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中位年龄56.7岁,主要发生于胃和小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消化道出血。术前9例诊断为间质瘤,2例获得病理确诊;40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2例复发再次手术;4例高度恶性患者术后口服格列卫靶向药物治疗;平均随诊3.5年,其中4例死亡。结论间质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术前确诊率低,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确诊率,目前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00年6月~2010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0例,全部患者经临床病理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胃间质瘤48例(60.0%),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空回肠间质瘤25例,结肠间质瘤5例,其中空回肠间质瘤恶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存活74例(包括肿瘤复发和转移8例),死亡6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较困难。目前手术治疗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且手术应尽早进行,对于复发或转移者可试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2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天松  伍冀湘 《中国医药》2009,4(10):776-777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中,位于胃14例,小肠3例,位于十二指肠、肠系膜和肝脏各1例。2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所有切除标本的切缘经病理检查均为阴性,其中良性间质瘤3例,交界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3例;所有手术切除标本均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14例,细胞呈上皮样或菱形。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18例获3~22个月随访,1年内复发5例,死于本病4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34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其中胃间质瘤2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8例,小肠间质瘤5例。病理诊断3例有腹腔广泛转移,其余31例为局限性间质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结论 GIST发生在胃肠较多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对该病诊断帮助很大,免疫组化对其诊断较为重要。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完整切除肿瘤是该病治疗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5.
陶辉  杨文奇  韩文秀 《安徽医药》2007,11(2):156-15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32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阳性31例,CD34阳性29例,提示胃肠道间质瘤.结论 内镜检查是发现GIST的主要方法,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加免疫组化诊断.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先采取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出现腹腔内复发及肝脏转移者投用"格列卫"口服化疗,待肝脏转移灶消失、复发肿瘤缩小后再次手术切除病灶.结果 本组随访1~5年,25例均获临床治愈,其中7例术后出现腹腔内复发及肝脏转移而不能再次手术者,经投用"格列卫"口服治疗6个月至1年,有4例患者肿瘤得到控制,有3例获得再次手术时机,随访至今,效果良好.结论 外科手术切除病灶仍是目前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2007年8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诊治的7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肿块、排便困难、消化道出血及贫血等。②病理特征:瘤体直径为0.6~22.0cm,由黏膜下向黏膜或浆膜外侵袭,肿瘤常有溃疡、出血及坏死等情况;镜下主要表现为梭形和上皮样细胞;73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良性21例,交界性8例,恶性44例;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117(+)90.7%,CD34(+)85.0%,SMA(+)20.1%,S-100(+)20.7%。③诊断方法:术前行胃镜发现肿块者41例,行肠镜发现肿块者7例,腹部CT发现肿块者24例,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肿块者1例。④治疗方法:20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2例行近端胃切除术,9例行远端胃切除术,22例行病变小肠段切除术,3例左半结肠切除术,3例行Dixon术,2例行旷置术,2例未行手术,服用格列卫至随访结束。⑤随访结果:对73例患者随访8~48个月,其中良性、交界性患者未见复发,2例获疾病稳定,3例胃恶性间质瘤于术后12~22个月死于肝脏转移,2例结肠恶性间质瘤、1例直肠恶性间质瘤死于局部复发并腹腔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性典型临床表现,术前诊断手段主要为胃镜、肠镜、CT及超声。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肿瘤体积或范围过大而无法采用手术治疗者,可考虑口服格列卫治疗。  相似文献   

8.
侯仙娥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217-218
目的观察原发性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胃肠间质瘤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间质瘤起病初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腹部B超检查诊断价值不大,内镜、CT检查对较大病灶、转移病灶有明确的诊断价值,但对微小病灶诊断有一定困难;免疫标志物CD34、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有较高表达。确诊后及时行手术切除、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后疗效较好,无1例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6.67%。术后随访6个月,复发4例,复发率为5.33%。结论多种检查手段对胃肠间质瘤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最终确诊需行病理检查。手术切除和靶向治疗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9月共收治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行CT扫描以观察患者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学观察、病理表现,随访观察术后存活率。结果所有患者肿块均为单发,CT扫描结合临床表现,可降低误诊率为33.33%。随访0.5~2年,5例因肝转移死亡,治愈率达63.33%。结论根据临床表现、CT影像学检查不仅有助于早期确诊胃肠道间质瘤,而且对于提高术后存活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2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25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3%、52.2%、47.8%。结论:GIST是一种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得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对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早期无特征性临床症状和体征,以腹部包块、腹痛、腹胀和黑便为主.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诊断较困难,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 .外科手术切除仍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年龄及部位、临床表现、诊断、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9年来住院病人资料,分析经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的9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诊治方法、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男女发病比例为1.5∶1.发病年龄范围为21 ~ 86岁,60岁以上患者比例最高.所有患者的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起源于胃(55.6%)和小肠(27.8%).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首发症状主要为呕血、黑便或便血,腹痛、腹胀等.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是困难的,其正确诊断依赖于手术或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确定,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94.05%(79/84),CD34阳性率92.86%(78/84),两者同时为阳性者78例(92.86%).本病的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病变为唯一有效的方法,格列卫对不能手术者或对预防术后复发有一定的作用.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未定的多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须依赖大体标本或免疫组化病理结果,CD117和CD34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并病理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例8例。结果6例行根治性切除,2例行姑息性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根治性手术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对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术后病理证实的5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组46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胃部间质瘤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小肠。对本组46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进行随访,随访44例(95.65%),肿瘤复发与转移12例(27.27%),胃部复发转移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原病灶及转移病灶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最有效的方法,对复发与转移患者,给予二次手术治疗,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诊断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CT应用表现,分析探讨CT监测对临床治疗肠胃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1].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通过手术案例确诊的80例肠胃道间质瘤患者的CT以及临床治疗资料.结果 经过确诊的80例肠胃道间质瘤中,良性25例,交界性与恶性55例.有54例于胃部发生,6例发生于直肠,20例发生于小肠.肿块横径在3~20 cm之间,形状包括圆形、分叶形及类圆形.此次患者案例进行手术前诊断,显示良性恶性准确率86%(44/49),诊断有无转移符合率94%(23/24)[2].结论 CT检查比较清晰的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内部结构特征及同邻近心脏器官关系,及时对转移情况进行分析.CT检查对肠胃道间质瘤诊断有关键性的术前价值,由于缺少特异性诊断,现如今还需要对患者手术病理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确诊.  相似文献   

16.
黎柏峰  王劲  祁江  谭祥云  李林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36-137,14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并对其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进行了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65例作为治疗组,随机选择同一时段86例胃、结直肠癌患者做为对照组,比较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的CT、消化道造影、内镜+活检资料的临床价值。将该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按照手术后是否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分为两组,治疗组:手术+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照组:手术。分析二者在疗效上的差异。结果:CT、消化道造影、内镜+活检等临床资料显示出能够帮助诊断的显著性的差异。是否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复发、转移、生存时间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资料不能确诊胃肠道间质瘤,但能够提供相当准确的临床诊断;GIST术后复发率很高,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防止转移、复发、延长生存时间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6年收治的26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结果 26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低度恶性17例(65%),高度恶性9例(35%).随访时间6个月至7年,4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其中4例为高度恶性GIST).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免疫病理结果.目前GIST的治疗主要依赖手术治疗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可延长生存期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2005年收治的7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中胃部肿瘤6例,小肠肿瘤1例。7例皆为手术患者。其中恶性的4例,良性3例,恶性中2例术后因广泛的肝转移伴胆道梗阻,术后半年死亡;余5例中3例因术后复发均于次手术,其中1例术后半年因肺部感染伴心衰死亡(未尸检)。2004年自今仍存活至今的4例患者中的2位(再次手术的两例),有服用格列卫(甲璜酸伊马替尼)后续治疗,病情稳定无复发倾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肿瘤,无论是恶性还是良性,只要尽早诊断及积极正确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袁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509-510
目的总结10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100例胃肠道间质瘤,其最常见症状为上消化道出血和腹痛。全部进行CT扫描观察患者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学观察以及病理表现,随访观察术后存活率。结果所有患者肿块均为单发,平扫良性肿块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呈类圆形或椭圆形79例,直径为(4.59±1.36)cm;恶性肿块内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坏死区,呈分叶状21例,其中向胃肠道腔内生长者13例,未引发肠梗阻,向腔外生长者8例,直径为(9.81±4.49)cm。10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变部分,其中发生在胃部56例,十二指肠26例,小肠10例,结肠及直肠6例,肠系膜2例。随访期6个月~2年,平均随诊1.2年,其中5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且均死于肝转移;38例复发,局部复发16例,腹膜复发12例,再次进行手术。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CT等影像学检查测定明确诊断,及早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0.
张涛 《中国当代医药》2013,(10):183-184
目的探讨临床上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本院住院患者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然后分析此36例患有胃肠间质瘤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及辅助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未发生任何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手术切除后的随访活动中,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复发,随后进行了二次切除术并加以辅分子靶向治疗,其他的患者全部状况良好,对没有表现复发的患者进行了胃肠镜和CT检查,均无肿瘤的局部转移或复发,本组中无死亡病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特征,术前的确诊率是非常低的,临床上确诊主要依赖于对患者进行的病理检查结果。目前来说手术切除的方法仍然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