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洗涤混合血小板的质量和部分体外功能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混合白膜层(BC)法制备的洗涤混合血小板(洗涤混合BC-PC)的质量和体外功能,为临床应用提供质量依据。方法400ml/袋新鲜全血在4~6h内分离出的BC在22℃静置过夜,6袋同血型的BCs混合、制备成BC-PC,用生理盐水洗涤,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该洗涤混合BC-PC的血小板含量和红细胞残留量、用Nageotte白细胞计数板测定白细胞残留量、用比浊法测定最大聚集率、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测定CD41和CD62p阳性表达率,并测定该制品的pH值和血浆蛋白清除率。结果血小板含量≥2.5×1011/袋,白细胞的残留量达到106/袋,血浆蛋白清除率≥98%,胶原蛋白诱导的最大聚集率>90%,CD62p阳性表达率平均为19.52%。结论生理盐水洗涤混合BP-PCs的质量符合单采血小板和洗涤红细胞的标准,具有较好的聚集功能,洗涤并未加强血小板的活化,可以用于临床输注。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添加液延长血小板保存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小板浓缩液(PC)加入血小板添加液延时贮存后的质量。方法将新鲜全血(400ml/袋)在4—6h内分离出的白膜层(BC)于22℃静置过夜,取同血型的7袋BCs汇集制备成PC后滤白,用血小板添加液(PAS-ⅢM+血浆)贮存21d,并在存储期内分时间段测定其血小板含量、红细胞和白细胞残留量、最大聚集率、CD41和CD62p阳性表达率、代谢产物和pH值等。结果血小板含量≥2.5×1011/袋,WBC残留量≤3.0×105/袋;贮存至d10,其pH值维持在7.00左右,CD62p阳性表达率45%,ADP和肾上腺素合用诱导的聚集反应率为15%—88%,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率为89%—99%,HSR恢复率为41%—69%。10d内有可供血小板代谢需要的葡萄糖,乳酸盐浓度随着葡萄糖含量降低而升高,PO2随着PCO2降低而增加。结论加入PAS-ⅢM+血浆的PC贮存10d仍含有可供血小板正常代谢的能量物质,具有较好的聚集功能和抗低渗休克反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手工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法)和白膜法(BC法)2种。BC法制备的血小板被欧洲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白细胞含量少、血小板膜表面CD62p的表达率及糖分解率显著降低、pH保持恒定等。目前,白膜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辐照、过滤、洗涤、病毒灭活、冰冻保存已成为输血界研究的焦点。血小板膜微粒衍生物的制备研究也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因自身造血功能障碍或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而需要输注血小板。目前血小板的保存主要是血浆悬浮,有的患者因血浆蛋白成分而发生输血过敏反应。洗涤血小板解决了这部分患者因血浆蛋白成分而发生输血过敏反应这一问题[1],同时也为需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减少输注无效的发生提供一种方法。但因洗涤血小板的制备以前多数血站采用CS-3000型血细胞分离机对献血者进行血小板的采集,要双臂穿刺,不方便献血者活动,并且机器噪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采血小板和浓缩血小板在不同输注策略下的临床效果,探索更加科学的输血方式。方法 收集2020年~2021年期间本院收治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79例,按输注策略将其分为A组(单独输注单采血小板),B组(单独输注浓缩血小板),C组(单采血小板和浓缩血小板同时输注)3组,测量3组患者输注前后24 h内的血小板并计算其CCI值,比较3组患者间CCI值,输注有效率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差别,以及不同血型下3组间的疗效差别。结果 单采血小板单独输注的患者输注有效率更高,输血不良反应率更低,但输注疗效较低,仅为(14.63±13.48)(P<0.05);对比浓缩血小板单独输注的患者输注疗效可达(16.00±21.77),但输血有效率较低,输血不良反应率大幅升高;二者同时输注的患者则可以在保持输注疗效(16.21±16.33)的情况下大幅提高输注有效率,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同时不同血型对血小板的输注疗效也存在影响。结论 单采血小板和浓缩血小板同时输注的患者可以在保证输注量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患者的输注疗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是具备一定可行性及安全性的输血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用混合白膜法制备血小板浓缩液使得浓缩血小板(BC—PC)可以在22℃保存至5天。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不同供者的白细胞污染问题。白细胞污染可能会造成淋巴细胞增生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导致输血后严重的副反应。本实验通过对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实验及其细胞因子的测定,回答在血库保存情况下,混合白膜法制备的BC—PC是否会导致  相似文献   

7.
背景保存前混合全血制备的血小板可简化细菌学检测。本研究用输注保存5天的混合血小板后,18h到24h的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CCI)来评估血小板在体内的效果。研究设计与方法运用一随机区组设计,选人接受研究的患者有化疗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可能需要至少输注6单位血小板的患者。每区组含两种输注方案,一是血小板分别保存,输注前混合;另一种是在保存前混合。用配对记分检验分析输注后18h到24h的CCI,将结果分为成功(〉4.5)或失败(≤4.5)。用混合效果的线性模型评价两种保存方法的均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的无菌洗涤方法,洗涤血小板的质量、功能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血小板采集完成后无菌接驳生理盐水1500~2000ml洗涤血小板,最后用生理盐水悬浮血小板。结果:机采血小板经生理盐水洗涤后血浆蛋白清除率99.28%,血小板功能指标与洗涤前相比差异无显性。输注有效率大于80%,与非洗涤血小板疗效的差异无显性;输血发热反应率大大降低,未出现血浆蛋白过敏反应。结论:洗涤机采血小板是一种高效、低不良反应的制剂,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汇集白膜层(PBC)法制备浓缩血小板(PC)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20例患者使用3种不同模式PBC法制备PC,依据患者输入不同模式制备的PC分为3组:A组(即时PBC组)、B组(白膜法室温过夜组)和C组(全血室温过夜组),对输注3组PC后患者的止血效果和过敏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保存期5 d内,A组、B组和C组患者的血小板输注后止血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输注不同模式制备的血小板后止血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膜法室温过夜PBC法和全血室温过夜PBC法均能达到临床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妇产科疾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相应指标的测定,观察其输注效果.方法 对患者输注前、后1 h和24 h用细胞计数仪计数血小板,计算血小板的计数增值 (CCI) 和血小板回收率(PPR),并结合临床观察122例患者197次输注血小板后的疗效.结果 血小板计数大于50×109/L输注血小板的患者54次(27.41%),可见临床治疗中存在血小板滥用现象;输注血小板次数为1次、2~3次、4~5次、>5次的4组患者其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6.71%、70.37%、37.50%、31.58%,结果 还显示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多而降低.结论 临床输注血小板存在不合理现象;输注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可能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要提高治疗效果应选择HLA配合的机采血小板,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