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腮腺内部分切除术和浅叶切除术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192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施行腮腺内部分切除术,对照组施行腮腺浅叶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形成瘢痕大小、局部凹陷畸形程度、暂时性面瘫情况、发生涎瘘情况、发生Frey综合征情况、腮腺功能丧失情况等方面的基础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腮腺内部分切除术优于腮腺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在术后出现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腮腺内部分切除术是一种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且能保存腮腺部分功能的术式,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手术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02年2月~2008年8月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68例,其中36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3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Frey综合征(耳颞神经综合征)、涎瘘、面瘫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患者术后,但是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征,探讨腮腺切除术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1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比较3种手术方法的术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综合分析.肿瘤及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比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腮腺浅叶区多形性腺癌的手术方法。方法 应用肥腺部分组织加瘤体切除的术式对116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进行治疗并分析。结果 该术式较原经典的浅叶加瘤体切除术具有术中创伤小、出血少、神经损伤少、术时短、术后面部凹陷畸形轻等优点,并保存了患者大部分腮腺功能。结论 腮腺部分组织加瘤体切除术是一种治疗腮腺浅叶区多形性腺瘤的成功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选择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44例,其中26例纳入试验组,行肿瘤区域性切除术,另选18例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纳入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4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腮腺瘘、面瘫、面部畸形及Frey综合征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季陆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4):3721-3722
目的比较腮腺部分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40例行腮腺部分切除术,作为观察组;38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作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0.5—1年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78例患者中,发生Frey综合征34例,占43.59%。观察组Frey综合征持续时间为(2.4±0.2)d,优于对照组的(5.4±1.4)d(t=4.12,P〈0.05)。在淀粉碘试验中,观察组共5例出现阳性反应,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0%,且对照组轻、中、重度阳性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X2=3.81、3.42、3.90,均P〈0.05)。所有患者随访0.5—1年,无1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情况,观察组术后并发瘢痕、面部凹陷畸形、口干、感觉障碍、暂时性面瘫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17、3.88、3.71、3.90、4.17,均P〈0,05)。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可以保存腮腺的部分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比较少,术后肿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腮腺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是涎腺上皮来源最常见的临床疾病,其生长方式是膨胀性,采取简单沿包膜剥离的剜除术不可行,而保存面神经的肿瘤及腺体浅叶或全叶切除术被认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经典手术,我院对经病理证实为腮腺多形性腺瘤62例患者进行腮腺部分切除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手术范围及预后。方法对甘孜州人民医院口腔科1998—2006年间行解剖面神经的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7例术后并发暂时性面神经麻痹2例,无腮腺瘘及Frey综合征,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区域性切除术在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及体积较小的多形性腺瘤中能够保证手术的安全切除,保存腺体功能,预防面部凹陷畸形,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全切术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临床诊断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病例分为A、B两组,A组行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B组行传统术式,术后经0.5~6年的随访,观察复发、并发症和腮腺功能等情况.结果:两组均无肿瘤复发病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皮下积液或涎瘘:A组0例(0%),B组2例(10%);暂时性面瘫:A组1例(3.13%),B组3例(15%),均在15 d~6个月内恢复;味觉出汗综合征:A组0例(0%),B组2例(10%);面部明显凹陷畸形:A组1例(3.13%),B组4例(20%).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疗效可靠,且弥补了传统腮腺手术的不足,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孙园  刘亚梅  冯大军 《安徽医药》2011,15(5):605-606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24例,在距肿瘤边界1.0 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随访1~4年,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并发症少,腺体功能良好。结论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可作为体积较小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导管的区域性切除术治疗Warthin瘤的效果。方法78例腮腺Warthin瘤实施保留导管的区域性切除术,另外52例腮腺Warthin瘤行腮腺浅叶或全切除术作为对照。结果经过3~8年的随访,二组患者均未见复发,但与对照组相比,该术式术后无凹陷畸形,面神经损伤、味觉出汗综合征等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保留腮腺导管的区域性切除术保存了腮腺分泌功能,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张耐新 《河北医药》2012,34(3):427-427
腮腺区良性肿瘤中以多行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多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传统手术通常需要解剖面神经各分支,并于面神经浅面切除腮腺浅叶和肿瘤.我们采取的区域性切除术只解剖与肿瘤毗邻的面神经,保留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只切除肿瘤及周围0.5 ~1.0 cm腮腺组织.此术式较传统术式并发症少,术后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腮腺的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常见。腮腺多形性腺瘤通常采用肿瘤加全部腮腺腺叶组织切除,以减少复发,但存在着过度治疗的问题。我科自2006年以来采用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96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来我科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96例,术前经B  相似文献   

14.
赵志宇  张丽萍  郭兰  张强  陈晖 《中国医药》2012,7(11):1439-1440
目的 探讨提高腮腺肿瘤手术治疗水平和临床治愈率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口腔科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138例腮腺肿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式采用以保留腮腺主导管及深叶功能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浅叶扩大切除术叶及腮腺全切除术,必要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常规术中快速冰冻和术后病理检查,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性根治放疗.术后定期随访2~5年,评价治愈率、局部控制率、转移率等.结果 本组病例良性肿瘤112例、恶性肿瘤26例.138例患者中,126例治愈,治愈率为91.3%.随访良性肿瘤中1例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局部控制率为99.1% (111/112),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和原发灶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9.2% (18/26)和88.5%(23/26),术后淋巴结转移率19.2% (5/26).术中快速冰冻与术后常规病理符合率85.5%(118/138例).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以改良术式为基本术式,采用腮腺浅叶肿瘤瘤体外0.5 ~1.0 cm的肿瘤及腺体部分切除.根据肿瘤具体情况可改变为腮腺浅叶扩大切除术或腮腺全切除术.快速冰冻是腮腺手术中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沃辛瘤(Warthin tumor)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 lymphomatosum)或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涎腺良性肿瘤,好发于腮腺,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居第二位.我们总结了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1999~2009年10年间收治的沃辛瘤63例进行临床分析,均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进行治疗沃辛瘤,疗效满意.腮腺区域性切术是对腮腺肿瘤及肿瘤周围部分正常腺体切除,并保留腮腺导管的完整性,使术后剩余腺体组织的形态与功能得到了尽可能的保留和恢复[1],所以避免腺体组织的萎缩及功能丧失,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本文通过临床观察该术式治疗的腮腺后下部沃辛瘤,经1~10年随访,均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后的疗效及并发症,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性回顾106例腮腺后下级良性肿瘤患者,其中A组:21例采用传统腮腺咬肌筋膜上翻瓣术,B组:35例采用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术,C组:33例采用功能性切除术,D组:17例采用“V”形切口切除术,术后随访1周~5年,观察比较4组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4组手术方案术后肿瘤均无复发,但4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和Frey综合征、耳垂区麻木、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V形切口切除术疗效优于其余3组术式,区域功能性切除术和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又优于传统腮腺咬肌筋膜上翻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改良式部分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合理性,为切实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将9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各45例。改良组行改良式腮腺部分切除术,另一组行传统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观察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肿瘤复发情况,比较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发生率、耳垂区麻木及面部畸形情况。结果改良手术组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肿瘤复发率与传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比较,Frey综合征发生率,耳垂区麻木症状发生率及面部畸形情况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组。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改良式切除术较传统切除术,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缩短,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显著减少,耳垂区麻木症状及术后面部畸形状况也有良好改善。因此,腮腺良性肿瘤改良式切除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高频超声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2年4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多形性腺瘤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超声图像。结果4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有42例在术前超声检查中诊断正确,1例被误诊为腮腺囊肿,有3例被误诊为腮腺恶性肿瘤。高频超声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准确率为91.30%,误诊率为8.70%。结论临床上采用高频超声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容易和其他腮腺肿块混淆造成误诊,因此要特别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发病的临床特点、术式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原则和方法。方法对腮腺混合瘤手术3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腮腺混合瘤单纯摘除术组复发率高,复发率为33.3%。行肿瘤及浅叶或全叶摘除术加面神经解剖术组发生暂时性面瘫3例,发生率为37.5%,面瘫在2~5个月恢复。发生涎瘘4例,发生率为50%,在2~4周治愈。发生Frey’s综合征5例,发生率为62.5%。行腮腺混合瘤及区域性切除术组较行肿瘤及浅叶或全叶摘除术加面神经解剖术组并发症明显降低,暂时性面瘫4例,发生率为14.8%。发生涎瘘2例,发生率为7%,在2~4周治愈。发生Frey’s综合征6例,发生率为22.2%。结论在腮腺混合瘤瘤体直径较小,位置较浅或位于腮腺下极,采取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治疗腮腺混合瘤传统经典术式为保留面神经腮腺浅叶及全腮腺切除术。但术后常并发面瘫、面部凹陷、腺瘘、味觉出汗综合征及患侧患腮腺功能丧失等。从1988-10~1998-10我们采取腮腺区域性切除保留导管治疗混合瘤68例,并于同期采用常规手术治疗50例相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