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细胞癌CT灌注参数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CT灌注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以期获得在活体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状况的途径.材料和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组24例,对照组15例.患者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CC中VEGF的表达.结果: 肝癌组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升高,门静脉灌注量(HPP)显著降低,肝癌组比对照组肝动脉灌注指数(HAI)明显升高而门静脉灌注指数(PPI)显著下降;不同VEGF表达组的HCC灌注参数不同,HAP值与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结论: 肝细胞癌CT灌注参数HAP与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灌注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和恶性程度,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肺内结节性病变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和CT灌注成像评价肺内结节性病变的血管生成作用.材料和方法: 71例肺结节患者(平均年龄55.5岁,男45例,女26例)行CT灌注成像,造影剂用量40mL.计算血流量(BF, ml/100g/min)、血容量(BV, ml/100g)、平均通过时间(MTT, s) 及表面渗透性 (PS, ml/100g/min).取患者的病理标本作免疫组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将CT灌注参数与MV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恶性病变的BF, BV, MTT 和 PS分别为97.30、8.86、6.75、34.52;MVD为59.25.良性病变的灌注参数分别为75.43、12.36、15.35 、22.82;MVD为73.46.BF、BV、PS 与 MVD均成正相关(r分别为0.543、0.375、0.346 ,P<0.05).结论: CT灌注参数与MVD相关,是在体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食管癌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组织学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探讨MSCT灌注成像无创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价值及可行性,并对CT灌注参数作为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指标的可能性做初步探讨。方法:对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1例食管癌患者进行MSCT灌注成像检查,绘制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数值;切取与CT灌注靶层面相同的肿瘤组织切片,经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分析食管癌MSCT灌注成像各参数与MVD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肿瘤组织不同分化程度、组织学分型和浸及深度的CT灌注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31例食管癌BF、BV、MTT、PS平均值分别为:(93.58±4.9)ml.100g-1.min-1、(6.57±1.70)ml.100g-1、(9.15±6.83)s(、12.99±7.30)ml.100g-1.min-1,MVD计数为:(24.80±8.63)。BF、PS与MVD呈正相关(P〈0.05),r值分别为0.426、0.362,BV、MTT与MVD无相关性(P〉0.05)。不同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及组织学分型的CT灌注参数均无差异,BF在侵及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MSCT灌注成像可间接反映活体食管癌肿瘤血管生成情况,为治疗方案的确定、疗效的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癌30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所得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应用perfusion软件分别测量胃癌CT灌注各参数值,包括相对血容量(relative blood volume,rBV),增强峰值(Peak enhancememimage,PEI),峰值时间(time to peak enhancement image,TIP);用癌组织切片经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Y-D),分析胃癌的MVD与CT灌注成像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0例胃癌的rBV、PEI、TIP平均值分别为:(22.40±6.33)ml/100g,(33.15±9.68)HU,(26.25±4.11)s,MVD计数为(13.63±8.19)条/高倍视野。胃癌rBV、PEI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和0.65(P〈0.05);TTP与MVD呈显著负相关,r值为-0.42(P〈0.05)。结论:胃癌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rBV值、PEI值和TTP值与MVD计数存在相关性,CT灌注参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活体的胃癌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和恶性程度,有助于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措施,判断疗效,以及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微血管密度与螺旋CT灌注成像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微血管密度与螺旋CT(SCT)灌注成像的相关性。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37例,水灌肠后行SCT扫描。先行结直肠肿块范围的平扫,选定靶平面后再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采用東芝Xpress/SX螺旋CT机自带的灌注功能软件,绘制所选层面的癌灶、靶动脉的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根据TDC计算病灶的血流灌注量(PF)。癌组织切片经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将结直肠癌的MVD与血流灌注量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MVD为[87.28±41.18(33.11~173.44)]条/高倍视野,PF为[39.74±10.82(15.60~64.80)]ml·min-1·100g-1。MVD、PF在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VD、PF随着病理分期的期别升高均有下降趋势,但两者无显著相关性(r=0.18,P>0.05)。结论结直肠癌的MVD与其血流灌注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直肠癌早期存在高度血管化和高的血流灌注量,SCT灌注成像可能较MVD更好地反映肿瘤的微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灌注研究肝细胞癌(HCC)血流灌注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HCC 61例,其中手术切除18例,穿刺活检证实10例,手术探查13例,其余为临床综合诊断.正常对照组23例.所有病例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CTP)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根据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灌注参数.CT灌注扫描测量的血供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HPP)、总肝灌流量(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AI)、门静脉灌流指数(PVI).结果 HCC上述各值分别为0.784 ml·min-1·ml-1、0.441 ml·min-1·ml-1、1.225 ml·min-1·ml-1、0.64、0.36;癌旁肝为0.378 ml·min-1·ml-1、1.112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5、0.75;对照组为0.399 ml·min-1·ml-1、1.143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6、0.74.肝细胞癌与癌旁肝、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癌旁肝与对照组之间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CC的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升高,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减少.CT灌注能定量反映HCC的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颌面部肿瘤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PI)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对19例颌面部肿瘤行CT灌注扫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Ⅷ因子,检测病灶的MVD,分析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颌面部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增高,且与肿瘤恶性程度明显相关。CTPI灌注参数中灌注量(Perfusion)、峰值时间(TTP)及灌注曲线类型与MVD明显相关,而增强峰值(PEI)及血流容积(BV)则相关不明显。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反映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有助于对颌面部肿瘤血管密度及其预后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双期增强螺旋CT扫描对肝细胞癌诊断的价值。方法:152例HCC患者行螺旋CT双期全肝动态扫描后,观察病灶强化方式,结果:152例共发现206个病灶,HCC的典型表现是动脉期病灶呈均匀或病灶内结节状,片状,环状强化,并可见肿瘤血管影,强化部分在静脉期迅速呈低密度影,本组共有74%(153/206)病灶有此典型表现,结论:双期增强螺旋CT能获取HCC的特征性表现,可作为HCC常规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表现特征,以利于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肝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材料与方法:1998年4月至2000年7月因肝细胞癌行肝脏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的连续性病例245例,随机选择其中门静脉左支、右支或/和主干癌栓的病例共36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36例作为对照组。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s、60s行全肝螺旋CT双期扫描。观察平扫、动脉期、门脉期非癌变肝组织、癌灶、门静脉的密度变化。结果:门静脉癌栓发生部位:右支16例,左支4例,右支及主干10列,左、右支及主干6例。动脉期扫描非癌变肝组织高灌注15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均匀性高密度区,门脉期扫描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非癌变肝组织密度一致或略低。门脉期扫描发现异常灌注9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低密度区。结论:门静脉癌栓是引发肝实质灌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较少引起肝实质局灶性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有利于发现肝实质灌注异常、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肝脏泡球蚴病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评价CT灌注技术在显示肝泡球蚴血管生成方面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肝脏泡球蚴病患者的螺旋CT灌注检查资料,绘制病灶边缘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测定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通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病灶边缘区域MVD计数和VEGF的表达,对不同类型TDC的灌注参数、MVD和VEGF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不同类型TDC各CT灌注参数与MVD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21例为Ⅰ型TDC,6例为Ⅱ型TDC,两型TDC的BF分别为(111.7±27.6)和(158.9±39.5) ml· 100 g-1·min-1,BV分别为(15.1 +6.2)和(26.8±8.4) ml/100 g,MTT分别为(7.0±4.4)和(7.7±3.1)s,PS分别为(51.7±17.3)和(51.0±20.5) ml· 100 g-1·min-1,两型TDC之间BF、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897和- 18.783,P值均<0.05),MTT及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11和0.182,P值均>0.05);两型之间MVD计数分别为(20.5±5.4)和(37.2±7.5)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3,P<0.05),而VEGF计分分别为(2.1±1.0)和(3.2±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7,P>0.05).MVD与Ⅱ型TDC的BF、BV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789和0.878,P值均<0.05),与MTT、PS间无相关性(P值均>0.05);MVD与Ⅰ型TDC各参数之间,以及VEGF与两型TDC各灌注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CT灌注成像不同TD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灶边缘不同的血管生成状态,有望为泡球蚴病灶边缘的血管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小肝细胞癌边缘强化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小肝细胞癌边缘强化的螺旋CT双期表现及其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为边缘强化的小肝细胞癌病人17例、共18个病灶的CT征象,并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动脉期17个病灶边缘部的强化环不完整、环壁厚薄不一,环壁附近出现小结节状强化,只有1个病灶边缘部的强化环完整、环壁厚薄一致。门静脉期边缘部的强化环和壁上小结节的密度降至低于或等于正常肝的密度。病理分型:16个病灶是梁索型,2个病灶是硬化型。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是:I级者2个病灶,Ⅱ级者14个病灶,Ⅲ级和Ⅳ级者各有1个病灶。病灶边缘部血管多于中央部者12个病灶,病灶边缘部和中央部血管均较少者有6个病灶。3个病灶边缘部有假包膜,10个病灶有小灶性坏死。结论 小肝细胞癌边缘强化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与肝脏其他表现为边缘强化的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边缘强化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目的:比较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螺旋CT动脉,门静脉(简称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癌灶边缘强化特征与其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HCC癌灶边缘强化组织病理学基础及其对HCC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影响。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42例。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s,60s行全肝螺旋CT动,门脉双期扫描,5μm厚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Ⅶ因子相关抗原(F8RA)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染色,重点观察肿瘤包膜,包膜内有无癌细胞浸润,包膜内阳性血管的我钞。结果:42例中,动脉期显示肿瘤包膜呈高密度13例,低密度8例,无明显包膜21例。门脉期显示肿瘤包膜呈高密度27例,低密度2例,无明显包膜13例,CT显示肝内子灶14例,其中9例为单个子灶,5例为多个子灶,HE染色示肿瘤有纤维结缔组织包膜25例,其中16例包膜内可见癌细胞浸润,F8RA免疫组化染色,15例纤维结缔组织内含有阳性肿瘤血管,10例纤维结缔组织较厚,但其内阳性血管较少。肿瘤无明显纤维结缔组织包膜17例,其中8例癌组织与非癌变肝组织彼皮呈交替生长,两者之间无明显分界。结论:HCC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癌灶边缘强化特征可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能在一定程度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CT灌注成像及其生物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鼻咽癌CT灌注值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肿瘤分期的关系,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鼻咽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9例鼻咽部CT灌注检查中,鼻咽癌组30例,鼻咽癌放疗后组14例,正常鼻咽部5例,测量鼻咽癌和鼻咽黏膜位置的血流量(BF)、最大强化指数(PEI)、峰值到达时间(TTP)及血容量(BV)作为灌注指标,其中16例鼻咽癌活检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CD34单抗染色后,Weidner方法计数MVD。各组灌注值比较行方差分析,CT灌注值、肿瘤分期与MVD之间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49例中1例鼻咽癌灌注检查失败。鼻咽癌组(29例)肿瘤CT灌注值BF为(48.6±16.9)ml·100g^-1·min^-1,PEI为(32.3±7.9)HU,TTP为(17.5±4.9)s,BV为(12.8±4.4)ml·100g^-1;正常对照组(5例)BF、PEI、TTP、BV值分别为(15.9±5.9)ml·100g^-1·min^-1、(12.6±1.3)HU、(22.6±6.9)s、(3.5±0.5)ml·100g^-1;鼻咽癌放疗后组(14例)BF、PEI、TTP、BV值分别为(25.2±7.0)ml·100g^-1·min^-1、(19.8±5.9)HU、(22.6±4.3)s、(6.1±2.4)ml·100g^-1,三组各灌注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鼻咽癌组(29例)中TNM分期(其中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10例,Ⅳ期7例)与PEI和BV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48和0.50),与BF和TTP无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23和0.22);16例鼻咽癌MVD为(30.8±12.6)个/高倍镜视野,与其BF(51.4±17.0)ml·100g^-1·min^-1、PEI(33.2±9.6)HU和TTP(16.3±4.1)8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85、0.60和0.78),与BV(13.2±5.6)ml·100g^-1弱相关(r=0.48)。结论鼻咽癌有着特征的CT灌注表现,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灌注值可以反映鼻咽癌微血管密度特征,PEI和BV值与鼻咽癌的TNM分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少血供小肝癌的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低密度小肝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为低密度的小肝癌25例共27个病灶的CT征象和病理学改变。结果 (1)平扫病灶边界模糊不清者有16个病灶,边界清楚者有11个病灶;增强后病灶边界模糊者只有7个病灶,边界清楚者有20个病灶,同时病灶边缘轮廓轻度不规整。(2)平扫瘤内呈均匀性低密度者有18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者有9个病灶;增强后瘤内密度均匀者只有6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有多个小斑点状密度更低区者有21个病灶。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低密度小肝癌的CT表现特点是:平扫病灶边界模糊,增强后病灶边界变清楚并呈轻度不规整,同时病灶内密度不均匀,有多个小斑点状密度更低区。根据该特点可以与肝脏的其他表现为低密度的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所获部分参数和形态学表现特征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26例、全肝平扫后选择靶平面行同层动态扫描和门脉期全肝扫描,评价癌灶形态表现特征、时间-密度曲线(T-DC)走势,并计算癌灶强化峰值(PV)和强化比值(CER)。组织切片经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癌组织微血管数(MVC)和癌细胞VEGF表达阳性率。将CT形态表现和所获部分参数与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癌灶PV7.9-75.2HU,CER3.8%-36.0%;MVC6-91,VEGF阳性率32%-78%。癌灶PV、CER与MVC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08、0.423,P值分别<0.01、0.05),癌灶PV、CER与VEGF阳性率无显著相关性(r分别炎0.256、0.347,P值均>0.05);肿瘤新生血管分布影响TDC走势,肿瘤血管是否丰富及其组织结构特点影响肿瘤强化特征。结论 根据肝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部分参数及T-DC走势和增强大体形态表现,可推测癌组织MVC和肿瘤新生血管分布特征,并可反映肿瘤血管是否丰富及肿瘤组织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