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3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动脉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确诊的37例患者无溶栓禁忌症即给予经股动脉以Seldinger技术顺行置管于患侧股动脉,先从鞘中或导管中注入尿激酶20万U,继之恒速泵入尿激酶1~2万U/h,持续3~7d,同时结合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痊愈10例,显效21例,有效6例,全部获效。穿刺部位2例出现血肿,2例出现瘀宽,无其它出血并发症。结论经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效果确切,创伤小,用药量小,并发症少,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2.
支宝梅 《海峡药学》2011,23(10):161-162
目的探讨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作用及治疗过程的监测与护理。方法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38例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前做好心理护理并检查凝血功能,溶栓治疗过程中做好监测及护理。结果治愈25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7%;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2例出现皮下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使用药物溶栓法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加强监测和护理,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股动脉溶栓治疗。方法 用Seldinger法行患侧股动脉穿刺,顺向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每日向导管内注射生理盐水100ml 肝素6250IU 尿激酶5万IU 复方丹参10ml 0.25%普鲁卡因30ml,同时口服潘生丁,患肢弹性绷带捆绑。结果 5例经治疗后血栓均完全消失,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重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38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38例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nfarction CI)病人并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 LDVT)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对策。方法本文对38例CI后LDVT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这些患者的一般状况、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了静脉尿激酶溶栓和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结果CI病人并发LDVT的发病率为14%,70岁以上为61%;最多见的原发病为脑梗塞18例(33%),脑栓塞14例(26%).下肢高度水肿伴疼痛为其主要症状。通过静脉尿激酶溶栓和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7~14d内所有深静脉血栓的症状逐渐消失。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高,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是CI患者发生LDVT的因素,应对高龄的、长期卧床的并有深静脉血栓倾向的中风病人给予必要的预防;溶栓与抗凝疗法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手段之一。尿激酶溶栓是本病治疗的良药。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曹萍萍 《黑龙江医药》2011,24(4):657-658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护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本科收治的202例下肢骨折患者中5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总结预防该并发症的方法.结果:202例下肢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2.47%),经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后症状均得以好转,下肢肿胀明显消退,无1例肺...  相似文献   

6.
探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本病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左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患者23例,右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患者13例,双下肢肌间静脉血栓2例;18例患者经过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症状好转,12例患者经过尿激酶溶栓治疗后症状好转;有8例在外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栓进展,转我院治疗,其中5例患者行置管溶栓术,另外3例患者行置管溶栓术加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不典型,目前尚缺乏规范化的治疗。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均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当血栓进展到深静脉时,可按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疗规范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钙、尿激酶联合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40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巴彦淖尔市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通过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40联合治疗18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结果:多数患者经过抗凝、溶栓治疗3~4d开始出现下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1周左右肿胀、疼痛基本消失。治疗结果:有效135例占70%;显效45例占30%;无效为零。患者随访3~1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时给予抗凝、溶栓联合祛聚、活血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骨科下肢大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护理方法,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及术后的死亡率.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下肢大手术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86例患者经精心护理后,除3例患者发生轻度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及时治疗好转外.其余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论 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相关因素,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适时用药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是预防DVT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治疗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妇科D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结果 5例临床有症状的可疑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均大于500μg,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确诊。确诊后采用尿激酶溶栓和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及口服华法令等治疗,血栓完全溶解3例,部分溶解2例,症状均明显改善,无肺栓塞发生。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D二聚体升高及典型临床表现能明确诊断深静脉血栓,及时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对DVT有较好疗效。术前纠正贫血,术中操作精细、减轻对髂静脉及其属支的刺激,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深静脉形成的主要方法;对有高危因素者术后可考虑预防性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以低分子肝素为主联合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方法 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巴曲酶、华法林等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 定期查血凝常规、TT、APTT,监测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治疗前后检查B超了解血栓表现和患肢水肿消退情况.结果 在治疗后1周内19例患肢水肿消退,4例延迟至12d完全消退,肢体后周径缩小40%;B超显示下肢静脉血流通畅19例,13例患者仍可见血管内部分血流充盈缺损(<50%).结论 以低分子肝素为主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总结肾内科合并深静脉血栓住院患儿的抗凝治疗情况,为临床药师参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肾内科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合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儿41例,对发生血栓的原因及部位、原发疾病、抗凝治疗用药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我院肾内科住院患儿合并深静脉血栓比例为0.41% (41/10 043)。41例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患儿平均年龄6.9岁,以男孩居多(31例);自发性血栓24例,插管相关性血栓17例。 血栓发生部位分布依次为下腔静脉10例,下肢静脉7例,股静脉7例,颅内血栓6例,髂静脉5例,肾静脉4例,上肢静脉4例,颈静脉1例,肝内血栓1例,其中4例患儿合并两处血栓。 抗凝治疗疗程 69(3-379)d,41例患儿(100%)全部使用了低分子肝素,37例患儿(90.24%)联用了尿激酶,18例患儿(43.90%)加用了华法林钠。结论:肾内科患儿合并深静脉血栓,我院抗凝治疗倾向于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阿加曲班和普通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其并发症肺栓塞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2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抬高,忌按压、热敷;使用肝素钠抗凝,肝素钠注射液2 mL+生理盐水10 mL,用微量泵以2 mL/h持续静脉泵入,治疗7 d后停用普通肝素,改为口服华法令治疗;使用注射用纤溶酶溶栓;合并肺栓塞者给予3 L/min吸氧及前列地尔扩张支气管。治疗组患者给予阿加曲班注射液抗凝,开始2 d,60 mg/d,持续静脉泵入;后5 d,20 mg/d,3 h内泵入,2 次/d。治疗7 d后改为口服华法令,其他治疗方案同对照组患者。治疗时间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并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患肢疼痛、肿胀,肺栓塞患者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均有好转,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更明显,且患肢周径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生,对照组发生1例;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PT及APTT波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加曲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其并发的肺栓塞与常规普通肝素治疗相比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有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血栓通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1例确认为LEDVT的患者给予尿激酶2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应用输液泵经患肢足背静脉注射,于半小时内滴完,每天一次,连续5~7d。同时应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0.5溶于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100U皮下注射,1次/12h,连续5d。第3天加用华法林钠片2.5mg,每日一次,并根据PT调整药量。结果本组51例,痊愈8例(16%),有效34例(67%),无效9例(17%),总有效率为82%。治疗前后HCT、Fg都有所降低,自身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延迟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血栓通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深静脉血栓形成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溶栓治疗效果。方法: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抗凝、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疗法。结果:治愈41例,好转24例。结论:溶栓、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经导管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导管介入溶栓;观察组给予瑞替普酶、低分子肝素导管介入溶栓;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瑞替普酶与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小隐静脉顺行插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经小隐静脉顺行插管尿激酶溶栓术.结果 所有病例均置管成功,接受尿激酶40万U/d,留管时间平均5.7(4~9)d.血栓完全溶解29例,部分溶解8例.结论 经小隐静脉顺行插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其分析。方法将目前我院收治的50例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DVT)随机分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2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取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其中,观察组在抗凝治疗的同时给予综合性护理,包括运动护理、饮食护理、配备弹力袜、情绪护理等。对照组给予一般性常规护理,包括卧床休息、观测血液、呼吸频率等。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肢体肿胀情况,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疼痛情况;记录患者活动时间;最后观察其是否发生并发症状。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抗凝治疗的同时,接受综合性护理,则患者肢体肿胀情况与健侧下肢相比明显减轻,且其减缓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并发症人数少于对照组。结论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综合性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各方面症状均得到缓解,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一般性常规护理。因此,综合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显著,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择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11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各56例.治疗组入院后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药物预防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量机械预防,低分子肝素采用腹壁皮下注射0.5 mL、每12 h给药1次,间歇充气加压装量采用双下肢交替使用、每天共6 h,连续14 d.对照组仅在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药物预防.动态观察凝血酶原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术后10 d进行深静脉血栓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治疗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1.79%),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0.71%o结论髋关节周围骨折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可获得持续、有效的抗凝效果,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骨科手术患者围术期抗凝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1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骨科手术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术前3d开始停用华法林,采用1 mg/kg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皮下注射,1次/12 h,术前12h停用,术后24h开始恢复使用低分子肝素,术后48 h开始口服华法林,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大于1.5时停用低分子肝素,逐渐调整华法林至合适用量.记录患者围术期出血量、卡瓣率(超声心动复查是否有瓣膜血栓形成,瓣膜功能是否正常)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50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00 ~ 550 ml,平均(320±75) ml;术后引流量为380~ 750 ml,平均(580±85)ml.术后5例患者出现出血,给予相应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未发现瓣膜血栓形成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前与术后第4、10天的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9)g/L比(117±11)、(118±12)g/L,均P>0.05].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行骨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替代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有效防止大量失血、卡瓣、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方法42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对患者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护理效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2例患者经相应治疗与护理后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治疗后10~15 d经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均恢复正常。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及复发等事件发生,均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结论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在为患者展开抗凝、溶栓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患者精心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