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眠患者与三高疾病共枕 中国睡眠医学学会调查中显示,2009年慢性失眠症盛行率为21.8%,和2006年11.5%的盛行率相较,我国慢性失眠症患者倍增.显示国人深受失眠之苦。调查中发现.失眠症状除了入睡困难.早醒的情形也有显著增高的趋势。该调查也显示.三高疾病与失眠共存情形严重,不仅每4个慢性失眠症患者中,就有一个人伴有三高的疾病。台湾署立双和医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谦更进一步指出.有三高慢’性失眠患者之失眠盛行率,  相似文献   

2.
失眠就是失眠症吗? 有时候,我们躺在床上,或想着各种各样的心事,或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或忍受着某种躯体疾病的痛苦及精神疾病造成的情绪异常,或受到环境和条件的不良影响,这些都可能妨碍我们的睡眠.这些失眠都是正常的失眠,不应划归为失眠症.因为这些失眠都“事出有因”,有的属于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有的由于内在或外在的客观原因而导致.因此,这些失眠都具有继发性和偶发性.由此可见,很多自诉失眠症或被医生诊断为失眠症的人,并非患有失眠症.就是说,人都有偶尔睡不着觉的时候,这很正常,不要随便给自己贴上“失眠”的标签.  相似文献   

3.
失眠是一种人人都可能出现的症状。数据统计,在人的一生中,出现失眠症状的几率几乎达到100%。而当失眠成为一种疾病,失眠症的患病人群也已经达到5%。失眠症不仅是一种疾病,长期的失眠,还可能带来其他的一些疾病,如焦虑、内分泌失调等。  相似文献   

4.
鲁卫 《长寿》2011,(7):62-63
我们大家都有过失眠的经历。偶尔一两次失眠无所谓,长期失眠就是一种病症了。有一份在大城市的调查显示,失眠症的患病率为57%,尤其超过40岁以上的  相似文献   

5.
李娟 《自我保健》2014,(3):74-74
中国睡眠医学学会调查中显示,2009年慢性失眠症发生率为21.8%,和2006年11.5%的发生率相较,中国慢性失眠症患者倍增,显示国人深受失眠之苦。调查中发现,失眠症状除了入睡困难,早醒的情形也有显著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当您或家人失眠时,应到 医院进行全面查体,这是因为 除偶尔发生且原因明确的暂 时性失眠外,短期性失眠和长 期性失眠多由于各种因素相 互作用形成,这些因素既有疾 病的、药物的,也有不良习惯 动和情感因素。因疾病所致的失 眠,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 功能性的失眠,医生一般会给 一些调节神经系统的药物,用 来帮助和调节改善失眠症。  相似文献   

7.
一、失眠症的概念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欠佳。时间超过3个月为慢性失眠症。相关流行病学献显示,35%的人曾患急性失眠,9-12%的人患有慢性失眠。  相似文献   

8.
有些失眠症使用苯二氮类安眠药效果差,相当棘手。那么,在排除了器质性疾病所致失眠,明确其为抑郁或焦虑性失眠,或为心因性及单纯性失眠的基础上.不妨试用佐匹克隆治疗,以争取改善失眠症状,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9.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紊乱综合征,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据统汁,约有30%的成人患有失眠,由于长期不能达到所需要的睡眠持续时间和睡眠深度,因此白天常会出现疲倦程度增加,易怒、情绪不稳定等表现。  相似文献   

10.
罗照春   《健康文摘》2007,(9):29-29
学生失眠或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减退、注意力降低,严重影响学习,如果经常发生失眠,甚至发展成为失眠症,会产生消极情绪及其他心理障碍,对健康十分不利。结果显示,大学生失眠症患者性格偏于内向,情绪不够稳定、易怒、好焦虑、紧张、喜好掩饰。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都是显而易见的失眠症易发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青年人群失眠现状及相关社会心理等影响因素,为指导失眠症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中青年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评分,调查其失眠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本次参与调查者11460人,失眠症患者1732例(15.11%)、无失眠者7414例(64.70%)、存在失眠现象者2314例(20.19%)。失眠症患者中186例(10.74%)寻求帮助,其中52例(27.96%)向医生求助;失眠组SCL-90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未达到失眠症诊断标准组(包括无失眠和仅存在失眠现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组和未达到失眠症诊断标准组在性别、年龄、职业、年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每天工作/学习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及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性格、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因素中的性别、年龄、职业、年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及心理因素中的人际关系、性格、焦虑及抑郁等均为患者失眠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青年人群失眠症比例较高,诊治意愿较低,建议加强失眠症科学知识普及,让更多中青年人知晓失眠症,早防早诊早治,避免其负面影响发生。失眠症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临床治疗应全面评估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2.
《健康必读》2008,(5):16
2008年4月9目“三九健康网”报道,近日.山西太原市的一位患有失眠症的消费者反映称,在看到“康丽源富康枕”宣传的广告称“该产品采用凹型设计,而且填充了二十多种天然中草药,不但可以保养颈椎,还能改善睡眠,降压降脂,缓解头痛。能让失眠患者真正告别终生服药的痛苦。”见广告中宣传得如此神奇,王女士便花360元买了一个,  相似文献   

13.
<正>一夜不睡觉,会伤害大脑?一夜不睡等于脑袋上挨了一板砖,形同脑震荡?俗语称"一夜不睡,十夜不醒",意思是说如果一晚上不睡觉,就是睡上十夜,也不能把这一晚的损失补回来,真的有这么严重吗?最新的失眠诊断标准将失眠分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短期失眠又称适应性失眠、急性失眠,曾称为一过性失眠症、一过性精神生理性失眠  相似文献   

14.
我国2003年一项调查显示,在抑郁症患者中,有61.2%的女性、68.6%的男性存在着失眠症状。失眠也是诱发抑郁、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项对1200名患者近4年的随访研究显示,失眠患者发生中度抑郁症的相对危险比无失眠症者高4倍。专家们提示,长期失眠者应尽早去神经、精神心理科求治,以免延误诊疗。  相似文献   

15.
《自我保健》2013,(7):34-35
现代人的病痛:慢性失眠 失眠症典型的症状是习惯性难以入睡,如果有一个月的夜晚都难以入睡,就可以归类为慢性失眠。慢性失眠症通常是一种严重潜在的健康问题。百分之五十的失眠症是由抑郁症或精神失调(比如焦虑、压力或是悲伤)所引起的,而这些问题都与我们要谈到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紊乱,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症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据统计,约有30%的成人患有失眠。临床上可经常遇到一些非器质性失眠患者,他们具有对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1],此类失眠病人临床上采用的常规基础护理加心理护理配合药物治疗在改善睡眠质量的时间的同时,因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产生的许多药物依赖问题及停药后的戒断现象的出现,导致失眠症长远疗效往往不佳,为此,我们在以上基本措施下采用认知疗法配合临床治疗失眠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7.
睡眠就像空气、阳光、水分一样,是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它可以保护大脑消除疲劳,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增强肌体免疫力,延缓衰老。但是有些人夜间常会“睡不着”,导致白天头晕脑胀、身体不适等。而有些人又把睡眠问题看得过重,要求自己一天必须睡足几个小时,否则就认为是睡眠不足。其实失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眠和对失眠缺乏正确的认识。事实证明世界上从来没有人因为缺乏睡眠而死;相反,为失眠而忧虑.陷入失眠的误区对你的伤害程度远远超过失眠症本身。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对待失眠。  相似文献   

18.
如今,睡不好觉成了很多人的最大困扰。《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称含糖量太高的食物吃多了,会增加失眠风险,这种情况约占成年失眠症患者的30%。为了探究饮食升糖指数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收集了53069名女性的相关数据以及饮食日记。结果发现,饮食升糖指数越高(过多食用添加糖含量高的食物和精制谷物),患失眠的风险就越大。升糖指数最高的女性,失眠风险增加11%。  相似文献   

19.
安眠药对失眠症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是所有失眠的人都能用的。有四种人就不宜服用:  相似文献   

20.
睡眠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其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致使人们生活习惯变化,失眠已经成为困扰公众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研究指出,睡眠障碍不仅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致使患者出现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还易引发猝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中医对失眠有过详细的研究论述,而且近年来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中医方药治疗失眠症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为寻找一种有效治疗失眠症的中医方法,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从分析失眠病机、中医方药治疗失眠的措施等方面入手,综述了中医方药治疗失眠症的现状并指出了几种常见的治疗失眠中药方,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失眠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