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70例84眼各种类型的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小梁切除+前房穿刺+巩膜瓣隧道式切口+丝裂霉素C+可调整巩膜瓣缝线),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形滤过泡形成、前房形成及其它并发症。结果术后浅前房、低眼压、滤过泡瘢痕化并发症明显减少,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手术中,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效果确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可拆除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一种解决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滤过泡下瘢痕形成的方法。方法 收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2眼,分为对照组(42眼)与试验组(80眼)。对照组采用标准小梁切除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可拆除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结果 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术后低眼压、浅前房、滤过泡情况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可拆除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可明显提高抗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该术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巩膜瓣可松解缝合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意义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8例68只眼闭角型青光眼行现代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巩膜瓣可松解缝合方法,术后观察前房形成时间、眼压、滤过泡形态及可松解缝线拆除时间的选择和方法、并发症。结果 所有术眼术后24小时前房形成,未出现低眼压或前房出血,1例发生脉络膜脱离。随访4—6个月,所有术眼术后眼压都得到控制;大部分病人有异物感及角膜散光。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巩膜瓣可松解缝合法,可以减少术后浅或无前房、低眼压、前房出血等并发症,不影响降压效果,适合于基层等无激光断线设备单位开展青光眼治疗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8例(5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术后观察并随访眼压、前房、滤过泡形态,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前房形态,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很好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粱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6例(126只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巩膜瓣可调缝线),观察术后前房、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推广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的远期疗效和术后早期并发症。方法65例(86眼)采用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同期46例(50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手术后两组早期的低眼压、浅前房、脉络膜渗漏性脱离、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和远期的眼压控制效果。结果一年后的平均眼压,A组(17.3±6.41)mm Hg,B组(16.6±9.11)mm Hg,1年后两组间平均眼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浅前房A组11例(11眼),B组14例(14眼),浅前房发生率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未发生脉络膜脱离,B组发生3例(3眼),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和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结论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能有效地控制术后早期并发症,远期控制眼压效果与传统小梁切除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
杨红艳 《安徽医药》2016,20(8):1568-1569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对30例(35眼)青光眼患者进行丝裂霉素联合可拆除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诊观察视力、眼压和滤过泡状况。结果 手术后第1周眼压为(12.49±1.68) mmHg,第1个月眼压为(14.28±2.22) mmHg,第1年眼压为(17.29±2.87) mmHg与手术前眼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功能型滤过泡35眼(82.86%)。结论 丝裂霉素C联合可拆除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能有效降低眼压,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对68例(75眼)青光眼患者进行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诊观察视力、眼压和滤过泡状况。结果 手术后第1周眼压为12.28±2.12mmHg,第1月眼压为13.34±2.51mmHg,第1年眼压为17.26±3.16mmHg;术后1年功能型滤过泡65眼(86.6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做巩膜瓣可调整缝线预防术后低眼压、浅前房的效果。方法小梁切除术中,在缝合巩膜瓣时自前房穿刺口缓慢注入平衡盐溶液,调节眼内压,重建前房,同时调整巩膜瓣缝线松紧,并检测滤过口的功能,然后再加置1~2针作为可调整缝线。结果采用可调整缝线组50例65眼,有7例8眼(占12%)出现前房形成延缓;而未采用可调整缝线组48例66眼,有18例22眼(占33%)出现前房形成延缓。结论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可调整缝线可有效预防浅前房。  相似文献   

10.
冯秉民  沈莉  涂宏刚  赵海 《贵州医药》2001,25(11):1015-1016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抗青光眼的主要术式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青光眼[2 ] ,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但基本的小梁切除术在临床上还存在诸如术后早期低眼压、浅前房、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术后后期滤过泡瘢痕化而致失败等问题 ,因此逐渐趋向于用若干新技术联合组成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 。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技术是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重要的新技术之一。笔者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 ,在防止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的发生以及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科 1999年 6月至2 0 0…  相似文献   

11.
马洪珍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114-2115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48例(52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技术,随访6~12个月,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眼底及视野,并总结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术后5眼(9.62%)视力下降,2周内恢复至术前.5眼(9.62%)眼压超过21mmHg(1mmHg=0.133Kpa),经相应处理后眼压降至正常.47眼眼压正常,为功能性滤过泡.-型浅前房6眼(11.53%),滴1%阿托品眼液1周后恢复正常.2眼(3.85%)前房少量积血,3天内自行吸收.3眼(5.77%)明显前葡萄膜炎,用药后2周内好转.3眼视盘杯盘比进展性增大及视野缺损进展性加重,眼压控制后杯盘比及视野均能稳定.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满意,但应尽量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移动缝线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本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分为常规组40例、丝裂霉素C组40例和缝线组4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丝裂霉素C组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治疗,缝线组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移动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眼压变化,术后半年滤过泡情况、术后早期前房深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C组和缝线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眼压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C组和缝线组患者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C组患者术后早期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线组患者术后早期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丝裂霉素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出现角膜损伤、结膜瓣漏、黄斑水肿、眼内炎、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丝裂霉素C组患者正常前房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缝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术中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移动缝线能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改善眼压,合理控制缝线的拆除数目及时间,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各种类型青光眼,控制眼压及改善视力的疗效观察。探索一些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方法。方法施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31例(35只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MMC)抑制滤过区瘢痕形成,以获得功能性滤过泡和理想的眼压控制。随访1年。结果 31例(35只眼)除2例前房延缓形成,经保守治疗后前房恢复正常,大部分病例术后炎性反应轻微,有2例(3只眼)术后炎性反应较重,用阿托品散瞳,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口服吲哚美辛(消炎痛)使炎症控制,术后眼压控制在12.22~20.55mmHg,全部形成功能性滤过泡。随访1年期间,均未发现前房消失或变浅和低眼压等并发症。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青光眼近、远期效果好,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可调节巩膜瓣缝线早期浅前房及处理。方法对我院31例(39眼)行小梁切除可调节巩膜瓣缝线病历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出院眼压均在8~14mmHg,浅前房4眼,占10.26%。结论小梁切除可调节巩膜缝线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并发症少,眼压控制良好,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生物羊膜移植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29只眼原发性青光眼进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并在巩膜瓣下植入羊膜,观察术后眼压、视野、视力等情况,术前术后对比,并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术后眼压均有降低,都形成较明显的弥散滤过泡,随访期间,眼压、视力、视野维持良好,功能性滤过泡长期存在,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能有效地预防术后组织瘢痕的形成,促进青光眼功能性滤泡的维持,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有效地控制了眼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的术后效果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将我院对2004~2008年收治的43例(53只眼)青光眼患者,均采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对术后前房、眼压、滤过泡等进行观察。结果术后无Ⅲ级浅前房发生,1~2周内出现Ⅰ级、Ⅱ级浅前房,经处理后,恢复正常。滤过泡形成良好,无非功能性滤过泡。眼压在21mmHg以下(2例在21mmHg以上,加用抗青光眼药后,恢复正常)。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明显地降低了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56例(56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术后观察眼压,结膜滤过泡及眼前段反应等。随访6~12月。结果随访时50例术后眼压6~21mm Hg(89.28%),5例用1~2种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30mm Hg;1例手术失败。本组病例形成功能性滤过泡50例。占89.28%。术中有4例前房少量积血,术后浅前房2例,无眼球萎缩。结论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为一种较安全而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小梁切除术中经巩膜瓣两顶角与两侧的可调整缝线的疗效。方法对已确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80例(90眼)巩膜瓣两顶角行可调整缝线,对照组80例(90眼)巩膜瓣两侧行可调整缝线。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1周,实验组眼压5.30~17.46mmHg(平均9.86mmHg),对照组眼压8.20—25.46mmHg(平均13.86mmHg),两组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俨〈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眼压7.67~21.86mmHg(平均12.32mmHg),对照组眼压10.79~31.21mmHg(平均16.74mmHg),两组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俨〈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为98.89%,对照组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拆除可调整缝线之前,实验组有明显眼部磨痛症状的有4眼(4.44%),而对照组有45眼(50.00%)。结论经巩膜瓣两顶角的可调整缝线可有效控制术后房水滤过水平,较经巩膜瓣两侧的可调整缝线更有利于近期及远期眼压的控制和功能滤过泡的形成,患者不适症状较少,是理想的手术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5例(3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予以控制眼压、血糖等措施后采取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进行治疗,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并针对患者的眼压及滤过泡来决定可调节缝线的拆除时间。并对35例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眼压、滤过泡、视力、前房深度及新生血管情况进行随访。结果35例患者(35眼)术后当日高眼压的症状及体征均消除。术后6个月,35例患者平均眼压为(15.8±7.2)mmHg,与术前的平均眼压(53.3±9.7)mmHg比较,眼压显著降低(P〈0.01);功能性滤过泡约占88.6%;29例患者(29眼)视力较术前均存在程度不一的提高。35例患者(35眼)均保持良好的前房深度;虹膜新生血管全部消退约占31.4%,消退在50%以上约占48.6%,消退在50%以下约占20.0%。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有效重建房水循环路径,使患者的症状大大减轻,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采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对23例慢闭青光眼,36例急闭青光眼,2例开角性青光眼、8例难治性青光眼(共78只眼)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进行了2个月-1年的随访。结果术后出院眼压平均在12.43mmHg左右。2个月复查眼压均在14.57mmHG左右。6个月至1年眼压均在16—18mmHg之间。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