鼠,但是其生存时间较短;(3)7.5,10mg/LDEX剂量组排卵囊数量较多,且持续整个实验期,低于此剂量组小鼠排卵囊数量少,多于此剂量组易死亡;(4)接种75个以上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均能使小鼠感染;(5)保存1,2,6,8个月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均能感染小鼠。结论采用56周龄的KM雌性鼠,在饮水中添加7.5~10mg/LDEX,接种75个以上保存时间在8个月内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可以建立较稳定的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3.
隐孢子虫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饮水给予免疫抑制药和用人源隐孢子虫卵囊感染NIH小鼠,建立了隐孢子虫感染小鼠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免疫功能抑制组比正常组易感,两者感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证明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感染隐孢子虫为自限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感染隐孢子虫可引起严重腹泻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4.
鼠隐孢子虫感染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孢子虫 (Crytosporidium)是一种新近被人们重视的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 1970年Tyzzer在无症状的实验小鼠胃组织切片时发现了大量的隐孢子虫体。 1976年由Nirm和MeiseI等在美国首先发现。 1981年最早从动物体内检查抗体。多数隐孢子虫病患儿的临床症状类似一般的肠炎 ,细菌性痢疾 ,消化不良 ,表现为间隙性难治性腹泻 ,重者可导致死亡。为建立隐孢子虫的动物模型 ,以探讨该病发病机理 ,观察其病理变化与排卵囊规律 ,提供药物治疗有价值的依据。本研究利用氢化可的松 ,环磷酰胺抑制白鼠免疫功能后分别接种高 ,低浓度隐孢子虫卵囊以建立隐孢… 相似文献
5.
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于 190 7年由Tyzzer[1] 在实验小鼠胃内首次发现并描述 ,而此后的 70年中并未得到医学及兽医学界的关注。 1976年Nime等[2 ] 和Meisel[3] 相继报道了一名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和一名免疫抑制的成人的隐孢子虫病病例。 1982年以来 ,随着艾滋病 (AIDS)的出现和流行 ,对本虫的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明显增多。隐孢子虫属属于隐孢子虫科 (Cryptosporidiids) ,艾美球虫亚目 (Einerioiine) ,真球虫目 (Eucoccidiorida) ,球虫亚纲 (AsinCoccidia) ,孢子虫纲 (Sporozoasida) ,端复亚门 (Apicanplex)。公认有 6个… 相似文献
6.
低剂量隐孢子虫感染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低剂量隐孢子虫感染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的相关效应指标,了解低剂量隐孢子虫感染的风险及相关效应。方法 采用地塞米松作为免疫抑制剂,建立小鼠的免疫抑制模型,再给予不同剂量的隐孢子虫攻击,比较不同的效应指标。结果 免疫抑制组小鼠脾重指数、胸腺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抑制小鼠IgG、IgM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免疫抑制情况下粪便白细胞计数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50、100、500个卵囊剂量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免疫抑制组与对照组的腹泻发生率,500个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将剂量对数和腹泻发生率作回归分析,免疫抑制和对照组的剂量对数和腹泻发生率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P〈0.05)。结论 较低剂量(10~50个卵囊)的隐孢子虫即可引起小鼠感染并出现腹泻症状,且出现粪便白细胞排出增加。在较低剂量条件下,免疫抑制小鼠粪便白细胞、腹泻发生率均高于相应的对照组,且潜伏期缩短,免疫抑制小鼠感染低剂量隐孢子虫发病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免疫抑制昆明小鼠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方法饮水中加入地塞米松(DEX)抑制小鼠免疫功能,通过对小鼠生存情况、肺组织病原学和病理学观察,判断小鼠是否诱发肺孢子虫肺炎;通过比较不同剂量DEX(2.5mg/L、5mg/L、7.5mg/L)对小鼠死亡情况、肺孢子虫感染情况的影响,确定适宜的DEX剂量。结果小鼠免疫抑制第4周查到滋养体,第7周查到包囊,第10周肺组织出现典型的间质性肺炎病理改变;DEx3个剂量组(2.5mg/L、5mg/L、7.5rag/L)均能感染肺孢子虫,但以5mg/L组感染率较高(75%),且小鼠死亡率较低(26.67%)。结论饮水中加入DEX可以建立昆明小鼠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适宜剂量5mg/L。 相似文献
8.
纯系 Wistar 大鼠38只,皮下注射醋酸可的松25mg/次,2次/周,连用4周开始检查大鼠粪便涂片中隐孢子虫卵囊和肺印片中卡氏肺孢子虫包囊。结果表明,大鼠用药4周粪便即可检出隐孢子虫卵囊,11周时检出率最高。用药4周肺印片亦可检出卡氏肺孢子虫包囊,7—8周时全部大鼠均可检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 阐明空肠黏膜肥大细胞激活在隐孢子虫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探讨苦参合剂抗隐孢子虫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 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隐孢子虫感染模型对照组和苦参合剂实验组。建立隐孢子虫肠道感染小鼠模型, 经苦参合剂治疗3周后, 光镜下观察小鼠空肠病理变化; 甲苯胺蓝染色, 计数肥大细胞数量并观察其脱颗粒变化。结果 隐孢子虫感染模型对照组小鼠小肠上皮出现明显炎性病理改变。苦参合剂实验组小鼠治疗3周后小肠上皮较完整, 接近正常。甲苯胺蓝染色显示隐孢子虫感染模型对照组小鼠肥大细胞数量 (12.80±0.84) 较正常对照组 (1.60±0.89)明显增多 (P < 0.01), 且脱颗粒现象明显; 苦参合剂实验组小鼠肥大细胞数量 (2.00±0.71) 较隐孢子虫感染模型组明显减少(P < 0.01), 肥大细胞数量和形态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 肥大细胞活化参与了隐孢子虫感染引起的肠黏膜炎症反应。苦参合剂可减少隐孢子虫感染小鼠空肠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及抑制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 从而减轻炎症、 修复受损肠黏膜, 发挥治疗隐孢子虫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隐孢子虫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原虫,能引起婴幼儿和免疫低下人群及动物以胃肠道腹泻为主的严重消化道疾病。隐孢子虫动物感染模型和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为隐孢子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免疫学、疫苗研究、药物筛选和疗效考核以及卵囊灭活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就近年来隐孢子虫的动物感染模型和体外培养体系的发展及其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隐孢子虫后小肠粘膜超微结构的改变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用免疫抑制及卵囊灌胃的方法建立小鼠感染隐孢子虫病的模型。感染组小鼠分别在感染成功的第7、14和21d剖杀。同时设一正常对照组,各组小鼠每周剖杀一批,共3批。摘眼球取血,涂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及亚群。同时取近端空肠固定,作电镜切片,电镜下观察空肠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感染组小鼠外周血CD3 和CD4 T淋巴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而CD8 T淋巴细胞无显著变化(P>0.01),CD4 /CD8 细胞比值降低(P<0.01);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感染隐孢子虫后小鼠近端空肠粘膜发生炎性病理变化,导致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破坏。结论隐孢子虫感染与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T淋巴细胞尤其是CD4 淋巴细胞在抗隐孢子虫感染中起重要作用;隐孢子虫感染导致空肠粘膜炎性病变以及粘膜上皮细胞细胞器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幼年大鼠隐孢子虫感染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建立大鼠隐孢子虫(CPS)感染模型方法:采用地塞米松2mg/kg.d灌喂大鼠,第8天灌胃接种人源型隐孢子虫卵囊(CSO),结果:大鼠在接种后第3天起粪便CSO计算明显增加,第6天达高峰,此后维持在较高水平,动物无腹泻症状,病理切片发现小肠粘膜表面有虫体定植,肠绒毛虫出现病变。结论:用地塞米松免疫抑制大鼠,然后接种CSO,建立CPS感染模型成功。 相似文献
13.
14.
建立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小鼠模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微小隐孢子虫传代和扩增模型小鼠的最佳性别、日龄、免疫抑制时间和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磷酸钠(DEXp)的最佳剂量。方法25、50、75日龄雌性和雄性BALB/c小鼠各3组,免疫抑制3 d后接种卵囊;各剂量组小鼠1 L饮水中含DEXp分别为1 mg、5 mg、10 mg、15 mg、20 mg、25 mg;各免疫抑制时间组小鼠分别在免疫抑制前6 d、3 d和免疫抑制后0 d、3 d、6 d、9 d感染卵囊。以上各组小鼠经口感染保存时间和方法相同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的剂量均为2.0×105个,感染后逐日收集鼠粪,用饱和蔗糖漂浮法分离纯化卵囊。结果雌性小鼠排卵囊强度均较同日龄雄性小鼠大,而不同日龄小鼠中又以50日龄(26 g-28g)小鼠排卵囊量最多;各剂量组小鼠中,15 mg/L组排卵囊强度较其他各组大;免疫抑制时间组中,免疫抑制3 d感染组排卵囊强度最大。结论适合于卵囊扩增和传代的最佳鼠模型是50日龄(26-28g)雌性小鼠;DEXp的最佳剂量是15 mg/L;最佳免疫抑制时间是感染前3 d。 相似文献
15.
苦参合剂对隐孢子虫感染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苦参合剂对隐孢子虫感染BALB/c小鼠免疫功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建立隐孢子虫病(CPS)小鼠模型,给小鼠苦参合剂,4周后剖杀,进行脾细胞的分离和培养,采用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技术体外免疫实验法和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整体免疫实验)检测小鼠T淋巴细胞的转化增殖情况,实验设有单纯模型组、PHA阳性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结果3H-TdR掺入技术体外免疫实验中,500、250、125、62.5和31.25μg/ml剂量组的β射线放射活性(cpm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小鼠和CPS模型小鼠不给药对照组(P<0.05或P<0.01),以62.5μg/ml浓度组最强;MTT法整体实验中,苦参合剂(0.2 ml/只)用药组的吸光度(A)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苦参合剂能刺激T淋巴细胞的转化,增强T淋巴细胞的增殖,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描述对免疫抑制小鼠肠上皮细胞寄生的隐孢子虫滋养体、裂殖体和大配子的超微结构及肠上皮细胞改变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虫体在肠上皮细胞附着处可见一明显电子致密带,并被肠上皮细胞来源的纳虫空泡包围。虫体在附着处其胞浆膜形成复杂的膜性皱褶并和肠上皮细胞质膜紧密接触。在裂殖子内可见电子致密颗粒和棒状体样结构,其意义尚不明了。 相似文献
17.
隐孢子虫感染与小儿腹泻滨州医学院(256603)周吉礼穆际兰*徐淑珍**隐孢子虫是寄生于人肠道内的致病性原虫,可引起隐孢子虫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原虫既能感染人,也能感染其他哺乳动物,是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资料表明,该原虫在寄生虫引起的小儿... 相似文献
18.
徐州地区动物隐孢子虫感染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年我们在徐州地区开展人体隐孢子虫病调查,陆续发现病例,此后对奶牛场、病人家畜禽及实验动物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粪便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自1988年10月至1990年6月曾4 批采集小牛(2~3月龄)腹泻便74份,乳牛腹泻便39份。将新鲜粪便经尼龙绢过滤后直接涂片,待干后甲醇固定,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染色,油镜下观察,有隐孢子虫卵囊即为阳性。 二、实验动物 本院实验动物室提供,豚鼠和大耳白兔分别单独关养收集粪便。昆明种小鼠部杀取盲肠内容物涂片,并同时作小肠粘膜刮取物涂片染色。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解牦牛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作者对上海动物园的6份成年牦牛粪便样品和来自青海的396份犊牦牛粪便样品进行隐孢子虫卵囊的检查。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隐孢子虫卵囊。402份样品中,42份阳性,感染率为10.4%。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测:感染率为3.2%(13/402);应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感染率为10.4%(42/402)。成年牦牛无感染,而犊牦牛的感染率为10.6%(42/396)。调查发现犊牦牛感染隐孢子虫的较严重,成年牛均阴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