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颈段胸导管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颈段胸导管解剖位置与颈静脉三角区的关系。方法 应用临床手术入路途径,解剖观察11具成人尸体,测量并记录胸导管颈段的相关数据。结果 胸导管颈段从颈血管鞘后外侧到入静脉的行程情况:(1)形状;斜型占45.5%。低斜型占27.3%;(2)干数:单干占63.6%,双干27.3%;(3)注入部位:止于左静脉角及锁骨下静脉均为45.5%,但后止点距左静脉角0.3-2.1cm,胸导管与颈篾因管鞘后外侧交点到左静脉角的0.4-2.6cm,而肩胛舌骨肌与颈血管鞘交点到静脉角距离为3.4-5.0cm。结论 颈段胸导管从颈血管鞘后外侧到注入静脉的行程为斜型、无弓,均包含在颈静脉角三角区内。  相似文献   

2.
在解剖一例左侧女性童尸头颈标本时,发现左侧颈外静脉下段形成岛状,在剥离颈润肌则见该肌外观形态完整无肌纤维断裂,露出颈深筋膜浅层和颈外静脉。修洁该静脉下段时发现有岛状形成。该岛状约在锁骨上缘4cm 处,为呈纵行的裂隙,长约0·5cm.其中充以结缔组织,在其上端后外方有锁骨上神经外侧部分通过。在距岛状结构下端0.8cm.即为胸锁乳突肌  相似文献   

3.
孟丽  沈军  刘浩  穆洁  陈伟  张军  王超  严颖彬 《天津医药》2018,46(5):527-532
摘要: 目的 总结颏下岛状瓣的制备技巧及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 月—2017年5月应用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患者25例, 总结颏下岛状瓣的静脉回流特点、 手术技巧和术后并发症。通过随访分析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安全性。结果 皮瓣切取大小为 (5 cm×3 cm) ~ (12 cm× 5 cm), 平均手术时间 (350.5±50.5) min。皮瓣通过面前静脉回流至颈内静脉17例 (68.0%)、 颈外静脉4例 (16.0%)、 颈前静脉4例 (16.0%)。除1例因术中损伤颏下动脉弃去皮瓣外, 其余24例均完全成活。术后1例发生伤口感染, 其余 24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8例 (32.0%) 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 其中4例为颌下淋巴结转移, Ⅰ区淋巴结转移率为 16.0%。平均随访 (14.3±5.2) 个月, 1例原发灶复发, 2例颈部复发, 均为术后未放疗患者。结论 颏下岛状瓣的静脉回流方式存在变异, 制备皮瓣时应特别注意回流至颈外静脉和颈前静脉的情况, 以避免回流障碍及皮瓣坏死。对于术后颈部淋巴结阴性的患者, 应密切随访或辅助放疗, 警惕皮瓣及血管蒂周围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锁骨下动脉、静脉的最高点 ,内、外两端与锁骨下缘的相对位置。方法 应用层次解剖法 ,暴露锁骨下动、静脉 ,观察 4 5具成人尸体的 87侧锁骨下静脉和 83侧锁骨下动脉 ,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结果 83侧锁骨下动脉高于锁骨上缘 80侧 ,占 96 .4 0 % ,低于锁骨上缘 3侧 ,占 3.6 % ;87侧锁骨下静脉高于锁骨上缘 36侧 ,占 4 1.4 % ,低于锁骨上缘和平锁骨下缘 5 1侧 ,占 5 8.6 %。结论 锁骨内 2 / 5和外 3/ 5交界处到锁骨中点为锁骨下静脉外侧端内 ,外侧缘内锁骨下缘的定位点 ,提示经锁骨下区穿刺锁骨下静脉以不超过锁骨中点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 用超声对胸前区腋静脉段及伴行腋动脉进行测量.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和平面内技术行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腋静脉第二段区域位于锁骨下缘中点外1-3 cm处.在锁骨下缘中点外3cm纵线上,穿刺点至锁骨距离为(5.22±0.43) cm,向锁骨中点内1cm处进针,平均进针角度(42±4)度,平均进针深度(4.6±0.6)cm,平均穿刺次数(1.00±0.86)次.随访评价满意.结论 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可成功完成腋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熟悉认识锁骨下静脉的局部解剖结构,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方法对126例住院患者(男75例、女51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锁骨上人路穿刺置管术68例,(男42例、女26例)。锁骨下人路穿刺置管术58例(男33例、女25例)。结果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其中一次成功109例,占86.5%,(男71例,占94.7%;女38例,占74.5%),失败17例,占13.5%。(男4例,占5.3%;女13例,占24.5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难度较大,成功率稍低。  相似文献   

7.
王吴  黄迅 《江苏医药》2012,38(14):1675-167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用超声对胸前区腋静脉段及伴行腋动脉进行测量。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和平面内技术行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腋静脉第二段区域位于锁骨下缘中点外1-3cm处。在锁骨下缘中点外3cm纵线上,穿刺点至锁骨距离为(5.22±0.43)cm,向锁骨中点内1cm处进针,平均进针角度(42±4)度,平均进针深度(4.6±0.6)cm,平均穿刺次数(1.00±0.86)次。随访评价满意。结论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可成功完成腋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的X线片,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的X线解剖特点,另将140例分为对照组70例采用传统方法操作,改进组70例依据X线解剖特点采用改进的方法操作,对两种方法效果进行比较,及140例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的X线解剖特点。结果: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通常走行于锁骨内侧1/3段后方,一般不超出锁骨内侧1/3段的上下缘。改进组一针穿刺成功率78.57%,穿刺总成功率97.14%,穿刺置管时间(13±6.2)min;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率35.71%.穿刺总成功率85.71%,穿刺置管时间(18±7.6)min。结论:依据X线解剖特点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9.
经锁骨上行锁骨下静脉穿刺4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彬 《安徽医药》2005,9(1):34-34
锁骨下静脉是颈根部最大的静脉,对其进行穿刺置管可以监测CVP,进行血透、血液灌流,放置起搏器,进行肠外营养,输入有强烈刺激性的化疗药物等.笔者采用经锁骨上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共42例,结合文献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时机体的影响和方法改进.方法 将482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分为A.B两组,选择不同穿荆点进行穿刺。结果经X线透视、X光摄片或CT等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进入颈内静脉者18例,其中A组12例,B组6例。结论穿刺点选在锁骨中点外侧至锁骨中、外1/3交界点区域内的锁骨下方1~2cm进针,可降低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的概率n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床旁锁骨下静脉快速临时起搏器安置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8例不同病因所致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骤停者,在床旁通过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应用漂浮球囊电极导管,观察起搏信号、插入导管的长度、QRS波群形态及测定阈值,将电极送入右心室,行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结果成功起搏37例(97.37%),所用时间平均(6.8±4.2)min,植入深度为(37.45±3.40)cm,平均留置时间为(4.4±2.6)d,起搏阈值为(0.96±0.35)V。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球囊起搏电极导管能迅速安全行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12.
赵鹏  曾山  田智羽  王莹 《天津医药》2019,47(9):983-986
目的 探讨简易体表定位法穿刺腋静脉的临床实用性。方法 选取起搏器植入患者96例,随机分为腋静 脉穿刺组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各48例。腋静脉穿刺组将锁骨中内1/3交点作为唯一体表定位点。置18G穿刺针尖 于该点锁骨上沿,针体外偏并与矢状长轴夹角45°,针尾处为体表进针点。穿刺针指向锁骨定位点,与胸壁呈30°~ 45°负压进针穿刺腋静脉。锁骨下穿刺组采用标准锁骨下穿刺方法。对比2组患者静脉穿刺时间、X线下调整穿刺比 例、盲穿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和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相比,腋静脉组穿刺时 间更长(min:3.35±0.97 vs. 2.74±0.90,P<0.01),X线下调整穿刺比例更高(22.91% vs. 8.33%,P<0.05)。2组患者盲 穿成功率(70.83% vs. 81.25%)和穿刺总成功率(93.75% vs. 89.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静脉组未出 现血管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组出现4例。结论 简易体表定位法穿刺腋静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 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右半肝供者血管、胆道解剖学特点。方法:依据门静脉分型、肝静脉解剖分型、胆道分型及肝动脉解剖分型,观察90例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供者的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及胆道的解剖学特点。结果:正常门静脉的比例为94.4%(85/90),三叉型门静脉的比例为5.6%(5/90);肝动脉变异率较高;正常胆道的比例为66.7%(60/90),三叉型胆道占20%(18/90),3型胆道的比例为12.2%(11/90),4型胆道占1.1%(1/90);肝中静脉和肝左静脉共干的比例为70.0%(63/90),大于5mm的肝右下静脉出现概率为26.6%(24/90),左内叶上段静脉汇入肝左静脉的比例为68.8%(62/90),共同汇入肝左静脉和肝中静脉的比例为21.1%(19/90),汇入肝中静脉的比例为10.0%(9/90)。结论:肝脏血管和胆道的解剖变异很常见,准确的术前评估对于活体肝移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改良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右锁骨下凸为骨性标志,其下方2.0 cm为穿刺点,指向距胸锁关节1.0cm的锁骨上缘.结果 共应用改良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125例,一次置管成功为110例,二次穿刺置管成功为12例,3例改用其他穿刺方法置管成功.结论 应用此方法能有效提高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可操作性强,并发症少.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熟悉认识锁骨下静脉的局部解剖结构,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剌置管术成功率.方法 对126例住院患者(男75例、女51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剌置管术,锁骨上入路穿剌置管术68例,(男42例、女26例).锁骨下入路穿剌置管术58例(男33例、女25例).结果 锁骨下静脉穿剌置管术,其中一次成功109例,占86.5%,(男71例,占94.7%;女38例,占74.5%),失败17例,占13.5%.(男4例,占5.3%;女13例,占24.55).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剌置管术难度较大,成功率稍低.  相似文献   

16.
呼吸内科急危重病人因长期反复输液使四肢静脉破坏严重,常常遇到因反复静脉穿刺失败而延误用药者,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上段表浅,直径可达(0.6±0.2)cm,管径粗,显露明显,穿刺可在直视下进行,操作简便,无并发症。笔者从2005年起开始对60例外周静脉穿刺失败的急危重患者行颈外静脉穿刺,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引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钢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3):161-16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引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首选右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1.5cm入路穿刺锁骨下静脉,次选右颈内静脉中路入路穿刺颈内静脉,采用一次性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盒(双腔管,管径型号7Fr或11Fr),观察记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结果:右锁骨下静脉798例(69.09%),右颈内静脉284例(24.59%),一次穿刺置管成功1010例(87.45%),发生各种并发症84例(7.27%),其中心律失常16例(1.39%),包括窦性心动过速8例,频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5例,多联律房性期前收缩2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结论:引导钢丝进入血管过深是发生心律失常的主要诱因,建议当引导钢丝进入静脉10cm左右就开始置管,成人置管深度12~15cm不会出现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66~1972年应用锁骨下静脉作输液、输血及抽血化验共506人,穿刺近千次,抢救了不少危重病人,效果满意。解剖:锁骨下静脉位于上纵隔内,在锁骨中部有前斜角肌相隔,锁骨下动脉位于其后,至胸锁关节后与颈内静脉交汇形成静脉角,婴幼儿直径为0.5~1厘米,成人有拇指粗。  相似文献   

19.
在解剖一例男性童尸的右半侧头颈标本时发现其面前静脉注入颈外静脉下端处,该处并形成岛状。本文的面前静脉按一般教科书记载的,续于内眦,斜向外下,走行于浅筋膜内。距鼻翼根为2.7cm,于嚼肌前缘下行越过下颌骨下缘,未穿深筋膜与面后静脉吻合成面总静脉,在浅筋内继续下行。面神经下须缘支为单支于下颌缘处越面前静脉浅面。面前静脉全部行程位于面动脉的后外侧,在进入颌下三角处越过颌下腺浅面,于颌  相似文献   

20.
PICC管指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由肘正中静脉置入,经贵要静脉(或头静脉)一腋静脉一锁骨下静脉汇入上腔静脉。本文通过50例患者PICC管置人术后的浅静脉及浅表组织及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声像图表现及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静脉留置PICC管后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